|
本帖最后由 九命小猫 于 2015-9-6 20:56 编辑
前言:这一篇文章我们酝酿了很久,最终决定写下这篇科普文,作为一个乐器行业从业者,走访过中国不下几十家工厂和材料商,与行业内的大佬们也深入交流过中国吉他的未来与发展,同时在与乐手的接触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哪怕很多弹琴多年,水平不错的乐手对自己手中的吉他了解也是甚少,甚至有的根本不懂得单板琴如何鉴别,更别说不同材料与工艺对吉他音色的影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买琴的过程中没有真正适合自己的吉他,在用琴过程中疏于对吉他的保养,对手中吉他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一点是非常不正常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吉他手,就像一个合格的狙击手,不仅要枪法精准,还要了解你手中的武器,适当的维修保养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乐器界也迎来了大跃进式的井喷,早年遥不可攀的国外大品牌,价格也慢慢为大家可以接受。同时国内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不胜数,多少人早年学琴时是从一把老红棉开始,而今红棉已经垂垂老矣。依稀记得笔者读大学时,谁有把面单琴已经可以算为高帅富了,现如今,面单已经是很多初学者的第一把琴。但在吉他市场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乱像,今天我们就一一为大家扒一扒。
1. 中国制造的水平到底如何,是精品还是垃圾?
坦诚的讲,虽然这几年中国的吉他制造技术和工艺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与国外现代化的工厂相比,国内绝大部分吉他工厂还停留在木工作坊的时代。下面是山东某工厂车间图片,
对比的则是Taylor工厂的图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吉他制造过程中的高精度以及每一批次的质量统一。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的苛求目前的国内工厂,升级自动化设备花费巨大,不是每一家工厂都有能力做到,有的工厂老板咬牙举债升级设备后,又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无法将设备最大化利用,大多成了工厂角落落满灰尘的摆设。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是以全丰(法丽达)为代表的台资,韩资工厂,财大气粗,既有资金能够升级设备,又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相关人才能够运行设备,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但是设备只是一方面,很多手工制琴师并没有高精度的设备依然做出非常棒的吉他,核心问题在于制琴的态度和工艺。
在YouTube上搜索“Chibson”能够搜索到很多老外做的中国假琴测评,所谓Chibson,即Chinese Gibson的搞笑拼法,几乎成了中国假琴的代名词,而这些卖到国外的假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粗制滥造,相反有很大一批做的非常棒,无论做工还是音色。视频评论区里一大堆全球各地的琴友**买链接,谁说老外不用假货,谁说中国人造不出好吉他呢?下面附一段我从YouTube转的Chibson测评,音色到底怎么样,各位自己判断。
今年年初时流行到日本买马桶盖,结果松下所有的马桶盖全部是杭州萧山工厂生产,旅客辛辛苦苦当了一把人肉搬运工。即使这样,仍然有人坚信,即使都是中国都是生产的,出口到日本的也是最好的。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家用电器我不懂,不敢妄加评论,但在吉他制造界确实如此。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很简单,外商给代工厂的单品价格是最高的,但是要求也是最苛刻的。而国内订单则是想方设法压低单品价格,代工厂有时做一把面单琴能赚50-100块就算很高的了,代工厂也不是傻子,给的钱少,自然在看不到的地方偷工减料。这也是大家为什么对国产琴不信任,认为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吉他制造界,几乎是中国制造的顽疾。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除了厂家的原因外,消费者本身也难辞其咎。在一个拼价格的年代,我们丢掉了祖宗匠心精神,一切向钱看。很多消费者本身不懂产品,贪便宜,即使有厂家愿意脚踏实地做产品,但是高昂的成本在中国的市场上毫无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个劣币淘汰良币的局面,全球经济繁荣时,有能力的工厂专心做外单,随着全球经济转冷,工厂不得不降低标准做内单,整个就是一个逼良为娼的过程。消费者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实则吃了大亏。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抛开民族主义不谈,日本的工具冠绝全球,以我们自身为例,我们的用的制琴工具几乎全部来自日本,一套日本角利的花纹钢凿子,折合**将近2000元,而国内同类产品却不足100元,将近20倍的差价,但是使用体验确实天壤之别。是我们中国人造不出好产品吗?不是,是我们不愿意生产,我们古代的锻造技术非常发达,没有的钢材也可以进口,为什么不愿意做呢,因为做出来没市场。恶性循环下去造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这也是中央大力提倡产业转型的根本原因
2. 国产吉他的木料都过关吗?
我曾经与很多制琴师讨论过决定一把琴的音色的最重要因素,抛开做工与技术等软件因素,材料是最重要的硬件因素,恰恰是在这点,全国绝大多数的工厂是不过关的。以吉他制作常用的云杉,桃花芯,玫瑰木,沙比利为例,大家基本上都是从以佛山音源板材公司为主的几家材料商进货,音源作为大公司,每一批次的板材质量稳定性相对还是可以的,但是干燥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材料商的板材一般会干燥8-12月,而Martin等大工厂首先有自己稳定的板材**,其次干燥时间至少5年以上。不同干燥时间的板材做出的吉他音色相差巨大。负责任的厂家一般会在进货后放到自己的仓库加热抽湿几个月,大部分厂家拿到材料商**的板材后直接开工。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囤木料是需要成本的,做生意一旦资金链断裂是非常可怕的。相对而言大厂家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不错,全丰(法丽达)做琴用的料很多都是十年前屯下的,阿尔达米拉也建立起非常大的仓储。同样是云杉桃花芯全单,法丽达D52可以卖到6500,而淘宝一般也就卖到3000左右,为何差距这么大呢,除了品牌与做工,在材料一关,法丽达完爆国内绝大部分厂家几条街。贵!是有道理的。也许新琴看不出太大差别,使用一段时间后,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了,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例N品牌的吉他在使用一年多左右后琴颈变形成S型,基本上彻底报废。
做一把好琴究竟有多难,其实说难也不难,如果自主研发,仅仅是在抄袭复制层面,国外很多名琴的图纸是公开的,切开吉他内部也没有芯片等高新科技,吉他是力学和声学的完美结合,可是为什么这样子,1:1复刻仍然做不出人家的味道呢?材料这一关就横亘在面前。很多国外的制琴师都是制琴世家,往往爷爷辈存下的木料,孙子辈才拿出来做琴,人家还有几十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拼。国内制琴师也越来越多的从国外淘木材,拿回国内继续干燥储存,但是我们的手工制琴业起步才多少年,要想迎头赶上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路艰辛,且行且珍惜。
未完待续,我们将继续讨论乱像横生的中国吉他市场,我们下一期我们将讨论不同种类木材音色特点,吉他制作的工艺技术问题。把您感兴趣的问题发给我们,大家一起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