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UID349541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5073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7-3-1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10-1-9 20: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coollamx1 的帖子
呵呵!我不是line in
我電吉他的設備銜接與方法
我並不排斥現代科技,我用過POD, 我用過GuitarPort, 用過Guitar Rig.其實每次只要是新的不管是硬件或軟件,我都會樂意去嘗試,最後總是以失望收場.追究其原因那就是:它們都不是”真的聲音”, ”真的聲音”到底是什麼? ”真的聲音”結合了種種主觀與客觀的因素所產生的聲音 如:聲場,溫度濕度….等等. ”真的聲音”極佔”空間”它與手指產生的反應也別於軟件,到最後我還是回到原點,使用傳統器材.
傳統器材又有很多傳統的問題,電吉他是個極其敏感的東西.特別是在失真狀況時,就算是銜接的導線都可能成為收音機的大天線. 設備越多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會跟著增加. 你又必須使用上好的線材,但是線材越好,它反映出的問題也就越清晰,除非你是現代科技的使用者.只要你使用職業級的器材,你要面對的問題就越複雜,話又說回來傳統器材所產生的聲音能讓我迷戀,算是甜蜜的負擔吧!叫人又愛又恨.
會產生電吉他設備銜接的問題最主要有三個因素.一. 訊號的損失 二. 接地 三. 電平. 減低訊號的損失首先得使用高品質的訊號線,再來就是減短訊號線的使用長度. 一般HUM的產生大多與接地有關. 電平使用的技巧與音色的特性和飽和度有一點關係. 我電吉他的設備銜接與方法基本上都會考量這幾個因素.音色往往會直接引響工作的心情.很多想法其實是音色帶來的我特別重視這些,
之前說過: 設備越多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會跟著增加,為了降低短訊號線的使用長度我必須使用很好的selector(選擇器).它負責串接或跳接不同的設備.假設我有設備A,B,C,D,E.當我只選擇使用A與D時. A與D是直接串接的.訊號完全不經過B,C, E.這樣就能有效的降低短訊號線的使用長度. 降低訊號線的使用長度就相對的降低訊號的損失,在錄音棚錄製電吉他時,你必須在監聽喇叭前(並非吉他喇叭)以方便作判斷與調整你的機器.而你的吉他喇叭是在收音室,那最長的訊號線的使用長度就是在控制室與收音室之間A1.但是這一條線短不了,解決的方式就讓它轉成均衡訊號.(均衡訊號線是長距離最好的傳輸方式) 我電吉他設備的銜接基本上最中心就是架構在這上面.
我的前級Custom Audio Amplifiers3+seA2它幾乎是我所有音色的基礎,不論是clean 或crunch 還是 distortion都是由前級產生. 我有兩部Custom Audio Amplifiers3+se 一部掌管直接的line out ;另一部掌管去功放的主要訊號
我還有一部TC Electronic G system A3 它既是一部selector(選擇器)又是一部綜合效果器, (TC取名為Effects Management很恰當,它是一部效果管理器)
另一部是Eventide H3000~D/SE A4,雖然是老機器了但是我覺得它是一部無可取代的好效果器,它總管一些華麗的效果.
另一部是Custom Audio 的Super Tremolo A5. 它是我所用過最棒的Tremolo.的確是一部超級的Tremolo
我有兩部TC Electronic G Major A6 自從我使用TC Electronic G system後.它們就被打進了冷宮,目前它們只剩下Tuner(校音表)與轉換均衡訊號的工作.
平時還會銜接一顆MXR Phase100 A7 在TC Electronic G system的loop上,作傳統Phaser音色用.
平時還會銜接一顆叫地獄風暴的失真效果器A8,.它是我台灣一位電子發燒友手工打造的,音色很兇悍,我很喜歡.
另一部是Roland PA用的300W功放A9.這一部我始終嫌棄它.總有一天我會換掉
吉他喇叭我用的是Mesa/boogie A10
銜接的方式是這樣的A11: 吉他訊號先進TC Electronic G system, G system的loops銜接MXR Phase100 和 地獄風暴的失真效果器 和 Custom Audio Amplifiers3+se(掌管直接的line out的那一部); 在G system的insert我銜接了掌管去功放主要訊號的Custom Audio Amplifiers3+se在它的output我並沒有送回insert的return而是銜接G Major再轉換成均衡訊號後送進攻放,功放推動Mesa/boogie吉他喇叭後經麥克風將訊號透過話放後才在送回G Major的 insert return.在G system的output我銜接Eventide H3000~D/SE之後就進電腦了.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有自己的銜接方式.我的方式是我因應我的需要而來的,重點是你要知道原則和原理.那你就能真的靈活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