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吉他中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陈延光

[原创文章] 驾驭“母狮”拉 • 蕾欧娜的德国演奏大师李斯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5: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qTi4Y9ShP4/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1-13 16: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4-1-9 16:00 发表


谢谢飞的122412朋友!那是大师本人作曲去年完成的《梦的时光》的主题部分,本曲是为吉他及迪吉里杜管和乐队所写。

《梦的时光》去年12月19日圣诞期间在德国科隆交响乐厅进行了首演和直播,WDR德国最大广播电台 ...

感谢陈老师!希望有机会能听到完整版的,或者能买到CD!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7: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原帖由 飞的122412 于 2014-1-13 16:40 发表

感谢陈老师!希望有机会能听到完整版的,或者能买到CD!


谢谢飞的122412朋友,德国最大的WDR广播电视台正在CD的发行工作中,相信不久就能这盘公演CD就能面世。我和你一样是琴友,就如前面所说,来论坛我是一名“信使”,我们一起感谢大师李斯克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1PD446kLK0/

发表于 2014-1-13 1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楼 陈延光 的帖子

好古怪的曲子啊。怎么理解这首曲子呢?
发表于 2014-1-13 21: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还是前面114楼的阿拉伯塔克辛曲风的延续,这次感觉演奏家是在说故事,
音乐轻重缓急,述说着热闹的集市、远方的钟声、蒙着面纱的美丽公主...
将听着带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场景中,久久回味...
发表于 2014-1-14 0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yduht 于 2014-1-13 05:37 发表
好古怪的曲子啊。怎么理解这首曲子呢?

俺听不懂这类曲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3: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263 于 2014-1-13 03:00 发表


我刚刚收到德国科隆制琴大师KRESSE的古典B系列琴,就是参照拉米列兹(Manuel Ramirez)1912年名琴(献给塞戈维亚)这款,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改进,声音真的不错 ……


在那本限量版的《Classical Guitar A Complete History》书中第25页 John Morrish 记载拉米列兹(Manuel Ramirez)1912年名琴,献给塞戈维亚的那把其实很明显是桑托斯 • 赫尔南德兹制作的,我想这也是大师为什么特别喜欢桑托斯 • 赫尔南德兹琴。那一年其实拉米列兹作坊出了好多把很相似的作品。

我和Kresse老先生是认识的,纠正一下,他的古典B系列是参照拉米列兹1910年的琴,不是1912年的献给塞戈维亚的拉米列兹琴。

本帖是李斯克大师专题,关于吉他比较或是制作问题我们不多说了。再次感谢大师李斯克的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4: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yduht 于 2014-1-13 18:37 发表
好古怪的曲子啊。怎么理解这首曲子呢?

本版前两个视频都是续前版曲目Taqsim(塔克辛),出自土耳其语或者说阿拉伯语,(最早是源自古希腊语)一种东方西亚即兴音乐,属于阿拉伯音乐。

可以歌唱形式,也可以是乐队中的某位德高望重演奏家的乐器独奏形式。一般“塔克辛”由一个人来进行,很多情况下是使用一种传统乐器演奏土耳其的宫殿音乐,例如前面提到过的乌德琴(Oud),还可以是卡奴琴(Kanun)或是古代波斯乐器坦布琴(Tanbur,一种长颈的鲁特琴)或是波斯奈管(Nay或Ney,一种管乐器)等等,或者其他西方乐器,能够用来演奏土耳其音乐的,当然也可以是歌唱形式,歌唱形式的塔克辛又叫做伽赛尔(Gazel,土耳其语歌词之意),一般唱的是诗歌。

而且一般都是一个器乐演奏者在整个乐队一起演奏之前进行的,我理解有点热身、引导的意思。很具体的内容因人理解而异,我不能杜撰故事来引导理解,我的理解更多的是这里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技巧来模拟土耳其或者说阿拉伯乐器的特点。音乐的理解真的是很个人的东西,前几年看《音乐爱好者》和《爱乐》,记得曾经有人理解卡拉扬的田园交响曲版本竟然和登黄山观景无不关联。著名钢琴家傅聪由于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诗词绘画等艺术的熏陶,所以他的演奏表达出更丰富的内容、故事情节和空间感。我听肯普夫觉得更多的是哲学,而听古尔德的《哥德堡》好比在梦游,听KV515的愉悦静谧,或是听德彪西还是萨替,眼前无不出现莫奈或是毕沙罗的绘画印像、色彩印象、光的折射、水面色光涟漪、稀稀落落的雨点或是在桌面上很有趣地弹跳着的珠子等等 ……
发表于 2014-1-14 1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有幸去听了傅聪老先生在咱们城市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感受到老先生的个人魅力,正如陈老师所说老先生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诗词绘画等艺术的熏陶,加上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所传达给听众的是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个人感觉陈老师的艺术修养颇深,能做到音乐、绘画、乐器的设计与制作融会贯通,本人还精通三国语言,猜想这是不是这些吉他大师都愿意和您结交朋友的原因呢?

感谢李斯克!感谢陈“信使”!

[ 本帖最后由 szypowska 于 2014-1-14 10: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zypowska 于 2014-1-14 10:54 发表
俺有幸去听了傅聪老先生在咱们城市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感受到老先生的个人魅力,正如陈老师所说老先生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诗词绘画等艺术的熏陶,加上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所传达给听众的是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

谢谢!您客气了!   
继续介绍大师,前面说过大师的演奏曲目广泛,而且形式多样,接下来给朋友们推荐大师和他年轻合作者的二重奏,曲目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使用的都是慕尼黑的老牌制琴师Fritz Ober的作品。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vzlE7izyXg/

发表于 2014-1-15 0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个大师和他的合作者的二重奏片段,曲目大家熟悉,大师使用的是托烈士的“母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4jLsI9zDrM/

发表于 2014-1-15 17: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赵老师!   谢谢大师李斯克![em13] [em13] [em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前面三段让朋友不太好理解的“塔克辛”,我本人也不善杜撰,所以仔细询问了大师,他从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角度给予了我答复:

“塔克西 I-III”作为不断完善的作品创作于1990年到1993年间于德国科隆和土耳其卡帕多细亚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中。

最初起源于即兴创作和即兴曲的一种摆动和旋律线,并在以后不断演奏和录制中越来越细化。此曲作为卡帕多细亚的历史和风景形态一种音乐草图或是肌理“逐渐凝固”,一种很广泛的“色彩”共鸣。

阿拉伯语“塔克西”是出自或借希腊语“Taxis”,包含划分、断裂、裂痕和秩序的意思,经常作为土耳其乌德琴(Oud)的独奏或其他的乐器独奏,运用固定的音序列,可以和古希腊的“Modi”(流行的)相比较。

一方面来讲,是对土耳其卡帕多细亚高原地区的声音,风声、水声和经过风与水永久冲刷的裸露的岩石教堂和岩层致敬。另一方面,反映出就如伊拉克乌德琴演奏大师Munier Baschir演奏的旋律和形式,同时又是对于东西方音乐的看法。

创作过程中的乐思:摩擦、磨损、搁浅、模糊和烧蚀。

这就是这首“塔克西”的内容。

这三段视频录音没有任何剪接和后期编辑制作。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3: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琴友,我是业余爱好,作为“信使”也只能断断续续补充大师李斯克这个专题。现将德国最大广播电台电视台WDR(前西德国家广播电台电视台)撒宾娜 •  韦伯(Sabine Weber)女士对大师的专题报道和采访分段陆续翻译给琴友们参考。
(来源:http://www1.wdr.de/radio/orchester/planm/musikraum/traumzeiten108.html

李斯克印象一

乌尔芬 • 李斯克(生于1956年)曾就读于科隆国立音乐学院,演奏古典吉他的同时还演奏电吉他。他在非常对立的领域积累了第一手音乐会经验,一方面要求他有极大的开放性风格,另一方面深刻的好奇心,影响了他的艺术工作。吉他作为一种声音的载体在演奏会曲目中传达了艺术家的地中海生活情感,还结合了一些拉丁美洲情调。不仅如此,乌尔芬 • 李斯克还不断寻求对大师作品的正确演绎。他的CD是对西班牙吉他制作者安东尼奥 • 德 • 托烈士(1817-1892)吉他的最根本最忠诚的演绎。李斯克演奏一些乐器原件珍本为古老的的西班牙吉他被重新发现做出了显著贡献。
发表于 2014-1-16 0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配合默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0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M1961朋友!   [em13] [em13] [em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00: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翻译,李斯克印象二
乌尔芬 • 李斯克的演绎不仅是对传统吉他音乐的新见解,而且他还作为指定专家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质和风格。人们可以得到的印象是,乌尔芬 • 李斯克不仅仅是很简单地在演奏一把吉他,而是在演奏过程中更多地决定吉他,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评语,就像一名歌唱家正确理解指挥的意图,演唱过程中哪里该呼吸一样。“如此充满神秘的乐音尺度的出现,”乐评家在听完他的音乐会后总是猜测议论,“他的弹拨技巧和打击技巧使吉他的演奏界限永无止境。”“不仅是精湛的大师技巧,更是精湛技艺作为催眠的表达。”(我翻译时的理解,最后的评论更可能是针对他的作品《梦的时光》2013年12月19日在科隆交响乐厅的首演。)
发表于 2014-1-16 0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4-1-15 07:07 发表
关于前面三段让朋友不太好理解的“塔克辛”,我本人也不善杜撰,所以仔细询问了大师,他从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角度给予了我答复:

“塔克西 I-III”作为不断完善的作品创作于1990年到1993年间于德国科隆和土耳其卡帕 ...

陈兄辛苦了!居然这么认真,谢谢!
发表于 2014-1-16 02: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4-1-14 03:44 发表


在那本限量版的《Classical Guitar A Complete History》书中第25页 John Morrish 记载拉米列兹(Manuel Ramirez)1912年名琴,献给塞戈维亚的那把其实很明显是桑托斯 • 赫尔南德兹制作的,我想这也是大师 ...


感谢陈兄弟的点评!

[ 本帖最后由 ly263 于 2014-1-16 02:40 编辑 ]
发表于 2014-1-16 02: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0楼 陈延光 的帖子

陈兄弟的知识太丰富了!

[ 本帖最后由 ly263 于 2014-1-16 02:40 编辑 ]
发表于 2014-1-16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先生严谨的态度让人受益匪浅

感谢陈先生给我们详细介绍李斯克和他的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4-1-16 01:26 发表

陈兄辛苦了!居然这么认真,谢谢!


谢谢姜兄!认真是应该的,其实作为琴友作为信使,我努力按照个人的理解为朋友们带来信息,一方面,就如前面所说,音乐的理解是很个人的东西,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我也会自问一些为什么,外加我的便利条件,可以第一时间和大师联系询问相关内容,他的答案对于我个人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其实不能谢我,我们一起谢谢大师李斯克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263 于 2014-1-16 02:09 发表


感谢陈兄弟的点评!


梁兄弟客气了,其实现代资讯这么发达,很多朋友们随便上网搜搜Kresse老先生的网页也能发现这个问题的。还有,不要夸我,我在这里只是一名“信使”,为大家传递信息,本帖真正得益于大师李斯克先生和他的音乐,应该谢谢他!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未曾未曾 于 2014-1-16 08:51 发表
陈先生严谨的态度让人受益匪浅

感谢陈先生给我们详细介绍李斯克和他的音乐


谢谢未曾未曾朋友!其实回答您的赞美如同回答姜兄的一样,不知道的多问多多寻求答案对于我自己来讲就是又一次学习充实,我们一起谢谢李斯克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翻译WDR的评论报道,李斯克印象三

《梦的时光》估计艺术家最大程度上通过作曲形式比较了人类呼吸和个人的吉他生活。就像呼吸那种不自觉的方式,作曲家乌尔芬 • 李斯克探索了各种乐器的潜力,作品通过人声、大提琴、中提琴、打击乐器、迪吉里杜管、行为和各种元素来表达这条探索之路。通过作品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风格和时间尺度来展示一个时间窗口,就像从目前展望未来所能打开的窗户,乌尔芬 • 李斯克同时给出了最自我的表白世界和形式世界。音乐的振荡一次又一次反射这个世界,追求无际——介于丰富情感和沉思冥想之间(编辑按语)。为此作曲家还根据舒伯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主题发展创作了《Cinq tableaux sur Schubert》以及莫奈的《睡莲》创作的《Nymphéas d´apres Claude Monet》或是对于乌德琴大师Muneir Baschir的礼赞《Taqsim I-III》。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由表演艺术家萨蒂娅(Saâdia)首演了李斯克的作品《关于水》。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3: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翻译,李斯克印象四

到目前为止乌尔芬 • 李斯克曾与著名音乐家如基东 • 克雷默(Gidon Kremer)、朱安 • 何塞 • 摩萨里尼(Juan José Mosalini)或是希利亚德乐团(Hilliard Ensemble)一起工作过。1994年他创建Bronsky Ritual四重奏组,通过它李斯克带来了当代室内乐和专题节目,还包括灯光艺术表演。他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到自由即兴曲。2007年以来他一直专注于和演奏家法比安 • 史宾德勒(Fabian Spindler)的合作,并录制了多张CD专辑,包括伊萨卡 • 阿尔贝尼兹(Isaac Albeniz)、阿斯托 • 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查尔斯 • 明古斯(Charles Mingus)、费尔南多 • 索尔(Fernando Sor)、毛罗 • 朱利亚尼(Mauro Giuliani)和他本人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00: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一段录音是德国最大广播电台电视台WDR采访他的自述录音,会德语的朋友可以直接收听了,稍后我会做些翻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YbKqeLA6nM/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5: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给大家上一段视频,大师和他的合作者史宾德勒的二重奏,曲目是大家耳熟的皮亚佐拉的《探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3H0yntHyM/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将第150楼WDR德国最大广播电台电视台(前西德国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大师李斯克先生采访时他的自述录音陆续翻译如下:

背景:李斯克的作品《梦的时光》2013年12月19日在科隆交响乐厅首演,专栏记者撒宾娜 • 韦伯(Sabine Weber)女士做了专题报道评述,标题:“精彩振奋的尝试”吉他演奏家作曲家乌尔芬 • 李斯克为吉他和迪吉里杜管创作的《梦的时光》扩大演绎为管弦乐队版本。

自述录音内容一:

音乐1 《母狮之歌》吉他演奏乌尔芬 • 李斯克
乌尔芬 • 李斯克原声自述:


我是乌尔芬 • 李斯克,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57岁,在奥地利出生,德国籍。

目前在做一些转变,我其实创作越来越多管弦乐作品。

但是我有着吉他演奏家的躯体和灵魂,所以希望将来首先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和管弦乐队一起合作。

我从开始上学就和科隆市联系在一起。不知怎么的科隆已经是我的城市了(可以理解为大师心中之城)。

我在贝尔格西(Bergischen Land)的一个谷仓作曲,那里非常美。科隆城里我有一间小公寓。

爵士乐很早时间就对我成为吉他演奏家起到决定性影响。当然,那是个很自然的时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在科隆和觉醒的德国爵士乐坛共同成长,有我自己的乐队“ex tempore”,我在其中演奏电吉他。后来我一再对自己说告别爵士乐,高度专注于古典吉他。四十岁的时候我又回到爵士乐,就像(行为的)一种(自我)解放。

注:括号内所注译者添加以帮助理解。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到超级版主“小兵吉他”关于大卫 • 罗素今年将要来华演出的报道,我也顺便电话将内容介绍给了李斯克先生,他告诉我说,他和大卫是非常好的朋友,相互之间非常珍惜,预祝大卫的在华演出成功!
发表于 2014-1-18 1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4-1-17 15:38 发表
再给大家上一段视频,大师和他的合作者史宾德勒的二重奏,曲目是大家耳熟的皮亚佐拉的《探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P3H0yntHyM/

http://www.tudou.com/v/KP3H0yntHyM/&rpid=117520831&resour ...
音色真好
发表于 2014-1-18 13: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MR 陈, 真没说的。论坛多点你这样的网友,古典吉他在中国大有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7: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夏秋冬朋友!   为大师鼓掌! [em13] [em13] [em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7: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合唱团 于 2014-1-18 13:54 发表
MR 陈, 真没说的。论坛多点你这样的网友,古典吉他在中国大有希望


谢谢合唱团朋友!论坛是朋友们大家的,靠的是大家的维护建设,窥一斑见全豹,无论一个论坛,还是一件乐器的发展,希望是靠大家努力维护建设获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访自述录音内容二:

音乐2 《梦的时光》 威廉 • 巴东(迪吉里杜管),乌尔芬 • 李斯克(吉他)
乌尔芬 • 李斯克原声自述:

我曾作为演奏家被邀请参加了澳大利亚的吉他节。在那里的音乐会上我认识了威廉 • 巴东(William Barton ),澳大利亚非常突出的迪吉里杜管演奏家。然后我在澳大利亚巡回演出,通过五次机会深入认识了威廉 • 巴东,并和他建立了联系。所以曾有过即兴演奏CD《梦的时光》,我们在他的住地Brisbane进行了录制。而且是非常完全自由的即兴合作——没有任何练习,也没有任何商量,只是坐下来,眼睛对望就开始演奏。

那次相遇后更加接近了迪吉里杜管,非常有趣,它由树干制成,多数是橡胶树,内部被白蚁咬噬空了,由此变成一根管子,有些迪吉里杜管在生长过程中就经历这样的自然过程。它是有点歪的管子,取决于树木生长的曲直度。

迪吉里杜管,就如我们在城市的步行区有时会听到的,不会让我有如此的启发,而更多是邂逅艺术家灵魂深处的伟大个性。土著居民的传统音乐也使用迪吉里杜管,这种音乐出了部落族群就不允许演奏,如果有人这么干,(对于土著居民理解而言)就是犯罪。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访自述录音内容三:

然后我开始着迷于迪吉里杜管,它和吉他很纯粹的音色能够如此美妙地配合在一起。这两种乐器都有木质的音色,并以某种方式相互撞击着。这两者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同之处。当然吉他让人觉得更旋律更和谐,迪吉里杜管在节奏上更有冲击力。我在我的作品《梦的时光》中就有了使用迪吉里杜管的基本可能性。

这是第一次,就像人们在英语里所说的“嗡嗡作响”(drone),这种旺盛的基音在吟唱,很简单的就是这个声音。这种声音可以通过呼吸循环很长时间地持续着。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迪吉里杜管能做些什么:通过过度地吹奏也能让它产生非常高的音,多数将这些音节奏化地加入。这样迪吉里杜管就好比变成了鼓使用。所以人们又同时听到了很多的节奏,通过演奏者复杂多样的嘴唇、舌头和发声技巧来(控制迪吉里杜管),这就意味着,迪吉里杜管还附加了歌唱。

由此两件乐器的做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合作尝试,这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在交响乐队面前又各自作为独奏乐器。乐队描述一些内容,同时乐队让自己变成了独奏乐器的一面镜子。

译者注:到此WDR采访大师李斯克先生自述内容翻译结束。
发表于 2014-1-20 0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兄辛苦,谢谢您的分享
我们一起感谢大师李斯克先生!这一句我替您说,反正你回复我时也要这么说,我先替您分担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6-3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