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吉他中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9|回复: 19

[原创文章] 《艺园随笔》 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30 05: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首先我要阐明我本人对艺术的看法——

                                                 (一)    艺术即当下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幅二十世纪初的油画作品,是一幅普通的人物肖像画。描绘的是现代艺术的开启人之一亨利·马蒂斯的妻子。

艾米丽的画像

艾米丽的画像
  就单从这幅作品的线条勾勒来看,一点也不老道。画面中,艾米莉的鼻孔向上翻起,左右两边的眼睛看上去也不太协调。更为夸张的是,人物发髻上的亮面竟用冰冷的蓝色去表现,而鼻梁的高光部分却用了草绿色来提亮。整个画面无论从起行、比例,还是色彩搭配都充满着有违普通审美的怪异感,和传统作画所讲究的金科玉律更是格格不入。您实在难以想象,这会是出自现代美术界鼎鼎大名的油画大师马蒂斯之手。
事实上,当这幅《艾米丽的肖像》第一次在艺术沙龙展上展出的时候,也的确受到了不少负面的评论。曾有报道称,这一定是马蒂斯有意对自己妻子的惩戒,因为它迫使人们用一种怪诞,更或是糟糕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女人。
   就我们当下社会而言,您大概或多或少都能在生活的周遭听到一些对现代艺术表示不解或是嘲讽的声音。比如,有人就觉得梵高的名画倒还赶不上那些美院的学生。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留法画家常玉,他最擅长的裸女画被现代不少“专业人士”从技术层面从头到脚抨击得一文不值,说他的作品无论从素描塑形还是对人体结构比例的把握都极为逊色,不值一提。有人则对现代先锋主义音乐家们抱有极大的敌意,他们抱怨这些音乐艺术家们对钢琴的琴键视而不见,而偏偏要揭开琴盖去刮蹭琴体里面的钢丝;一把昂贵的萨克斯本可吹出令人动容的旋律,但一旦到了先锋主义音乐家手里便成了呱噪之音的“造粪机”。甚至有人会将白纸撕得粉碎,将这些细碎的声音收集起来作为一首音乐作品,而有人则索性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乐器,通过敲打不同部位制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凡此种种在普通人看来都匪夷所思,甚至认为这是对音乐的亵渎,是对艺术的侮辱。更有胜者则借此把攻击的苗头指向了所有从事现代艺术的人们,觉得他们只会故弄玄虚、招摇撞骗,甚至不惜哗众取宠。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偏偏又正是这些为人所轻视的“现代艺术”散发出了巨大的光辉和价值。

常玉《五裸女》

常玉《五裸女》
前面提到过的留法画家常玉,他那幅著名的油画《五裸女》在二零一一年创出了一亿两千八百万港币的天价。这就意味着,迄今为止它是华人油画拍卖价的最高纪录。
亨利·马蒂斯晚年那些充满童贞趣味的剪纸作品常被人抱怨太过简单,即使是儿童也能做得来。而就是这样一系列简简单单的抽象剪纸画,却在整个西方美术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深影响到了下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向和艺术设计理念。在现代数量众多的名牌衣帽和鞋包的设计上,纷繁复杂的广告商标中,都能看到马蒂斯风尚所赋予的直接影响。
  而至于“极简主义”之父卢奇欧·封塔纳所创作的一系列“刀痕画”,恐怕有些人便更是看不懂了。那只不过是在画布上用美工刀轻轻划了几道刀痕而已,凭什么就能成为艺术作品?难道刀痕也能称得上是艺术吗?正当人们还在云里雾里时,一九五零年,封塔纳的一幅刀痕画竟然被拍卖出了一个亿的天价,让整个艺术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的震惊不仅仅停留在嫉妒和质疑的层面上,更或是怀疑起了人生。而如今,“极简主义”的理念已在艺术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当代古典吉他大师莱奥·布莱威尔Leo Brouwer),他就将这种“极简”描述为模板化系统的发展,如在其作品Im Memoriam Toru Takemitsu》和《Tres Ballades El Decameron Negro中皆有体现。

刀痕画

刀痕画
故而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前提——即艺术品位的变化、艺术市场的变化、艺术风向的掌舵者的变化超出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趣味的好恶是很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得以维持的。尤其是在当下艺术的大环境中,您所认为的“好”与他所认为的“不好”或许都只是转眼即逝的一个审美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什么样的东西才称得上具有艺术性?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古代与现代艺术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吧。
  在西方,古代“艺术”一词仅指雕塑和绘画,和我们今天艺术所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音乐,作为现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西方古代却实实在在是一门学术性、理论性的技艺课程,被归纳在中世纪教育体系“七艺”的数学类之中。
图片4.png
让我们先来看一幅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品《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它是当时颇负盛名的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所作。此画完成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整个画面充斥着强烈的悲壮感。画家借古罗马传说中荷拉斯三兄弟被族人选中弃家出征的故事为由头,宣扬了在国家民族的大义面前,个人情感必须要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
再看众所周知的巨型雕塑《大卫》,它是从米开朗基罗手中诞生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一生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出自他手中的雕塑作品不计其数,而件件都富有诗与哲学的意味。可以说,米开朗基罗就是在用雕塑写诗,传达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大卫》的地位之所以能在佛罗伦萨这座小城屹立百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佛罗伦萨人民团结一心,守护家园的崇高灵魂与期盼。
  当时的佛罗伦萨刚经历了一场沙弗纳罗拉发动的内乱,流亡在外的执政者梅迪奇家族(Medici)再度夺回了政权。当米开朗基罗从罗马回到这片满目疮痍的故土时,心中百感交集。佛罗伦萨这座小小的城邦仅拥有十万人口,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欧州大陆上被强敌环伺。米兰、教皇国、法兰西都常常向其施压,西班牙的查理五世还曾一度带兵攻入了城池。故而在这次内乱浩劫之后,梅迪奇家族的第四代执政者便邀请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饱受创伤的土地创造一件能够凝聚人心的艺术作品放在市政广场上,于是,《大卫》就这样诞生了。大卫是《旧约圣经》中的英雄人物,他以弱小却健壮的身躯斩杀了比他强大不知多少倍的巨人歌利亚。就这座高五米的雕塑作品而言,大卫左手将投石器置于肩上,右手青筋暴起,一副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战斗的模样,十分贴切地赋予了佛罗伦萨这座小城虽小却不弱的民族凝聚感,以及随时恭候强国挑战的决心!
图片5.png
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曾为伟大的拿破仑画过一幅传世名著《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画家技艺精湛塑造一位威风凛凛登的君王形象画面中的拿破仑一世头戴王冠手执权杖巍然坐立。这是在向人民宣扬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的伟岸形象。
图片6.png
笔者曾经在保加利亚境内一处森林中参观过一个十三世纪开凿的山洞。洞中四壁和天顶上都画满了宗教色彩浓郁的壁画,这大概是当时避世的隐士们所居住的地方吧。
众所周知,基督教虽然在公元一世纪已经诞生,但直至四世纪,也就是公元三一三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米兰敕令”,此教才开始得以合法传教。直到公元三二五年的尼西亚会议之后,基督教才正式被确立为官方宗教,自此渐渐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在此之前,基督教是长期受迫害的。尽管如此,虔诚的信徒们对主的衷心却是一刻也不曾动摇过。面对迫害,他们被迫将宗教活动转入地下,就在类似于这样的山洞中继续膜拜和颂扬主的恩德。他们请来画匠将《圣经》中的故事画满了山洞的每一个角落。要知道,当时大多生活在贫苦中的民众都是不识字的,自然读不懂《圣经》和任何宗教典籍。但如果将经书中的教导和耶稣展现各种神迹的故事通过绘画直观地展现出现,一面是天国的美好,一面是现实的残酷,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而受到感化,从而加入到教会中来。可以说,这些精美的壁画在当时教会的传教活动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上,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以宣传教化为目的,思想意义的传达方向是向外的,功利性相当明显。故而,这必然要求艺术在形式上需做到简单通俗,让人一目了然。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存在一件让人费解的艺术作品。然而,这样的艺术传统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西方的艺术思潮渐渐发生了改变。
一战刚结束不久,一些觉醒的艺术家们便纷纷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厌恶战争,厌恶政治,更厌恶再为权势而创作。于是他们便团结起来发起了一场名为“达达主义(Dadaism)”的运动。所谓“达达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以一种反传统文化和美学形态的方式从事艺术创作,其艺术形态涉及了视觉领域、文学、诗歌、戏剧等。在“达达主义”风潮的带动下,二十世纪初的其他艺术各流派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如法国画家毕加索的“立体主义(Cubism)”,意大利诗人马里奈蒂的“未来主义(Futurism)”,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还有前面提到过的马蒂斯的“野兽派(Fauvism)”等,各门各派的艺术家们在战后创造出了不计其数,与传统风格相迥异的艺术作品,很多都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因为此时艺术的指向性已经不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朝向艺术家自身。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艺术创作也再不是为权贵,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世上最难的事无非是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心,何况艺术家们的思维和心智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故而,由他们开创的现代艺术,自然也就鲜有人能真正摸得透了。或许,艺术家们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向残酷的现实作出无声的抗议。
那么关于艺术的本质,我想,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已经很完美地诠释出了答案。玛瑞娜被推崇为“行为艺术之母”,她一生所实践的行为艺术作品皆令人头皮发麻。如她在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四年间所实践的,同时也是她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韵律系列(Rhythm)”。
玛瑞娜的《韵律 十》在一九七三年爱丁堡艺术节上首次亮相。她摆出二十把式样不同的短刀,按顺序取出其中一把飞快地从指缝间用力剁过,在手指被刺伤之后又立刻换上另一把,并重复之前的动作。在用尽了所有20把短刀后(即受了二十次刀伤之后),艺术家重播之前的录音,并再次开始之前的动作。不同的是,这次她必须保证让手指受伤的时间和上次完全吻合。
一九七四年,马瑞娜又陆续推出了她的《韵律 五》和《韵律 二》,同样令人触目惊心。而她在同年表演的作品《韵律 0》,则将此作品系列推向了高潮,也是最值得人们称道的一部行为艺术作品。再此之后,此作品甚至成为了人类学、伦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政治社会学中的经典研讨范本。
在《韵律0》的实验中,玛瑞娜经历了她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她在房间里贴出告示,准许观众任意挑选桌上的七十二种物件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在这些包罗万象的物件中,有诸如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东西,也有像剪刀、匕首、十字弓等危险性的武器,甚至还有一把装了一枚子弹的手枪。整个表演足足经历了六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当观众发现玛瑞娜真的对任何举动都毫无抵抗时,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之后,她的衣服被强行剪碎,有人用刀划伤她的身体,有人则把玫瑰刺入到她的腹中。而最令人恐惧的是,有一个观众竟然拿起了那把装有子弹的手枪塞进她嘴里,正当那人沉浸在疯狂之中意欲扣下扳机的那一刻,被另一位惊恐不已的观众及时制止了。在这一连串非人的施暴中,艺术家眼中不断涌现着泪,心中亦充满了恐惧,然而她的身体却还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正是勇敢的马瑞娜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极限的测试。事后,她在访谈中说道这次实验让我明白,倘若让公众获得绝对的自由,那么离毁灭就不远了。”
玛瑞娜作为当代独树一帜的行为艺术家,她的爱情观亦是与众不同的。她坚决地认为,一个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无论如何,每个人到最后都会落单,与其如此不如潇洒离去。经商量,她和自己相处了十二年之久的灵魂伴侣,也是艺术创作上的最佳搭档乌雷(Ulay)以一种艺术家独有的浪漫情怀,举行了一次跨世纪的分手仪式。这也是他们共同携手完成的,为二十世纪留下的最后一部最为珍贵的行为艺术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似乎是感受到了某种远方的感召,一九八八年,他们来到了中国。玛瑞娜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走, 而乌雷则戈壁滩的嘉峪关由西向东行, 历时整整三个月,两人以徒步长征的方式各自行走了两千五百公里,最终在二郎山下会合他们相互拥抱,祝福,亲吻,然后挥手告别,从此相忘于江湖……
而在二零一零年五月,沉寂已久的马瑞娜再度现身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扎着长长碎花辫的她,身穿一袭典雅的红色长裙优雅平静地坐在一把木椅上,即将开始她又一件划时代的行为艺术创作——《艺术即当下》。
这一次,她将面对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陌生人对视,其中不乏有慕名而来的明星,如Sharon StoneAlan Rickman,还有超级巨星Lady Gaga。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这次作品中,艺术家玛瑞娜试图让人们在仿佛凝固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回转到思维的原点,通过在对方目光的凝视中真正开启自己的心灵之门,从而正视心中最真实的情感与自我。在这里,没有伪装,没有逃避,有的只是从对方眼中闪烁出的那些难以名状的细碎情感。在七百一十六个小时中,有一千五百多个陌生人和她相视无言。有人从她眼中读到了感动,有人落泪,有人大笑,有人忏悔,有人坐立不安。而马瑞娜则始终岿然不动,平静得如雕塑般,没有一丝感情的波动。而这一切,都随着一个人的出现彻底崩塌了。
当一身西装的乌雷从人群中出现笔直地坐到玛瑞娜对面时,她那木讷的眼神中终于闪过了一丝惊讶的火光。眼前的乌雷早已不似二十二年前的那般意气风发,但他还是努力地耸了耸肩,绅士地理了理西装。此时,没有惊心,没有激进,流动的只是那过度平静背后令人凌乱的回忆。 此刻,两人隔着一张短短的桌案,竟是二十二年的音讯杳无。马瑞娜的眼中也终于亮起了颤抖的泪光,顺着桌案主动向乌雷伸出了双手。这对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恋人,在分离了二十二年后再度牵手,又再度分开,为这部作品划上了圆满的句点……
这是一场让世界落泪的表演,如今乌雷已逝,她再也遇不到那个曾经的他了!
图片7.png
何为艺术?这个词看似离普通人很远,但实际上却又好像那么的近。当你听到悦耳的歌声,读到最美的诗,都会热泪盈眶,是因为躯壳里面那个真正的自己被打开了。在阿姆斯特丹,有观赏者站在梵高的画下凝视许久,看着上面大片大片冰冷的蓝色中生出一点如暖阳般的淡黄色会情不自禁地泪如雨下。那是因为在他们心底深处,本就有一种忧伤的情怀在,只是刚好被这幅画触碰到了,牵引出了而已。由此可见,能被感动的人,都很懂艺术!
   机遇音乐的创始人肖恩·凯奇,其代表作《433秒》,演奏者在演奏此作品时从头到尾都没有弹奏一个音符,而是以开合钢琴的琴盖来作为四个乐章的分界。
传统的音乐作品都少不了由音符组成音阶,再组成调式,最后由不同调式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而在这一部先锋主义作品中,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半个音符。不少人会觉得奇怪,这难道还能算是音乐作品么?那作曲家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作者肖恩·凯奇曾对此解释道,当你在听第一乐章的时候,或许能听到窗外的风声、雨声,树叶的飒飒声。当第二乐章“奏响”时,你能听到台下观众交头接耳的讨论或抱怨声。直到第三乐章开始后,音乐厅中可能会响起大门被拉开,有些听不明白的观众败兴离席的声音,而第四乐章则很有可能是台下更大的躁动声,也是全部作品的高潮。肖恩·凯奇的意思十分明显:作为音乐作品的组成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音符,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音符以外的声音,它们都可以成为构成音乐的素材。而这部《433秒》就是他这一艺术理论的成功实践。他刻意摒弃了传统音符,让周遭自然发出的响动流入到作品的每一个章节。而当每一次演奏此作品时,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就会有新的不同的音响注入其中,故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效果,这就是“机遇音乐”。  
当然,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绝不仅仅限于作者的原创思维。只要用心体会,不同的人终会有不同的收获。活在现代快节奏中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戴着现代都市在无形中为我们套上的条条框框麻木地生活着。这样的生活或许能凑合着过,但不一定快乐。大概此作品的诞生就旨在启发人们去发现“常规”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吧,它让我们去挖掘身边一直被忽视的可能性,去丰富我们的人生。
  再看“野兽派”马蒂斯画的姆拉德海岸。粗看下,真的像是出自孩童之手。画面中,岸边建筑的屋顶铺满了大片大片的金黄色,湛蓝的海水仿佛就像是要从屋顶溢出似的。但倘若您还能回忆起小时候第一次一头扎进大海或是江河中,哪怕是跳进游泳池的那一瞬间,被四面八方的水整个包围住的那种感觉,也就不难理解画家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笔触去描绘他眼中的海了。当时,马蒂斯大病初愈到法国南部修养,常去海中游泳。这时的海对他而言,是一个能拥抱他,也能让他热情拥抱的自然现象。或许,你在看过这些色彩强烈充满童贞趣味的画作后会回忆起童年,回忆起小时候无拘无束的点点滴滴,心灵会得到治愈和净化,这也是这些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图片8.png
再来看看这幅名为《生日》的油画作品,它出自白俄罗斯犹太籍画家马克·夏卡尔。很多人看不明白这到底是种什么风格,画中的小伙子拉长了身体飞到女友身边去亲吻她,这难道是一副漫画?
夏卡尔的女友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大家闺秀,家人非常反对她跟一个穷画家交往。只是,纯真的女友在家人和爱情面前毅然选择了后者,她不顾反对,在夏卡尔生日这天亲自提着蛋糕和水果来为他庆祝。当夏卡尔看到女友的那一刻时,心情就像画面上描绘的那样,一步的距离也嫌太远,他巴不得立刻飞到女友身边去热情拥吻她。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应该有想要飞起来的那一刻。那一刻或许是中了头彩,或许是病重的亲人突然转危为安,亦或许是好运从天而降,砸到了自己头上……不管怎样,当我们在看这幅画的时候,总会被无意点醒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惊喜与兴奋,进而和当时的夏卡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艺术的发展从形态走向象征,从象征走向符号化,进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现代艺术在形式上的百花齐放就是一个鲜活的写照。对于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不能仅仅用视觉,或者听觉,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是艺术作品的表面(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层面),艺术是用来感受的,是用心来观照的。形式可以随时代的变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灵魂深处那些容易被感动,被唤起的基因却是恒古不变的。正如十九世纪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所言:“美的事物存在于自然之中,而它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出现在现实周遭的环境里。一旦我们找到了它,它就成了艺术。”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真正的艺术无法捉摸?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的一段话已做出了完美的解释:
“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艺术的作品已然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以及学术演讲等一切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是为了谁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一系列的‘洪流’中淹没了。由于这些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法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实在不可捉摸。”这段文字无疑是对将感性的艺术强行作理性形式分析的讽刺。
好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它可以是一瞬间的情感,也能容纳一个时代的遭遇。艺术家们只是在用自己最独特的形式,表达着我们人类共同的期盼。
艺术与非艺术真的有界限么?生活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却也可能变得很现实残酷。重点在于生活中的人能赋予它什么,能从中真正感受到什么,然后将这些感受提炼出来以自己最为熟悉的方式具象化,就形成了艺术作品,而塑造这些作品的人就成了艺术家。故而,艺术即为当下,你所见的、所闻的,所思考的,所被感动的……

                 (二) 每个人都有一双能感知音乐的耳朵

  前,我一直有一个关于如何欣赏音乐作品的疑问。小时候,爸爸喜欢听交响乐磁带,我也跟着耳濡目染。那时,我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但却对那些高昂的、迂回的、阴郁的、开阔的旋律有着自己的想象。
有一次,我和一个从未接受过古典音乐熏陶的朋友去听了一场纪念贝多芬的专场演奏会,我们都被深深打动了。尤其是听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后,我们对这首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看似合理的解读。很久之后的一次偶然机缘,当我真正了解到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对作品的理解是那么的肤浅,甚至和贝多芬创作这首宏大交响曲的意图南辕北撤。因此,这样一个一直缭绕在心头的疑问便孕育而生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是否有着一个固有潜在的标准?
    当我们听到一首陌生的纯音乐作品时,心中总会思考这首曲子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节故事或是思想情感。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首作品的解读在深度和广度上无疑都各有不同,而欣赏者之间千差万别的音乐理解或许又跟作曲家的原创作意图存在着极大的鸿沟。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音乐学系教授,同时也是当代“新音乐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放音乐给不同社会背景、年龄层段,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听,并请他们解释所听音乐的内容。最后她发现,非音乐专业人士极其擅长解释音乐的情感与修辞,而那些专业人士则大多不屑于非专业人士的“无稽之谈”,而是公式化地做出了自己的一套形式解释。那么,那些非专人士积极的理解和解读还有意义么?在面对现当代如此纷繁复杂的先锋主义音乐表达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品味这些新生的音乐形式呢?
  要想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弄清楚音乐的美源于何处,什么是产生这种美的根源?是我们的情绪与情感,亦或是音乐本身抑扬顿挫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先把焦点转移到音乐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自律”与“他律”、“形式”和“内容”的议题上来。所谓音乐的“自律性”是指音乐运动形式的独立性。它强调,音乐的美蕴含于音乐形式本身,对于美的理解不能求助于任何脱离音乐的其他客体(例如心灵、道德或是情感)。也就是说,音乐的内容(内涵)就是“乐音本身的流动形式”。而与之针锋相对的“他律性论”则认为,音乐的运动形式是人类的情感和经验所赋予的,音乐的意义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人们赋予它的情感高度。
  像这样,将美的问题还给艺术形式本身的话题由来已久,它最初被反应在视觉艺术的领域中。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戏剧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温克尔曼(Johan Joachin Winckelmann)就曾围绕着古希腊晚期的著名雕塑《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进行过一次争论。在希腊神话中,因为特洛伊城的一位祭师拉奥孔将希腊军队预备用木马计攻城的诡计公之于众,而触怒了袒护希腊人的阿波罗神。正当他带着两个儿子祭祀时,被海中突然蹿出的两条大蛇死死缠住。当拉奥孔被大蛇咬住的同时,还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在痛苦的挣扎中相继死去,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而如今,我们从刻画这一惊险时刻的雕塑《拉奥孔》上却看不出任何极端痛苦和戏剧性场面。主人翁拉奥孔的嘴仅是微微张开,面部表情显得平静,而不是像情节描述中的那样扭曲变形。 温克尔曼认为,古希腊的雕塑家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出于希腊人对“崇高心灵”的敬重,是作为英雄形象当有的优于众人的道德和人格品质。但是,在莱辛看来则不然。他在自己的著名论文《拉奥孔》中就明确表示:“在那丑化着一切的强烈情感里,痛苦是不能与美并存的。巨匠必须把痛苦降低些,他必须把狂吼软化为叹息,这并不是因为狂吼暗示着一个不高贵的灵魂,而是因为它把脸相在这一难堪的样式里丑化了。” 可见,莱辛的意思十分明确,雕塑之所以那样处理是出于对作品整体形式美感的考虑,是从古希腊艺术所讲究的对称、均匀、平衡的美学原理出发而做的艺术加工,跟那些人为赋予的道德因素无关。也正是从此之后,艺术的“形式”开始越来越精确到物质客体层面,它开始逐渐远离那些似乎需要心灵层面介入的因素,“形式”的概念演变得越来越纯粹了。
  而在西方音乐领域,真正开辟了音乐“自律论”的,是奥地利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在他那篇名为《论音乐的美》的著名论文中明确指出,音乐的美和意义皆来自于“形式”的立场。尤其是在论文的第三章《音乐的美》中,汉斯立克提出了著名的“乐音运动形式”的命题,从聆听音乐的日常经验出发,通过音乐结构、调性、和声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系统地论证了音乐之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情感或是其他内容,而是依靠音乐的形式。
  从传统上讲,再复杂的音乐形式都是由调式、音阶等作为基本组成。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汉斯立克所说的“音乐之美源于音乐形式本身”的命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中古调式中的两段相似旋律来加以体会
图片9.png
图片10.png
以上选自巴赫平均律十二曲集中的C小调赋格(BWV 847)。这个作品的调性是C小调,如果按照常规来看,最后当以C小调的主和弦Cmin来收尾(试看例一),但巴赫在此处却用了C大调和弦(试看例二),这也是巴洛克时期常用的手法,叫皮卡迪三度(Picardy third)。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例一和例二, 感受一下用CminC 结尾会对整个乐段造成怎样的不同体验。就笔者本人而言,在听完例二以C大调和弦结尾的版本后,在情绪上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希望就在前方的积极感,而若是将它换成C小调和弦,则会缺乏这种感觉。甚至缩小到音乐符号中,升号会给人一种外放、开朗和阳光的感觉,而降号则恰恰相反,给人一种内敛,温柔或忧愁的感觉。这些迥异的音乐体验并非是我们强行赋予给那些音乐符号的,也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而是大小和弦本身的色彩,升降号本来的属性所固有的。   
汉斯立克的这一美学理论在音乐界引发了不少争论和批评,其焦点都围绕他把“音乐内容(内涵)”与“音乐形式”等同为一物。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虽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就是音乐形式本身。但他也曾强调过,缔造这种音乐意义的创造者是作曲家的心灵,他所说的形式就是这种心灵(或者称为精神状态)的再现。用他自己在《论音乐的美》中的一段话来讲:“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所以,就作品本身而言也充满了精神和情感的高度能力。音乐作品所具有的这样的精神内涵也是存在于乐音结构本身,而不是依赖于别的什么因素。”
   由此可见,汉斯立克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反对音乐的精神与情感,只不过他不认为这些情感与精神来自音乐之外,而是音乐结构本身就拥有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德国另一位极为重要的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在自己的专著《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中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名为《关于形式主义的争论》,为汉斯立克的美学理念作出了几乎完美的解释和正名,令人拍案叫绝。
  达尔豪斯认为,汉斯立克并非承认音乐只是形式而无其他,他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划上等号也并非是为了否定音乐内容(内涵)的存在。相反,他认为汉斯立克所理解的音乐内容已不再是独立于乐音之外的对象和情感,而是作曲家的“心智精神”。同时,作曲家笔下流露出来的音符(即作品乐音的运动形式)正是这种“心智精神”的外化和另一种存在样式,它与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感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同源同质的。所以达尔豪斯断定,在汉斯立克那里,音乐中“乐音的流动形式”实际上就是作曲家创作精神与情感的克隆体。“形式”等同于“内容”即可理解为“音乐情感”就是“音乐的形式”本身,只是同一实质的两种不同形态而已。
  为了方便理解,我从绘画领域上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赵无极是我国非常有名的抽象画派大师,他最为著名的代表著《向杜甫致敬》在二零零八年以四千多万港元的价格被拍卖。这位在抽象画领域鼎鼎大名的大师一生娶过三任太太,其中他最爱的却是第二任陈美琴。陈美琴英年早逝,赵无极曾一度抑郁,萎靡得连起床吃饭都成为多余,更别提艺术创作了。有一天,他的一个法国朋友来看望他,并建议他重新拿起画笔,不用思考画什么,怎么画,只将自己现在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一并宣泄在纸上即可。 于是,赵无极试着拿起粗大的毛笔,在一张接一张的宣纸上画下了一条条一道道浓淡相宜、纵横交错的墨迹,而这些作为他情绪宣泄的产物后来被做成了屏风,一共十来副,被搬上画展。虽然画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也没有人能说得出他到底画的是什么,但这一撇一捺间却记录了他失去亡妻之后的心路历程,是他心中悲愤情感的外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画的是悲痛,是思念。这些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墨痕是赵无极通过笔墨(作画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心智精神),“形式”即“内容”,因而感人至深。
佛经上也常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说,金子可以打造成任何器皿,而这些器皿和金子之间虽然形象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等价的。 从这个层面上讲,既然艺术形式就是人类情感的外化,那么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解读自然也应先从我们的情感出发,聆听艺术作品的过程即是人与作品的情感交流,组建共鸣的过程。
情感恰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一门“语言”,一首简简单单的歌谣能够将两个本不相识,甚至天南地北的人牵系在一起。虽然语言不通,但心与心的距离却能越来越近,这就是情感化成艺术形式后所绽放出的不可言说的魔力。故而,欣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舞蹈、雕塑,只需要敞开心扉放下伪装,以最真挚坦诚的态度去感受——这就是艺术的情感,也正是音乐的情感,是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的。
  这对我们一般的音乐爱好者而言是如此,对于真正的音乐家们来说,更加深谙此道。我国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谭盾,他在解释自己《大剧院乐团》里的一系列创作中就曾谈到:“音乐作为分隔表演者与倾听者的一道‘代沟’,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交响乐爱好者中普遍存在。而实际上,这种隔阂不过是在几百年前才开始的。音乐有着和我们人类一样悠久的历史,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族群中所有成员都共同参与的一种重要‘仪式’。我之所以会想到《大剧院乐团》这一概念,则是想通过这种形以恢复音乐丧失已久的凝聚力,并且将表演艺术带回到观众本身……”
  谭盾是一位在声音创作领域极为重要的实验者之一,他将西方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和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并致力于将那些失去的、隐晦的、古老的传统都翻译成现代人能听懂,能产生共鸣的一门“语言”。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音乐美学家、理论家、文史学家伦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从心理学层面对音乐情感做出了这样一番诠释——“它是音响对于人的心理形成一种期待惯性,这种期待的满足与否或是满足的方式都能使得心理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会带来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于过往情感经历的唤起”。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也在其经典又极富有“女性主义”的论文《蓝胡子城堡里的实体女孩》中这样写道:“音乐最难理解的层面是它有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让我们依照它的形态和节奏去体验自己的身体。这也是音乐最吸引人的层面。若非如此,人类又何必费尽心思去创造音乐,供那些形式主义者去解剖、供音乐学家编目,或供社会学家分类呢?
  由此可见,音乐情感是一种心灵上情感的期待,是对过往经验的唤起,它甚至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你身体中的每一细胞里。这便是为什么有人在听交响乐时,不仅心灵大受震撼,身体也会跟着颤抖,在一声声定音鼓的敲击下,每一个细胞都在跟着跳动、抽搐。 它同时又是一面镜子,去反映、去唤起、去抚慰每一个人的过往,那些开心的、急促的、真实的……
  所以,对一首音乐作品的赏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也不需要任何附加的外在条件,只是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仅此而已。恰似曾经的我,一直听不懂那些蕴含着深邃爱情哲理的旋律。但某一天,当初恋无期而至的时候,我突然间茅塞顿开听懂了这些音乐。很多年以后,初恋已经离去,而那些熟悉的旋律依旧还留在心间。当一段陌生旋律从耳际流淌而过时,你的生活态度,种种过往经历,你的思想情感能否跟当下的音乐契合交融,进而被感动产生共鸣,这才是解读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都拥有一双能准确解读音乐的耳朵。不要怀疑,只要内心有一丝被感动,就说明你的心中有一种对美不懈倔强的追求,是最难能可贵的。



发表于 2021-3-30 08: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深,很深
有道行深的 共学之,研究之,欣赏之~~~
发表于 2021-3-30 08: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从传统上讲,再复杂的音乐形式都是由调式、音阶等作为基本组成。

还有节奏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21-3-30 08:24:06 来自吉他中國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写得真好,我得多读几遍,希望能吸收哪怕10%。
发表于 2021-3-30 0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习中,我每次都会尽力去理解你文章的每一句话
发表于 2021-3-30 08:46:16 来自吉他中國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发!
发表于 2021-3-30 0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另一帖子里经历了战火硝烟,到这里来感受一下艺术的气息。
发表于 2021-3-30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自己的耳朵”, 说得真好。
发表于 2021-3-30 1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内心有一丝被感动,就说明你的心中有一种对美不懈倔强的追求,是最难能可贵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兵吉他 发表于 2021-3-30 08:18
从传统上讲,再复杂的音乐形式都是由调式、音阶等作为基本组成。

还有节奏 ,哈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plussa 发表于 2021-3-30 08:24
写得真好,我得多读几遍,希望能吸收哪怕10%。

您太谦虚了,希望多多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tifa1984 发表于 2021-3-30 08:35
同学习中,我每次都会尽力去理解你文章的每一句话

不要这么谦虚,哈哈,咱们多多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乐逍遥LL 发表于 2021-3-30 09:10
今天在另一帖子里经历了战火硝烟,到这里来感受一下艺术的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spottie 发表于 2021-3-30 10:52
“相信自己的耳朵”, 说得真好。

对的,要相信自己的耳朵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1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potatojxh 发表于 2021-3-30 11:35
只要内心有一丝被感动,就说明你的心中有一种对美不懈倔强的追求,是最难能可贵的。 ...

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3-30 18: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4: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4-1 1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爷,每次的帖子我都基本看完了,因为我也同样有内容里的一些疑惑。    (二)前面就好像已看过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嵛少爷 于 2021-4-1 17:36 编辑
dawj02 发表于 2021-4-1 10:00
少爷,每次的帖子我都基本看完了,因为我也同样有内容里的一些疑惑。    (二)前面就好像已看过了嘛。 ...

谢谢您的关注
对的(二)我重新改动了一下又编了进来,作为一个整体

您有什么疑惑都可以留言啊,咱们多多讨论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6-3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