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3 18:18:37

古琴琴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谓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另外还有多种谱本,最流行的是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这情,入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词曲珠联璧合,在唐代广泛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他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自古以来古琴作为一种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体现的乐器,在不少历史典故包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清微淡远 中正平和”很好体现了古琴的音色。

http://www.tudou.com/v/vNN3PSi4fhw/v.swf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3 18:59:35

“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都不相同。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和“历苦辛”等处都多次反复,情意真切,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的思念之情。。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巾,尺素巾,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历数下来,所有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原本都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发展变化而来,而当我们从儿时开始学唐代著名诗人这首传唱了上千年的诗的时候,恐怕不能体会离别的伤感,不能体会知己将疏离的痛苦,而这首琴歌在当时也曾经听过,从来也不曾让我们感觉古人的离别情景会触手可及。http://i.6.cn/cvbnm/50/b2/c7/bf47a16663f4729e6881c99107e6a0c1.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3 19:01:53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变化、变化、变化,再变化,万象更新,历史已经翻开了二十一世纪的这一页,而千年古曲《阳关三叠》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由着琴歌,由着古诗,不断传承。
  
  不管当年我们怎么年少无知,当我们经历着和古人相似的情感之后,再来倾听这首琴歌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只是故事的角色改变了,恍惚间耳边是谁在喃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犹然浮现着的,浮光跃影,都是过往的滚滚红尘。

http://i.6.cn/cvbnm/d3/4a/da/a38f41e85b72a292a659f8ad016b4adf.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3 19:03:22

《阳关三叠》琴歌歌词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关于古琴的话清弦要说的有很多~其实“琴者 心也”这也是我一直所提倡的 用心的音乐是最感动的

yaha007 发表于 2011-6-13 19:09:15

虽然。。。。。。。。

但是还是鼓个掌,这是古代人的自弹自唱?
很想试一下

busyday 发表于 2011-6-13 19:55:29

呀 合唱团排过这首~~

民工甲 发表于 2011-6-13 20:32:42

我给咱贴出来~~~

http://www.tudou.com/v/vNN3PSi4fhw/v.swf

wenmandy507 发表于 2011-6-13 21:05:56

我会弹酒狂

lan2167 发表于 2011-6-14 04:26:13

我脑子里保存有一个片段

是爷爷在唱着一首诗

那曲调,依稀的记得,但自己唱却总是不对

可惜现在听不到了
我想爷爷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4 12:16:37

回复 5# yaha007 的帖子

古琴大多数以独奏为主 ,琴歌弹唱也是后期形成的一个风格 呵呵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4 12:17:51

谢谢民工甲~~我咱个就贴不出来呢。。。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4 12:18:57

原帖由 wenmandy507 于 2011-6-13 21:05 发表
我会弹酒狂

恩 很棒啊 酒狂是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古琴曲,相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传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4 12:20:33

原帖由 lan2167 于 2011-6-14 04:26 发表
我脑子里保存有一个片段

是爷爷在唱着一首诗

那曲调,依稀的记得,但自己唱却总是不对

可惜现在听不到了
我想爷爷

琴者 心也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典音乐能触碰到你或者打动你的就是好音乐 呵呵~
欲得身心俱静好 自弹不及听人弹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4 12:25:45

今天晚上回去把头像搞一下 现在好像网络不对头。 悲剧了。。。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5 12:54:30

今天终于把头像给搞好了 现在继续说古琴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5 12:55:35

中国古代士人在生活中比较注重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但不少士人或因政治上遭排挤,或因对社会现实不满,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既不能实现政治报负又不甘心就此沉沦,自暴自弃,于是只好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琴棋书画是最能代表士人特殊文化素质的生活方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在士人生活中抚琴听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悠扬的琴声能把人带入神奇美好的意境,使得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桓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宋代朱长文说,“天地之和,其先于乐。乐之趣,莫过于琴”。(《琴史》)琴成为士人身份的象征。
    古琴最早创制于周代,据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其后关于古琴的创制者说法不一,其中有伏羲、神农、舜、炎帝等,虽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的制琴者都是古之圣贤者。“古之圣王是以‘德’作为其人格生命的表征,但这并不意昧着圣王同时也是音乐家,换言之,这里也就显露出一个重要的契机,古琴应该不只是一种乐器,它的价值也不在于演奏,而是在于作为修身养性,进而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而这也就是何以远古传说的创制者古代圣王被推为古琴的创制者的缘故”。
http://i.6.cn/cvbnm/82/4b/33/6c8e51232bdd2496cb29b0cb4a7f2ee4.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5 12:56:37

古琴音乐的确能够制造恬和的心境,它的声音“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灌灭而不闻,平和、中正、舒适、悠闲,合于中和之道”,所以“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桓潭《新论·琴道》)早期的古琴并非士的专利品,但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后,琴与士的关系使得到确认。魏晋以后,琴逐渐脱离民间,成为主要流行于士及上层社会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的琴家或是好琴之人都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想对现实有作为的庄子,为无数隐士开辟了一条“隐心”的道路,他认为“鼓琴足以自娱”。嵇康、阮籍等竹林隐士,都是善琴之士,田园隐士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渊明传》)。做中隐的白居易酷爱音乐,善弹琴,他在《好听琴》之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本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甚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几度遭贬的王维,过着参禅悟佛,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不论真隐、假隐、时隐、心隐,隐士们都不忘“手挥五弦”。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5 13:03:07

http://courseware.eduwest.com/courseware/0830/content/shiting/yueqi/8.mp3
再发一个古琴中的经典曲子充满杀伐之气的《广陵散》
大家可以听完说一下感受 最后我来公布~

am79 发表于 2011-6-15 18:47:59

我曾用吉他改编过渔舟唱晚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6 12:56:28

原帖由 am79 于 2011-6-15 18:47 发表
我曾用吉他改编过渔舟唱晚

哇~高手 值得学习~~其实当初我也学过一段时间民谣吉他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6 12:59:24

后来的话觉得古琴比较适合我 不过现在古琴和吉他我都在弹 呵呵~~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学习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6 13:00:29

的确,中国古代文人集“琴、棋、书、画”于一身,审美理想要求古雅、含蓄与个人内心的自省,要求符合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协调与中庸,而隐士史文人申的特殊群体,在保持士的总体人格上的自尊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傲、自由、自我的独立人格,并通过隐逸将自己与俗辈区别开来。可何者为雅,何者为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不同人物的观念中,也有不同的认识。士人阶层认为,官场为俗而隐逸为雅,正如陶渊明所说:“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某,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他们或隐中藏仕,仕中恋隐,或仕中恋隐,归依于隐,隐中藏仕,需要在这对矛盾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点,就要借助一定形式来抚籍心灵,抚琴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因为琴“具天地之元气,养申和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不别有会心耳”,“琴具十二音律之全,之准备清浊之应,抑扬高下,尤足传其事,物之微妙,故奏其曲,更能感人心而对物情也。”使人可“性然自怡,处穷独而不闷”,最后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http://i.6.cn/cvbnm/aa/80/85/3f95761c0177d29d92631ef99bb9620d.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7 12:43:25

http://js.huain.com/audio/url01/2447/yiguren.mp3
下雨天最适合听的古琴曲是《忆故人》在泡上一壶普洱生茶 感觉是如此惬意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7 12:44:44

相对文人古琴艺术所奉的“正中平和”的审美理想是为导向儒家人格为宗旨,那么,他们在实际操琴中所取的“静淡远虚”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艺术意境的美学要求,则无疑是属于道家的。古琴是一门音乐艺术,这里的“静”,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弹奏时的精神状态,弹奏中操琴者需心无杂念,心神贯注,这样才能把握住音乐的内涵及发展脉络,进入“未曾成曲先有情”的境界中,这样在演奏中才能达到与“闹”相对的“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的“静”境。“淡”是以“静”为前提而生发出的古琴弹奏中情绪的处理。宋代周敦颐曾说:“乐声淡,则听心平”,心境的平和来自于淡泊的琴声,“淡”的意境谋求的是一种超尘脱俗、自甘淡泊的傲我情境,孤芳自赏的趣味,是一种含蓄的美。由“淡”而给古琴音乐带来含蓄之美,实际上给操琴者带来了更多的主观联想的“远”的余地。徐上瀛对“远”的诠释说:“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古琴的减字谱,没有明显的节拍及节奏标记,乐谱只是记录作曲者情感体验的音符体系,演奏者对谱演奏难免会对原曲精神进行追寻、领略、探索的问题。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7 12:46:43

在体会的过程中,演奏者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身的思想情感体验来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正是演奏者在演奏处理进行中的再创造,使演奏者在乐曲中掺入自我联想,演释乐曲的内涵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天地。通过“远”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对象的交融互渗,达到了道家所谓的“得意而忘形”,原乐曲此时仅是一具徒有形式的空框,其中洋溢着的纯粹是演奏者个人丰富而细腻、广阔而微妙的心理体验。而“虚”则是“淡”与“远”这两者的升华,又是对它们的否定,是琴艺中达到“无我”,神游气化自失于自然的极境。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诗句,其音有尽而意无穷,声有竭而情无限,演奏者进入的是与自然浑然一体、元比广阔、深邃的审美境界。“虚”是文人们在琴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http://i.6.cn/cvbnm/dd/12/fb/3ae0ec9db2031cc9ca2b52633738675c.jpg

Joe-pass 发表于 2011-6-17 13:35:06

楼主YY狂

风之力 发表于 2011-6-17 13:43:40

我也喜欢古文

限养办公室 发表于 2011-6-17 15:09:18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8 23:04:58

原帖由 风之力 于 2011-6-17 13:43 发表
我也喜欢古文

1598460
恩 呵呵 不过古琴大多数看的是减字谱噢~~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8 23:06:25

原帖由 限养办公室 于 2011-6-17 15:09 发表

谢谢关注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18 23:07:40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0 00:11:12

对于儒家所推崇的“雅乐”,道家却以表现人的自然情性为美的音乐审美观。这种音乐审美观尊崇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特点,即在体现人纯朴的本性音乐中,助益于人“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 《庄子?刻意》)的养生之道,亦即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才奉“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无声音乐为音乐美的极致。至此,道家在儒家所赋予的政治功利和社会伦理意义的“雅俗”音乐观之外,客观上又提出了一种纯粹以音乐审美情趣和品位来划分,由典雅精致、虚静简淡为特征的又一重“雅”乐的审美观念。这种“虚静简淡”的意趣的萌生,对后来的文人音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显现,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定势和人格模式一样,“正中平和”和“静淡远虚”分别代表着儒、道两家的音乐观,共同构成了文人音乐的审美基础。这种代表著文人音乐审美精神与美学取向,又在的古琴艺术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0 00:12:30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1 11:58:48

昨日琴管小聚


五月边上两个是围脖孔
五月是苹果控
正在和边上的女童鞋讨论古琴的历史

[ 本帖最后由 清弦古琴 于 2011-6-21 12:00 编辑 ]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1 12:00:33

今天有个女童鞋带了他们家的小琴友来
小琴友占领了一把椅子
不知道为啥五月弹琴,他很高兴的样子
我以弹琴,他就想跑

http://i.6.cn/cvbnm/06/87/fc/cbcf44dd06f98bdfc390760ea5c405c6.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1 12:01:38

请弦老师买的杨梅
五月馆长洗的杨梅
据说用盐水洗了两次
我吃了1个,好大,水分很足,很好吃
琴馆每天都有好多好吃的零食和水果

http://i.6.cn/cvbnm/46/94/87/62750f03f84adc66fe5367dc9c3b7ee8.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1 12:03:02

晚上请弦,五月,贝贝三个人一起过生日,
左边那个是五月最喜欢的熏鱼
不晓得,为啥五月这么喜欢吃苏浙汇的熏鱼哈
味道嘛,还可以
http://i.6.cn/cvbnm/3d/d9/02/22cc0e1c1bbeae29194378ac2d60eb56.jpg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2 12:54:24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琴家?

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他们既是历史名人,也是文化名人。春秋时期有俞伯牙、师旷。汉朝有蔡邕、蔡文姬、诸葛亮。魏晋时期有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唐朝有董庭兰、白居易。宋代有宋徽宗、苏东坡、欧阳修等。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2 12:55:49

为什么古琴上有断纹?

古琴表面的断纹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古琴经过数百年弹奏振动以及受自然的风化作用后,木质与表面漆胎因收缩胀裂不一致,形成的多种形态的裂纹。称为断纹。

根据断纹纹形的不同,分别称为“牛毛断”、“行云纹”、“流水纹”、“龟背断”、“冰裂纹”、“梅花断”、“蛇腹断”。
由于形状各异、变化无穷,优美自然,又饱含历史沉淀,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因此,一张琴如果有可靠的铭刻、优美的音色以及精美断纹,就弥显珍贵了。

但是,断纹终究是因长期振动、风化断裂而成。若断裂过分,则为老化损坏,有碍弹奏。

修理时,应在不影响弹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断纹的原来模样

清弦古琴 发表于 2011-6-22 12:57:24

http://i.6.cn/cvbnm/df/13/25/ccc6a1b3eceef3f105cc2444eca57c24.jpg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古琴琴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