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09:13:55

心理学给你快乐(不定期更新)



入冬以来,我们单位的工程大半停了工。有了大把的空余,我思量着把我所最感兴趣的两个话题写一些不通之文,寄望某一天能连缀成册。本连载即是话题之一,专论普通的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因为是音乐区,故所论也有与音乐相关者。本文有肥胖版,为节省空间起见,在此发的是消瘦版。呵呵。


前年在北京的大兴,发生了一起灭门的惨案,一个年轻男子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并孩子,自己也锒铛入狱。据查证此人家资殷实,并无生存的烦恼,大脑机能也无明显的病变,为何一至于此?盖皆因为是心理的问题也,可见基本心理学知识的重要!

诸君或曰:这个大兴人乃是千万里挑一的一个变态人士,实属小概率事件,怎能与普通人相提并论?那么我请问诸位:您的生活中是否没有烦恼呢?是否天天都是无忧无虑呢?是否也如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面临着“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这两种苦闷呢?假如您有,那么我的不通之文不妨一看,假若没有,那么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难道不也是有益无害吗?

又或曰:了解越多心理的深处,便就越容易变态,便会增加越多的无谓烦恼。

此言差矣!若说多看了言情小说,能增加感世伤生的烦恼,那我无从反驳,但对心理学的了解则不然,比如大夫研究癌症,就会得到癌症?研究阳痿,就会得到阳痿?那是不可能的,恰相反,越是了解混沌的精神深处,便会越对自己的快乐和忧愁有明确的认知,越能增加自己心理调节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我想论述者,有以下的大概:
1心理是否全然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药物与精神
2   开创先河的弗洛伊德学派,以及另外两个学派
3性对女人是否同样重要
4   三重人格是一种精妙的假设,胜过孔孟以及《圣经》的断言
5王朔说:人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动物
6“爽”到什么地步还不算变态?
7   愤世嫉俗,各种愤世嫉俗
8   假愤世嫉俗
9   嫉妒的心理
10 人为什么喜欢音乐
11音乐美是否有公认的标准
12炫耀阳具、炫耀胸部、炫耀设备
13超我和艺术
14为什么人需要音乐?音乐让人更快乐了吗
15 强迫症与青春期臆症
16 各种臆症
17 男女意淫,各有不同
18 任性的女孩子
19 女孩子应该像男孩子一样成长吗
20 处女情结何时休
21 罗素论《通向幸福之路》
22 人类的精神能否臻于至善

诸君或曰:心理学自然有大师的皇皇巨著,我只要去新华书店买来看,你的言论,岂非多事?
这我无法反驳,总之此处的陋见,仅算作我在学习中的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兴趣于此者,不妨共同探讨?
                  敬请关注。

[ 本帖最后由 贾富贵 于 2011-12-2 09:49 编辑 ]

xiaoyun_uu 发表于 2011-12-2 09:20:52

......

不插店 发表于 2011-12-2 09:20:54

寝室好姐妹,公认的心理变态,专情于心理学,在校期间每晚都与我探讨心理学知识,目前没有自愈的征兆。。。。我始终觉得大多数喜爱心理学的人都是心理扭曲的,其学习的初衷大多是为了拯救自己,当然,这年头心里不扭曲的人太少了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09:26:26

快乐的变态,要胜过苦闷的变态。我甚至敢说,快乐的“变态”,胜过“正常”,按照弗洛伊德的压抑观点,这都是有根据的,呵呵。
我们若追不到“正常”,能追求到快乐的变态,也是不错的。

[ 本帖最后由 贾富贵 于 2011-12-2 09:44 编辑 ]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10:24:51

呵呵,我们这的方言,叫“攒”书。

beibeiyni 发表于 2011-12-2 10:30:12

让我想起了佛洛依德

不插店 发表于 2011-12-2 10:30:13

原帖由 贾富贵 于 2011-12-2 09:26 发表
快乐的变态,要胜过苦闷的变态。我甚至敢说,快乐的“变态”,胜过“正常”,按照弗洛伊德的压抑观点,这都是有根据的,呵呵。
我们若追不到“正常”,能追求到快乐的变态,也是不错的。
只能说她活的比我淡定多了,总能坚持着自己变态的一面,不受外界影响。。。。我俩都是90年的,做过心理年龄测试,我35,她46 话说半年前我的测试结果还是20出头呢。。。。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10:49:08

佛洛依德的大作我特意买了三本正版的,表示尊敬,
那些术语直接看不懂,
我看的是通俗版的《三种心理学》

bottlegourd 发表于 2011-12-2 10:51:57

不用想太多,傻乐就成

摇滚的蜗牛 发表于 2011-12-2 10:52:36

老湿,我表示你是个很有知识的人

麻烦您给看看,我变态不???我有病不???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10:54:05

我看这些是因为高中学业压力太大得了强迫症,才开始看的,
后来好了

现在为的是搞清楚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存在物。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10:55:38

原帖由 摇滚的蜗牛 于 2011-12-2 10:52 发表
老湿,我表示你是个很有知识的人

麻烦您给看看,我变态不???我有病不???

我又跟你不是同行,我不会算卦、相面、抓着女孩子的手不放假装看指纹的。

嗯哼哼。

摇滚的蜗牛 发表于 2011-12-2 10:57:27

靠,真是太侮辱我了····

我看相从来是看屁股的
算卦从来都是按心情的
看手相从来都是男右女左的
而且,看的都是脚······

切·········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2 11:25:26

你们华山派是要练童子功的,我的话你可以不听,圣人的话你不能不听,圣人曰:你今后不要这么色。

嗯哼哼。

zhanghn0620sd1 发表于 2011-12-2 11:42:49

yaha007 发表于 2011-12-2 12:24:13

挺有意思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3 23:24:31

更新一点:
药物改变精神状态,最普遍的是酒精,想必多数人都有喝醉的经历,
更大的效用来自drug,drug的威力,可以把悲哀的心情强制转化成极乐,真是强大。
这难道不说明心理机制是在肉身上才发挥作用吗?
如今的医学,说是发达呢还是落后呢?要说发达,为何得了感冒还必须要忍受几天,若说落后,伟哥这样

的药物真是有奇效的。目前的抗抑郁药物,还是不尽如人意的。

现在普遍得到承认的是,薄薄的这一层脑壳之内,这一团肉呼呼的东西,就是集中了我们有文明以来称之

为灵魂、心理、精神、感情、情绪等等名字的所在。

我们是否可以期望,未来的医药技术能发明出能有效改善人们精神状态的安神类药物呢,或者抗抑郁药物

呢?或者,某些严重精神疾病是否可以用药物有效治疗呢?这都是未知之数。

玩ㄞ偶 发表于 2011-12-4 00:12:14

我心靈扭曲了。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4 17:29:03

再更新一点:

弗洛伊德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著述似乎从未尝试解释精神的起源,而只解释精神的运作。他似乎从未明确表示自己是一个唯心者或唯物者。我们在上面说了,心理现象的产生全然在于人之脑,而脑乃是一个有质感的物理化学的实体,是否这就把心理的奥秘揭开了呢,是否这就把精神现象的复杂程度减弱了呢,不然。今日人们的物理化学知识可谓多矣,但用以但用以解释精神这样超级复杂的现象,却显得仍极贫乏,就拿人类求解了几千年的梦的解释来说,今日世界顶尖的大学用物理和化学的仪器、手段已研究多年,但迄今世上最聪明的人对于梦的机理仍无定论。即使技术手段足够发达,未必能把精神的各种现象都用“定律”解释,譬如烛火是烛的运作,但烛火自有一套机理,不等于烛之机理。人脑的研究受制于伦理,科学家总不能把活人的脑壳打开,去做实验吧。而死去的脑或者动物脑,研究价值就大打了折扣。
随着技术的进步,用这种办法研究脑,研究心理,有望成为本世纪后半页的显学,这实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前景。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13:21:16

这一段勉强起个名字,叫《为何寡妇不准再嫁》呵呵:


人类的自尊心受到过三次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的学说指出人并不处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

化论指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而并非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作的翻版,第三次便是奥地利人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的学说,指出人并非理性的动物,人“即使在自己的房间也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弗氏的言论极为坦率,也许是有文明以来最为坦率的观点。宗教信徒或者道德主义者不能容忍他的学说,

是自然的。但他的言论另外也受到一些严肃学者的反对。就是他过度强调了性对人的影响,而他的童年期

影响和三重人格的学说,显得过于神秘,无法验证,即使如此,弗洛伊德仍不愧开创先河的大师。

三重人格的学说确实有些神秘,我们只能将它当做一种假设。但是他之前的哲学或者伦理学的大师,或者

流传甚广的伦理、宗教观念,提出的观点也许更是假设,更为武断,或者说是片面的,比如荀子与孟子的

争辩:“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

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三重人格涵盖了善与恶,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人性,是个很引起兴趣的学说。也许它引起兴趣的原因就在

于它引入了神秘的“力比多”,认为人的精神总在无休无止的自我冲突中,这比那些显得“枯燥”的学派

,要有趣的多了。

佛教的一个观念,似乎与佛洛依德有惊人的类似,就是:人的痛苦来源于欲望。佛教主张的是通过修行,

消灭欲望,是否能够成功,吾不知也。

弗洛伊德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说明了文明社会中人的诸种痛苦的来源,这就是人的本能与文明社会

各种限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我认为在我天朝的传统社会中,表现的极为明显,比如寡妇不准再嫁,

如果坚持独身到死,便赢得一块贞节牌坊。----表扬人的痛苦!


一个宽松的社会,《文明及其不满》里面的观点必须先得到普遍的认同。既然人们认识到,社会的诸种伦

理限制并非全然都是无条件的合理,那么社会的改进,总是以破除各种限制而社会仍能够健康运转为目标

,那么社会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便有希望。对他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不能克服的天然弱点,

而不是天使。


下文将讨论处女情结是否真是一种“情结”,还有这种社会心理如何能够破除,几时能够消失?

[ 本帖最后由 贾富贵 于 2011-12-5 13:46 编辑 ]

一地夜猫 发表于 2011-12-5 15:18:50

贾老师,我想去美国找一姑娘,却在外地学校复读,怎么办?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15:30:56

原帖由 一地夜猫 于 2011-12-5 15:18 发表
贾老师,我想去美国找一姑娘,却在外地学校复读,怎么办?

这似乎不是心理问题吧,对贤弟的情况不很了解,不敢妄言。

小青年 发表于 2011-12-5 16:49:39

弗洛伊德 哈哈

bottlegourd 发表于 2011-12-5 16:52:52

虽然不是很懂,但我仍然觉得楼主说的很有道理

huanzi989 发表于 2011-12-5 19:03:27

挺有意思的东西, 对于 人性的矛盾与环境的冲突,种种原因都是赞成的。前面引用了教道信仰什么的标准 这个就因人而异了,不过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犹如黑夜中行驶在狂风怒浪上面的小鱼船,没有灯塔的指引最终会迷失在黑暗的狂潮中。    心中没有建立起善恶与行为准则的人就容易引起自身矛盾与冲突。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继续下去。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19:19:34

感谢关注。
虽说本人不是任何一种宗教信徒,但对于宗教却是尊重的,前文所说,仅在于指出宗教的观点与弗洛伊德学说有相对立的地方,这也不足为奇,甚至一种宗教之内还要分出各个流派,有时势若水火的。

科学勃兴起来之后,发展出两种趋势,一是助长了虚无主义的思潮,就是上帝本不存在,那么《圣经》的教训便不值得当真。
二是科学本身成为新的信仰,就是“真善美”之真,至于美,则我们借助了望远镜技术,观察到浩瀚的宇宙,就不能不感叹它的美,不能不心生敬畏。科学前所未有的改善了人的生活,为人类的善也创造了条件。所以科学和理性可以成为新时代人类的信仰,或者叫“宗教”。

但是科学的普及,还远远没有到大众皆能理解的地步,所以传统的宗教似乎更适合大众。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20:47:42

本篇专论道德与本能的冲突和所谓的处女情结:


人类的道德是如何起源的,吾不知也,不妨循着唐德刚的思路,做一番揣测。
我们去动物园观看猴山的情况,便能得到很多启示:猴群中亦有君长,亦有等级,亦有规矩,亦有叛变,亦有争斗,从古代猿群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社

会,更将这些等级和规矩保留和发展起来,成为道德,(背后更有严峻的律法),道德皆出于一个社会中占优势人们的规定,强加给或者**给大众

,而绝非所有人共同信奉的教条,可知也。譬如在一个女性氏族社会,绝不会有守贞的诸种要求,更不会一个女人出了轨便绑上石头,沉坠到河里去

溺死。

处女情结并非一种天然情结,天然的情结是难能破除的,而人类的不合理规定,则是可以破除的。
今日之欧美社会,处女已全然不是一个问题,(除非在那些宗教虔诚者的文化里,还在强调禁止婚前性行为,但这不是社会的主流),可见移风易俗

,某些原来很看重的道德教条,会变得为人弃之如敝履,我天朝旧时的裹脚,也是如此,今天的人再想不出裹脚到底如何是符合于道德,到底有如何

的益处?


人类社会不可无秩序,这是建立文明的前提,人绝非一种天然不会嫉妒的生物,绝非一种天然无欲无求的生物,当道德教条渗透到人的头脑中时,人

的本能便与这些道德训诫时常冲突,人的苦闷由此而生。

譬如一个旧时的寡妇,独守空房的时候,她难免想要再嫁,改善肉体和精神的享乐,甚至要找个随便的男子来偷换,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无奈的是男

权社会里对于女性有诸多的压抑和限制,这些限制深入骨髓,已经使女性本身竟浑然不觉。所以旧社会多有因为遭到流言蜚语的干扰而自杀的女子,

礼教杀人,实属可叹。

再比如嫉妒,嫉妒是被道德所禁止的,但我们多数人看到了别人有丰富的财产,曼妙的配偶,高深的才智,难免心生嫉妒的情绪,当一个人有道德修

养时,这种嫉妒便弱化为“羡慕”,羡慕是一种无害的情绪,而不能控制自己心理的人,则任由嫉妒的烈火燃烧,使自己陷入苦闷和阴暗的情绪。


色念和色欲,或者性幻想,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除非那些充满变态情节的幻想),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自古如此。一个封闭的社会,当一

个人受到这些思绪的困扰,往往没有足够的机会表达,在一个更封闭的社会里,学校里不教生殖健康知识,使人们在黑暗中摸索。无知和愚昧往往造

成自寻烦恼:道德教条尽人皆知,人们建立起自我审查,对自己的“邪念”懊悔不已,甚至弄得精神恍惚。


如今处女情结在我天朝还有相当的市场,这便是天朝还在后期农业社会的一种佐证。从历史来看,权利往往是争取而来的,美国的妇女解放兴起于二

战中妇女广泛的参与生产,天朝的妇女解放来源于各种革@命运动,天朝在近期可以预见的未来,女性人口的数量要大大少于男性(重男轻女造成的恶

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女性争取权利的一个契机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0年中,天朝的妇女能否赢得与男性基本平等的地位?

我是好姑娘 发表于 2011-12-5 20:49:49

我是好姑娘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21:02:40

感谢关注,若有疏漏,或者不同的见解,欢迎批判。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5 22:12:31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6 02:19:27

本人仅具有业余知识,所以有些措辞不够严谨,比如人性与人格,本不完全相同,但是这里经常混用,总

之这些文字全是本人考虑不成熟的私见而已。本篇专讲一个社会对本能的疏导:

今天我们确实该认识到,从前我们这里广泛流传的一种见解是不准确的,这种见解就是: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这种见解造成了很多灾难,根源就在于认为人性是可塑的,甚至是极大程度上可塑的,人类之自私与诸种

丑行,都是来自“资本制度”的“万恶”,倘若一种制度全盘“合理化”了,人类罪恶的根源便从根拔除

,自此便走上光辉的康庄大道。既有这种狂信,难免生出强人从己的许多事情,强迫着要把人变成高尚者

,“精神爆炸原子弹”,人这种生物从此“洗心革面”,生活在人间天堂之中。

我们不难回忆起,在这种偏激观点之下,人们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人们的衣着、饮食、音乐文艺、男女

关系的享乐,几乎到了最简,一个女孩子穿着艳丽的服装走在街上,都难免遭遇到冷眼,以为这是风化不

淳的堕落。

这样的压抑,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制度失效,必定像弹簧一样强力反弹,压抑越深,反弹越不可

控。1980年代以来至今我们的社会还在这种反弹中,自私自利遍地皆是,说明这就是不可控的局面。

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本能、原欲(力比多),这是任

何外在制度的改善或恶化所无法撼动的。

那么弗洛伊德学说是否描绘了一幅悲观景象呢?可以说是,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一种“堵不如疏”的见解。

譬如赌@博、卖@淫,是否应该合法化?如今在先进的国家颇有争论,即使在已经合法化的地方,社会并未

因此而崩溃,人们也并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战争被认为是人的杀戮欲望的大爆发,而现代体育是战争的一种替代,君不见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足

球赛,场面的壮观不逊于战争,今日人们在赛场观看摔跤,或者如西班牙人观看斗牛,与古代罗马斗兽场

的奴隶相斗,是一脉相承的。(那个洪荒年代,人们确实以杀戮和流血为乐,我天朝人则爱斗鸡,斗蛐蛐

,呵呵)。甚至如象棋的对弈,也不一定纯粹是一种优雅的文艺活动,只要想到人们围攻吃子的快感,则

不难明白那实在还是一种杀戮欲的变相满足,只是它是无害的满足而已。

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他难免产生动粗的念头,甚至导致所谓“激情杀人”,锒铛入狱。稍有理智的人,

便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在物体上,以捶打桌面或者踢砸身边的杂物发泄掉怒气,从而避免了伤害他人,这便

是一种所谓的本能满足的“替代”。

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就是将人们有害的原欲满足,疏导为无害的满足。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的社

会,便将成为最成功的社会。

huanzi989 发表于 2011-12-6 18:06:27

我是个色狼,看到漂亮的MM也会联想翩翩的。 但是因为社会制度的约束力所以作为理性的那边才迫于外界的压力 压制住了自己的兽性。    即使那样我也是个色狼。

贾富贵 发表于 2011-12-6 18:52:43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取消了法律,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检查机制有两种,一种来自外界压力,就是法律和道德压力,另外一种是自我检查,就是已经建立起道德体系的超我对自我和本我的检查,某些情形下,自身精神内这样的冲突无法理顺,就导致不愉快甚至精神病,起码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一些精神病的。

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解释参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6%88%91%E3%80%81%E8%87%AA%E6%88%91%E4%B8%8E%E8%B6%85%E6%88%91

鲁西亚 发表于 2011-12-7 02:53:29

行,就这么着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给你快乐(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