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 发表于 2013-11-25 21:15:54

如何用吉他写歌

 《用吉他来写歌》
我想陆续不定期贴出一些关于原创歌曲创作的帖子,权当作是个搜集器。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被几种有难度的技术折磨着,这甚至推迟了我第二部分的进展。直到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又被重新唤起了希望。在我们开始之前先来做点别的事情吧: 我总是试着发自内心的去创作音乐。可换个角度说这么干简直就是毫无观点可言。(...)曾经的成功和名望的确让人激动和欣喜,但这样的荣耀和你完成一张伟大唱片时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是我简单而又伟大的动机成就了我的事业”
-- Greg Lake(出自他的回忆录)
当然,伟大的专集是以伟大的歌开始的。1969年的King Crimson乐队是由Greg Lake担任BASS和主唱的,那年他们发行了首张专集“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这张专集,那么他对你也没任何帮助。这帮小子专干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专集打入了美国榜的前40位和英国榜的前5。没有一首歌出自精选,但从那时起这张专集改变了一切。
这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怎样将你自己的勇气和情绪变成现实。当然唱片工业从那个时代起也发生了变化,不过同时也仍有很多艺术家报着决不妥协的态度去做音乐。这是唯一该被载入史册的。
现在来开始我们的东西,你需要用笔和纸来记些东西。在学习理论和经验之前,你该学着把各种和弦的进行运用自如。A和D(象史普林斯廷,鲍布迪伦这些人用了很多。比如那首著名的(A)Born in the (D)U.S.(A) A).把G加进去再混一下你就能得到7成以上的流行,摇滚和民谣的精典歌曲了!!不信我的话吗??试试去!!!另一些合成的活儿也是一样的简单。我自己则是滥用Am--G 或者A--G这样的和弦混合多年了。在这开始之前先别问我理论,那不是我的专长。读一下David Hodge的精彩专栏:"A"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David 将给出详尽的解释。
先围绕主和弦去弹奏(A-B-C-D-E-F-G,别用小调和弦什么的),并且感觉它们。开放式和弦和小和弦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小和弦有着忧郁的感觉,他们听起来象是有很多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里面!现在来弹奏小调,感觉到不同了吗?现在先来弹一个A 然后再来一个Am并且注意他们的区别。接着弹完G后紧跟着来个Am,用不同的方式去弹。肆意的乱弹一段时间,然后找出一个紧凑快速的模式来。看看你能在这两个和弦上找出几种不同的模式来,每一个模式都能是一首歌。
现在你可以只弹你最喜欢的那种模式。然后用笔在纸上写一些句子。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把时常在自己脑袋里浮现的事情写下来就成了。下意识的东西会变成你所想要的,成败的可能性就在于你要有和你喜欢的那个模式相同的感觉。
接着你要一遍接一遍的弹自己喜欢的那个模式,直到你感觉舒服了为止,然后唱你写的句子。是的,每个人都能唱,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好,但别介意这个。如果你的句子有1到两个特别的音节,你就得把你的模式做1到两处相应的调整。或者你可以你可以从句子里拿一个词出来,或者把一个长的词用一个短的来代替。(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但我们在这仍保持简单的态度)。如果你的句子错过了一个音节,那就把其中一个词拖长一拍。
现在来写别的句子。虽然不需要和开头的有什么关系,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如果和你的第一部分没关系的话,你得干别特别的工作将他们连接起来。你必须记住在你选出的模式中的音节数(这些事实上比前一部分要麻烦,但在这时要继续保持简单的态度。)接着,别绞尽脑汁想,跟着感觉往下走。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写点什么,那么就在先前写的句子里加写东西。
现在该把两段连起来了。我建议你再多加两段。然后会到你完成的工作前。好了,现在你有4段Am--G模式的的歌了。这简直就是诗篇!让我们试着开始另一首。还是4段的!
听起来怎么样?可能在两段间错过了一些东西。那么在他们间加个D,然后通过先前的模式把他们连起来。现在你可以从新来演奏一下修改了的东西。好的,接下来写和弦。我们试着用C--G的模式。把你先前的那些东西换掉,把这个当成和弦,你会把它用做歌曲的“高潮”部分的。你先前写的发生了些什么?他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让这些诗句变的有生命!你曾经想到过这些吗?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写好第一段后对第二段有准备吗?试着用F--G的模式来代替。写第三段时再回到C--G的模式。接下来的第四段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在这里做些改变,你将永远去演奏这些和弦。你的听众也会跟着睡着的。从来F--G的模式,但是再碰到G时将它挂在那。正如你的乐句,将会又一次结束在G上。换句话说就是你把整首歌都挂在那了。
基于以上观点你可以把吉他放下了。但是不论你的感觉是不是很舒服,接着写别的句子。现在你遵从这个规律来写:第一段,第二段,和弦,第三段,和弦。然后弹奏整首歌。瞧,你拥有一个完整的歌了!一首简单的歌,但也是首歌。别着急,关键在于这并不是你的极限。剩下的就是歌名了。我不建议你用简单的词来给歌取个名字,你可以通读你写的歌词,你会发现有几个词突然间跳出来!用这个来当你的歌名。
转贴:
http://tanjita.blog.hexun.com/9432651_d.html

[ 本帖最后由 弦外 于 2013-11-26 10:52 编辑 ]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5 21:20:40

顺便贴出这篇:


How Is "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a Rule?
http://www.guitarnoise.com/lessons/a-before-e/


Okay, you’ve got to promise not to laugh. When I was just starting to play guitar, I also was just starting to write songs. I’m not sure why. I’d been playing the piano for years but it never inspired m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guitar just moved me to write (and in all probability, being seventeen and falling in love every other day and, of course, knowing everything there was to know about life already, helped in no small part). I tried to write two songs a month, (which was nothing compared to a guy I later knew in college who wrote one a day) and eventually my limited knowledge of chords and theory quickly caught up with me. Everything I tried to write sounded the same.


Now, I’ve never been a whiz with computers (and remember we’re talking about a time when pockets calculators were just coming out for two to three hundred dollars apiece!) but I’ve always been lucky enough to have friends who were incredibly computer literat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one such friend I came up with a “song writing” program. Here’s how it worked . I wrote out every chord I could play and randomly assigned it a number by pulling it out of a hat. My friend then ran a “random number” generating program (going only as high as the number of chords I had) which rounded the random numbers into whole numbers. He’d run out a string of them and I’d “decode” the numbers back into chords and play them in the sequence dictated by the computer.
It had some winners, I will tell you that. I got two chord changes that I might never have come up with on my own (especially at the point in my musical life). But nine out of ten times it sounded positively dreadful. And I’m being really polite with this description.
MAJOR PROGRESSWhat makes a chord transition “good?” Why are some transitions almost automatic,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Why is C to G pleasant to the ear while C to Eb minor is worse than fingernails on chalk?
You may find this hard to believe, but a lot of the “science” behind harmony is mere convention. As I’ve stated before, the “theory” in music theory is simply the examination of what has gone on before. Therefore, much of what is a “good” chord transition is the result of centuries of familiarity. If you had been raised on some planet where, oh I don’t know, the augmented fourth was considered good form then it would not seem as jarring an interval as it does to most earthlings.
Add to this the notion that our harmonic conditioning undoubtedly springs from singing. Think about it, people had voices long before they had instruments. When our ancestors first began singing together, what made them feel certain notes went well together and some brought down the wrath of the gods? I can imagine two cave people coaching each other . “No, no Thag. If Og sings the root, you must chant the sixth, okay?”
Be that as it may, we have inherited quite a few guidelines as to what chords work well together. The following is a chart taught to first year theory students. And as always, I must implore you to remember that this is not a be all and end all guide. Chord changes that people may have found harsh in the past might now be the “in thing.” Progressions that we perhaps find trite will possible rule the radio tomorrow (it’s an incredibly easy thing to change “stale” into “style”).
Anyway, here goes. In a major key, the general rule of thumb regarding chord progression would be as follows: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1.gif
Okay, note yet again that I am ignoring the seventh chord position. Don’t worry. It’s coming up next time.
Now, these charts are all fine and dandy, but I prefer to see things in terms of actual day to day use rather than all the Roman numeral stuff. Let’s look at the keys of C major and G major, shall we?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2.gif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3.gif
Some of you will no doubt notice two things about these charts: first that they pretty much confirm the things that A-J Charron has written about in A Simple Song. Secondly, that these progression charts will also help cut out a lot of the guesswork when you’re trying to figure out a song on your own! Consider it an added (albeit late) bonus for getting through these three columns: Happy New Ear,Unearthing The Structure, Solving The Puzzle.
RIFF RAFFThe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about coming up with chord progressions is that everything has been done before. You cannot worry about the fact that your song’s chords are not incredibly different from someone else’s. You will be better off spending your energy learning more chords and learning how to use chords to suit the mood of your songs.
Learning more chords is a no-brainer. But again, there are only so many different chords. This is why it’s important to learn different voicings of chords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s well as different tunings for your guitar (Open Tuning Part I). A new voicing can make an old progression sound fresh.
As for learning how to use chords to suit your songs, first let’s take a quick look at how people write songs (hey, by now you should know I can never approach anything in a straight forward manner . chalk it up to being a Cancer.). Of course, we’re talking about the “music” part of the song. Most songwriters tend write the music first, either by coming up with a riff or chord progression or by harmonizing a melody. A-J discusses creating chord patterns in his latest article. Riffs tend to follow the same idea, which makes sense because a riff is simply a pattern of notes (usually) derived from a chord or a scale within a given key. Some “riff” songs consist of the same riff played repeatedly over changing chords. Eminence Front by the Who or Blue Oyster Cult’s (Don’t Fear) The Reaper are examples of this style of writing.
Another method of “riff writing” is to come up with a cool riff and then transpose the notes to fit the chord changes. This is nowhere near as complicated as it sounds. Let’s look at the Beatles‘ Day Tripper as an example (and I’ve copied this version straight from the Guitar Tab site). You can see (or hear) that riff two is exactly the same as riff one except that riff two is played in A while riff one is played in E.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4.gif
If you don’t buy into the riffs being the same, simply write out the notes and then transform them into their Roman numeral equivalents for the respective keys. I’ll do it for riff one and you do riff two if you don’t believe me.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5.gif
PICKING A COLORAt some point we all find ourselves whistling a tune that we’re concocting on the spot. Some of us might think, “Hey, this is a cool song,” and set it out but then realize we have no idea of what chords to play with it. Sound familiar to anyone?
To demonstrate how different chord progressions can drastically affect the tone of a melody, I’ve some up with a short and simple melody (and I’ve also provided the guitar TAB for those of you who may not read music)(and yes, you should definitely learn to do so):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6.gif
When I say “short and simple,” I don’t kid around. Now even though I didn’t put in any key signature (sharps or flats), I’m going to use the first note as my root and play some chords in the key of G major. I’m also going to start out very plain, using just the I, IV and V chords (G, C and D (or D7 in this case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C note in the melody)). And to keep things easy, I’m changing the chord each measure, using whichever of my three chords contains the note or notes in that particular measure. Here’s what I’ve come up with: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7.gif
Now if you play the accompaniment while singing or humming the melody you will find that this sounds like a pretty traditional song. Not very hard, was it?
I’d like to use this example to point out something important . namely that it is fair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home,” a feeling of what key the song is in. Playing the G first and coming back to it every other measure certainly fixes it in the listener’s ear, but the thing that really pegs the key of G is the ending, the D7 to G finale. Nothing cements the sense of key as well as a chord shift from V (better still V7) to I. Even a song like Hey Joe, (the Billy Roberts song best known via Jimi Hendrix) that seemingly wanders around aimlessly, takes the time in the introduction to establish itself in the key of E so that when it finally gets back to the E chord, one has a sense of resolution (there will be an in-depth look at this song next time out).
In this second harmonization of my melody, I decide that I will try out the key of C. this is not too hard a choice to make seeing that my melody has neither sharps nor flats. You can see that I’ve used a broader brush, if you will, incorporating many more of the chords available to me in the C major scale. You will also note that the B in the first measure has become a passing tone since it is not part of the C chord that I am using for that measure: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8.gif
I don’t know about you, but this particular accompaniment feels incomplete to me. Maybe it’s having the G note as the final note, I don’t know. I like it, though. It might work out better as a part of something else. This is how people end up with “pieces” of songs. It’s hard and unsatisfying to explain to someone that a lot of songwriting is “just a feeling” but it is. You know when something works. You definitely know when it doesn’t.
I really go for broke in the third example, first by setting the melody in E minor and then changing the chords with every different note (again picking a chord that contains the melodic note) and tossing in everything but the kitchen sink: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9.gif
Notice that by establishing the E minor right at the outset and then finishing off with a B7 to E minor really does give us a sense of key. Also notice that even though I use a C to start the second measure and a G to start the fifth measure, just like I did in the first example, the overall tone of this accompanimen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At certain points I actually worked backwards. As stated, I had decided to use the C to start measure two and I really liked the D in measure three, so how to get from one to the other? Since my melody note between the C and D was E (and that I wanted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o use a chord that contains that note), I had a number of choices: C again (no way!), E minor (but I’d already used it and I figured that there might be something a bit more interesting), A minor, which worked and in fact led me to A major and then to A7.
PATCHWORK WRITINGMore often than not, and certainly without meaning to, I tend to write song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se methods. I may have a chord pattern that I really like for the verses but I’d like to change it around a bit for the chorus. I would then write out the melody and see what chords can be used as feasible substitutes. Often it might mean replacing a major chord with its relative minor. Or using a major seventh. Or sometimes a chord from out of nowhere (kind of like that Bb chord we found in the chorus of John Lennon’s Jealous Guy in Solving The Puzzle).
In reverse, I might have a melody that I really like and then found some chords I think go well with the melody, but I feel a different chord voicing might give the song more of whatever it lacks. Perhaps I might try to come up with a riff that will serve just as well as a strummed chord.
Most songwriters will tell you that even when they have finished a song, it’s not really finished. Somewhere down the road you may learn a trick or hear someone else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think, “I could do that in my song.” Paul Simon used to talk of hearing a woman in a coffee shop performing a version of Homeward Bound that he liked so much he used it himself. Hey, it’s his song.
Ultimately what you write is up to you. But the more you know why certain progressions work and certain ones don’t the better chance you stand of liking what you’ve written. By now you know that I’m a firm believer of what I call the “learning more than you need to know” philosophy. If you’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ngwriting, do check out our songwriting page here at Guitar Noise. And as always, feel free to write with questions, either directly to me or on the Guitar Forums. I’m certain we’ll be revisiting the theory involved in writing fairly often in the future.




After C)fore E (Except After C)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5 21:22:06

谷歌翻译如下“


好吧,你得保证不笑。当我刚开始玩吉他,我也才刚刚开始写歌。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一直弹钢琴多年,但它从来没有启发了我写。一些关于吉他刚搬到我写(在所有的可能性,即17和每隔一天坠入爱河,当然,知道一切有了解的生活已经,有助于在不小的一部分)。我试着写了两首歌一个月,(这是没有什么比一个人我后来知道在大学里是谁写的每天一个),最后的和弦和理论我有限的知识,很快追上了我。一切我试着写响起一样。

现在,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电脑奇才(请记住,我们正在谈论的时候口袋计算器刚刚走出两三百元每人一次!),但我一直很幸运,有朋友谁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计算机知识。
随着这样的一个朋友的帮助,我想出了一个“歌曲写作”课程。下面是它如何工作。我写了每一个和弦,我可以玩,随机分配一个数值,拉出来一顶帽子。我的朋友,然后跑了一个“随机数”生成程序(仅持续高达和弦我数),它浑圆的随机数变为整数。他会用尽他们的字符串,我已经“解码”的数字放回和弦并播放它们由电脑决定的顺序。
它有一些赢家,我会告诉你。我得到了,我可能永远都拿出了我自己的(尤其是在我的音乐生活中的点)两大和弦变化。但十分之九的时候,它听起来积极可怕。而我是真的很有礼貌,与此项描述。
主要进展是什么让一个和弦过渡“好?”为什么有些转变几乎是自动的,由于缺乏一个更好的词?为什么是C到G中听而C到降E小调,比上白垩指甲更糟糕?
您可能会发现这很难相信,但很多“科学”背后的和谐是单纯的惯例。正如我之前所说,在音乐理论的“理论”仅仅是之前发生了什么的检查。因此,许多事情是一个“好”和弦过渡是百年熟悉的结果。如果你已经提出的一些星球,哦,我不知道,增四度被认为是很好的形式,然后它似乎会为不和谐的间隔,因为它确实给大多数地球人。
添加到这一点,我们谐波空调无疑是从唱歌弹簧的概念。想想看,人有声音,他们有仪器很久以前。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开始一起唱歌,是什么让他们感觉若干票据顺利在一起,一些放倒众神的愤怒?我可以假设有两个洞穴人执教对方。“不,不Thag。如果噩唱的根,你必须呗第六,好吗?“
即使如此,因为它可能,我们继承了不少的指引,以什么和弦很好地协同工作。下面是一个图表,教一年级学生的理论。和往常一样,我必须恳求你要记住,这不是全部和最终所有的指南。和弦变化,人们可能已经在过去的苛刻发现现在可能是“的事情。”级数,我们也许找到陈腐的意愿可能的规则明日电台(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容易的事情改变“陈旧”到“风格”)。
总之,在这里不用。在一大关键,拇指关于和弦的一般规则将如下所示: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1.gif
好吧,注意再次,我忽略了七和弦的位置。不要担心。它的下一次来了。
现在,这些图表是所有罚款和花花公子,但我更喜欢看到的东西在实际日常使用方面,而不是所有的罗马数字的东西。让我们来看看C大调与G大调的钥匙,好吗?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2.gif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3.gif
你们当中有些人无疑会通知两件事情有关下列图表:第一,他们几乎肯定的事情,AJ拥有Charron已写了一首简单的歌。其次,这些图表的进展也将有助于削减了很多的猜测,当你试图找出你自己的一首歌!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虽然晚)奖金获得通过这三个列:新年快乐耳朵,发掘的结构,解决难题。
即兴拉夫要记住的未来与和弦进行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已经做过的事情。你可以不用担心的是,你的歌曲的和弦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同从别人的。你会好起来的花你能学习更多的和弦,并学习如何使用和弦,以满足你的歌曲的意境。
学习更多的和弦是一个没有脑子。但同样,也只有这么多不同的和弦。这就是为什么它是重要的学习和弦(不同的声部多重性格),以及不同的调音吉他(打开调音第一部分)。一个新的清浊可以使一个老的进展声音清新。
至于学习如何使用和弦,以满足您的歌曲,首先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人家是怎么写的歌(嘿,现在你应该知道我永远不能用一种直接的方式接触任何东西。粉笔它是一个癌症。 )。当然,我们正在谈论歌曲的“音乐”部分。大部分的词曲作者往往先写音乐,无论是来了一个即兴重复段或和弦进行,或通过协调旋律。AJ讨论了他的最新文章创建和弦模式。即兴往往遵循同样的想法,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即兴重复段是一个简单的音符(通常)来源于给定的键内的和弦或规模的模式。一些“即兴”的歌曲由相同的即兴重复段在改变和弦重复播放。的尊贵接待了谁或蓝色牡蛎崇拜的(不要害怕)收割者是这种写作风格的例子。
的“即兴写作”另一种方法是拿出一个很酷的即兴重复段,然后转置的音符,以适应和弦变化。这是远不一样,因为它听起来复杂。让我们来看看披头士 “ 天分离为例(我已经复制这个版本直接从吉他谱网站)。你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即兴二是究竟是起到了一个即兴重复段,而一个相同的riff人,除了那个即兴二是发挥在大肠杆菌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4.gif
如果你不买成即兴演奏是相同的,只是写出来的笔记,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罗马数字为各自的钥匙。我会做的即兴重复段之一,你做即兴2,如果你不相信我。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5.gif
挑选颜色在某些时候,我们都发现自己吹着口哨,我们正在炮制当场一首曲子。我们中有些人可能会想,“嘿,这是一个很酷的歌”,并设置它,但随后意识到我们不知道什么和弦与它玩耍。听起来熟悉的人?
为了演示和弦进行不同怎么能极大地影响旋律的基调,我有个了一个短期和简单的旋律(和我还提供了吉他谱对于那些你谁可能无法读取音乐)(是的,你一定要学着这样做):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6.gif
当我说“短而简单,”我不在身边的孩子。现在,即使我没有把任何键签名(锐器或单位),我将使用第一个音符作为我的根和玩一些和弦G大调的关键。我也要去开出很平淡,仅使用I,IV和V和弦(G,C和D(或D7在这种情况下,以强调了C音符旋律))。而让事情变得简单,我自己在改变和弦各项措施,用我的三个和弦的任何包含该特定措施的说明或注释。以下是我想出来的: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7.gif
现在,如果你玩的伴奏边唱,或哼唱旋律你会发现,这听起来像一个漂亮的传统歌曲。不是很难,是吗?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指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即它是相当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意义上的“家”,这首歌是关键。首先播放的G和回来给它任何其他的措施的感觉肯定它固定在听者的耳朵,但事情真的钉G调是结束时,D7到G的结局。没有水泥键感,以及从V和弦移位(更好的是2013),以一,甚至一首歌像嘿乔,(比利·罗伯茨的歌曲最有名的经吉米亨德里克斯)是看似流连漫无目的,花费的时间在引进来确立自己在E的键,这样,当它终于回来到E弦,一有清晰感(会有一个深入的看看这首歌下一次出)。
在我的旋律的第二个统一,我决定,我会尝试一下C的关键,这是不是太难的选择,让看到我的旋律既没有锐器也不单位。你可以看到,我使用了一个更广阔的刷,如果你愿意,纳入更多的和弦提供给我在C大调音阶。您还会注意到,在第一小节的B已经成为一个过客音,因为它不是C和弦,我使用该措施的一部分: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8.gif
我不知道你,但这个特殊的伴奏感觉不完整的给我。也许它具有G注作为最后一点,我不知道。我喜欢它,虽然。它可能会制定出更好,因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这是人们如何结了歌曲“碎片”。很难和不令人满意解释的人,很多歌曲创作的是“只是一种感觉”,但它是。你知道,当某些东西有用。你肯定知道什么时候没有。
我真的全力以赴在第三个例子中,首先通过设置旋律E小调,然后改变和弦与每一个不同的音符(再次回升和弦包含旋律音符),并扔在一切,但厨房水槽:
http://www.guitarnoise.com/images/articles/11/9.gif
请注意,通过建立在一开始的E小调右侧,然后用B7到E小调整理过确实给我们的关键之感。还要注意,即使我用一个C启动第二招和一个G启动第五项措施,就像我在第一个例子,这个伴奏的整体色调是完全不同的。在某些点我实际工作倒退。如前所述,我已决定使用C来启动测量两个和我真的很喜欢在D中测量三个,所以如何从一个到另一个?由于C和D之间我的旋律音符是E(和,我想是为了练习使用的和弦包含注释),我有许多选择:C一遍(没办法!),E小调(但我已经用它,我计算过,有可能是一些更有趣的),A小调,它可以工作,实际上导致我的一个主要,然后到A7。
拼布写作很多时候,肯定没有意义,我更倾向于使用这些方法的组合写歌。我可能有一个和弦模式,我真的很喜欢的诗句,但我想改变它周围位的合唱。然后,我会写出来的旋律,看看有什么和弦可以作为可行的替代品。通常,它可能意味着其相对较小的更换大调和弦。或者使用大七。或有时突然冒出一个和弦(有点像那个降B和弦我们在约翰·列侬的合唱中找到嫉妒的家伙在解决难题)。
相反,我可能有一个,我真的很喜欢,然后发现了一些和弦,我觉得顺利的旋律旋律,但我觉得一个不同的和弦清浊可能会给这首歌更不管它缺乏。也许我可能会尝试拿出一个即兴重复段,将有助于良好,就像一个弹奏和弦。
大部分的词曲作者会告诉你,即使他们已经完成了一首歌曲,这不是真的完了。在这条路上,你会学到一招或听到别人做一些事情,让你觉得,“我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的歌。”保罗·西蒙用来说话听一个女人在一个咖啡馆进行版本的归去来兮说他喜欢这么多,他使用了它自己。嘿,这是他的歌。
最终你写什么由你决定。但更多的,你知道为什么一定级数工作,一定的人不更好的机会,你站在喜欢你写什么。现在,你知道我是什么,我所说的“学习比你更需要知道”的理念的坚定信仰者。如果你真正关心写歌严重,做检查我们的词曲创作在这里一页吉他噪音。和往常一样,随时与写的问题,无论是直接给我或在吉他论坛。我敢肯定我们将重温参与在未来相当频繁写作理论。

我行我路 发表于 2013-11-25 21:44:55

吉董 发表于 2013-11-25 21:59:49

hnsunlong 发表于 2013-11-26 08:14:34

GC木琴客服 发表于 2013-11-26 10:41:49

经验之谈~~~看完 也许会给你一些新的创作灵感·~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0:43:23

《作曲基本理论》
转自
http://tanjita.blog.hexun.com/9433552_d.html



  音乐理论说到底就是作曲理论。但因过于专业化而不易普及。这里仅就重要内 容加以简介以为自学者提供方便。

一.和声学

  和声学是研究多个音共同发声的效果,规律的学问。若将旋律比作“骨”则和 声就是“肉”,只有有了和声,音响才变得丰满、协和、动听。和声学地位非常重 要,可谓是一切音乐理论的基础,许多音乐大师都对和声学作出过杰出的供献。但 和声学内容浩繁、规则很多,不易学好。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著,“新 时期争鸣作品”)中的那个教授自称学了八年还没学好,可见难度之大。但掌握和声 学基本常识得益最大,值得一试。这里简单介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㈠ 三和弦

由根音与上方三度音及上方五度音叠合而成的和弦叫“三和弦”。三和弦是构 成和弦功能的最基本的和弦,用得最多。按结构分,三和弦有“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减三和弦”(只有一个)。按功能则可分为“主和弦”(主音为根音的三和弦)、“属和弦”(属音的三和弦)和“下属和弦”(下属音的三和弦)。此外,每个三和弦又有两个转位和弦。主、属、下属这三个和弦称作“正三和弦”,其余的四个叫作“副三和弦”。这四个副三和弦又分属“属功能”组和“下属功能”组。现将自然音阶的七个音所构成的所有原位三和弦分列如下:

 根音  功能  种类 符号
1  主和弦  大三 T (或Ⅰ)
2 二级和弦(下属类) 小三 SⅡ
3 三级和弦(属类) 小三 DⅢ
4 下属和弦 大三 S (或Ⅳ)
5 属和弦 大三 D (或Ⅴ)
6 六级和弦(下属类) 小三 SⅥ
7 七级和弦(属类) 减三 DⅦ


除了DⅦ这个减三和弦外,其余六个三和弦都是协和和弦。

㈡ 七和弦,九和弦,变和弦

  三和弦上再叠加一个三度音(根音的七音)形成的和弦叫作七和弦。七和弦是不协和和弦。最常用的七和弦是“属七和弦”(属和弦形成的七和弦)。重属和弦、减七和弦也时常碰到。若在七和弦上再加上一个三度音(即根音的九音)即为九和弦。九和弦也都是不协和和弦。若和弦中除根音外的某个音不按原规律而变换成另一个 音,这样的和弦叫“变和弦”。九和弦与变和弦的功能色彩比较特殊且不易把握,故应用较少;简单作品中基本不出现。

㈢ 和声声部

   和声一般由“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这四个声部构成。在写和声的谱表里高音部处于最上方,低音部在最下方,中音、次中音部在当中。故常把高音部和低音部这两个声部统称为“外声部”,而中音和次中音声部则叫作“内声部”。高音部一般是主旋律声部;两个内声部主要是配置和声,也常被称作“填充声部”。和声在进行、连接中,内声部要求充实平稳,声部间不许交插。低音部始终是和声中的最低音,决定着根音,故它不仅起着基础作用,而且领导着和声的走向,其作用十分重要。

“四部和声”的写作是作曲的重要技能之一,作品不论大小,均应以此为起点(主旋律确定之后,即着手和声写作)。配器使和声织体具体化。(由于不同的乐器分属不同的声部,故总谱可按和声声部写,也可按乐器分组写:如弦乐声部、铜管乐声部、木管乐声部…)不同作曲家的和声风格往々各异:或富丽堂皇,或雄浑宽厚,或清澈透明。如瓦格纳的作品即以华丽著称。

㈣ 和声的进行、连接、“解决”

   和声在乐曲进程中要不断地转换、变化、中止;各声部也要为此恰当地过渡, 连接。因此这是写和声的基本功。和声进行的基本特点是由“稳定”到“不稳定” 再到“稳定”;由“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交替循环。其功能进行的 图式为:T-S-T,T-D-T 或T-S-D-T。小说《你别无选择》中多次提到的所谓“功能 圈”就是这个意思。该小说中还提到“解决”这个术语。这是指不协和和弦(如七和 弦)在进行,连接中向协和和弦转换的方式,其基本法则是将各声部的音向各自最靠 近的协和音过渡,如 7→1;4→3,等;而协和音保持不变。

㈤ 关于和声的“力度”

   《你别无选择》中的那个叫森森的高材生热衷于模仿贝多芬,但由于贝多芬“力度盖世”而使得他成天在钢琴上乱砸以寻求“力度”。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妈的,力度!”通常力度是指音响强度,用意文表示,如“p”代表“弱”,“f”代表“ 强”,“sf”为“特强”等等。但这里的力度则是另一个概念,否则用脚踩钢琴那 “力度”一定超过贝多芬。小说中的“力度”主要指音响效果的力度,即和声的力 度。和声的力度大概与和弦中包含的泛音系列的谐振频谱有关。因此也就与声部的 数量及音程距离有关。一般说来,小三和弦的力度不如大三和弦;单音程的力度不 及复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的力度;协和和弦的力度不如不协和和弦(减和弦除外) 。所以森森才“在九和弦再叠加一个七和弦”。*如何学习和声学

 (1).充分理解基本概念,不必死记规则。和声学规则虽多但限制却少。况且记住 这些“禁条”就不会犯大错,因此应先记“禁忌”。

 (2).坚持做习题。音乐不同于数理化,它无绝对的标准,习题也非一种答案。只有多做多练才会记牢,提高。

 (3).多听名曲。这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手段。初学者可多听简单,好懂又好听的曲子。

二.曲式学

   曲式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有“单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变奏 曲式”“奏鸣曲式”及“回旋曲式”等。各主题乐段用“A,B,…”表示。如“两 段体”的曲式图式是“ AB ”;“三段体”的图式是“ ABA'”,第三段 A'与 第一段基本相同。儿童歌曲多为两段体甚至一段体;通俗歌曲多是三段式。而“圆 舞曲”则常采用回旋曲式。

三.复 调

   “复调”是相对于“主调”而言。如果只有一个声部担任主题旋律,其它声部仅起衬托作用,这样的音乐叫主调音乐。如果旋律声部不只一个,且各声部横向上彼此具有独立性,纵向上构成和声关系,形成和协的有机整体,则这样的音乐叫作“复调音乐”。复调音乐中,各声部的旋律依主次关系被称作“主旋律”、“副旋律”。主旋律只有一个。复调是重要的作曲技法,应用甚广,其理论基础是和声学。“赋格”是复调曲式之一,巴赫将其技巧发展成熟。

四.对位法

 对位是“复调音乐”写作技法之一。它以和声学为理论基础,使各声部既协和又相对独立。如重声合唱(三重唱,四重唱)就是用对位法写的。对位法又有“严格对位”和“模仿对位”之分。俄、德音乐理论家推崇、恪守严格对位。

五.旋 律

   旋律就是曲调。它是一乐曲区别于它乐曲的根本特征,好似建筑物的风格和韵律。“音素”构成“动机”,动机进一步发展成主题从而形成旋律。具体说来,一 定的“音型”、“节奏型”按特定的节奏节拍规律组合形成旋律。旋律具有视觉性 :它体现在旋律线(符头的连线)上。早期有些音乐家追求“旋律线的优美”,认为 好的旋律视觉上也应是美的。旋律的创作一靠天才二靠灵感三靠实践。旋律写作的技巧性是很强的,其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最为丰富。常用的发展手法有:重复,模进,模仿,紧缩,扩展,变化,对比,变奏等。多数概念的讲解要通过板示和视听。(见音乐欣赏讲座(3))。

六.配 器

 配器法是管弦乐的写作技法,故又称为“管弦乐法”或“乐器法”。但对于一切乐队的演奏乃至于通俗歌曲的伴奏都离不开配器的运用,因此学一点配器知识很有实用价值。

学习配器法是要解决如下问题:
  ·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音色,音量及演奏法等
  ·各种乐器间音量上的匹配关系
  ·正确地选用乐器以求正确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及风格

  现假设一个例子:我写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小提琴手拿到谱子后来找我说:没法拉。我坚信写作没有问题:旋律优美、和声丰满。问题在哪?可能有三。一是分谱的音域不对,上限或下限超出小提琴的音域范围。二是我把三和弦写成三个音,而小提琴最多只能同时拉出两个音,琴手当然没法拉。三是和弦音程过大:如一个音在G弦(四弦)上,而另一个则跑到了A弦(二弦)上。当中隔着一根弦,你让他(她)怎么拉?! 再如,一个乡镇企业发了以后买了一堆洋乐,组成了乐团,排演了节目,遂请专家光临指导。可指挥看后大摇其头,表示爱莫能助。原因是⑴乐器数量不匹配,有些超过大型乐团;⑵不讲配器,搞大齐奏,这是专业乐手也难以办到的。

   以上两例失败原因盖出于不懂配器常识。此外,在通俗歌曲伴奏中,若不适当运用配器法也可出现一些问题,如“杂乱无章”,“喧宾夺主”之类。但电声乐器的发音、音色、功能特点及演奏技巧等都与传统乐器迥异,自成体系,故传统配器法基本不适合于纯电声乐队。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0:45:22

回复 7楼 GC木琴客服 的帖子

斑竹出现了,欢迎光临

贴些搜集的文章希望有兴趣的琴友能多交流探讨……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0:49:51

《创作关于原创歌曲的一些心得》
转自:http://www.gtp.cn/htm/cqcz/3328.html

感性是创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务和协助! 这样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实用.
我的感觉是天赋和理论都是不能偏废,在创作中,灵感先于理论到达,但是不能说明灵感比理论更有分量。好比你选择一个女朋友,长相是门槛,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终选定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长相符合你的标准的情况下)
创作也是这样,灵感或者说感性的东西就是一个门槛,没有这个门槛什么也别谈,但是过了这个门槛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这个功力是日积月累的音乐鉴赏,听力和理论各方面的沉淀。有人有很好的动机,很好的感情,很好的灵感,但是没有办法继续完和这个灵感同样出色的余下部分的创作,说明他
还是个业余创作家,理论沉淀还跟不上。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家总是可以抓住一个小小的动机把它发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
实际上大家对理论有些误解,喜欢把它书本化,其实它恰恰就是发挥听觉的艺术一把利器,把最好听的音符给挖掘了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音符光凭一腔热情是找不到的。所谓的音乐大师哪个不是高深的理论大师,他们是天赋和深厚基础的完美结合。
过于强调天赋和灵感很容易让人对理论产生排斥,觉得凭自己的小聪明不需要特别用到什么理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实际上仔细听过这些作品以后,发现艺术性还是不够,走的路子比较野(当然有人会说比较自由),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创作生命不够长久。在国内,能谈的上创作生命长久的音乐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都是灵感突发类型的,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而如果有个深厚的音乐沉淀情况就不一样,一个小小的灵感可以充分扩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别的再灵感突发把余下部分完成,否则会是相当累的。
我很欣赏国外的流行乐创作是百花齐放的,既有学院派的(比如很多电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摇滚类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创作者也是有着深厚音乐沉淀的,只是风格不同于学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们通通都是理论的大师,加上他们的音乐创作理念比较受听众的认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张接一张出专辑,这种现象跟国内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感觉国内流行乐还是轻理论,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少,想马上写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学术界一样,浮夸。
一家之言,或许有偏颇,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当然我也见过理论基础很深厚的(他扒谱而且是Jazz类作品,只听一遍就直接在白纸上写出和声和根音)但是他写的歌不太好听,确切的说,不难听,但是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你不能说他没天赋,他的吉他弹的非常有味道,配器也很牛b,录音技术很好,家里有一套价格不菲的专业设备,他本人的经历也不能不说很坎坷。但是在创作上,确实感觉少了点什么。由此个案,我觉得创作的天赋和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的天赋还是有所区分的。也就是说,演奏家和创作家还是不同的,不要认为自己演奏的东西又多又好,而创作出的东西就一定好。复制和新建文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功能键。
另外一点,创作需不需要有亲身体验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写的东西一定要有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但是听过《梁祝》作者陈刚的讲座之后,发现其实是一种没必要的担心。他在创作《梁祝》的以前根本就没谈过恋爱,他在写《苗岭的早晨》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而干》的时候正好是他被关牛棚,人生当中最黑暗的时候。他说他写的就是他心目当中的爱情,心中所幻想的太阳。不一定要去过新疆,才能写新疆的作品。
当然去过更好,可以让思路更加广阔。但是写不写的出感人的作品,还是要看作曲者是否本身是个很感性的人,他能不能够天才可以抓住主题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有就是他的音乐沉淀了,包括作曲理论和音乐鉴赏力积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其他听的更多的都是欧美的甚至是日韩的流行歌曲。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是国内的创作层次太单一而且比较低,我们国家音乐学院内对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研究实际是个空白。看看学院派这些写歌的,谷建芬,徐沛东等等写的都不是现代感的流行音乐,而是我们所称之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中年人的路线。而真正创作年轻人流行音乐的又基本是土八路出身,街头流浪歌手转身变成了作曲家,仅仅创作了几首歌以后就消声匿迹,让人感觉江郎才尽,最明显的就是李春波,郑钧一类的。
而真正学院派出身,有着正统音乐沉淀比如汪锋、窦唯类的还算是出成果比较多的,创作生命也相对长久一些,但可惜他们又不是专门学习作曲理论的,只是学习传统音乐的时候业余搞搞摇滚什么的,总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总而言之,中国是学习作曲的不创作流行,创作流行的不是专业作曲家。虽然这么一竿子打死有失偏颇,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说的我们国家音乐学府里面的一个疏漏,让我们的听众不得不去崇洋甚至是哈韩哈日。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还是集中在一点,就是希望现在正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朋友们可以认清我们国家流行音乐创作水平不高的现实和原因,从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论着手,走出一条正统的大道来,把我们的流行乐从民间拉回学院,这样我们的音乐就复兴有望了.
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寻找灵感,这是没错的,但是灵感的得出还是建立在你懂得音乐的前提下。很难想象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可以写歌。如果不懂音乐,还谈什么创作灵感呢。懂的越多,灵感的范围和自由度越大,信手拈来的可能性越大。文学家去体验生活,起码他也懂得写字,懂得修辞,懂得如何去调解文字的节奏和韵律。一个农民,他生活体验多吧,即使是他懂得写字,他写出来的能叫文学吗?
一个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掌握了这些创作工具的,然后通过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最终在他艺术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两相作用下写出艺术作品的。
你所举出的例子beyond开始不会写谱,但是他们肯定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模仿什么?当然是模仿他们经常听到的那些音乐,吸取那些音乐元素,这不就是学习理论嘛。千万不要把理论书本化,认为理论就是乐理,就是在表现在文字上的。理论是表现在耳朵里的,和灵感一样表现在骨子里面,这样看来,听着音乐cd也就是学习理论,因为cd上很多类似的套路在你的创作中都会派上用场,它不会限制你的风格,只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你用的技巧是根据你所听到的杂糅而成的.
还有一点,体验生活到底是体验到了什么。我有一些看法,实际上体验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世界观变了。通过体验,你更加的感性,更加容易的进入感性的状态,让自己的情感更细腻,更容易抓住你需要的那种感觉。这正是可以帮助你达到真正的艺术所需要的那种极致,完美。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可以去写关于反战的作品,只要他的体会可以达到厌恶战争的程度。没经历过爱情的人可以写爱情,只要他的对爱情的渴望可以细腻到那个程度.
音乐中感性和理性哪个占第一位的问题有点象唯心和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的争论。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一个音乐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内形成,在这个框架内有着自己的思想。拿开框架谈思想或者离开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去强调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轻视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对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养,它必将成为创作当中的瓶颈。照理说,我对这两方面的发言应该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理论是基于现在某些普遍现象的考虑。这些现象需要解释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
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教吉他,教过不少学生,上的大都是初级的内容。大家知道,初级当中学习乐理的重要性和练习弹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双方应该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给定一定时间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是选择练习弹奏吉他,而不是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内功的练习。以至于到了最后,会弹出声音的人多(而且弹的还不难听),会调弦会识谱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惰二字。他们的懒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脑上。学习乐理及听音的基本功显然更象是一种脑力劳动。当他们将时间用来练习弹奏时,实际上是不想动脑筋(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别的强调,或者是同一性的强调双方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说的这种情况,到最后不懂音乐只懂弹奏。于是我每次都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提高到超过练习弹奏的高度上来,要求他们全力重视(当然我不会担心他们不练习弹奏)
实际上大家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弹奏吉他运指如飞,但是却合不上拍子,弹的没有音乐的感觉,所谓的脑子跟不上手就是这样。他们对于技巧的练习并不缺乏,甚至是饶有兴趣。但是他们却厌恶乐理,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改观。这就是我所说的脑子上的懒惰。
联系到创作音乐上来,很多人自诩为有天赋,有感觉,有经历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强调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辅助的。我看到的却是另一层意思,是他们想避开缺乏理论基础的现实。其实天赋和感觉是摆在那里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体验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沉淀下来的,不需要特别费力的去学习。反而是音乐内功这种东西,不静下心来,没有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就不会进步的东西是最难于突破的。那么我不强调这些动脑的,和毅力有关的东西还能强调什么呢?
大家不要把音乐看成是简单的发挥自己才华(客观)的工具,它也是你学习精神(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能写的出真正的艺术作品,那不仅是你天赋的体现,更加是你努力学习音乐的结果。音乐不是投机,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最后要说的是,大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叹这样的音乐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动自己。但是请不要忘记作者在写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备工作,他们都是经过辛勤的脑力劳动,听磁带,扒谱,学习,体会等等之后,才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这么一首动人的作品的。有谁见过天赋很高,但是音乐内功差的人写出很动人的作品吗?这不难推理出,音乐创作的水平和音乐修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赋再高,体验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继续补充音乐内功,也很快陨落下去。
总结我的观点,感性和理性对于音乐都是重要,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理性,因为它是真正的音乐家和音乐投机分子的分水岭.
从中外音乐的各种对比来强调音乐当中的理性:首先要褒扬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文化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依据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易经,易经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价值早已得到众多中外专家的认可。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为什么可以比现在的人更懂得世界呢?他们有没有什么规律留下让我们去重新推算一遍,从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很遗憾,没有。中国的文化是重感性,轻理论的。很多时候只要用出来是对的就可以了,而这些方法具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似乎并不是很重要.
转移到中国传统音乐上来,也是这样。很久以前,就有专家分析说民乐不善于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民乐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说民乐达到的程度不高,但是相对于西方音乐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民乐总体来说是比较写意的,比较感性的。其实民乐和西洋乐追求的境界根本就是不一样的,两者的统一必定是十分困难的一件工程。小弟自问没有能力做到,所以现在只能就民乐讲民乐,就西洋乐讲西洋乐。
如果是在大唐盛世,全世界以中国文化为主流,今天我们就要大谈感性。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听到和进行创作的音乐都是以西方古典乐为基础的衍生类型。主流是西方乐,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研究西方乐的结构,这对于我们讨论的题目才是有意义的。
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巴赫的音乐包含了音乐所有的可能性”。巴赫的音乐就是西方乐的基础,欧洲音乐之父的称号也就是这样得来的。不知道,大家研究过巴赫的音乐没有。我研究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巴赫是根据一个个小小的动机,利用各种算法和理论进行移调,变奏,倒映等等。从而把一个只有短短半分钟的主题发展成一个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以上的完整曲子。这些曲子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是趣味横生,精巧的不可言语,发挥到了听觉效果的极致,而且同样甚至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绪。
由巴赫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乐都是强调理论的,讲求结构,织体,和声等等。学习西方音乐,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系列的作曲技巧。现代西方流行乐其实也离不开这个大体的框架。虽说现代乐的鼻祖是由黑人的blues演变而来,但是西方作曲家们在参透黑人音乐的精髓后,加入了传统的作曲技巧(当然也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理论体系),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是西方音乐的。
我们现在所听到和了解到的现代流行音乐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杂糅各种民族的表达方式(比如blues)的结合体.举个例子,都说Eric Clapton的blues弹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绚丽的solo,你是否曾经注意过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从前奏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再返回原来的主题到底用了多少次转调?这些复杂的作曲套路在我们国家的流行乐当中还是个稀罕物品。中国的流行乐不要说多次转调,能有一次转调就说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还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过渡部分转到原调的关系大小调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和声进程的基础上。而我们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论方面的基础和沉淀。
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其他任何一个高水平的西方流行乐当中找到。只要你的音乐听力各基础够好,你应该可以听出西方乐和中国流行乐之间的档次差距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注意到了中西方流行乐中的各种细节对比,你也可以发现我们国内作曲人创作的思路是多么简单、贫乏和粗糙.
下面抽空来谈谈感性,我对感性的理解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只有感性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
,而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并不重要。大家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很对。比如我们看精彩的电视剧,大都是情节曲折,浪漫,奇巧的构思。这样被我们称作戏剧性,影视作品或者一切的表演艺术都是讲求戏剧性的,这样才能称之为生活的典型。
但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节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哪有那么浪漫的爱情,哪有那么单纯或者坏的人。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尔一点小波浪,不太可能象电视那么夸张(不排除极个别巧合)。音乐也是这样,它所表现的情绪都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正因为它表现了最极致的东西,才会感动听众,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震撼。但是音乐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却不都是这么极致,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与平常人不同的是,他们善于抓住这种极致的感觉,这与他们感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体会到感情上微妙的东西,也是经历各种事情以后的自然结果。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体验。艺术家需要去体验生活,是为了培养他们更加细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叫他们到生活当中去寻找主题或者素材来进行创作。不要以为只有失恋的人才配写失恋的歌曲,如果他音乐内功不深,听上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音乐。一个感情细腻到可以似乎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失恋痛苦的,但是从来没失恋过的音乐家同样也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
如果我的这个看法成立的话,这就可以给创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许多非现实的题材都可以拿来创作。金庸写武侠他怎么去体验生活?重回古代去了解那些血雨腥风吗?显然不可能。他只能凭自己已有的经历,情感和认知观去写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在作者不曾体验的情况下诞生的。我不同意把理论书本化,同样也不同意把体验和感性局限化.
第二,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歌
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唱清纯的歌,愤青唱极端的歌,穷人唱大众的歌,富人唱小资的歌。但是经常在我们身边会发生角色错位,让人看着好笑。举个例子,不少上了大学的懂点摇滚和音乐知识的都想搞乐队,而且唱得都是愤青的歌。其实他们穿的好,吃的好,又不是没有女朋友,生活的这么好干吗唱这么愤怒的歌。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想出风头,赶时髦,表明自己很先锋。二是因为他们平时就是喜欢听这样的音乐,也希望可以做这样的音乐。但是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达到愤怒的地步,在这么安逸的情况下还唱这么痛苦的歌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
要知道,喜欢归喜欢,但是创作音乐的时候还是要做回自己,以自己经历和感性程度作为基础,结合作曲技巧来创作。不要一味主观的追求某种风格,忽视了自身的“阶级地位”。假装深沉或者假装清纯都是令人作呕的.
在实际的高水平创作中,是很讲求动机、思路以及各种手法的运用的,先来讲讲流行歌曲的动机:
动机是什么?动机就是你想写歌的那个原因。比如你偶然哼到一小段好的旋律,爱不释手,想把它扩充完整成为一首歌,那么这段旋律就是你的动机。动机带有很大的感性成分,是你的天赋你的感受也是你的运气,但是同时也是建立在你的音乐内功基础上的。如果你听得少,缺乏音乐修养,那么这个动机的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说句难听的:“狗嘴里蹦不出象牙”。很多时候,评价某一首歌,只要听听开头第一句就心中有数了,是骡子是马都是动机惹的祸.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动机的形式。中国人是典型的旋律主义者,甚至更甚的歌词主义者。动机往往是随口哼到的一句旋律或者是歌词,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形式太过于单一。我的很多老外友人向我指出大部分中国人听的音乐都没什么节奏,我告诉他们这个是中国文化性质决定的,大部分人听到大音量,节奏劲爆的音乐就头疼。写曲子的人很多也是这样,动机当中是不考虑节奏的,这就造成我们的音乐总是缺乏力度,靡靡之音泛滥。
所以我们亟需丰富创作动机的形式和内容,除了旋律和节奏可以成为动机,漂亮的和声进程,甚至是伴奏当中某个riff或者小片断都可以成为动机。国外很多流行乐曲走的是复调路线,伴奏是一个线性旋律,在这个伴奏旋律上再重新组织歌曲的旋律,而且节奏往往是错开的,互为填空式的。两条旋律相交织,生动而鲜活,妙趣横生,很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关于以上的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善于总结,慢慢的在创作当中体会.
下面来谈谈有了动机以后的思路问题
思路是什么?就是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是个导向问题。旋律怎么走,情绪怎么上升都不应该是拍拍脑袋瞎撞出来的,要有个计划。可能计划这个词比较严重,我的意思是要设定一个方向的意思。但是以什么为导向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很久以前,就有人讨论过是先写歌词还是先写旋律,这个“先”就是导向问题。哪个先上呢?其实问问国外专业作曲人,他们会告诉你和弦是最应该先上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大多数人惯用的)。词先上有词先上的好处,旋律先上也有旋律先上的特点,和弦先上之所以被大多数作曲人采用是基于它的好处更多。建立在和弦上的旋律更容易获得深刻的内涵,弹古典吉他的人都知道约翰威廉姆斯和他的卡伐蒂娜这首名曲,看看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简单,但是在各种色彩和声的衬托下却显得分外的清新脱俗。这就是和弦为导向的功劳,可以让平淡的旋律熠熠生辉而且充满个性。而以旋律为导向会让自己总是走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当中去,大部分国内歌曲听上去很雷同,就是旋律导向的结果。
为了让歌曲有个好的和弦导向,这需要学习,要多积累经验和套路,这可以从扒谱当中获得,也可以从书本当中获得,或者互为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如果你缺乏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和善于学习和总结的方法,这将是困扰你终生的难题.
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和弦导向能力,那我们再回来看看我们的作曲计划:
作曲的方式或者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很多组合。我下面所提出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是本人比较推崇的一种方式,同时本人认为也是比较标准化或者说国际化的方式。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所以讲的可能会有漏洞,希望有更专业的朋友可以替我补充。
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点要控制一下:
第一,开头第一句唱词和旋律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很多演唱会上经典的歌曲第一句话一经唱出就能博得满堂彩,就是因为第一句话集中了你的动机,也就是这首曲子的精华,让听众马上进入状态,被带入你的情绪。所以第一句话要设计的个性十足,歌唱性很强,这个全靠你的驾驭音乐的能力了。有个好的开头,会让听众对你充满期待。
第二,开展部分要设计一定的低潮,如果你理论水平够高的话,这个低潮应该是个无调式的.
这个地方是被所有国内作曲家忽视的角落,我们暂且可以称为高潮以前的蛰伏或者过渡阶段。举个例子,Tears in Heaven当中唱到I must be strong,and carry on,cause i know……就是这么一个无调式的东西,充满了半音和变数,游离于动机和高潮之外,是个很好的感情过渡,同时也是让你发挥个性的大好时机,因为这里的旋律是绝对不会和其他歌曲雷同的。大量的国外歌曲存在这个部分,大家可以自己去发现.
当然这个部分并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不需要也没关系,但是由于从来没人提过,所以我专门强调一下.
第三,高潮要设计的简单而上口,要把整个气氛拔起来,必要的时候要进行转调处理.
好的歌曲在唱过一遍就会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因为你记住其中的某句话,而这句话通常就是高潮。大家很轻易的就可以哼出,回味,引起共鸣。可以这么说,要“毕其功于一役”,高潮的成功就是全曲的成功(在中国肯定是这样)。设计的时候和声不要太复杂,要简单而直接,词也要异常上口。为了体现和发展部不一样的气氛,转调也是常用的手法。怎么转???好好学习理论,多多体会体会吧
第四,有的歌曲会加入一个bridge,也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这里基本都是跟做原调不一样的调式处理.
比如羽泉的《最美》当中的“走在街中人们都在看我……与你相随”部分就是这样一个bridge,转调技巧是必需的。这个部分在国外流行歌曲中大量出现,也是中国人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
掌握了这四点,会让你的歌曲听上去多一些理性,而绝不会限制你的感性发挥。也让你的歌曲听上去与众不同。如果一首歌以旋律为导向,会让你失去对和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而走入平庸和雷同。如果失去对上述四点大体框架的把握,也很容易失去歌曲的个性,而走入简单的发展+高潮的模式。发展+高潮不是不能写好歌,而是不能带动作曲者进步,写出更好更丰富的歌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02:00

“我觉得创作的天赋和学习音乐演奏技巧的天赋还是有所区分的。也就是说,演奏家和创作家还是不同的,不要认为自己演奏的东西又多又好,而创作出的东西就一定好。复制和新建文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功能键。”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04:31

“一个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掌握了这些创作工具的,然后通过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最终在他艺术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两相作用下写出艺术作品的。
你所举出的例子beyond开始不会写谱,但是他们肯定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模仿什么?当然是模仿他们经常听到的那些音乐,吸取那些音乐元素,这不就是学习理论嘛。千万不要把理论书本化,认为理论就是乐理,就是在表现在文字上的。理论是表现在耳朵里的,和灵感一样表现在骨子里面,这样看来,听着音乐cd也就是学习理论,因为cd上很多类似的套路在你的创作中都会派上用场,它不会限制你的风格,只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你用的技巧是根据你所听到的杂糅而成的.”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10:25

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教吉他,教过不少学生,上的大都是初级的内容。大家知道,初级当中学习乐理的重要性和练习弹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双方应该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给定一定时间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是选择练习弹奏吉他,而不是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内功的练习。以至于到了最后,会弹出声音的人多(而且弹的还不难听),会调弦会识谱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惰二字。他们的懒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脑上。学习乐理及听音的基本功显然更象是一种脑力劳动。当他们将时间用来练习弹奏时,实际上是不想动脑筋(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别的强调,或者是同一性的强调双方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说的这种情况,到最后不懂音乐只懂弹奏。于是我每次都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提高到超过练习弹奏的高度上来,要求他们全力重视(当然我不会担心他们不练习弹奏)

DEATHATE 发表于 2013-11-26 11:17:40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29:18

我们现在所听到和了解到的现代流行音乐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杂糅各种民族的表达方式(比如blues)的结合体.举个例子,都说Eric Clapton的blues弹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绚丽的solo,你是否曾经注意过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从前奏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再返回原来的主题到底用了多少次转调?这些复杂的作曲套路在我们国家的流行乐当中还是个稀罕物品。中国的流行乐不要说多次转调,能有一次转调就说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还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过渡部分转到原调的关系大小调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和声进程的基础上。而我们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论方面的基础和沉淀。

故障公司 发表于 2013-11-26 11:32:26

整理下……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35:31

所以我们亟需丰富创作动机的形式和内容,除了旋律和节奏可以成为动机,漂亮的和声进程,甚至是伴奏当中某个riff或者小片断都可以成为动机。国外很多流行乐曲走的是复调路线,伴奏是一个线性旋律,在这个伴奏旋律上再重新组织歌曲的旋律,而且节奏往往是错开的,互为填空式的。两条旋律相交织,生动而鲜活,妙趣横生,很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关于以上的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善于总结,慢慢的在创作当中体会

rockyang874 发表于 2013-11-26 11:37:47

似懂非懂的看了一通…………收藏了。多谢楼主分享。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39:06

很久以前,就有人讨论过是先写歌词还是先写旋律,这个“先”就是导向问题。哪个先上呢?其实问问国外专业作曲人,他们会告诉你和弦是最应该先上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大多数人惯用的)。词先上有词先上的好处,旋律先上也有旋律先上的特点,和弦先上之所以被大多数作曲人采用是基于它的好处更多。建立在和弦上的旋律更容易获得深刻的内涵,弹古典吉他的人都知道约翰威廉姆斯和他的卡伐蒂娜这首名曲,看看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简单,但是在各种色彩和声的衬托下却显得分外的清新脱俗。这就是和弦为导向的功劳,可以让平淡的旋律熠熠生辉而且充满个性。而以旋律为导向会让自己总是走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当中去,大部分国内歌曲听上去很雷同,就是旋律导向的结果。
为了让歌曲有个好的和弦导向,这需要学习,要多积累经验和套路,这可以从扒谱当中获得,也可以从书本当中获得,或者互为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如果你缺乏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和善于学习和总结的方法,这将是困扰你终生的难题.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43:12

我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所以讲的可能会有漏洞,希望有更专业的朋友可以替我补充。
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点要控制一下:
第一,开头第一句唱词和旋律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很多演唱会上经典的歌曲第一句话一经唱出就能博得满堂彩,就是因为第一句话集中了你的动机,也就是这首曲子的精华,让听众马上进入状态,被带入你的情绪。所以第一句话要设计的个性十足,歌唱性很强,这个全靠你的驾驭音乐的能力了。有个好的开头,会让听众对你充满期待。
第二,开展部分要设计一定的低潮,如果你理论水平够高的话,这个低潮应该是个无调式的.
这个地方是被所有国内作曲家忽视的角落,我们暂且可以称为高潮以前的蛰伏或者过渡阶段。举个例子,Tears in Heaven当中唱到I must be strong,and carry on,cause i know……就是这么一个无调式的东西,充满了半音和变数,游离于动机和高潮之外,是个很好的感情过渡,同时也是让你发挥个性的大好时机,因为这里的旋律是绝对不会和其他歌曲雷同的。大量的国外歌曲存在这个部分,大家可以自己去发现.
当然这个部分并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不需要也没关系,但是由于从来没人提过,所以我专门强调一下.
第三,高潮要设计的简单而上口,要把整个气氛拔起来,必要的时候要进行转调处理.
好的歌曲在唱过一遍就会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因为你记住其中的某句话,而这句话通常就是高潮。大家很轻易的就可以哼出,回味,引起共鸣。可以这么说,要“毕其功于一役”,高潮的成功就是全曲的成功(在中国肯定是这样)。设计的时候和声不要太复杂,要简单而直接,词也要异常上口。为了体现和发展部不一样的气氛,转调也是常用的手法。怎么转???好好学习理论,多多体会体会吧
第四,有的歌曲会加入一个bridge,也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这里基本都是跟做原调不一样的调式处理.
比如羽泉的《最美》当中的“走在街中人们都在看我……与你相随”部分就是这样一个bridge,转调技巧是必需的。这个部分在国外流行歌曲中大量出现,也是中国人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
掌握了这四点,会让你的歌曲听上去多一些理性,而绝不会限制你的感性发挥。也让你的歌曲听上去与众不同。如果一首歌以旋律为导向,会让你失去对和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而走入平庸和雷同。如果失去对上述四点大体框架的把握,也很容易失去歌曲的个性,而走入简单的发展+高潮的模式。发展+高潮不是不能写好歌,而是不能带动作曲者进步,写出更好更丰富的歌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49:25

《音乐的创作过程》
转自:http://www.gtp.cn/htm/cqcz/3322.html

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物品是怎样制作的。不过,每当谈到一首乐曲是怎样写成的时候,们就爽快地承认自己完全迷惑不解。作曲家是从哪里开始创作的,他怎么能持续地写下去----也就是说,他如何学会这门手艺的并从哪里学会的完全被一片不可穿透的黑暗所包围。简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作曲家是个神秘的人物,而他的创作室则是一座无法接近的象牙塔。
数人希望首先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创作有关的灵感问题。当他们发现作曲家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整天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感到难以相信。外行总是很难认识到作曲对作曲家来说是多么自然的事,他倾向于把自己放在作曲家的位置上,从外行的角度来观察所涉及的问题,包括灵感问题。他忘了对于作曲家作曲就象履行一种天然的职责,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这是作曲家生来就应该做的事;而正因为如此,在作曲家看来作曲就失去了这种特殊的效能。
因此,面对灵感问题,作曲家不是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灵感吗?”而是说:“我今天想作曲吗?”若是他想,他就去作曲。这多少有点像你对自己说:“我悃吗?”如果你觉得悃,你就去睡,如果不悃,就不睡。假如作曲家不想作曲,他就不作。问题就这么简单。 当然,你作完曲后,希望每个人 (包括你自己)都承认这首作品是你在灵感激励下写的。不过实际上这是最后添上去的。
有一次有一个人在公开的讲坛上问我是否等待灵感的到来。我的回答是:“每天都是!”不过这决不是指消极地等待天赐的灵感。这正是专业工作者与浅薄的涉猎者的区别所在。专业作曲家可以一天接一天地坐在那 里写出某种类型的乐曲,在某些日子写的无疑会比其它日子写的好一些,但首先是要有创作能力。因为灵感往往只是一种副产品。第二个引起大多数人兴趣的问题是:“你作曲时用不用钢琴?”现在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用钢琴作曲是不体面的,从而联想到贝多芬在田野里作曲的情景。只要稍加思考就会认识到,在今天不用钢琴作曲已不像莫扎 特或或贝多芬时代那么简单了其原因之一是和声学比过去复杂多了,现在很少有作曲家能够一点也不参考钢琴的效果就把整首作品写下来。事实上,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自传》中甚至说过,不用钢琴作曲是错误的,因为作曲家一刻也离不开“音响材料”。这样说未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过,归根结底,如何写法是作曲家个人的问题。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作曲家用什么开始创作;从哪里开始创作?”回答是:每个作曲家都从乐思开始创 作,要知道,这乐思不是思维的、文字的或超音乐的。突然间来了一个主题(主题作为乐思的同义词使用)。作曲家就从这个主题开始,而这主题是天赐的。他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他控制不了它。主题的到来犹如无意识的书写。因此作曲家经常带着小本子,一旦主题到来就记下来,他收集乐思。对这种作曲的要素谁也无能为力。 乐思可能以不同的形式来临。它可能是一支旋律——只是一支可以哼给自己听的旋律。也可能是以带伴奏的旋律形式出现在作曲家的脑海中。有时他甚至听不到旋律,只是设想一种伴奏音型,然后也许能在这个音型上加上一支旋律。另一种情况是主题可能以纯节奏音型的形式出现。他听到某种特殊的击鼓声,这就足以使 他动手了。在击鼓声中,他很快就会听到伴奏和旋律。然而最初想到的只是节奏。另一种类型的作曲家可能以对位的手法把同时听到的两、三支旋律编织在一起。不过产生这种主题的灵感比较罕见。
所有这些都是乐思在作曲家脑海中出现的不同方式。作曲家有了乐思,并在小本子里记下了若干乐思,然后对它们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与聆听者看到这些乐思时可能对它们进行检查的方式相同。他想知道他都有些什么。他从纯形式美的角度去检查音乐线条。他想看看这支线条的起伏方式,好像这是画的一条线而不是音 乐线条似的。他甚至企图对它进行修改,就像在作画时进行修改一样,以便使旋律轮廓的起伏得到改进。
不过他还想知道这主题的情感意义。如果所有的音乐都具有表情价值的话,作曲家就必须意识到他的主题 的表情价值。他可能无法用许多话把它说清楚,但他能感觉到!他凭直觉了解自己的主题是欢乐的还是悲伤的,是崇高的还是邪恶的。有时甚至连他自己也捣不清它的确切性质。不过他迟早会凭直觉判断他的主题的情感性质,因为这正是他要加工的。要永远记住主题毕竟只是连续的音符。只要通过力度变化,即响亮和大胆的演奏或柔和和胆怯的演奏,就可以改变同一串连续的音符所表现的情感。通过改变和声可以给主题加上新的强烈的情绪;在节奏处理方面变换手法,则可以把同样的音符变成战斗性的舞曲而不是催眠曲。每个作曲家在自己头脑里都有一套变换自己的一连串音符的手法。首先他力图搞清它的本质,此后力图搞清应该如何处理它——如何在瞬息间改变其性质.
事实上,大多数作曲家的经验是,主题越是完整,从不同方面观察它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原来的主题已经相当长并且相当完整了,那么作曲家就可能很难改变它,因为它已经存在于固定的形式中了,因此伟大的音 乐作品能够根据本身并不重要的主题被创作出来。我们不妨这样说,主题越不完整,越不重要,就越容易赋予它以新的涵义。巴赫的一些最卓越的风琴赋格曲就是根据相对说比较枯燥的主题构成的。
目前那种认为只要主题优美音乐就会优美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作曲家当然不能单凭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的主题。 作曲家在对自己的主题素材进行一番思索之后,就必须决定采用哪种音响媒介最合适。它是适用于交响乐的主题呢,还是由于性质上更亲切因而更适于弦乐重奏 呢?它是是适合于歌曲的抒情主题呢,还是由于它的戏 剧性特性更适于歌剧呢?有时作曲家在弄清楚最恰当的音响媒介之前,创作已经完成了一半。
到此为止我是在假定一位抽象的作曲家面对一个抽象的主题。不过我认为实际上在音乐史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作曲家,每一种作曲家都以不太相同的方式构思音乐。 最能激发公众想象力的是自然地富有灵感的作曲家——换句话说,就是舒柏特类型的。当然,所有的作曲 家都富有灵感,但这种作曲家的灵感更为自然。音乐简直就象泉水似地从他内心涌现出来,他甚至来不及把它记下来。这种类型的作曲家可以从他多产的作品中辨认。舒柏特在某些月份每天写一首歌。雨果.沃尔夫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创作与其说是从一个音乐主题开始的,不如说是从一首完整的作品开始的。他们都擅长于写比较短小的作品。即兴创作一首歌曲要比即兴创作一首交响曲容易得多。要持续在长时间内自然 地获得灵感是很不容易的。就连舒伯特也是在处理短小的乐曲形式方面更为成功。自然地富有灵感的作曲家只是一种类型的作曲家,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 贝多芬象征着第二种类型——不妨称为结构型。这种类型比其它任何类型更便于阐明我的音乐创作过程的理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作曲家确实是从一个音乐主题开始的。毫无疑问,贝多芬就是这样,因为我们拥有当 时他记录主题的笔记本。从这些笔记本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对自己的主题进行加工,不把它们加工到尽善尽美他决不罢休。贝多芬根本不是舒伯特那种自然地富有灵敏的作曲家,而是那种从一个主题开始,使它萌芽,然后在这基础上日以继夜地、不辞辛苦地把它创作成一首音乐作品的作曲家。贝多芬以后的大多数作曲家都属于这种类型。
由于缺乏恰当的名词,我只能把第三种类型的创作家称为传统主义者,像帕列斯特里那和巴赫之类的作曲象就属于这一范畴。他们是出生于音乐史中正当某种音乐体裁的发展即将达到顶点的特定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这种时期的问题在于用大家所熟悉的和公认的体裁作曲,并超越前人。
贝多芬和舒伯特则从不同的前提开始。他们俩认真地要求独创性!舒伯特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地创造了歌曲的形式;而有了贝多芬之后音乐的面貌全部改观了。巴赫和帕列斯特里那只是对原有的东西作了改进。 传统主义作曲家与其说是以一个主题开始的,倒不如说是以一种型式开始的。帕列斯特里那的创作与其说是主题的构思,不如说是对某种固定的型式加以个人处理。即使是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构思四十八个最富 于变化和灵感的主题的巴赫,也是事先就掌握了这种总的形式的模型。不消说,我们现在并不是生活在传统主义者的时代。 为了完整起见,不妨加上第四种类型的作曲家——先锋派:像十六世纪的吉索尔多 (Gesualdo),十九世纪的穆索尔斯基和柏辽兹,二十世纪的德彪西和埃德加? 瓦莱土(Edger Varese)。要想对这样不同的作曲家的创作方法进行一番概括是很困难的。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们的创作方法与传统主义者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显然反对用传统的方法解决音乐问题,在很多方面他们的态度是实验性的——他们寻求增添新的和声、新的洪亮度、新的形式原则。先锋派在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初是富有特征的,但今天先锋派的特征已经大大逊色了。
现在还是回到我们的理论作曲家上来吧。我们可以看到他和他的乐思,他对他的乐思的表情性质的具有某 种概念,他知道如何应用他的乐思,并且事先想到用那种体裁最适合。但是他还没有写出一首乐曲。乐思并不等于写首乐曲,它只能导致一首乐曲。作曲家很清楚要完成一首作品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
首先他力图找到一些看来可以与原来的乐思相配合的乐思。这些乐思可能与原来的乐思具有类似的特点,也可能与它形成对比。这些附加的乐思可能不像原来的乐思那么重要——它们通常只起辅助作用。然而为了完 成第一个乐思,这些乐思看来也是很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必须找到从一个乐思到达另一个乐思的方法,这通常是使用“过门素材”来完成的。
作曲家要想对自己原有的素材进行加工还有其它两种重要的方法。其一是延长法。作曲家常发现需要延长某一特定主题,以便使它具有更鲜明的特点。瓦格纳是使用延长法方面的大师。当我想到作曲家对他的主题的 结构变化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时,就涉及另一种方法,这就是很多人都写过的素材的发展,这是作曲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有这一切对创作一首大型乐曲来说都是必须的——萌芽状态的乐思、次要乐思的加入、乐思的延长、联接乐思的过门素材、以及这些乐思的充分发展。
此后就轮到最难的任务了——把所有的素材都“焊接”起来, 使它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完成的作品中,一切都必须安排就绪。聆听者必须能够在听这首作品时找到来龙去脉。决不能使它有混淆主要主题与过门素材的机会。作品必须有开始段落、中间段落和结束段落;作曲家的任务是使聆听者始终能意识到自己听到了以上哪个段落。尤为重要的是,必须精心安排整首作品使人看不出“焊接”是从哪里开始的,看不出在什么地方作曲家的自然的创造力停止了而艰难的工作开始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作曲家在把素材编织到一起时必须从零开始。相反,作为一种惯用的手段,每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作曲家都拥有某些正规的结构模型作为他的作 品的基本结构。我所说的这些正规的模型都是通过无数作曲家几百年来共同努力寻找一种能保证他们的作品的连贯性的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至于这些形式是什么,作曲家以何种方式确切地依靠这些形式,将在下列章节中谈到。 不论作曲家决定采取哪种形式,他总有一个迫切的要求:这种形式必须具有在我学生时代听说的“长线”。
对外行人来说,这个词的意思很难解释清楚。要恰当地理解“长线”在一首乐曲中的含义, 就必须感觉它,从字面上说,这意味着一首好的乐曲都必须给我们一种流动感——一种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的连续感。每一个低年级的音乐学生都知道这个原理,但如何运用这个原理却向最伟大的音乐家提出了挑战!一首伟大的交响曲就像一条人造的密西西比河,从离岸的时候起我们就不可阻挡地沿着这条河流向遥远的,预见到的终点走去。音乐必须永远是流动的,因为这是它的本质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连续性和流动性——长线——的创造是决定每个作曲家的胜负的关键。

弦外 发表于 2013-11-26 11:58:27

转载 吉他作曲的技巧和方法
2012-06-26 21:54:43
http://tieba.baidu.com/p/1229657974
初学作曲(一)曲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对专业要求比较少,只要知道一些关于调性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像对位法,死难死难的,科班的都学不好。好了,现在开始。再重申一下,我不是专业,所以我讲的就是经验之谈,不是书本知识。(当然,也有来自书本的经验)一首乐曲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音。废话!不过单音没有任何意义,也就省去了,放到旋律的写法中来讲。在创作中,最小的单位应该是动机了。所谓动机,就是展示你旋律特征的一到两小节的短旋律,不要求完整,只是把鲜明的特征表述出来即可。一个模进的旋律就是由一连串动机构成的。动机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无论是呈示,还是展开,都要用到这样的素材作基础。各个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都是和动机分不开的。一部音乐,最重要的主题,没有主题的音乐好像没有脑袋的人(嗬嗬嗬,有点儿荒诞吧?),是不可理解的。主题的定义很模糊,魏纳。莱奥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总之能让听者进入状态的就是主题了。主题也有好多的结构呢,从最简单的乐句到复杂的综合乐段,都是主题。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挑选着用,我来一一描述一下:
乐句: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直到让人产生"句号"的感觉(也就是终止)为止。乐句的终止可以是完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也可以是不完全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甚至可以不用终止,直接进入下一段。这时没有终止的乐句就称作开放式乐句。比如钢男的那个impromptu的中段(Trio,三声中部,一会儿会讲到。)就是一个开放式乐句。重复乐句:超级简单,就是把一个乐句重复一下,不改动或者作一些修饰性质的改动。mozart特别喜欢用这种重复乐句。
乐段:也是由两个类似的乐句构成,不同于重复乐句的是,在终止上作了本质的修改。最普通的做法是前乐句不完全终止,后乐句是完全终止。这个非常常见,在mozart等人的sonata里面经常出现,大家应该有所体会。另外在前后乐句之间可以插入短小的动机作为连接。重复乐段:不用我再废话了吧?两个一样的乐段。在小步舞曲(menuetto)当中大量出现。
三部乐段:呵呵,这个有些像元曲当中的"鼎足对",就是把原来两部分的东西变成三部分了。分成前乐句,中乐句和后乐句。这时三个乐句的终止式就非常微妙,有兴趣不妨琢磨一下。beethoven在处理时意外地把中间的的乐句转到下属调上,然后在下属调上面用了个完全终止。
复合乐段:就像把乐句攒成乐段那样,就可以把乐段攒成复合乐段。
综合乐段:如果乐段前后乐句在材料上(也就是动机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或者说前后乐句用的不是一个材料,这样构成的乐段就是综合乐段。这种乐段会让你的作品更加富有变化。
三部综合乐段:三部乐段,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同的素材,就是这种乐段。这是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因为,三个部分可以是乐句,也可以是乐段,也可以交替使用。 注:乐段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的主题结构,魏纳。莱奥之所以讲了许多是因为后面他要分析beethoven全部的32部sonata,在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必了解的那么精深,大略知道一些就足够了。下面开始讲真正的重头戏--曲式。从二部曲式开始吧。这个可是最最基础的曲式了,可以说一切的曲式都是从这个演变来的。因为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作曲家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把曲子分成两部分,随后这两部分就逐渐有了定型。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是(A B),也就是两个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而是互相有联系的。通常A段是以不完全终止结束,然后B段用A段的素材在变化和弦,通常是七和弦或九和弦上开始,最后再用相似的材料在完全终止上结束。
在bach和haydn的作品中(haydn限于早期,因为晚期他已经把奏鸣曲式发展出来了),有大量的这种曲式出现,但是稍有不同。在B段的末尾有大量的A段素材出现,造成了结构听上去像(A BA),这样的二部曲式称作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比通常的更加完善一些,这种结构也直接导致了三部曲式的出现。三部曲式中,(也叫三段式,不过名字听起来有些。。。想起亚理士多德和卢卡西维奇来了。)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 B A),和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很像,但是不同在于B段相对独立,可以完全使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继续使用A段的材料。而且再现A段相对完整,而不是只有一个A段特征的小乐段加上一个完全终止。这里的再现A几乎可以和呈示A一模一样。重复一般为(||:A:||:B A:||),也有省略前面或者后面重复的。A或B只有一个乐句或者乐段,不可再分的,称作单三部曲式。有单三部曲式,当然就有复三部曲式啦!如果A段或B段本身又是一个二段或三段式,整个乐曲就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了。这是乐曲的结构已经相当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了,这就是第三乐章,小步舞曲(menuetto)或者谐谑曲(scherzo)。回头要说。现在研究研究复三部曲式的调性和结构。复三段式的中间B段在早期作品中一般以三重奏(Trio)的形式出现,称作三声中部。大多数情况下三声中部用另外的调性,这样可以让听众不至于在长大的作品之中感到烦躁。当然也可以不转调。至于转向的调性,通常有以下几种:
1、属调:颜色更加明亮。 2、下属调:颜色更加柔和,这是速度宜放慢,要是保持速度不变的话至少也要把节奏放慢。 3、同名大小调:颜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上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闪亮。 5、下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变得柔和,有圆号的感觉。
另外复三部曲式结构还可以加以变化,比如前面加引子,后面加尾声,或者使用多个三声中部等等。两个三声中部的结构如下:A:二段式主题--B:三声中部I--A:二段式主题--C:三声中部II--A:二段式主题。这时至少要有一个trio转调,否则就会使乐曲枯燥无比,即使是催眠曲也将不会有这样好的催眠效果。
j。s。bach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部最后乐章就是复杂的复三段式,结构为:A:二段式主题--B:Trio_I--A:二段式主题--C:波兰舞曲--A:二段式主题--D:Trio_II(这个我在共享区上传过)--A:二段式主题。长大,没有转调,但巴赫借助乐队的变化避免了枯燥。复三部曲式经过进一步变化之后,发展成了两个非常常用的复杂的曲式--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吗,自然是在奏鸣曲里面大有用武之地了。九成以上的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的。在这种优美的曲式里面,对称的美与不对称的美做到了统一,规律与变化达到了和谐。奏鸣曲式的大结构是这样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括号里面的可以省略。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结构:
呈示部: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展开部:相当自由,没有什么限制。 再现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现在研究一下调性。 呈示部:主部主题自然出现在乐曲的调性上,副部主题就要转调了,而且这个转调在呈示部是必须的。一般大调转向属调,或者上方大三度(比如贝多芬<黎明>,C转E),有时也往下属调转;小调最常见的是转到关系大调(如c->C),同名大调(如c->bE)或者是属调。可以直接转调,也可以通过一个插部来过渡。跟在副部主题后面的,是一个一个的结束主题。主题的数量是乐曲规模的标志,一般在三四个左右。mozart的曲子里面结束主题排列有序,整齐化一,是标准的参考资料。呈示部一般重复一遍。
展开部:一般来说展开部没有什么限制,素材可以从呈示部或引子里面拿,也可以出现新的旋律。但是也不是一点限制都没有,所谓调性的自由是指要不停地转调,转调,转调,一直到转的彻底晕菜了为止。等到实在不行了,再把调性引回来到再现部。
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重复,不过有些人喜欢在主部主题把调性转到下属调上去。这一次的副部主题不能再转调了,因为乐章接近结尾,要把调性稳定下来了。小调奏鸣曲的大调副部主题要改回小调,并要在乐章的调性上面。结束主题也要力求平稳,可以做同名大小调的变化,但不可有太大的动作。在协奏曲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结束主题的末尾部分可以安排一个长长的大三和弦,然后可供独奏者演奏华彩段。可以加入尾声,尾声可以向下属调离调,是很不错的处理方式。
还有一种简单的小奏鸣曲式,就是用一个经过句代替展开部。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mozart<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回旋曲式。回旋曲叫Rondo,源自欧洲的一种乡村舞曲形式--轮舞。这种曲式的特点就是有一个风格鲜明的主题,反复出现,至少三次以上。最适合用作套曲的终曲。海顿创立的原则就是最后一个乐章为乡村舞曲风格的Rondo。回旋曲式有两种形式,下面容我一一道来:第一种:简单回旋曲式。这个有点像经过扩展的复三段式,结构为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主题--(尾声)。不同的是插部的体裁不限,不一定是trio。而且主题每次出现都可以做各种修改,甚至调性都是自由的,你可以来回来去地改变调性,只要在结束的时候改回来就可以了。插部的安排,调性的变换,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这种结构通常用在第二乐章慢板和终曲当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ozart的弦乐小夜曲einklein nacht musik, kv525的终曲。调性变换非常频繁。
第二种:奏鸣回旋曲式。呵呵,这个有些像回旋曲,结构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怎么一样呢?!嘿,细节不一样,来看一下:
呈示部:主题--副群--(主题)。所谓副群就是副部主题加上结束主题,有时只有副部主题。要是没有那个括号里面的主题不就是奏鸣曲式了吗?没错,可是这会的括号里面的主题很少省略。调性吗,副群转调啊,其他都在本来调性上。
展开部:这次可更加自由了,不光能像奏鸣曲式那样乱转一气,还能用类似复三段的trio来代替展开部。更有甚者,还可以用更加自由的幻想曲来代替展开部。至于其他形式吗,看作者的喜好了。不过要避免重复,因为Rondo本来重复就够多的了。
再现部:主题--副群--主题+尾声。最后的尾声和主题是很紧密的,而副群也回到了原来的调性。
嘿嘿,这不就是奏鸣曲式多出现一次主题吗?没错,所以叫奏鸣回旋曲式。很工整。下面来看一下完整结构:
主题--副群(转调)--主题--展开部(或trio,或fantasy)--主题--副群(不转调)--主题+尾声。
再对比一下普通回旋曲: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主题--插部III。。。主题+尾声。 呵呵,原来就是一种特殊形式啊。不错,这样的曲式在终曲里面应用最广。如beethoven悲怆奏鸣曲的终曲,中间用的是trio。 最后一种,变奏曲式。这个不难,首先有一个主题,一般是二段式,速度中庸。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发展出无数的变奏,一般调性不发生变化,最多就是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变换。不过速度和风格可一定要有丰富的变化,否则本来主题和变奏就很像。。。当然,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变奏,无论是和声还是调性都可以与主题相去甚远。在结尾一般有一个尾声,或者快速的变奏,要么就是把主题再现,然后加上尾声(常用)。
看一看结构:主题--变奏i--变奏II--变奏III。。。(主题)+尾声。代表作:舒曼的<交响练习曲>,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变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一共十几个。尾声写的漂亮极了。

1. 怎样写旋律
其实流行歌很好写。光让我写旋律的话,我一天能给你出十好几首“琅琅上口”的东西。如果哪位MM你让你的男友为你写首歌他以没有灵感为理由推脱,那么你完全可以认为他没料,他不行。我也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只要你有一丁点的和声知识,看完我这些较土的心得以后都会写得比他好,出得比他多的(当然我有时也会推脱,那是因为我写歌词太屎了!这里就说曲)。不过,我觉得写一些流行口水歌是不需要什么专业训练的。有人说那些东西是糟泔,我赞成,的确是(绝大部分都是),但如果真写得那么口水可以赚零花钱嘛。现在在这里写一些我写流行曲的心得,主要是关于和龘弦运用和进行,其实这是最重要的。这东西出来了旋律就出来了,糟泔嘛。再说咱们在这里先不谈太多编曲的事(但毕竟会有一点点,因为有的时候写旋律和编配是关联到一起的)。其中举到一些例子,为方便说明问题和比较,全都用C大调或者A小调。其实我也是听多了以后把人家的进行记下来,多练,就会了。那么现在就拿一些例子来说说事。现在我列出几个非常非常常用的和龘弦进行,尤其是大陆港台日韩这边的歌差不多都用这些。
1。C-Am-F-G。我并不是说整首曲子中都只有这个进行,不过如果你就想写一首流行朋克的曲子那这个足够了。当然这不是死的,有可能你在编的时候会变成C-Am7-Dm7-G7。但这可以是一个基本骨架。后面说到的东西也是同理。姑且认为这个进行的BASS是i-6-4-5吧。其实从前这个进行通常是i-6-2-5,因为6级和龘弦正好是2级的属和龘弦,2级和龘弦又正好是5级的属,然后再回来,因为5级是1级的属和龘弦。
举例:安立奎Enrique Iglesias的Hero大家肯定都听过吧(没听过就下一首听去哪都有)。这歌就两段。我记得好象是G调的,如上面说过的,为了好说明问题就改成C调来说了。第一部分的进行就是C-Am-F-G的重复,对不?
2。Am-F-C-G。假如你喜欢爱微尔,那么你用这个进行写几个复歌,你会立即把她的盘扔进垃圾筒(我不会,我有张原盘以后还卖呢,哈哈),因为她几乎在每首歌里都用到这个进行,那个Michelle Branch的All You Wanted也是如此。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进行的确是很常用的。Evanescence的Going Under的复歌也是这个进行。
还有!有的时候也有很多用Am-F-G-C的,跟Am-F-C-G差不多流行。比如F.I.R的Lydia(够口水吧不过这歌我觉得的确不错,绝对不在糟泔之列)。第三部分高潮那里就用到了这个进行。
3。F-G-C。这个进行在复歌中非常常用。一首C大调的曲子,比如说一开始第一部分是C,当曲子发展到高潮部分的时候以4级和龘弦开始。这例子可就太多啦。比如像优客李林的认错。复歌部分是F-G-C-C7-F-G-с-...
也有很多地方用Dm-G-C-...的,那就不光是写高潮部分的了,在过渡段里也更经常的能用到。
4。BASS音阶!这是个重要的规律啊。最常用的是i-7-6-5,那么可以是C-G-F-G,C-Em-F-G,C-Em-Dm-G等等等等...有时候也可以i-b7-6-5,那么和龘弦可以是C-C7-F-G,C-bB-F-G等,如果音阶是i-7-b7-6-...那可以是C-G-bB-F,C-CM7-C7-F等等...另外一个音阶也是非常常用,可以给你增色许多的:6-#5-5-#4-4,那么可以用Am-C#-C-D-F(D也可以换成#Fdim)有时候不完全是半音阶,6-5-#4,这是最常见的,通常都用Am-Am7-Fm7b5(也就是Am6的转位),这个进行可以给歌曲的进行一个起伏的感觉,通常用在一段快结尾的地方,不信试试看。
还有太多太多种,大家自己自由创造组合。有一些不是最常用的,但有的很好听的歌的确用到。有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刚出不久的Lonestar的Let''ѕ Be Us Again,如果改在C调的话复歌的和龘弦进行是G-Dm7-Am-F-G... ---ShawnC,这些东西,也许有的人说我全都知道,那么你的确用在你自己的歌曲里了吗?我觉得会用了才算真会了。很多时候从记住理论到学会应用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我写的这点东西不算什么理论,只能算是我的一些经验,或者说,我是这样来理解理论来应用到我的歌里的。
2. 转调
现在说说转调.在流行歌曲中有的时候转调并不是某段结束时转为另一调再进行同样的旋律,更经常出现的是,出现一个其他调的和龘弦,再经过一个或几个和龘弦转回原调,还是以C调为基准.经常,在一首C调的歌曲里面也会有bB,bE,bA出现.比如Bon Jovi的All About Lovin''You(没听过的建议去下一首,很耐听,如果跟着MV看会感觉更煽情的),以C调来写,前奏就是C-G-bB-F,起始段里也是这样.它的BASS音阶是i-7-b7-6,F也正好是bB的属和龘弦.这些说法都可以说得通.而我觉得bB和龘弦可以被大为利用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在过渡段中.比如你把一遍又一遍的复歌接在一起也只有2分多钟,那可以在其中一遍之后来个过渡段,过度段结束后可以继续再来几遍复歌,或者升调奏复歌(这是极常用的手法,相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而在过度段中bB也一般作为段开始的地一个和龘弦,会给人一个鲜明的感觉.比如那英的征服.另一个,比如说你的歌曲中某一段是由两段相似的旋律构成的.那么你可以改一下第二段的旋律,让它经过这个和龘弦,比如刚才说的Bon Jovi那首就是,复歌部分的进行是这样的:
C-Em-F-Fm
C-Em-Am-bB-D
干说有点说不清楚,一听那首歌就明白啦.有的时候,bE和bA也用来作为过渡段的开始.但经常bE都是用在F之前,bA是用来接bB再接C.当然这只是一般大陆港台流行歌曲的用法...
转调的时候,常用的手法是从属七和龘弦转.比如.现在在C大调,要转到F大调,那么可以用C-C7-F,这只是个例子.如果C7前的和龘弦不适合直接转C7,可以多转折几下.比如.我在转到bE大调,当前和龘弦是C,可以用C-B7-bB7-bE.
其实咱们最经常听到的和龘弦进行,先前都是西方的情歌,BALLAD里面用到的,很多手法都是从不同种类的风格中的音乐中引用过来的.我们平常听到的流行歌曲非常通俗化,也许广告上说这首歌是拉丁风格,BOSSANOVA风格,等等,其实可能只是用了人家的一种节奏,用了人家常用的一种音阶或常用的一种民族乐器.真正听到了比较正的那种风格的音乐,也许还会让听惯了商业味浓重的歌曲的你感觉不习惯,不好听.所以我这里只说一些我这些年来听口水歌总结出来的东西,只要能用语言写下来的,能用典型例子总结出来的我都写.我相信会对大家有用.这不是一条正道,但绝对会是捷径. ShawnC
3. 跟着和龘弦写旋律
现在来说说怎么写旋律.当然,我说的写旋律指的是你在一架钢琴或一把吉他上弹出和龘弦伴奏的时候即兴唱出或想出旋律这个过程中我积累的一点经验,我并不知道写旋律的什么公式(如果有公式就牛B大发了...),是不是经常你会觉得自己写的歌曲给人感觉太业余,太生硬,太单调?是不是经常觉得灵感很匮乏?我觉得有一个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这样的:很多写手在写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乐器奏起一个和龘弦C,那么他的脑袋里想出的旋律里面90%都是1,3,5,弹一个和龘弦G那么他满脑子都是5,7,2,其他的音都当成经过音了.有的时候可以写出点东西来感觉还不错,就是有土了点,听起来就像BEYOND风行天下时的那种感觉...那种东西拿到2004年来是当然不行的...在这里可能得罪BEYOND的歌迷了,但是你们要承认,他们的歌迷主要是从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早已不是主流了.那么现在,用你的乐器弹出一个和龘弦C来.不管是在吉他上扫弦还是分解等等...什么都好,在4/4拍的一个小节中,请你随兴哼出一段旋律来,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1,3,5音上,把2,6,7音当成同样重要的音符来做.咱们把2音说作9音吧,这样更正确一些.如果这些音在这一小节的C和龘弦进行中起到了作用----我说的"起到作用"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经过音在旋律中出现,那么你会感觉到一些不同的色彩.9音,6音,7音都可以给你不同的色彩.但是注意.4音(11音)不要轻易用,从音律上讲它是不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死教条,也有的时候会出现11或#11音比较突出但并不让你觉得这个旋律的色彩很刺激,反而又会展现给你一种新的色彩.现在要说到这篇和前两篇挂上钩的地方了.因为我们是跟着和龘弦来写旋律(当然我也会经常脑中浮现旋律,记下来以后再给它配合适的和龘弦,这种情况这帖里不作讨论),那么也要讨论一下关于和龘弦的问题.当然,现在说的就不是和龘弦的连接进行了.现在这样,你弹一个Dm和龘弦,是2,4,6三个音.但如果加一个1音呢(对于D和龘弦来说应该是b7音),成了2,4,6,1,它成了一个Dm7和弦,它的色彩就不像Dm那么地暗淡,却又不像D7那么刺激,让你觉得有一点点暗却又非常柔和.如果不加1音,加一个7音呢(对D和弦来说是6音),成了2,4,6,7,成了Dm6,给人的感觉要比Dm还暗,又比Dm要刺激,这又是一种色彩.举了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了吧.想想,如果你满篇的都是大,小,7和弦,那你的旋律色彩必然非常单调,让人觉得"嫩"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然如果这些基本和弦你一个也不用的话,也会让人感到修饰得太多,不容易接受(对于流行歌曲来说).再扯回到旋律上来.想想.弹2,4,6,1是一个Dm7的色彩.那么如果弹2,4,6而在旋律中写进1呢,会不会得到同样的色彩?答案是肯定的.当然,2,4,6,1这几个音,每一个的突出程度也会对这一段音乐的色彩起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你强调1,色彩就更偏向Dm7,如果1音不太突出,那么色彩就偏向Dm.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加入一些和弦外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和弹奏一个不同的和弦是很接近的.
民谣编配预备之一:怎样理解大小调?
编配吉它伴奏,首先要明确歌曲是大调式呢还小调式,才能确定歌曲的基本情绪,这是一个大方向;好比去一个地方,先要搞清楚大致方向,往南呢还是往北,然后才能选择具体的路线,确定坐车呢还是坐飞机。 通俗地说,按唱名来讲,以1、3、5 为主干音的曲子属大调歌曲,以2、4、6为主干音的曲子属小调歌曲。(所谓主干音,是指曲子中起支撑旋律的主导作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组音符) 一般来讲,大调式的歌曲具有雄壮、开郎的特性,典型的如我国国歌;小调式的曲子具有委婉、优雅、哀伤的特性,典型地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橄榄树》等到曲子。 大调式的歌曲和小调式的歌曲在吉它和龘弦的选用上有不同的要求。
民谣编配预备之二:和龘弦基本常识
吉它是一种和声乐器,和龘弦的运用在吉它音乐中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尤其是在民谣吉它中,和龘弦配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吉它伴奏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谣编配其实就是和龘弦的配置。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和龘弦的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和龘弦
照一定度数关系排列起来的一组音,称为和龘弦。和龘弦中的各音之间是一般三度关系,但也有不按三度关系的。不同的和龘弦具有不同的色彩属性,可以达到不同的声音效果,这使得和龘弦的配置成为音乐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和龘弦一般是三和龘弦,其从低到高三个音分别称为根音、三音、五音。如果是七和龘弦的话,就多了个七音。
和龘弦的不同功能属性是由组成和龘弦的各音之音的关系决定的。
二、和龘弦的分类及功能
(一)按音程分 1、三和龘弦:由三个音组成,各音之间是三度关系。又可分为大三和龘弦,其第一、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五音之间是小三度,如C和龘弦:1、3、5;小三和龘弦,三个音之间均为小三度,如Am: 2、七和龘弦:由四个音组成,各音之间也是三度关系。如C7:1、3、5、7。还可细分为大七和龘弦、小七和龘弦等,不再详述。 3、九和龘弦:在七和龘弦基础上再叠加一个三度音。用得不多,不再详述。
(二)按功能分 这种分法直接关系到歌曲编配,故加以详细说明(为便于说明,均以大家接触最多的C调为例):
1、主和龘弦 三和龘弦的一种,只有过是依其功能命名。是在和龘弦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和龘弦。它是和曲子的主干音(参见:主干音)紧密相关的,确定整个曲子的基调。如以C大调为例,其主和龘弦即C和龘弦:1、3、5;而A小调的主和龘弦为Am和龘弦。
2、属和龘弦 和龘弦的一种,从其功能来看,对主和龘弦起附属作用,故名属和龘弦。其根音是主和龘弦根音的上行纯四度(四度音中只有一个半音程,这样的音程称为纯四度,因其音响效果是最和谐的,如1到4,在其1、2、3、4四度音程中,只有3、4间是半音)。如C调而言,主音是1,其上行纯四度是5,即G,则属和龘弦为G和龘弦:。属和龘弦有倾向主和龘弦的特性,这在和龘弦配置中十分有用,在下面的配置方法中会进一步讲解。
3、属七和龘弦 在属和龘弦的顶部再叠加一个小三度音即成属七和龘弦。如G7和龘弦:。属七和龘弦比属和龘弦具更加强烈的倾向主和龘弦的特性。
4、下属和龘弦 也是三和龘弦的一种。其根音是主和龘弦根音的下行纯四度关系。对C大调而言,下属和龘弦为F和龘弦:。
5、副属和龘弦 是指除大小三和龘弦和及属七和龘弦之外,并且由自然音阶中的音构成的和龘弦。如C调的F7和龘弦:。在不太重要的地方用副属和龘弦代替主和龘弦,会有意想不到的独特龘效果。
6、离调和龘弦 此种和龘弦中含有自然音阶的升降音。如C调的E和龘弦:3、#5、7,其中#5音是升降音。离调和龘弦可以大大丰富曲子的色彩。 民谣编配预备之三:和龘弦之间的基本关系
从上节对和龘弦的介绍中,大家可能已经看出和龘弦之间是有相互依存关系的,这正是和龘弦配置的最根本基础。下面就和大家总结一下和龘弦之间的关系:
一、四度倾向性 从和声学上讲,和龘弦之间是有倾向关系的,主和龘弦倾向于下属和龘弦,属和龘弦倾向行主和龘弦。仍以C调为例,C倾向于F,G倾向C,那么在和龘弦配置中我们可以采用C--F,G--C的联接,这种进行是很顺的,听起来很舒服。其本质原因是由于根音的倾向性。C的根音是1,F的根音是4,二者是纯四度关系,1倾向4,则C倾向F。可以这么说,所有和龘弦都倾向以其根音上方纯四度为根音的那个和龘弦。那么规律性就马上出来了:A--D,E7--A,A7--D等等。
二、三度倾向性 同四度倾向性类似,三度也存在倾向性,但这种倾向性比四度倾向性要弱很多。如C--Em,Dm--F等等。 正是和龘弦间的这种倾向性,以及倾向性的强弱的不同使的歌曲的和龘弦编配有了起伏的变化,使的曲子的和龘弦行进体现出运动性,不致于单调。需要说明的是倾向性并不是绝对的,在具体编配中往往有打破规律的做法,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和龘弦基本体系 相互之间有倾向性的和龘弦构成了一个和龘弦体系。比如C大调的和龘弦体系是以C和龘弦、G和龘弦、F和龘弦为主要骨架的,这三个和龘弦就可以完成对C大调调歌曲的主要支撑,其中C为主和龘弦,G为属和龘弦,F为下属和龘弦;同样,Am和龘弦、Em和龘弦和Dm三个弦构成了а小调的和龘弦骨架。对于一首歌曲而言,仅用这三个和龘弦就完全可承担全部的和龘弦编配任务!当初Gman初学吉它弹唱时,经常是这样三个和龘弦一配到底,效果还不错呢。当然,要将歌曲编配得更为丰富,还需要其它和龘弦的配合,但掌握了这三个和龘弦的运用,和龘弦配置的基本功就会了,简单吧? 民谣编配预备之四:和龘弦配置的基本方法
一、确定调式调性,把握歌曲基本情绪
拿到一首歌曲,首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把它唱会(不要告诉我你不识谱!)。当然,如果你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那可就省事多了。看看歌曲是什么调,是不是在你的音域范围之内,如果不是,将它调整到适合你自己的调,从而确定歌曲的调性,即是C调呢还是G调呢或者其它什么调,这是最基本的工作;然后,看看歌曲是大调式的还是小调式的,全曲的情绪是温柔委婉的,还是高亢激烈的。这样,你对全曲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二、配好曲子和乐句的开始和中止处 接着来看歌曲的开始和终止。开始和终止处一般应配上主和龘弦,因为主和龘弦最稳定,可以起到明确的开始、结束作用。比如C大调应配C和龘弦,A小调应配Am和龘弦。
然后来看每个乐句的起始和终止处。一个乐句可以是完整的一句歌词,也可以是情绪的一个小段,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成是一段微型面完整的歌曲,因此在它的开始和结束处要有较为明确的表示,但因其只是整首歌曲的一部分,这种表示应比整首歌曲的起、止处稍弱,所以可以配一些半终止式的和龘弦,即前面讲过的副和龘弦,当然配主和龘弦也是可以的。这样,歌曲的基本骨架就搭好了。
三、确定每小节主要音,配上相应和龘弦
下面从歌曲的第一小节开始,看看该小节里面哪几个音最多,哪几个音的时值最长,找出含有这几音最多的和龘弦作为该小节的和龘弦。比如对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第一小节:该小节1和6就占了音数的一半,且加起来的时值最长,那么1和6是主要音,如果是C调的话,则可以配上Am和龘弦:,即A小调的主和龘弦。
要说明的一点是,确定和龘弦时,时值的长度要优先于音数的多少,这个道理是显面易见的。比如这样一个小节:|1--75|,7和5占了两个音,是否该配G和龘弦:呢?不是的,因为从时值上看仍然是1占得时间长,所以应配以含1的和龘弦,如C和龘弦:1、3、5等。
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可以初步为所有小节确定和龘弦。
四、用和龘弦的倾向性优化和龘弦进行
通过上面两步,歌曲和龘弦的大致面貌已经出来了。但还不够,我们还要用和龘弦的倾向性来优化和龘弦的进行。首先,可以在全曲和乐句的终止的前使用属七和龘弦,以达到更加明确的终止效果。在歌曲的其它部位的主和龘弦前也可以用上属和龘弦和属七和龘弦。以C大调为例,在C前用上G或G7,可以达到完美的终止效果。
以上几步工作,其实就是将前面讲过的和弦基本体系运用到歌曲中去,使之能充分撑起整个歌曲的骨架,并且将各小节的血肉充实起来,完成整首歌曲的编配。
五、用副属和弦和离调和弦做修饰
以上几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用副属和弦和离调和弦进一步美化和声。比如在A弦前可以尝试使用E或E7和弦,很可能会有非常美妙的音响效果。但并不是所有歌曲都可以用副属和弦和离调和弦来修饰的,搞不好的话会有画蛇添足之嫌,要慎用。
六、前、间、尾奏设计
前奏、间奏、尾奏的设计对初学者而言较难,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在以后专门对此作论述。
以上就是给歌曲配和弦的基本方法。
吉他配和龘弦的10大错误观点
1、从头到尾都用主和龘弦此错误出现在不学无术,还妄想勾引小女生,而那小女生竟然智商低下到感觉他很帅的情况下。
2、以重拍音为根音配置和龘弦此错误的出现证明了此人乃是出自贫困山区,见识低下的初级弹唱分子,但自悟能力较强。
3、选择和龘弦时候以听着好听为标准当然悦耳是好的,但过分的悦耳是很单调的,要考虑和声的进行。
4、每个小节只配一个和龘弦此错误是束缚他和声思维晋级的最大障碍,因为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总有很良好的和声进行。
5、和龘弦音一定包括旋律音的某些音为了和弦连接顺畅,有时大可牺牲这个协和性。
6、一个长音只配一个和弦大错而特错了,为了和弦连接顺畅,有时加个过度和弦是好的。
7、只用调内和弦当然你可以只这样用,没人管你。
8、和弦和变化太复杂该简单的就叫他简单得了,有规律的好,太花里虎骚就有点那个那个装了。
9、想着法的把和弦配复杂,却忘记了织体表现优秀的节奏,充分的和弦外音和过度音比复杂得过分的和弦好
10、不考虑风格和意境这是眼界见识和追求艺术性问题了!
跟着和【和谐】弦写旋律
当然,我说的写旋律指的是你在一架钢琴或一把吉他上弹出和龘弦伴奏的时候即兴唱出或想出旋律这个过程中我积累的一点经验,我并不知道写旋律的什么公式(如果有公式就牛B大发了...)
是不是经常你会觉得自己写的歌曲给人感觉太业余,太生硬,太单调?是不是经常觉得灵感很匮乏?
我觉得有一个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这样的:很多写手在写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乐器奏起一个和龘弦C,那么他的脑袋里想出的旋律里面90%都是1,3,5,弹一个和龘弦G那么他满脑子都是5,7,2,其他的音都当成经过音了.有的时候可以写出点东西来感觉还不错,就是有土了点,听起来就像BEYOND风行天下时的那种感觉...
那种东西拿到2004年来是当然不行的...在这里可能得罪BEYOND的歌迷了,但是你们要承认,他们的歌迷主要是从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早已不是主流了.
那么现在,用你的乐器弹出一个和龘弦C来.不管是在吉他上扫弦还是分解等等...什么都好,在4/4拍的一个小节中,请你随兴哼出一段旋律来,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1,3,5音上,把2,6,7音当成同样重要的音符来做.
咱们把2音说作9音吧,这样更正确一些.如果这些音在这一小节的C和龘弦进行中起到了作用----我说的"起到作用"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经过音在旋律中出现,那么你会感觉到一些不同的色彩.9音,6音,7音都可以给你不同的色彩.但是注意.4音(11音)不要轻易用,从音律上讲它是不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死教条,也有的时候会出现11或#11音比较突出但并不让你觉得这个旋律的色彩很刺激,反而又会展现给你一种新的色彩.
现在要说到这篇和前两篇挂上钩的地方了.因为我们是跟着和龘弦来写旋律(当然我也会经常脑中浮现旋律,记下来以后再给它配合适的和龘弦,这种情况这帖里不作讨论),那么也要讨论一下关于和龘弦的问题.
当然,现在说的就不是和弦的连接进行了.现在这样,你弹一个Dm和弦,是2,4,6三个音.但如果加一个1音呢(对于D和弦来说应该是b7音),成了2,4,6,1,它成了一个Dm7和弦,它的色彩就不像Dm那么地暗淡,却又不像D7那么刺激,让你觉得有一点点暗却又非常柔和.如果不加1音,加一个7音呢(对D和弦来说是6音),成了2,4,6,7,成了Dm6,给人的感觉要比Dm还暗,又比Dm要刺激,这又是一种色彩.
举了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了吧.想想,如果你满篇的都是大,小,7和弦,那你的旋律色彩必然非常单调,让人觉得"嫩"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然如果这些基本和弦你一个也不用的话,也会让人感到修饰得太多,不容易接受(对于流行歌曲来说).
再扯回到旋律上来.想想.弹2,4,6,1是一个Dm7的色彩.那么如果弹2,4,6而在旋律中写进1呢,会不会得到同样的色彩?答案是肯定的.当然,2,4,6,1这几个音,每一个的突出程度也会对这一段音乐的色彩起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你强调1,色彩就更偏向Dm7,如果1音不太突出,那么色彩就偏向Dm.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加入一些和弦外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和弹奏一个不同的和弦是很接近的

和【和谐】弦的链接
在任何一个调性的大调或小调上,都可以建立七个不带变音的自然三和龘弦或七和龘弦。也就是说,从任何一个三和龘弦或七和龘弦出发,都有和其他六个三和龘弦或七和龘弦连接的可能性。
  如果进一步考察,不难注意到任何五度、六度、七度的和龘弦连接,实际上就是降低八度的四度、三度、二度连接的反向进行。
  由此,我们可以将一切同一调性内的自然和龘弦连接,归纳为二度、三度、四度等三种基本连接形式,以及每一种基本连接形式又有上行与下行两种走向。
  三种基本连接方法在声部进行上有各自的特点。
  如果我们将和龘弦看作是传达多声部音乐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可以看出,在二度连接的两个三和龘弦或七和龘弦之间,由于没有任何共同音,因而以二度连接为基本语汇的和声进行,将获得非常新鲜的和声效果。但是,下由于和龘弦与和龘弦之间没有共同音,因而,比较缺乏应有的前后声部联系,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述说一连串含义不同但又缺乏语法联系的单字一样。
  三度连接的和龘弦情况则正和二度连接相反。三度连接的三和龘弦有两个共同音,七和龘弦则有三个共同音,只有一个不同音,因而其信息的联系性较强,而提供的信息量较小,新鲜性较弱。因而,由一三度连接的和龘弦组成的和声进行,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说一连串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虽然词语不同,但语义却比较缺少新意。
  相比之下,四度连接的和龘弦其音响的新鲜性与联系性相对比较平衡。四度连接的三和龘弦有两个不同音和一个共同音,七和龘弦各有两个不同音和共同音,因而,从听觉的感受来说,四度连接的和龘弦比较符合听觉审美感的一般要求。
  再从和龘弦连接的走向来说,任何和龘弦连接时,各声部的上行走向(特别是包含导音向主音的进行),都会给人以较富于向上推动力的感觉;而下行走向则意味着推动力的减弱。
  在三种不同形式的和龘弦连接中,首先要注意掌握运用四度关系的和龘弦连接,特别首先应该掌握好以调性主和龘弦为中心的上方四度与下方四度的I、IV、V三个和龘弦的连接,组成和声的基本语汇。一般说来,任何和龘弦的四度连接(尤其是上行四度)都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如果在运用四度连接的同时,结合运用一些二度连接,特别是上行二度连接,则将取得更为鲜明、强有力的效果。古典和声中常见的I-IV-V-I的进行,包含了两个四度进行与一个上二度进行,就是这一语汇的典型表现。
  对于下行二度的连接,特别是连续下行二度的连接,常给人以下沉、坠落的感觉,初学者一般宜慎用,或是在下二度以后,即采用上四度连接,以造成听觉上的平衡感。
  如果希望获得更为柔和的效果,则可以较多地采用一些三度关系的连接。特别是大调的I、IV、V三个大三和龘弦的上下三度,除了VII级减三和龘弦之外,都是小三和龘弦。在大调中如采用一些三度连接,将使和声音响在明亮中透露出温馨的色彩。这对于抒情歌曲是尤为合适的。
  简而言之,和龘弦连接的基本要领是:一般以四度(特别是上四度)连接为主,同时根据不同情况辅以二度或三度连接。
  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和龘弦连接时,一般说来,共同音与不同音相对平衡的和弦连接,容易获得较适中的和声效果,而共同音较多或没有共同音,将使得音响弱化或强化,而获得更柔和或更强烈的和声效果。
  在不同和弦连接时,即使是在功能联系相同的情况下,声部的共同因素愈多,则和弦的联系性愈强,新鲜性愈弱;共同因素愈少的情况则反之。
  即使是在和弦之间功能联系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只要和弦之间有一定的共同因素(不管是共同音或是等音),和弦连接时仍然能获得较好效果。此类情况在七和弦、九和弦、复杂变和弦连接中尤为多见。
初学作曲(三)音乐是由三大要素构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节奏没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两拍子强、弱,三拍子强、弱、弱,四拍子强、弱、次强、弱,其它的都是这几种的组合。主要来说说旋律以及和声。这些都是我平时得出的一些经验,结合书本上的理论。
关于旋律,我记得书上大致是这么说的: 1、主音,属音和下属音本性平稳,称为“静音”;而重属音,中音和下中音本性多变,称为“动音”。 2、第七度本性极不稳定,称为“导音”。 3、动音要解决到相邻的最近的静音之一,而导音要上行解决到主音。 4、旋律的进行有四种,同音反复,级进,小跳和大跳。 5、一度音程的进行为同音反复,二度音程的进行为级进,三度到五度为小跳,五度以上为大跳。 6、大跳不宜使用,如果要用的话必须保证前后两个音在同一个和龘弦内。跳进之后一般反向进行。 7、有一种跳进可以任意使用,就是下行跳至导音,然后导音解决到主音。 8、旋律的线条,节奏要有一定规律,不能谁和谁也挨不上边。 9、模进就是同样的旋律在不同的高度反复出现。模进一般不超过四次,是好的做法。 10、乐句结尾处是属和龘弦,称为半终止或不完全终止;若是主和龘弦,则成为全终止或完全终止。如果应该解决到I和龘弦的,却解决到VI和龘弦上去了,则称做假终止。 11、前后乐句要有联系。关于乐句的结构请参看《曲式》一章。书上大致就是这些。我自己在写作中还有一些体会,下面一一说来。 1、回音鼓励使用。所谓回音就是1231或者1232形状的音,在哈农里面非常常见。写作时无论是在连续快速的无穷动式的进行当中,还是在歌唱般的旋律中,回音都大有用场。不管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向上和向下两种方向的回音在他们手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2、音阶级进鼓励使用。音阶级进的用处就更广泛了,可以每个音用一个和龘弦,也可以一大段用一个和龘弦。不要小看普通的音阶,如果用得恰当会给你的作品增色不少。在海顿的交响曲作品中,音阶就有着出神入化的表现。注:由于回音和音阶属于级进,所以在快速进行的时候这种二度必然会导致大量和声外音的出现。如何选择和声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有两种选择方式:选择奇数音作为和龘弦主干,或者选择偶数音作为主干。前者比较常见,因为强拍一般在奇数音上,推荐使用,尤其是在连续进行的时候;后者也出现过,这时奇数上的音被当作类似倚音的装饰来处理。比如mozart的土耳其风格回旋曲。其实在这种处理中,整个回音或音阶必须很短,而且本身也具有装饰音的性质。 3、不推荐使用半音阶和全音阶。尤其是后者,奉劝初学者不要过早模仿debussy之类的人物。可以看一看此公早期的arabesque,完全是传统的写作方法。毕加索早年的习作不在过去的任何一位传统画家之下。即使认为有必要使用半音阶,也要极为谨慎,而且应该在熟悉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处理方式之后。否则一定不要自以为是,要知道写不好正楷的人是没有资格写草书的。 4、琶音是很好的处理方法。琶音不涉及和声外音的问题,而且可以随着和龘弦的变化改变自己进行的方式,所以比起音阶和回音更容易掌握。只是注意进行方向,一般琶音进行完毕旋律反向进行。 5、简单模进有类似音阶的效果。简单的模进就是13243546之类的形状,每两个音是一个三度,因此可以看作是两个一组的音阶。莫扎特经常用这种音型和音阶一起出现。为了构成完整的音阶,可以将结构稍微作一些调整。另外这种音型也同样可以用作装饰效果。比如海顿后期的bE大调钢琴奏鸣曲。 6、可以在进行中加入和龘弦共同音比如在主属(I->V)连接或主下属(I->IV)的连接中,有共同的音。主属的共同音是属音,主下属的共同音是主音。可以在两种和龘弦不停变换的时候把共同的音放在中间。共同的音也可以放在一个类似音阶的进行中间。 下面说一下两个声部的写作规律。 1、首先声明一点,我没有学过对位法,所以只能说一下我的经验而已。 2、两个声部一点要划分清楚,其中一个声部是旋律声部,另一个声部是低音声部。 3、低音不意味着没有旋律,低音也可以有很好的旋律,而且有时两个声部可以对调,不过不可为时过长。 4、低音尽量不与旋律重复,这样才能够使整体效果更加丰富。 5、在旋律单调性(嘿嘿,借用函数术语。)比较强的时候,建议低音以相反的方向进行。 6、如上的倒影是很好的效果,但交*的部分声部不免有重叠。这个没关系,只是临时的现象。7、声部重叠绝对不能出现到两个音以上,除非是两个声部在齐奏(tutti)。否则就会构成意外的平行八度。 8、注意和龘弦连接,不要出现和声上的禁忌。 9、平行五度也要尽量避免。 10、平行三度和平行六度是很好的进行。还可以通过八度平移的方法来进行平行三度和平行六度之间的切换,效果也很好。 11、三全音(增四度)尽量要避免,除非是属七和龘弦的完全终止。 12、一个声部奏持续音,另一个声部奏旋律效果很好,但是要注意持续音的选择,以及旋律不要和持续音产生和龘弦冲突。 13、低音可以以伴奏的姿态出现,奏阿尔贝提低音。这时写作和钢琴曲的写作差不多一样初学作曲(四)最后说一下和声。以下几个“禁忌”的连接:
1、V-IV:这是一个著名的禁忌,叫“异音进行”,因为两个和龘弦没有共同的音。在大调中,有一个允许的特例,就是V-IV-V,但是小调中要尽量避免。 2、II-I:另一种形式的异音进行,不可。 注:现在说一下为什么V-IV或II-I不可,而IV-V或I-II却可以。I是最重要的和龘弦, 因此可以进行到任何一个和龘弦;V虽然不是I,但是其重要性仅次于I,IV有是主三和弦(这个是相对于副三和弦说的),所以也可以。 3、VI-I; III-V; II-IV:以上三对和弦称作同系和弦,其中I,V,IV是主三和弦,VI,III,II是副三和弦。同系和弦从主到副是正当,从副到正是不良。 4、III少用,小调不用。 最后补充一点:低音一定要选择好,这点至关重要。好的低音甚至可以弥补旋律的不足。尤其是主和弦与副和弦交错的时候,更是如此。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好转位,因为一般来说一种情况只有一个转位是最合适的。
跟着和弦写旋律
当然,我说的写旋律指的是你在一架钢琴或一把吉他上弹出和龘弦伴奏的时候即兴唱出或想出旋律这个过程中我积累的一点经验,我并不知道写旋律的什么公式(如果有公式就牛B大发了...)
是不是经常你会觉得自己写的歌曲给人感觉太业余,太生硬,太单调?是不是经常觉得灵感很匮乏?
我觉得有一个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这样的:很多写手在写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乐器奏起一个和龘弦C,那么他的脑袋里想出的旋律里面90%都是1,3,5,弹一个和龘弦G那么他满脑子都是5,7,2,其他的音都当成经过音了.有的时候可以写出点东西来感觉还不错,就是有土了点,听起来就像BEYOND风行天下时的那种感觉...
那种东西拿到2004年来是当然不行的...在这里可能得罪BEYOND的歌迷了,但是你们要承认,他们的歌迷主要是从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早已不是主流了.
那么现在,用你的乐器弹出一个和龘弦C来.不管是在吉他上扫弦还是分解等等...什么都好,在4/4拍的一个小节中,请你随兴哼出一段旋律来,注意,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1,3,5音上,把2,6,7音当成同样重要的音符来做.
咱们把2音说作9音吧,这样更正确一些.如果这些音在这一小节的C和龘弦进行中起到了作用----我说的"起到作用"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经过音在旋律中出现,那么你会感觉到一些不同的色彩.9音,6音,7音都可以给你不同的色彩.但是注意.4音(11音)不要轻易用,从音律上讲它是不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死教条,也有的时候会出现11或#11音比较突出但并不让你觉得这个旋律的色彩很刺激,反而又会展现给你一种新的色彩.
现在要说到这篇和前两篇挂上钩的地方了.因为我们是跟着和龘弦来写旋律(当然我也会经常脑中浮现旋律,记下来以后再给它配合适的和龘弦,这种情况这帖里不作讨论),那么也要讨论一下关于和龘弦的问题.
当然,现在说的就不是和弦的连接进行了.现在这样,你弹一个Dm和弦,是2,4,6三个音.但如果加一个1音呢(对于D和弦来说应该是b7音),成了2,4,6,1,它成了一个Dm7和弦,它的色彩就不像Dm那么地暗淡,却又不像D7那么刺激,让你觉得有一点点暗却又非常柔和.如果不加1音,加一个7音呢(对D和弦来说是6音),成了2,4,6,7,成了Dm6,给人的感觉要比Dm还暗,又比Dm要刺激,这又是一种色彩.
举了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了吧.想想,如果你满篇的都是大,小,7和弦,那你的旋律色彩必然非常单调,让人觉得"嫩"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然如果这些基本和弦你一个也不用的话,也会让人感到修饰得太多,不容易接受(对于流行歌曲来说).
再扯回到旋律上来.想想.弹2,4,6,1是一个Dm7的色彩.那么如果弹2,4,6而在旋律中写进1呢,会不会得到同样的色彩?答案是肯定的.当然,2,4,6,1这几个音,每一个的突出程度也会对这一段音乐的色彩起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你强调1,色彩就更偏向Dm7,如果1音不太突出,那么色彩就偏向Dm.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加入一些和弦外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和弹奏一个不同的和弦是很接近的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被几种有难度的技术折磨着,这甚至推迟了我第二部分的进展。直到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又被重新唤起了希望。在我们开始之前先来做点别的事情吧: 我总是试着发自内心的去创作音乐。可换个角度说这么干简直就是毫无观点可言。(...)曾经的成功和名望的确让人激动和欣喜,但这样的荣耀和你完成一张伟大唱片时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是我简单而又伟大的动机成就了我的事业”
-- Greg Lake(出自他的回忆录)
当然,伟大的专集是以伟大的歌开始的。1969年的King Crimson乐队是由Greg Lake担任BASS和主唱的,那年他们发行了首张专集“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这张专集,那么他对你也没任何帮助。这帮小子专干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专集打入了美国榜的前40位和英国榜的前5。没有一首歌出自精选,但从那时起这张专集改变了一切。
这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怎样将你自己的勇气和情绪变成现实。当然唱片工业从那个时代起也发生了变化,不过同时也仍有很多艺术家报着决不妥协的态度去做音乐。这是唯一该被载入史册的。
现在来开始我们的东西,你需要用笔和纸来记些东西。在学习理论和经验之前,你该学着把各种和弦的进行运用自如。A和D(象史普林斯廷,鲍布迪伦这些人用了很多。比如那首著名的(A)Born in the (D)U.S.(A) A).把G加进去再混一下你就能得到7成以上的流行,摇滚和民谣的精典歌曲了!!不信我的话吗??试试去!!!另一些合成的活儿也是一样的简单。我自己则是滥用Am--G 或者A--G这样的和弦混合多年了。在这开始之前先别问我理论,那不是我的专长。读一下David Hodge的精彩专栏:"A"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David 将给出详尽的解释。
先围绕主和弦去弹奏(A-B-C-D-E-F-G,别用小调和弦什么的),并且感觉它们。开放式和弦和小和弦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小和弦有着忧郁的感觉,他们听起来象是有很多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里面!现在来弹奏小调,感觉到不同了吗?现在先来弹一个A 然后再来一个Am并且注意他们的区别。接着弹完G后紧跟着来个Am,用不同的方式去弹。肆意的乱弹一段时间,然后找出一个紧凑快速的模式来。看看你能在这两个和弦上找出几种不同的模式来,每一个模式都能是一首歌。
现在你可以只弹你最喜欢的那种模式。然后用笔在纸上写一些句子。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把时常在自己脑袋里浮现的事情写下来就成了。下意识的东西会变成你所想要的,成败的可能性就在于你要有和你喜欢的那个模式相同的感觉。
接着你要一遍接一遍的弹自己喜欢的那个模式,直到你感觉舒服了为止,然后唱你写的句子。是的,每个人都能唱,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好,但别介意这个。如果你的句子有1到两个特别的音节,你就得把你的模式做1到两处相应的调整。或者你可以你可以从句子里拿一个词出来,或者把一个长的词用一个短的来代替。(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但我们在这仍保持简单的态度)。如果你的句子错过了一个音节,那就把其中一个词拖长一拍。
现在来写别的句子。虽然不需要和开头的有什么关系,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如果和你的第一部分没关系的话,你得干别特别的工作将他们连接起来。你必须记住在你选出的模式中的音节数(这些事实上比前一部分要麻烦,但在这时要继续保持简单的态度。)接着,别绞尽脑汁想,跟着感觉往下走。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写点什么,那么就在先前写的句子里加写东西。
现在该把两段连起来了。我建议你再多加两段。然后会到你完成的工作前。好了,现在你有4段Am--G模式的的歌了。这简直就是诗篇!让我们试着开始另一首。还是4段的!
听起来怎么样?可能在两段间错过了一些东西。那么在他们间加个D,然后通过先前的模式把他们连起来。现在你可以从新来演奏一下修改了的东西。好的,接下来写和弦。我们试着用C--G的模式。把你先前的那些东西换掉,把这个当成和弦,你会把它用做歌曲的“高【和谐】潮”部分的。你先前写的发生了些什么?他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让这些诗句变的有生命!你曾经想到过这些吗?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写好第一段后对第二段有准备吗?试着用F--G的模式来代替。写第三段时再回到C--G的模式。接下来的第四段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在这里做些改变,你将永远去演奏这些和弦。你的听众也会跟着睡着的。从来F--G的模式,但是再碰到G时将它挂在那。正如你的乐句,将会又一次结束在G上。换句话说就是你把整首歌都挂在那了。基于以上观点你可以把吉他放下了。但是不论你的感觉是不是很舒服,接着写别的句子。现在你遵从这个规律来写:第一段,第二段,和弦,第三段,和弦。然后弹奏整首歌。瞧,你拥有一个完整的歌了!一首简单的歌,但也是首歌。别着急,关键在于这并不是你的极限。剩下的就是歌名了。我不建议你用简单的词来给歌取个名字,你可以通读你写的歌词,你会发现有几个词突然间跳出来!用这个来当你的歌名。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被几种有难度的技术折磨着,这甚至推迟了我第二部分的进展。直到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又被重新唤起了希望。在我们开始之前先来做点别的事情吧: 我总是试着发自内心的去创作音乐。可换个角度说这么干简直就是毫无观点可言。(...)曾经的成功和名望的确让人激动和欣喜,但这样的荣耀和你完成一张伟大唱片时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是我简单而又伟大的动机成就了我的事业”
-- Greg Lake(出自他的回忆录)
当然,伟大的专集是以伟大的歌开始的。1969年的King Crimson乐队是由Greg Lake担任BASS和主唱的,那年他们发行了首张专集“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这张专集,那么他对你也没任何帮助。这帮小子专干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专集打入了美国榜的前40位和英国榜的前5。没有一首歌出自精选,但从那时起这张专集改变了一切。
这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怎样将你自己的勇气和情绪变成现实。当然唱片工业从那个时代起也发生了变化,不过同时也仍有很多艺术家报着决不妥协的态度去做音乐。这是唯一该被载入史册的。
现在来开始我们的东西,你需要用笔和纸来记些东西。在学习理论和经验之前,你该学着把各种和弦的进行运用自如。A和D(象史普林斯廷,鲍布迪伦这些人用了很多。比如那首著名的(A)Born in the (D)U.S.(A) A).把G加进去再混一下你就能得到7成以上的流行,摇滚和民谣的精典歌曲了!!不信我的话吗??试试去!!!另一些合成的活儿也是一样的简单。我自己则是滥用Am--G 或者A--G这样的和弦混合多年了。在这开始之前先别问我理论,那不是我的专长。读一下David Hodge的精彩专栏:"A"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David 将给出详尽的解释。
先围绕主和弦去弹奏(A-B-C-D-E-F-G,别用小调和弦什么的),并且感觉它们。开放式和弦和小和弦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小和弦有着忧郁的感觉,他们听起来象是有很多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在里面!现在来弹奏小调,感觉到不同了吗?现在先来弹一个A 然后再来一个Am并且注意他们的区别。接着弹完G后紧跟着来个Am,用不同的方式去弹。肆意的乱弹一段时间,然后找出一个紧凑快速的模式来。看看你能在这两个和弦上找出几种不同的模式来,每一个模式都能是一首歌。
现在你可以只弹你最喜欢的那种模式。然后用笔在纸上写一些句子。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把时常在自己脑袋里浮现的事情写下来就成了。下意识的东西会变成你所想要的,成败的可能性就在于你要有和你喜欢的那个模式相同的感觉。
接着你要一遍接一遍的弹自己喜欢的那个模式,直到你感觉舒服了为止,然后唱你写的句子。是的,每个人都能唱,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好,但别介意这个。如果你的句子有1到两个特别的音节,你就得把你的模式做1到两处相应的调整。或者你可以你可以从句子里拿一个词出来,或者把一个长的词用一个短的来代替。(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但我们在这仍保持简单的态度)。如果你的句子错过了一个音节,那就把其中一个词拖长一拍。
现在来写别的句子。虽然不需要和开头的有什么关系,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如果和你的第一部分没关系的话,你得干别特别的工作将他们连接起来。你必须记住在你选出的模式中的音节数(这些事实上比前一部分要麻烦,但在这时要继续保持简单的态度。)接着,别绞尽脑汁想,跟着感觉往下走。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写点什么,那么就在先前写的句子里加写东西。
现在该把两段连起来了。我建议你再多加两段。然后会到你完成的工作前。好了,现在你有4段Am--G模式的的歌了。这简直就是诗篇!让我们试着开始另一首。还是4段的!
听起来怎么样?可能在两段间错过了一些东西。那么在他们间加个D,然后通过先前的模式把他们连起来。现在你可以从新来演奏一下修改了的东西。好的,接下来写和弦。我们试着用C--G的模式。把你先前的那些东西换掉,把这个当成和弦,你会把它用做歌曲的“高潮”部分的。你先前写的发生了些什么?他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让这些诗句变的有生命!你曾经想到过这些吗?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写好第一段后对第二段有准备吗?试着用F--G的模式来代替。写第三段时再回到C--G的模式。接下来的第四段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在这里做些改变,你将永远去演奏这些和弦。你的听众也会跟着睡着的。从来F--G的模式,但是再碰到G时将它挂在那。正如你的乐句,将会又一次结束在G上。换句话说就是你把整首歌都挂在那了。基于以上观点你可以把吉他放下了。但是不论你的感觉是不是很舒服,接着写别的句子。现在你遵从这个规律来写:第一段,第二段,和弦,第三段,和弦。然后弹奏整首歌。瞧,你拥有一个完整的歌了!一首简单的歌,但也是首歌。别着急,关键在于这并不是你的极限。剩下的就是歌名了。我不建议你用简单的词来给歌取个名字,你可以通读你写的歌词,你会发现有几个词突然间跳出来!用这个来当你的歌名。
一)专业与业余音乐人的区别 很多感兴趣新学流行音乐作曲的朋友,喜欢张口闭口的说跟我说,"我的流行音乐感觉比你 这个专业的强!"这句话,对吗?呵呵,个人觉的很对,但是这个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上看了,举 一个例子,同样是踢足球的人,一个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一个是踢野路子的,放在一起比较, 有时候,看上去其实真的差不多.甚至踢野路子的足球技术与意识比专业的还强,但是当11 个专业足球运动员,与11个踢野球的足球运动员相遇时,比赛的结果不用看也知 道.........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问的好,呵呵,这说明如果你拿自己单个的作品去跟 专业的比,真的差别不大,不就是整体差那么一点点儿么,不就是缺点儿好设备吗?如果给 我装备,我的作品甚至会比专业的还好,很有牢骚吧,呵呵,但是当你与众多专业音乐人合 作时,你会发现你跟本就跟不上他们的音乐思路与专业想法,这时你会发现你空有本事,但 没有用武之地,你也不是大腕儿,谁会来迁就你呢?靠本事说话,如果你拿出10首作品与一 个搞专业的10首作品进行比较,你就会在各个方面,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与专业的差距,不看 后期制作的水平,也不听编曲的水平,只听简单的曲子,你也会发现自己写的歌,基本上都 在一个音乐范围内打转,10首歌下来,基本上都是一个调调.想变都变不了.而专业的搞出 来的作品.音乐色彩斑斓,风格多变,融合贯通了古今中外的很多音乐风格,这个就是专业 与业余的最大区别.
话说回来,有人就是说"我虽然其他方面比专业的差,但我的流行感觉就是比专业好,写的 歌就是比专业的流行"对不对,我也认为非常对,为什么呢?因为专业的概念,不是以偏盖 全,人不能只看自己的强项,而忽略了自己的弱项,所谓专业,代表着个人就是要靠音乐吃 饭的,流行音乐只是音乐的一种,并不是每个专业的音乐人,都能有机会,全靠给别人写流 行歌混饭吃,尤其是现在盗版这么厉害,坦白的说,仅靠几首歌曲的版权费用,根本养不活 一个作者,那么专业的要养活自己,还要靠什么?靠市场的需要,需要你明天写出一首广告 歌,那你就要晚上加班,明天交稿,需要你写几首民歌,下个星期,有唱民歌的歌手来选作 品,那你就要这些日子狂写民歌,需要你过两天写一个晚会的歌,那你就要跟喝白开水似 的,马上组织一下,把音乐与晚会主题结合起来,迅速交稿,需要你敲锣打鼓去卖身?% #@*......写的有点儿惨了^_^,总之当需要你写别人急需的东西时,你千万不能说,虽然我 的音乐无敌,但我现在没有灵感,等我灵感来了吧,到时我写出来的肯定超级棒,呵呵,除非 你是大师级的音乐人,别人会有耐心等你,否则等你写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这也是专业与 业余最大的不同.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还在于,专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比较稳定,前后作品水准起伏不大, 让人放心,而业余的可能就情绪化多了,水平忽高忽低,今天写的比专业的都专业,明天写 的比业余的还业余,想想看,如果你去一个公司上班,老板是选择要一个情绪化的员工好, 还是用一个心理素质稳定的员工好?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好了,以上罗嗦了那么多,可能你看的也厌烦了,(P/S:本来就是的,我只想玩儿流行音乐作 曲,其他的别跟我扯蛋^_^).行,马上切入主题,说说怎样进行简单的流行歌曲创作
(二)学流行音乐作曲,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很多人问我,"我喜欢流行音乐,喜欢作曲写歌,可是我没有基础,也没人教我......"很无 奈是吧,^_^,其实流行音乐也好,其他音乐也好,作曲本身其实就是没人教的,老师教你的, 或书上教你的,也只是一个怎么来进行作曲的正确方式,写的好坏还是要看个人对音乐的 理解感悟能力,作曲这个东西,感性的成分占的比较多,理性的成分相对要少一些,至于需 要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老师......其实爱好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 300首,不会作诗也会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流行歌曲听多了,自己肯定也能哼哼出几 句原创的旋律来,无非是好与坏的分别,不同的只是专业的,会把它事后归纳整理,将来会 写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出来,而业余的只会把它用电脑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不用作事 后的修改整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不高兴了,就扔回收站里处理了,呵呵,写作方式不同而 已,但这些都叫作曲.
(三)正常的创作一首流行歌,需要学会什么才行 好了,当你也能偶尔溜出一两句不知是什么调调,但至少确信是自己原创的曲子时,会很兴 奋吧^_^,那么如何把这个曲子继续下去,让别人也能感觉到你写的这个作品比较完整成 熟,听起来比较的专业呢?我想,对原创流行音乐作曲的新手们来说,这个还是最关心的问 题吧,呵呵,个人建议就是你要学习一门乐器,最好是钢琴或吉他,要求也不高,能达到自弹 自唱的水平就可以了,然后呢,再学点儿乐理知识,要求也不高,知道最基本的概念,知道什 么叫和弦,什么叫移调,转调,大小调这些,只要你知道它们大概在书本的哪一页上,等具体 哪一个问题不明白,自己随时翻出来看明白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死记硬背那些乐理知识,这 个已经是最基本要求了,如果还有人问有什么再简单的方法,不用学不用记......嗯,那个 嘛,你花钱雇我当枪手吧^_^
(四)流行歌曲的正常创作方式 C---Am---F---G 好了,当你会吉他弹唱或钢琴弹唱以后,肯定对和弦有了一个大概了解,翻开乐理书,查查 上面这几个和弦分别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大概了解一下,不用死记硬背,因为以后你弹多了 这些和弦,自然而然你就记得了,这个是80年代流行歌曲经常用到的和弦行进方式.我最初 开始学习弹吉他的第一首歌<>(恰似你的温柔^_^),从头到尾就是这四个 和弦弹下来的,新手们可以下载这首歌听听,感觉一下,是不是发现用这四个和弦写歌,对 现代的我们来说,很简单,很老套?呵呵,可是现在依然有专业的音乐人爱用这个和弦行进 方式写歌,至于效果出来以后,为什么我们听起来不土?不老套?那个是后期编曲制作的水 平问题,不需要只想学流行作曲的你来管^_^ 好了,会了这个简单的和弦行进方式,你再学其他的和弦行进方式,一个行进方式对应一首 歌,弹唱流行歌曲的书籍很多,自己找一本练去吧,这样一两个月,你就应该对流行歌曲建 立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了,怎么样,终于知道和弦的好处了吧,恭喜你,你的作曲也入 门了,这些就是流行歌曲的正常创作方式,虽然你没有觉察到它,但它确实已经灌输到你的 脑子里了^_^,不信吗?那你肯定没去学钢琴或着是吉他弹唱,呵呵,就先写到这里吧 作曲的技巧,有很多人都在谈,很多人都在和弦上花工夫。也有一些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诚然,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旋律怎么写都不是很难听,但学一些作曲的另外一些技巧,也许你的旋律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小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生写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高手指正。
流行歌曲创作分:1:先有词后有曲。2:先有曲后有词。这里我只谈第二种情况,即先曲后词。
一:倒影。就像你在河上,看到河里自己的影子。如:33345 33321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二:模进。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如:3323 2212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三:重复。重复永远是音乐中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注意,重复也是同度模进)
四:对格。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文学中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在一些诗联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
如:123 312 234 465
大家注意,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在李宗盛的鬼迷心窍中,通篇都是使用的对格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回家把谱子翻出来看一看。
五:前面说到艺术是相通的,并借用了文学技巧,这里我们借用国画技巧来看看是怎样的。1:疏密有致。在国画中,如果中间画了很多的树,在四周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的地方。这样眼睛才不会累。同样在音乐中,前面几小节如果节奏部分非常密集,后面一定要多写些长音。如果前面旋律起伏非常大,那么后面一定要把旋律安排地平稳些,而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2:有深有浅。国画中,你不可能一张画全用一种颜色,就算是黑,也分深黑,墨黑,浅黑,灰等等。同样道理也可以放到音乐中,如果前面两小节你都使用上行的旋律,如:1123 3345,后面你最好使用下行或者平行的旋律,如5442等,这样让人感觉旋律有起伏有变化了,听觉上比较舒服,也符合自然规律。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开头第一到第二句,旋律从低音5直线上升且不带拐弯的到高音1,音程跨度纯四度+纯八度。第三句开始慢慢下降,从高音1下降到底音6,音程跨度8度加小三度。给人感觉旋律起伏很大,感情全部发挥出来了,然后第四句旋律开始走稳。
六:变音。变音一般而言就是升降音符。用一些,会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也容易使情感更加饱满。一首歌,变音用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对旋律的把握程度好不好。一般说,表现明亮色彩的用大调,忧伤或温柔的用小调。我们也可以把大调的3音降半度,来表达忧伤或温柔。在小调中,多使用#4和#5,那是绝对不会错的,因为小调的上行音阶中本身就包括#4和#5。如果你想写一段带有JAZZ风味的旋律,除了节奏上多用切分音符外,用b3和b7是不二法门,其实,这也是JAZZ的特有音阶。
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罗大佑在爱的诤言里,A段第三句,用了:#1 2 3的级进,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而且非常新鲜。李泉的爱的颜色中(好象是这个歌名,记不太清了)用了:5 6 7 #1的旋律级进,四个全音连续上行,把感情发挥到了极至,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橄榄树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老歌,作者用了#4作为承上启下,收到非常好效果。如果改用4的话,旋律色彩就会大打折扣。

seaside46 发表于 2013-11-26 12:02:54

先顶
留下记录
慢慢欣赏

hihime 发表于 2013-11-26 16:20:34

看翻译被有意思

弦外 发表于 2014-2-21 17:31:40

温故知新……

norman1717 发表于 2014-2-21 17:46:35

太长了,而且这类文章大同小异,其中有些观点我不是太认同。这类文章我觉得对初学者也许作用并不大,因为他们不一定能知道这些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现在也想不到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来带一些初级创作人入门,除了面授。

xh398 发表于 2014-2-22 20:37:49

王梦飞王妃 发表于 2014-2-22 20:53:51

很好的知识贴

hui5252 发表于 2014-2-25 18:12:43

太用心了不定对不起楼主

弦外 发表于 2014-2-27 12:29:43

回复 28楼 王梦飞王妃 的帖子

感谢版主和大家的顶贴,也欢迎琴友们多多交流……

geniuswanghao 发表于 2014-2-27 18:45:07

支持弦外兄!

六弦dream 发表于 2014-7-9 15:02:05

支持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用吉他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