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式互换概念的实际运用
廖继文老师的教材里有很多篇幅对这个进行了描述,以前只学习过大小调转换,对调式互换没太大概念,学习了廖老师两本书之后,实践了,也用在流行编曲上,真的很棒。
大调音阶衍生出来的7条(第7条用的不多暂且不提)都可用作调式互换
比如多里安,看成是多里安调式,福利几呀看成是福里几亚调式,莉迪亚看成是莉迪亚调式等等。
既然是调式,那么就有其对应的顺接阶和弦(这是实际运用的关键),
比如福利几呀调式,音阶是1 b2 b3 4 5 b6 b7 ,顺阶和弦是一级小,降二大 ,降三属,四小,五半减,降六大,降七小。
把这6条都列出来,降二级和二级暂统称为二级,其他同理。同级数的和弦,理论上说6条调式的顺阶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大调二级是二小,福利几亚是降二大。
一个C调1625的进行,和弦是 C大Am DmG属
二级换成福利几亚的二级(降二级大) 和弦就成了C大 Am Db大G属。
再比如6级换成自然小调调式的6级(降六大)
变为 C大 Ab大 DmG属。
其余的可以自己去推,举个例子而已。
按照廖老师的说法,我自己想了一下,调式互换也应该算是一个和弦替代的新的想法。比如二级小(大调调式)可以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替换为降二大(福利几亚),或者二属(莉迪亚调式),或者二半减(自然小调调式),有时候给出一个和弦之后,对同一个和弦进行调式不停的互换,可以起到递增或者递减的听觉感受,就比如C大调中的dm和弦是二级,可以Dm---D半减(调式互换)--D全减(减和弦替代)----Db大,递减的听感就出现了。运用到实际中也很好使用。之前听opeth的音乐听到过类似的和声,现在明白其使用原来,豁然开朗。
抛砖引玉,一点拙见,希望高人可以继续指点
本帖最后由 waxd 于 2016-1-1 19:07 编辑
其实也可以理解在自然调式结构上的12音体系就是每一个半音都可以用作生成和弦结构 例如 C这个音 可以架构成( C E G)B 或bB ,( CbE G)bB或B ,CbE bG bB,(CE #G )B或bB ,等等 很多,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及各种属变和弦,还有也可把各种转位都考虑进去,那内容和可变性就很庞大了,在运用的时候 只要涉及到功能音都可交叉替换,这样就为我们的作曲法则和即兴演奏及变奏设计打开了一扇大门,让音乐各个调性及调式结构之间飞扬了起来, 爵士乐就是在不停的变化和声的结构,比如 既要有自然调式的概念,同时要有12音体系的全局感不要认为另外五个音是异类,它们是自然调式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waxd 发表于 2016-1-1 19:04
其实也可以理解在自然调式结构上的12音体系就是每一个半音都可以用作生成和弦结构 例如 C这个音 可以架构成 ...
理解你的意思了 朋友,你这样解释更明朗,和声学越来越自由,调性越来越自由,有时候也越来越模糊,甚至会无调性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