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22|回复: 126

[原声琴评测] 关于木吉他《《争议问题》》探讨系列(一)-----新琴与老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3 23: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刚知道有这个贴! 先洗洗睡了,明天来聊聊。。
发表于 2017-3-14 1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本帖最后由 乌木弦丁 于 2017-3-14 18:39 编辑

各位琴友好!
zard兄开这个帖子,聊老琴新琴区别,真是太好了。老哥追老G也有几年了。不过弹过的老琴不多,手里仅有两把老琴:都是Gibson J-45,一把是1944年产,另一把是1950年产。真是很高兴有这个讨论。
zard大师与wann大师,两位大师都是难得之淫材挖,怎么掐上架了挖,瓦咔咔,也好,这样热闹,就算做广告了,哈哈,也没事,不打不相识嘛,说明都是同好嘛,都是自己淫,哈哈


===========
不知从何聊起?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太多的方面,一不小心,可能就引起混乱。乱麻+乱麻。也可能就断了人家的章,歪了人家的义。。有很多东西不是一因一果这样的单线联系的方式,而可能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甚至是多因多果,有点复杂的问题。所以,如果要得到比较有点客观的讨论,就需要每次讨论时,仅选其中某个点,而同时要申明排除其他点,这样来谈,否则就会扯进太多的枝节问题,引起混乱。


有个建议:
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讨论时,最好不要把个人声音偏好作为评判吉他声音好坏的标准。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偏好。这里,只有偏好,没有对错。如果把个人偏好当作对错,不客观。人家也不乐意了。自然就被砸砖,然后就是回砸、被砸的死循环。。
所以,可以讨论仅是客观的那一部分,谈个人声音偏好,最好在前面加上,“我喜欢XX声音”、“我不喜欢XX声音”,这样就没问题,别人找不到砸的理由。他喜欢,不是我喜欢,我砸人家什么呢?如果说成“XX声音好”、“XX声音渣”,就是以主观代客观了,就会有“砸+回砸”的死循环。。。这个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
就拿此帖的主要争论点来说,一方似乎是好老琴声音,另一方似乎是虽也好,但也有所保留而更多注意老琴缺点。这其实仅是个人偏好而已。偏好是没有对错的。只要在前面加上“我喜欢”,“我不喜欢”,就啥事都木有了。你谈你喜欢的声音,我谈我喜欢的声音,彼此共存,彼此尊重,就很好。如果发现对方说的某些技术信息(客观的数据)的错误,照样可以提出来,作为更正,客观的东西是可以查验的。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就非常好。


因为时间关系,先向大家汇报仅一个视点:“手工琴(限定在偏大琴体)的主要功能与老琴(限定在大琴体)主要功能的差别”
以下谈的“手工琴”的定义限定,是指主要供“现代指弹”的手工琴。
我发现,以上几个帖子的争论,在某些地方似乎有一点”鸡在说鸡,鸭在说鸭“的嫌疑。
我不太懂手工琴(不含GIBSON工厂大师亲制限量版),基本不买手工琴(不排除有天在路上捡几万,或许会搞一把来赏玩。哈哈),主要原因是我仅玩一点民谣。民谣是需要扫弦的。可是,坛里谈的“手工琴”基本上是指玩“现代指弹”的琴,这些琴,可能基本不适合扫弦,扫弦很可能就炸掉了。玩分解和弦似乎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越是高大上的“手工琴”,其每一个单音都是贼出声,这样的话,扫弦时,每个音一个也不服一个,各自向各自的方向狂奔而去,没有组织性纪律性,还怎么介绍入党?介绍了迟早出问题。就算我有钱,基本不会去碰坛里谈的主要的“手工琴”。


手工琴产生于1970年代之后,因为那时民谣复兴运动仍在继续,文青们急需人手一把民谣,两大工厂:老马与大G,猛增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但产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有人不满,于是乎产生了小作坊,比如Collings等。开始,小作坊基本是做两大工厂琴的高仿琴,仍有民谣弹唱的功能,但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现代指弹”的琴了,距离民谣弹唱就渐行渐远了,现在的主流手工琴,已经基本跟弹唱木有太多瓜葛了。


而老琴,这里指的是:两大工厂琴的大琴体的琴(小琴体不在此讨论之列):老马与大G,,是主要用于弹唱的(当然也用来玩蓝草,这里就不节外生枝了,本人不玩蓝草)。


一个是主要玩民谣,一个是主要玩现代指弹。这不是鸡在说鸡,鸭在说鸭么?(至少针对争论的某些部分)


另,就zard和wann两位大师常提到的声场、动态来说,这个似乎可作为任何吉他的可比较的共同的部分。相比较而言,老琴弱,手工琴强。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正如上面刚谈到的,声场大了,动态强了,能同时做到扫弦不炸掉么?(要知道,老马与大G的大琴体,要兼顾扫弦的哦。。。)


补充一个点:
“声音的干湿度”

=========================
我目前喜欢老琴声音,尤其是老G(主要指桃花心木,不含玫瑰木)的声音,原因是我听腻了玫瑰木马丁的声音(新琴,不含老琴,老琴还木有试过),我不喜欢过多的“水”,就是“伴随声”(或叫“背景声”)较多,我嫌不干净,腻了。我更喜欢桃花心木声音,比玫瑰木清爽一些的声音。这里,我强调,“我喜欢”,并不代表你也是喜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能有人偏喜欢水(或叫“伴随声”也好,或叫“背景音”也好,一个意思)较多的声音,各有所好。环肥燕瘦的差别。(另,枫木也比较干,但也就是干了,缺乏桃花的温暖,对枫木不太了解,不多说了)

好,顺便插入一个话,,,手工琴爱好者常推崇的声场,动态。说实话,咱不装,咱仅弹过很少的小作坊琴,给我的感觉,其声音的“水”(,,,类似描述见上)与马丁相比,可能还要多些。目前就我谈过的几把来说,我不知道其他的手工琴是不是也有这种类似情况。我目前的暂时的认识是(不知对不对,仅是猜测):多数情况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可能不是100%):
声场大、动态强,往往可能造成声音伴随声(或叫背景声?)也相应增大
当然,原因可能较复杂,这可能跟制作师的制作方法有关之外,当然也跟木材有关,比如玫瑰木本身的声场、动态通常会比桃花、枫木要大,还有音粱,面板厚度,风干程度等等。。。
如果主干音量、音强增大,可能我能接受,但我不太喜欢随着伴随而来的伴随声也同时增大。所以,我借问一下:有没有在增强主干音的同时基本不太增大或尽可能较少增强伴随音(背景音)的手工琴?如果有这样的手工琴,可推荐一下,那我不妨搞一把赏玩一下。我猜,多数情况下,我可能会失望的吧。
大G以干声著称。但是太干了(伴随声太少),也似乎受不了。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咱们不妨乎之“声音的干湿度”或“声音的干湿比例”,大家可能听过“你管”上的大G的视频,我听过一个老J-45(标题好像是:1946 J-45 Red Haired boy ?),哇塞,声音干的都要掉下来了,极其干,几乎听不到一点“水”声,真受不了,连我就受不了了,真是骨灰级干了。

以后想到了什么别的,再补充,一起讨论。
对了,坛里有个小哥叫nsltar,手里有不少老琴,可邀他聊聊。





发表于 2017-3-14 17: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补充了一个关于“声音的干湿度”的话题。在28楼。
发表于 2017-3-22 15: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本帖最后由 乌木弦丁 于 2017-3-22 20:48 编辑
wannllt 发表于 2017-3-13 22:58
并未说你,泛指国内、

先讲gibson,g常见4种琴型,200、45、蜂鸟,oo,蜂鸟历史很短,60年代元年琴2、3 ...

认真拜读了wann大师的回帖。获益不少。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厘清。

wann提出的问句很有力。很值得琴友们深思。
wann:“老琴真那么好,为什么不继续,不传承?”
=====================================
【“老琴”,wann没有界定,咱们暂理解为:两大工厂琴:马丁和GIBSON.】
【这里涉及到的是:工厂琴的老琴和新琴的问题,不涉及到后来的手工琴尤其是现在的手工琴的问题,手工琴的问题,在后提及】
我不知道,很难回答。我也在学习摸索中,很想知道原因。我目前仍是门外汉,连个入门者还不是,仍在学习中,这里我也问几个问题:
“没有被传承”,指的是什么?
是全部做法、工艺没有被传承?还是部分?
如果是部分,那么哪些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新做法是什么?工厂为什么采用新做法?
放弃的是不是都是不好的?新做法是不是都是好的?
什么是“好”?是指声音好,还是指吉他更结实、寿命长?这两个东西,工厂和玩家是怎么取舍的?

我想,咱们吉他玩家都很想知道以上问题的解答,如果有解答的话。作为一个普通的吉他玩家,很难知道个中缘由,尤其在吉他文化还较缺乏的中国。就算美国资深的吉他玩家甚至制琴师也很难100%知道答案。
但小弟有幸读到Greven谈的关于马丁吉他战后新做法的缘由的内容,觉得这个内容有助于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重要的线索,虽然不可能是100%。但触及了核心部分。
【补充一下:我对Greven并不了解,我也不是其手工琴的用户和粉丝,我不玩手工琴,尽管试弹过几把。不对其手工琴做任何评论,这跟这段内容无直接关系,我仅对他这篇谈话而言】

他曾经是马丁战前吉他的维修人,当时在gruhn手下。他对战前和战后以及当今马丁吉他的构造非常熟悉。

内容很多,选谈几个大家可能有点接触的、有点感受的方面吧:
(以下内容不是Greven原文。是我借鉴其核心内容的自己的体会。我谈的内容是有据可查的。Greven文章,见我的拙译如下(也附有其原文):
https://bbs.guitarschina.com/thread-2126752-1-1.html

马丁的新材料、新做法,声音更好么?
(谈的是马丁,实际上GIBSON的情况大同小异)
================================================


面板:
老马丁是阿迪,,新马丁是sitka。
sitka比阿迪声音好么?
===================
阿迪硬度高于sitka,又轻,这两个因素更有利于面板的振动。但战时,美国政府明令,阿迪优先应用到战争需要,主要是用于制造飞机部件。也就是说,飞机部件跟吉他对木材的要求碰巧是一致的,可以说,飞机跟吉他抢走了好料。那么没办法,马丁(包括GIBSON)只能退而求其次,用sitka来代替阿迪(在1943年下半年开始试用,44年基本确定下来)。由于sitka的硬度不如阿迪,硬度不够,所以为了达到与阿迪同样的使用寿命,只能增加面板的厚度。但面板厚了,就不利于震动,振动不理想声音就会不理想。当然,后来变成了标配,那是后话。但是高端的、特殊型号、纪念版等仍用阿迪。
【小补充】
国内,有的吉他小厂,为了使吉他声音更好些,就把面板做的较薄,振动就好些了,声音就更好些,但寿命就会短,但当时作为普通买家试弹时是不会知道面板薄和寿命的关联。

音粱
新作法(普通型号不切削)声音更好么?
==============================
战前马丁是切削的。44年起变成不切削。现代马丁普通型号(比如D28,D35以及以下)是不切削,只有高端型号是切削的。
切削的,琴体比不切削的更轻,更有利于面板的振动,产生更丰富充分的声音,共鸣更好。但是,弱点是:琴体寿命下降,返修率更高了。正因此,马丁后来(1944年)全部采用了不切削。在后来,发现不切削的声音比较单薄,就在高端型号上恢复了切削。
【小技巧】
如果两把吉他型号接近,面板、背侧用料种属差不多,如果你没办法知道其音粱是切削还是未切削,以及音粱的厚度如何,你可以直接拿在手上,试试两把吉他的重量,明显轻的很可能是切削的,反之就很可能是未切削的,如果两把吉他的桶形形同,材料类型相同,那么平均来说,轻的比重的声音共鸣更好的可能性更大。


音粱的位置
新做法(后置音粱),声音更好么?
===========================
战前马丁,音粱更靠近音孔。面板很容易鼓起,返修率很高,因为这样的做法使后面的面板没有得到足够的加固。后来马丁为了减少返修率,把整个音粱后移了。吉他更加结实了,返修率下降了,可是很多琴友玩家不乐意了,后来马丁又推出了复古型号,V型,前移了音粱,但是,并不是战前位置,仅是移动到战前位置与后置位置之间的一个位置。仍然是畏惧返修。一种折中做法。


新做法(大肚子),声音更好么?
========================
老马丁桥是直角小桥,小桥更有利于把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面板。声音更好。但小桥更容易裂,返修率更高,后来改成了大肚子桥,就是有一边突出出来。这个突出的部分一定程度加固了桥,也保护了面板,但体积大了,不利于震动,声音相对被抑制。
我的亲身经历:
我有个亲身经历,体会到直角小桥有助于产生好声音(我只谈我的亲历,并不是说100%这样,因为个体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在马丁老大banjoroll处弹过Martin D-21 Special,印象深刻,通透,和弦各音汇聚一处,声音杠杠的,比我的HD-28更有吉他味。当时老大在出此琴,因为他想要一个小琴体的,但我后悔的是当时我刚买了HD-28,没钱,觉得没必要买第二个D型,就没有买的想法,但对其声音,印象相当深,后来越想越后悔。有钱后,四处寻找而不得。这个Special,特别之处主要是采用了直角小桥,两边是金字塔做法(虽然历史上没有一个D-21有这个桥。这种小桥是更古老的马丁小琴体上才有的),但是这非常有利于振动,另外包边都是玫瑰木的,不是塑料的。旋钮是waverly,里面的音粱想必也是很轻的(没有去看,当时不懂音粱),反正,这琴整个很轻,振动非常充分,出来的声音非常通透。后来马丁停产了这个Special,因为费时费工,利润还不多。。我现在仍在找这个琴。。后来在二手区收了一把OM-21 Special,也算半了个心愿。OM-21 Special甚至比OM-28还费时费工,老美认为配置很接近OM-28.但价格比OM-28低不少。,后来马丁觉得赚得太少,不做了。。。但我仍然在找D-21 Special。有机会,就算借钱也要收一把。。

桥盘
新做法隔代继承了老做法
===================
老马丁桥盘是枫木小桥盘,后来一度时期改成了小玫瑰木桥盘,后又改成大玫瑰木桥盘。后来发现这抑制声音,就又改回枫木小桥盘。这个情况似乎是现代马丁(全部型号)秉承老做法的极少例子。


背侧
新材料(印玫),声音更好么?
====================
老马丁背侧是巴玫。新背侧用印玫。巴玫更好,这是没有异议的。现在巴玫是天价,至少说是高昂吧。但如果认为现在的巴玫与印玫的价格差就是声音差,那肯定是白痴了。天价的主因肯定是被禁与市场稀缺而已。但巴玫声音好于印玫,这一点,应该没有人能否认。


=============================
马丁新琴中,没有传承老做法么?
答:普通型号未继承,高端系列基本秉承了老琴做法。
=============================

马丁型号系统
===========
虽然马丁普通型号没有采用老琴做法,但是马丁的高端型号基本秉承了老做法、老工艺。GE(Golden Era)、AU(Authentic)、V(Vintage),可能还包括Marquis。。老做法、老工艺,就是上面谈到的阿迪面板、切削音粱、前移音粱、动物皮胶、重量轻的waverly旋钮,等等,有的还有直角小桥。。。
另外,马丁有一个型号特别有意思,就是Special,好像后来停产了。我弹过其D-21 Special(现拥有OM-21 Special)。很有意思的是:马丁为这个型号做了马丁历史上D-21不曾有过的两边为金子塔的直角小桥,很奇特。声音相当棒,很多老美认为好声音组要来自这个小桥。我的亲历见上文。这个型号费时费工,而利润不大,后来马丁就停产了。

Gibson型号系统
===============
Gibson的型号系统,与马丁有点不一样。马丁是明确Vintage、GE、AU等几个等级。等级越高,越接近老琴做法。价格也越高。基本上可以这么说,高端系列大致就是复古系列。而Gibson(这里指蒙大拿)似乎没有与马丁这几个高端线香对应的线,从80年代后期在蒙大拿建厂以来一致做各种各样的复刻老琴的工程,Ren总管的。一致未间断。这些复刻工程为Gibson挽回了一些市场声誉。但仍然是分散的针对一些型号的复刻工作,没有建立起像马丁那样的明确的几个高端复古系列。似乎在06年搞了Legend系列,但是涵盖在内的型号并不多,好像就两三个型号?我有幸买到一把2011年的Ren亲作的1939 J-35的复刻,总共只做16把。Ren似乎也没有把J-35放到LEGEND里。
总之,尽管没有建立像马丁那样的明确的等级式的高端(复古)系列,但对于GIBSON也是一样,越复古的型号,价格越高。有钱的就去买复古型号了,钱不够的只能买个普通型号(非复古的)玩玩了。由此不难看出,老琴做法在厂家与玩家买家心目中的位置。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情怀”在里面,但是,那多出的钱全部仅是“情怀”?美国吉他买家是中国富二代么?会用多出的那么多钱就买个情怀?有这么傻么?美国人买琴,多数是要亲弹后才买的。他们有这个条件。要喜欢其声音才会掏钱的。当然也有网购的,但应该不是占多数,而且,即使网购,通常也是有至少一至两天的退琴时间,来回运费仅是个小钱,不会因为这个小钱而留下自己不喜欢的吉他。

总之,
============
不管是马丁,还是GIBSON,高端的配置、做法基本就是复古配置、做法(巴玫除外了,因为太稀缺了,没办法)。可见老琴做法在现代马丁、GIBSON中仍然是被推崇的地位。这不仅仅是“情怀”,更多的是对声音的追求。


声音好与琴体结实的矛盾,一种杠杆关系
==========================
通常,声音好,要求琴体不能太厚,太重,因为这样不利于振动,振动不充分,声音就不理想。但琴体太薄了,振动是好了,声音是好了,可是很容易坏,这是个不能两全的杠杆关系。这头上去了,那头就下来了,主要是要在这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现在,看来,马丁选择的是:大量的(普通型号),偏重于结实,而少量的(高端的)偏重于声音好。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买了一把状态好、声音又好的老琴,其琴体可能没有现代琴结实,所以要注意保护保养。善待它,就像善待一位会讲动听故事的老头一样。

===================
针对wann的问题,尝试寻找解答
====================
wann:“gibson名气这么大,但没什么人仿,仿老martin的大家还知道个greven,说仿gibson你们听过谁?”
=====================================================================
我不了解复刻Gibson的制琴师,但在我几年前开始寻找J-45/J-35时偶然碰到的几个(碰巧都有油管视频),顺便说出,不知能作为部分解答?
以下三位似乎是美国的:
Kevin Kopp Handbuilt Slopeshoulder K-35 Gibson J-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laUOxLRb4

John Walker "Wise River" J-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r8uVIkU9E

Fairbanks F-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LDfUvxzy8

以下一位是德国的:
(我的1944 J-45就是有幸跟这位买的)
B&H(德国,Blazer & Henkes) J-4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6VrTYckKA

以下一位是意大利的:
B&C(意大利,Bagnasco & Casati) j-4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1QR_wJLrM

我想,实际复刻GIBSON的制琴师可能远不止我碰巧知道的这几个。


wann:“即使仿g的一般都仿oo和45、35,基本不会仿200、蜂鸟。why?没难度,没价值嘛!”
=========================================================
说“基本不会仿200、蜂鸟”,这话大致没错,200难保没有,蜂鸟可能性几乎没有了,60年的东西。不过,说“没难度’,我不是制琴师,所以不知道是否有难度还是没难度,但wann你如何得知的呢?是自己实验过的,还是从哪里听来的?能否给出来源,我们好去查实学习一下?


现代手工琴与老琴的主要功能的不同
(在另一个回复里说的较详细,可参见)
===========================
这个话题,我只能说一两句。我不太懂手工琴,手工琴不是我的菜。我主要玩几首民谣而已。我发现,现代手工琴不太适合扫弦,如此而已。作为现代手工琴的声场、动态等指标并不适合民谣弹唱。这些指标越好越不适合民谣弹唱。而老琴却不一样,主要是为了民谣弹唱而制作的(仅限于大琴体,马丁D,GIBSON原肩等,不含适合老式指弹的小琴体)。
所以,现代手工琴与老琴(主要指较大琴体,不含小琴体)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在这里,没有可比性。两种琴各有其责。他们所要求的东西是不同的。
如果一定要比较,明智的是先选好比较的前提:需是有相同的功能,然后才有比较的意义:比如,都是玩现代指弹的琴,可以比较:somogyi,ryan,olson啥的,你比去吧。民谣弹唱的琴,最好是跟民谣弹唱的琴来比,老琴(马丁D型,GIBSON原肩)与马丁新琴D型和GIBSON J-45、蜂鸟、鸽子等来比,另外,最好是大琴体与大琴体来比,,因为有的歌手也用小琴体来弹唱,比如鲍勃迪伦的前女友,民谣歌后Joan Baez好像是用OM-45。因为有效的比较是要以一个共同基点来进行的,不能失去基点胡乱比较。那样胡乱比较,虽然也能弄出来声场、动态这类的具体数据,但是仅是些失去前提的纯粹物理数字而已,意义不大。

××××××××××××××××××××××××××××××××××
以上仅是小弟一些粗略看法,如果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9-7 20:06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