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之神
UID8126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5408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2-8-22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5 0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均律钢琴曲集》
(古钢琴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
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
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
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Clarier)
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
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
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
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前奏
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
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
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
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
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
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
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
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
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
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
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
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
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
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从宏观上品味
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
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岁的安娜 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
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
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
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
衰老且略带悲凉.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仅仅
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来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
上卷的第一首是用C大调写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极其
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着.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清凉,纯美,
圣洁的世界.后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以此为基础,给它配上一个庄重而又
深邃的旋律,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此《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
得益彰的伴奏.另外,《圣母颂》也以一首著名的广泛流传的小提琴小品行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