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UID35376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038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3-4-15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10-5-24 12: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吉他爱好者光临!!!!给大家奉上曲目介绍
--------------------------------------曲目介绍-----------------------------------
古典吉他独奏 高艺
《拉普拉塔河组曲 NO.1》-――普霍尔曲。
普霍尔是阿根廷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1957年。 他毕业于胡安何塞卡斯特罗省音乐学院。 在阿根廷及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 他创作的探戈作品甚至影响了号称探戈之父的Ástor Piazzolla等。拉普拉塔河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白银之河”,见证了阿根廷、乌拉圭的多彩文化。《拉普拉塔河组曲 NO.1》是其创作的一组玉珠精品。每一首均取材于阿根廷经典舞蹈题材。由晨雾弥漫般的前奏开始逐步展现了美隆加、探戈、穆尔加、坎东贝一幕幕精美绝伦的拉丁风情画卷。
《帕佩塔》――巴里奥斯­曼戈雷
巴里奥斯1885年5月5日生于巴拉圭的密西昂纳斯省,1944年8月7日逝世于萨尔瓦多。直到他逝世50年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巴里奥斯这位巴拉圭吉他天才的艺术成就。号称"吉他鬼才"的他生前并没有把他的作品系统出版。现在流传下来的手稿大约有100首,已经出版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帕佩塔》是一首具有丰富南美风格元素的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热情丰富,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十首随想曲》选自作品20号――雷尼亚尼
雷尼亚尼是与卡路里同一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以吉他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整个欧洲。1835年,雷尼亚尼在意大利西北部的热那亚遇到了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相传他们二人曾经有过精彩的合作,《36首随想曲》即是模仿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随想曲》,曲中采用了22种不同的调性,每一首小曲都包含不同的技巧形式,结构简短,各具特色,堪称雷尼亚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乐派吉他音乐的炫技精品。经过乌拉圭吉他大师费尔南德斯的甄选从新排列组合《十首随想曲》(Nos 7, 2, 3, 19, 29, 33, 21, 25, 26, 36)既显现出吉他高深的技巧特点又独立成章相映成趣从而浑然一体。
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 黄晓俊、高艺
《A大调协奏曲》选自作品61号,ms2-- 帕格尼尼
当你听到帕格尼尼奏鸣曲风格的《A大调协奏曲Op61》时,使您很难想象是出自“超技派”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帕格尼尼之手。他一反帕格尼尼光璨的风格,而显现柔魅的气韵,使人耳目一新。据记载,帕格尼尼曾经为了学习吉他,一度放弃小提琴的演奏达3年之久。并谱写下约二百首的吉他音乐。奏鸣曲风格的《A大调协奏曲Op61》分为三个乐章,作为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由热情奔放的快板开始,具有着莫扎特和海顿的风格特点。结构严谨、朝气蓬勃。第二乐章柔板,显现柔魅的气韵,吉他几乎表达着自由的即兴,衬托着更加抒情的小提琴。使人耳目一新。第三乐章舞蹈般的回旋曲,体现了典雅高贵的气质,光芒四射。
《E小调奏鸣曲》选自作品3号 NO6--帕格尼尼
优雅高贵的气质由第一乐章如歌的行板开始,吉他如竖琴般流淌的音符衬托着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如天使般的歌唱。第二乐章快板,热情洋溢、欢快奔放、技巧与音乐尽情展现,淋漓尽致。
由技巧与才情兼具的小提琴家黄晓俊、中国著名吉他家高艺搭档,共同演绎此意大利双杰的完美精神。
----------------中场休息---------------
钢琴独奏 吕昊城
《帕格尼尼-钟》--李斯特
《钟》,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吉纳斯特拉。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于1916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华。他就学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音乐学院,1945-1947年寓居纽约。1948年回国后创办音乐学校,其音乐起先一直采用民族语汇,1958年后才开始接近序列主义,微音程及机遇音乐节奏。概括地说,吉纳斯特拉会在其作品中运用极富色彩性的乐句及具有能量的民族主义风格,並且经常使用高卓(gaucho)及印地安(Indian)地区的民族音乐。《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 Op.22 ,由四个乐章组成。是确立作曲家创作现代作品的一个里程碑。该作品是受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的委托。为1952年的匹兹堡现代音乐节而创作。于1953年在奥斯陆举行的由国际当代音乐协会主办的第27届音乐节上演奏。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使用了某些阿根廷民族音乐的元素做其音乐发展的动机,风格特殊,节奏强烈具有动感,此手法再次证明了作曲家本人深受高卓牧人音乐、文化的熏陶。
《谐谑曲》No.2 Op. 31--肖邦
此曲写于1837年,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曲式结构的骨架是奏鸣曲式,有相当自由的处理。乐曲的第一主题一出场,就象有股魔力把我们吸引住,急快板:声音很弱,三连音敏捷而又不安地向上扬起,好象提出“问题”期待着回答。沉默片刻,突然迸发出坚毅的回答,有如对不安问题的藐视。第一主题就在这问答之间发展着。经过一段华丽但仍带有不安影子的音流的过渡,引导出第一主题。这是肖邦那魅力非凡、最令人迷醉的抒情主题之一,在左手分解和弦美丽音浪的衬托下,右手愉快地高唱出来:这歌声经转调,升上更高的蓝天,那里是万里晴空,再也看不到一丝不安的影子,这是对“不安问题”真正的回答,那就是对幸福的憧憬。两个主题都经过反复之后,进入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开始柔和、宁静,好象阳光和煦。接着,传来有民间牧笛风的曲调:音乐仍旧在安祥的情调中,直到中间部分的另一个主题: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二重唱”,出现了不安情绪的轻微骚动,这两个对话的曲调是:这个“二重唱”在再现时,变成了情绪激动的辩论。中间部分的第二主题是一片快速华彩性乐段,如同彩虹一样美丽的音流欢快地上下驰聘,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展现出一片光明。中间部分的三个主题都经过了重复后,乐曲再现开始的第一、第二主题。最后结束在光辉的D大调上,表现了肖邦对美好未来的乐观精神。
小提琴独奏 黄晓俊
《恰空》(BWV 1004)---巴赫
曲目介绍:(BWV 1004)是由德国作曲家巴赫所作的无伴奏小提琴曲之一。巴赫共有无伴奏小提琴曲六首(BWV1001-1006),其中包括三首奏鸣曲(BWV1001、BWV1003、BWV1005),三首帕蒂塔(BWV1002、BWV1004、BWV1006)。“帕蒂塔”(意大利文Partita的音译)意为组曲性质的室内奏鸣曲,由各种舞曲组成。《第二帕蒂塔》的五个乐章即由阿勒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基格、恰空等五首乐曲组成。本曲规模较大,演奏难度也较高,为小提琴演奏家的重要保留曲目之一。《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译)原为西班牙一古老的舞曲,后传遍欧洲各国,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较庄重。其结构与帕萨卡里亚舞曲较相近,采用简短的不断反复的低声部主题及其变奏组成。本曲不仅充分体现了恰空舞曲的这些特点,并运用高超技巧,使一把无伴奏的小提琴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宏大音响。4个小节的主题带来了巴黎圣母院般的雄伟大厦,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只是一把小提琴奏出来的!德国管风琴家、音乐家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评论本曲时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圣桑曲。
创作于1863年,是作者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而创作的。圣桑对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师的高超演奏技艺十分赞赏,于是花了很多心思研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西班牙音乐的风格与特色。1865年,在圣桑的亲自指挥下,由萨拉萨蒂首演这部作品。从标题看得出,乐曲有引子和回旋曲两部分,引子是具有浓郁西班牙风格的音调,略含忧郁但富有动力:引子过后为节奏感很强的回旋曲主题:突出的切分音在跌宕起伏的旋律进行中不断出现,使音乐富有弹性,显得魅气许多。小提琴教育的一代宗师奥波得•奥尔曾对其学生说过:切分音是这首乐曲的“脊柱”。回旋曲有三个插部,都呈现为不同风格的舞曲,第一插部以颤音为主,节奏或张或驰,第二插部跳跃奔放,第三插部尤为精彩,旋律悠长如歌,其中的降6(la)音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乐曲最后在小提琴的快速琶音和一连串的上下行音阶的流动中结束,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炫技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