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每个玩音乐的人,或许都会有故事,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内心总有一根软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响起,内心的软肋便会随之共鸣,直至潸然泪下......
“聋哑歌舞餐厅”的“锅碗瓢盆架子鼓”
最开始对音乐有印象的时候,还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东盛路有一家“龙源歌舞餐厅”,因为我太小,只认识“龙”,不认识“源”字,遂称之为“聋哑歌舞餐厅”。“聋哑歌舞餐厅”每天晚上都有舞会,还有个驻场的电声乐队伴奏。爸爸抱着我隔着窗户看里面穿着西式礼服和领结的乐手们伴奏,爸爸告诉我说那是电吉他,那是电贝司,那是电子琴,那个是架子鼓。他们演奏的都是那种慢速迪斯科或者邓丽君的流行曲。我最开始对架子鼓很感兴趣,敲起来手脚并用。每次回家之后我都要把家里的盆和碗摆上一桌子,学着“聋哑歌舞餐厅”驻场乐队的鼓手,叮叮当当的敲起来个没完没了。那时候家里穷,没钱送我学习乐器,但是幼儿园的舞蹈教室有一套红色的漆皮架子鼓,我没事总去敲敲,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当时就会打“叮呤当啷岂不隆冬——呛”这一个大圈的鼓花。
军乐和鼓号队
上了小学,我开始接触了音乐课。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启蒙教师胡晶女士(现工作于长春市远达小学),她叫我音乐六年,而我至今仅存的些许乐理知识,也就是胡老师给我打的基础!记得第一次她教我们乐理,“四四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全音符唱四拍,二分音符唱两拍......”经常把我们搞得头昏脑胀,后来的结果是我们的分数计算都出奇的好。到了四年级学校要选拔鼓号队成员,我做梦都想穿着白色的制服头戴大檐帽趾高气扬地“咚刺咚刺咚刺刺”和“哒哒哒滴滴”,我在鼓号队干了三年,打过小镲,也吹过青年号,不是我吹牛,我当年能用青年号吹出国歌的前二十个音符,因为那号只有一个弯儿,2,4根本吹不出来。那时候我很喜欢军乐,在我校“敏感词万岁”和“党的政策好”之类的根正苗红的共产主义教育熏染下,我们天天在唱进行曲。做间操的时候广播喇叭里面播放的是各种军乐,《检阅进行曲》《分列式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那时候我做梦都想得到一把小号,也能吹出牛逼的军乐。那时候我不知道摇滚,那时候我纯的要死,总以为音乐就要歌颂幸福生活,就要歌颂党的政策好,一切萎靡的宣泄的暴力的东西都是“黄色”的。那时候我满脑袋“阶级斗争弦”绷得紧紧的。不过在六年级接触了beyond乐队和羽泉,还有蝎子,邦乔维。从此开始从军乐走向了流行乐......
beyond , 羽泉 ,红棉木吉他
和多数弹吉他的哥们一样,我也是受了beyond的影响才开始玩吉他的。记得1999年那年我大哥买了一盘beyond的磁带,当时我不会这个英文单词,问哥哥怎么读,——“比洋”他说。那时候听《光辉岁月》,竟然听不懂广东话的歌词,于是也就跟着瞎读。还有《冷雨夜》,开头那一段前奏给我听得云里雾里的,和平常听到的歌曲大相径庭,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哪知道什么“意境”啊!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雨一直下》,然后就是旱冰场上一遍又一遍地放的《兔子舞》。听beyond的时候是新鲜的,因为这个磁带给我打开了一扇门。2001年羽泉的《冷酷到底》又是让我有了更加贴近的想法。那年我妹妹天天霸占着我的walkman,一遍遍地听《冷酷到底》,那年我们全家去丹东-新义州那边旅游,火车上竟然也在放《冷酷到底》。回家之后我把那盘磁带听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电吉他的声音却很令我迷恋。二哥那时候听蝎子,邦乔维。我很喜欢蝎子乐队的《飓风》,前面那段交响乐真的是很恢宏,但是我觉得有点《相信自己》的影子。
上了初中,我从城乡结合部一个有着计划经济残余的生活环境中,一下子来到了长春最前沿的地带——东北师大附中。那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东西叫做落差——我与他们生活的不是一个世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都是最前沿,而我就是一活脱脱的土老帽,农村人!山炮进城腰扎麻绳,瞅啥都新鲜!大家说我不正常,恐怕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其实我一直都在不正常!
2001年月考之后我同学领着我走进音像店——那是我第一次去音像店!我以前总以为音像店就是录像厅,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专门出租黄色录像带的地方。他问我喜欢谁的歌?我说羽泉。其实当初我并不真的喜欢他们,因为我当年除了羽泉,谁也不知道!当年《热爱》发行卖的正火呢!我那同学居然买了一张送给我!十元钱在盒饭三元一份的日子里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我还接受了这个礼物。回家我塞进walkman里面,一顿狂听。当时兴奋的感情就别提了。那时候我比他们强,我还能知道什么是吉他什么是贝斯,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吉他什么是贝斯,在他们的印象中插电的缺角的就叫“贝斯”,不插电的木头大把儿葫芦才叫“吉他”呢!当时附中附近有一家“星海琴行”,店里面有几把红色的芬达斯特拉特型,我一看很兴奋!嘿!居然和黄家驹拿的那把一模一样!我每次上学或者放学都会在店门口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希望那把琴能够飘飘悠悠地飞到我手边。我想学吉他的想法突然间冲入我的脑门!我表弟有一把红棉木琴,我要来了,很高兴。那是一把宽指板的钢弦练习琴。我手头只有一本《吉他三月通》,一看还竟然是1986年的。再翻看练习曲目我爸爸笑了——嘿!都是他那时候听的歌!什么侯德健,邓丽君,《蜗牛黄鹂鸟》《兰花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我很喜欢羽泉的《彩虹》《风声边界》《难道》。却找不到谱子。说实话,那时候我看五线谱都费劲,还得先化成简谱,吉他谱是六线谱,我一看:这咋还多了一条线呢!就越来越看不懂了!没钱找老师学习,爹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自己练呢!我于是也就自己练,但是看着琴谱上的黑点点大眼瞪小眼就是看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和弦,分解和弦,一根一根地找,我称之为“单蹦”。
我一路摸索,突然自己就摸会了分解和弦!这距我第一次拿到吉他已经有了半年。可知我的弯路走了不少!初一开联欢会,班里一个同学拿着吉他弹唱《星语心愿》,给我看傻了,我发现他好几个手一起按不同的弦!于是我自己又开始发奋练习,使劲练习,我买一本更加通俗的曲谱,嘿嘿!居然有beyond,开始练习《amani》,我总想钻研那个六线谱上的小黑点和弦标志。我按照他的做法直接把手按上去,再按照他的顺序拨弦——哈哈!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出来了!我突然有了如同居里夫人发现镭一样的激动感!就这样,我的吉他学会了分解和弦!
2002年,我初二的时候我想学电吉他,那段时间我和妈妈几乎有时间就去桂林路逛琴行,那时候桂林路只有三家琴行——部落,滚石,极端。滚石琴行的老板是秃子,一看我是新手,特别热情,给我推荐一款美杜莎电吉他,也是砸牌子,加个音响一共970元。我妈说那琴质量不好,飘轻的。又去了极端琴行,当时我还不怎么熟悉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的马老师,当时马老师正在给一个学生上课,那个学生弹得节奏不稳,马老师还生气了......他说他那里没有低端的琴。我妈妈后来说,滚石琴行的那个秃子肯定骗人;这个极端琴行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教的一定好,就是脾气不好点,以后可以到他这里学琴。后来爹一高兴,大雪天蹬着自行车带我去了三马路阳光琴行,花了530元给我买了一把杂牌子的电吉他,和黄家驹的那把一个样式一个颜色!还加一个带失真的野马牌音响。我开始了与电吉他相伴的生活。电吉他的琴弦要比木吉他软,弹起来更加顺滑。那时候我对电琴也是不知道,开始拿来就弹《真的爱你》,我不知道电吉他嗡嗡声就是“失真”,更不知道效果器为何物。我很疑惑为啥我音响失真听起来跟老头子鼻塞流涕的声音一样屎而录音带里面的失真是那样透亮!后来我才知道了效果器为何物!我爹又花300给我买个505 2 ,终于,我的设备备齐了,正好赶上寒假,我到了艺术学院的艺林吉他班学了两个月,学的是基本的技巧和重金属基本节奏,就是乔伊的教材。我每次练琴我妈妈都在边上看着我,那种感觉很好。当时老师教我推弦的时候我张大了嘴——啊怎么还可以这样子?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真的爱你》的5123的3是推出来的!以前我可是一直滑音......
当练琴练到一定的程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乐队就开始组建了...当我们的附中现代音乐节正在一年又一年如火如荼地的举办下去,我们在感叹后继有人的时候,应该知道,早在第一届附中音乐节以前,就已经有很多前辈奋战在附中摇滚第一线!
张老师与“大帅”
我第一次看摇滚乐队现场演出是在初一,2001年的冬天,那时候东北师大附中正在建体育馆,长庆街那个因施工而封锁的隔墙上突然贴了一张海报——“吉他,贝斯,鼓!”我一看原来是乐队演出。嘿!还没见过乐队现场演出的我顿时觉得十分兴奋。演出地点就是在小礼堂,时间是中午午休,一个小时。仍然记得那天场上有很多人很多人,都穿着红色或者是绿色的校服。主音吉他手叫做“大帅”,贝斯手长得很像著名音乐制作人马上又,鼓手比我还胖,他们唱的歌我基本没听过,不过倒是串场来了一个木吉他和手风琴的合奏《白桦林》,临结束还拿当年火得一塌糊涂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压轴。那场演出没有太重的曲目,因为临近圣诞节,唱的很唯美,很抒情。台下有几个穿着白绒衣戴着圣诞帽的小女孩拿着黑白的dv拍着,跟着合唱着,兴奋得像花儿一样。我仍然记得开场的时候,键盘手居然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人——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是附中优秀的音乐教师张国慧!张国慧老师也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他有着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浓厚的艺术家气质!也帮助我不少忙。他很支持电声乐队的发展,并且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义卖上的“镭元素”
2003年的春天,我初二,那时候我们在附中的小白楼(老附中人都知道)上课,走廊窗户正好对着操场。那年春天学校举办了两个事情,一是“研究性学习”,二是“义卖”!我在研究性学习的展板上看到了“我们的Ra元素”,近看是几个高一学生组建的乐队!听说这个“镭元素”将要在不久后的义卖现场上亮相。终于等到了那一天,操场上人山人海,卖教科书的辅导材料的人山人海,a座下面的主席台,正面坐着军乐队,下面坐着民乐团。电声乐队被挤到了最东面的一个角落。不过也算是站在主席台上面。主音吉他手忘了长啥样了,他拿着一把红色的斯特拉特;有个节奏吉他手是个女的,她拿着一把日落黄的斯特拉特。键盘手我也不知道是谁,不过,贝斯手我知道,鼓手我也知道。他们唱了点beyond,开头《光辉岁月》前奏一响,下面就有人尖叫了!那天他们演的相当卖力,后来都换上了木琴开始《amani》了。
六月放歌,“流沙乐队”
2003年夏天出了什么事儿?当然是非典。但是在我有限而又无限的记忆里面,2003年六月份我看了一场令我终身难忘的演出。
当年小白楼要拆了,整个窗框子都开始卸了下来。我们搬到了a座高三毕业班级的教室。在小白楼上课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两个哥们一人捧着吉他一人捧着贝斯在下课的时候跟我们一起顺着天井的楼梯下楼。捧着吉他的哥们叫徐小虎,是和平大戏院总裁徐凯泉的儿子;而拿贝斯的哥们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就是雪糕哥。
我没有任何的影像资料来描绘“六月放歌”这场演出的精彩。我们是以班级为单位强制性的参加的,一人一个小板凳,操场上画好了石灰线告诉我们每个班级的位置。老师带领我们去看的,一张两层楼高的“流沙乐队”背景幕布覆盖了半个a座大楼,下面的舞台上各种音响爆发着无尽的张力。我那时候对设备也了解不多,总之就是两个字——专业!吉他流畅,旋律动听,配器简洁,层次丰富!他们开场唱了《爱的初体验》,还唱了《情非得已》,同样,重的东西不多,甚至还有木吉他弹唱,还占了很大的比重。徐小虎坐在高脚凳上用木吉他弹唱周杰伦的名曲《上海1943》,最后结束的时候唱的是《真的爱你》,返场居然用了《奔跑》!我们听得如醉如痴。而最让人动情的还是写给1班班长,那个被和母亲姘居的恶男谋杀身亡的同学的一首《安静的离开》。台下很多人都哭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了同龄人的原创音乐。震撼之余就是回家拿起琴一顿狂练,然后摇头。唉!我啥时候也能和他们一样啊!说到底:茅房搬家底子臭,油梭子发白——“短练”啊!
“校园原创音乐先锋”带给我乐队幻想
偶然间搜广播居然听到了震撼人心的东西——那是一首首还带着青涩的旋律,或者已经是成熟的,或者还是有些稚嫩!当那似乎单薄柔弱,弱不禁风的嗓音伴着电吉他的咆哮从耳机中喷薄而出的时候,我就再也睡不着觉了。
那时候原创音乐先锋是由全国各地方的电台联合去办的,联合起来发掘本地的乐队资源和音乐创作资源。我很喜欢北京的二人组合“青年小伙子”,他们的经典曲目《大象》后来衍生出了我的作品《nana》!当然,我在这个频率听到了若干经典的东西,也知道了冰力先锋。那年的冠军是金手指乐队,曲目为《无声的叹息》。还有末裔乐队,也频频在这个频道亮相!我组乐队的幻想就越来越强烈了!
第一届现代音乐节,我的第一支乐队
转眼上了高中,2005年夏天,高一下学期的时候突然就听到了附中现代音乐节。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音乐教室对面的乐队排练室现在转给了电声乐队(附中那时候把军乐队转移到了明珠校区),我跑到那里看到了一幕令我惊呆的场景,轰鸣的震撼不亚于两年前的“流沙”。而排练室西边的那部分,居然是老卫。这个老卫我也得提两句,附中第二届现代音乐节“K.O.ROCK”乐队的创始人,吉他技术很棒。现在成了地下乐队“奥休斯”的成员。
就在这时,突然一个拿着白色仿一般那吉他的小子走进来跟华山他们商量排练时间。然后也不知如何,我们就聊上了。当他知道我也会吉他的时候,他邀请了我加入他们乐队!后来我知道,这个人外号叫“琴王”。为什么说叫“琴王”呢?我在此就不向大家解释了。第一次排练是紧张的,我们技术参差不齐,但是却很努力,我发现排练和录音是提高自己琴技的重要手段。我们排练了《加州旅馆》,还有他的原创《风铃》,后来一看效果不行,删掉,又排练了一首《显微镜里的爱情》,在预演的时候被张国慧老师给刷了。我记得张老师狠狠地抽了一口烟,一咬牙一跺脚说“就上一首吧!就这个《加州旅馆》!你们还有机会......”那天我们一共有五个人上场。我拿着是我爸爸花了530元买的那个杂牌琴,而琴王拿着的那把白色的仿一般那350,最终被我低价收下,就是我现在拿的那把白色的电吉他!
其实,第一届附中音乐节我还客串了一次——田冠男与乐队!嘿嘿!这个说起来也是一个传奇,田冠男那时候因为技术不好被“开除”了,有点伤心失落的他想作为一个老鼓手的身份,给自己来一个告别附中的落幕演出。我也不知道为啥当初成了吉他手。当时田冠男作为鼓手和主唱唱了《不再犹豫》和《海阔天空》。回想当年我的技术真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我也不知道当初solo我是怎么弹得~但是我还是糊弄了一阵子,效果还算可以。中间田冠男的鼓棒居然失误飞出去了,搞得冠男兄有些小郁闷~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几年之后我们看着田冠男神气活现地把双踩踩得像拖拉机和机关枪一样,两个鼓槌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的“熾潮乐队”每次出场都给人以杀戮般的震撼快感。当然这些还是.....后话!
第一届附中音乐节就这样成了我玩乐队的一个起点,我也记住了舞台上的几个人——牟方舟,华山,蔡策,李辰元,王伦。他们的演出使得台下多人落泪,尤其是最后面《低下头是人间》,随着牟方舟声嘶力竭撕心裂肺的怒吼,现场上几乎达到了疯狂的临界点,差点就要pogo起来了!
杂乱无章地分分合合
而后,我们还干了点其他的事儿,那时候我们在排练室疯狂地听metallica,这是偶们的最爱。我们听着《fade to black》,却弹不下来开头那段其实并不复杂的solo 。2005正好赶上附中知天命。十月二日,校庆演出的时候,我三人居然还上台演了一首《加减乘除》,当然全部是假弹假唱。这个有据可查。当你们翻看2005年附中50年华诞的视频就会发现现代歌曲联唱。我穿着红色阿迪达斯t恤,拿着我自己的那把贝斯!视频上我的脸被抹得通红,回去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看自己。那年我见到了刘斌,还有几个牛逼演员。仍然记得菜包子和潘浩在舞台上蹲着吃盒饭,边吃边说白菜炒木耳好吃。
处女作《为你守望》,写给耿羽萧的歌儿
2005年我搞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作品《为你守望》。《为你守望》的来历很值得一说。那是在2005年的11月,吉大附中一美丽女孩耿羽萧得了白血病,长春市民一天就捐了60万元!我终于明白了,长春市被评为“最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多少于这个事儿有关。总之吉大附中搞了个捐款仪式一天捐了33万,我们也搞了个类似的活动“羽萧,为你祈祷”。我深深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毫不忌讳的说,我喜欢上了耿羽萧这个女孩!那个夜晚我久久不能眠,于是动手写下了一段歌词,歌词的名字就是《为你守望》。我很快编号曲子,两天之内就完成了。现在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灵感会这么快。后来仔细想想,这首歌写的还需斟酌,前边太磨叽了!总之我用木吉他弹唱现场录音并刻成了碟子。更加戏剧性的是我找到了当年的《一格》文学社社长李牧,随刊物一起送到了吉大附中!更传奇的是我找到了吉大附中耿羽萧的最好的同学王野,并把物品交给了她!若干天之后我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拿起来一看居然是个陌生的号码,再一看内容我笑了,是耿同学亲自发给我的。我很是激动,那天兴奋地睡不着。我们经常发短信给她以鼓励,她说歌很好听,很感谢我。我很欣慰,毕竟我的处女作给一位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快乐,我就很知足。那首歌被我用我的电脑以cooledit软件录制下来,音质惨不忍睹,传上吉他中国被喷个狗血喷头,但是当我解释是给一个美丽的白血病女孩写的时候,那些骂人的喷子们都纷纷向我道歉。其实换到今天,我也想喷,实在是惨不忍睹!呵呵!
我们在高中的繁忙中忘乎所以,又在大学的落差中承受着别人的不解与嘲笑。每当遭到这一切的不顺,音乐就是我医治创伤的良药。在怒吼的降调强力和弦中喷发着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对**专制的憎恨,对感情挫折的无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是,到最后仍是绝望与迷茫......
《赶快出发》的首演
我不想再大篇幅地介绍《赶快出发》这首我已经不想再提的曲子了,但是我却不能不理会一个事实——《赶快出发》是羽萧乐队一路走来的鉴证,那时候东北师大附中第二届艺术节即将举办,有电声乐队的表演。我跟《一格》文学社社长李牧商量组个乐队。他说他会吉他。他又向我推荐一个牛逼人士,唱歌唱得很好,于是我就认识了我们腾哥~也就是著名的张学风同学。东北师大附中盛产各种怪咖牛人,有成天不吃不喝不屙不尿一坐学一天的“学神”,也有高中三年所有考试所有科目均不低于108分的“考霸”,还有成天围着老师屁股后头转会的问不会的也问的“问仙儿”,更有一天只带四个高端智能手机上学的“小霸王”。我在长春理工大学,是周围同学们公认的怪咖;而这个张学风更是如此。此人绝学风神腿,每天雷打不动五点起来从他家骑车子骑到净月潭,平道上据说能蹬到50迈。此人也酷爱游泳,经常穿着连体泳衣骑车子去南湖野浴,然后穿着湿漉漉的泳衣骑着车子回学校。我又拉来一个鼓手,即我们班的万一同学。我们缺少一个键盘手,于是我到处各班跑张贴野广告牛皮癣,终于在一个我无聊的夜晚接到了某位哥们的电话,于是乎王奂然同学就成了键盘手。
有一天我在附中教学楼b座垃圾储存室后屋的吸烟室,用木吉他弹出了《赶快出发》的原型,并且拿我的mp3录制了下来。我去馆音乐老师借排练室,可是那个操蛋的刘老头子(我们最烦的音乐老师)死活也不借,说必须要校长签字。我直接找了潘老师,他听完了我们录的东西之后连说三个好。一个电话过去直接给批准了。其实《赶快出发》真的是一首和若干首曲子极为相像的山寨口水网络流行歌,更会赢得很多人的喜欢与青睐。第一,俗套的编曲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使得有BEYOND情结的人一听钟情;第二,还不错的歌词很积极向上,应该能适应某些老评委的口味。那天中午我们没吃饭就过去了,万一打鼓打得很不错,基本功很扎实,可是却弄了太多的鼓花。因为他没和乐队一起练过。但是万一的鼓技是很棒的,节奏很稳。王奂然第一天来排练的时候,她的电子琴是用一个很可爱的布兜装着的。王奂然同样基本功很好,更值得我去称赞的就是她有一定的编曲能力!我们排练得很顺利,学校的设备也很好,学校有一台纯正的美国原装百威音箱,音色很棒。
后来我们在预审节目的时候,不明原因地被老刘头刷了。我感到很不解。张国慧老师的奋力争取也没用!张国慧老师临走的时候狠狠地抽了一口烟,对我说要是我我肯定让你上,但是这个我决定不了......后来我回到班级,这时候被王丽芝主任看见,她问我怎么样?我说被刷了,没上去~王老师一听就火了。“不行!我给你找!”王老师一个电话拨过去,之后对我说,行了!你明天上午去找刘老师!
找了老刘头,老刘头极不耐烦地对我说了一句“就上一首啊!”。但是我心里已经很高兴了~那天我们三个人在龙秀山吃了很多拌饭。然后下午就准备上了。王奂然同学因为发烧还迟到了一会儿,她妈妈送她来的。她妈妈扛着一台电视台专用的摄像机,我们看了都瞠目结舌。太专业了。整场演出就这样成功地进行了下去,效果还不错,挺成功。就是效果器的声音尖刺。505 2练习还凑合,但是演出就不好了。张腾唱歌很有激情,但是李牧唱歌稍稍有点跑调。这个视频我也上传到了网上,但是很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了......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演出结束之后就是初三,那一年的八月二十二号,刚刚开学。我接收到了王野同学的短信: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昨天下午两点四十,耿羽萧因为心衰,走了......
我震惊了,我不知道,前天我还刚刚跟她通了短信,她告诉我将要进行骨髓移植。可是因为强烈的排异反应导致了心衰......我那天晚上哭了很久,还发了一条短信给某电台的点歌节目点播了一首《如果云知道》。令我惊奇的是竟然念了。主持人也很悲伤,可惜了,真的可惜了。张腾迅速写了一首《再见了,羽萧》,我迅速谱曲,同样又做成了一首歌《随风去了》。“随着风去了,花样年华的美貌,一瞬间化掉,却让我无法忘了;随着风去了,我们永远为你祈祷,但愿你会在那里过得更好......”这首曲子被我改编成了电吉他的即兴,可是因为技术不够,那个即兴同样弹得很烂......我们在后来把乐队名字定为羽萧乐队,是想为了纪念这条年轻的鲜活的美丽的生命,因为她的一生,活得是那样辉煌灿烂!
还是那年的六月份,我认识了bowling300老师,他是抚顺的电子技术老师。他儿子是一名贝斯手,他不怎么会弹琴,但是却有一项牛逼的技术——手工制作效果器。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花了40元买了一套ds1的套件,做好了之后装在一个纸糊的盒子里面,当我拿他插进音响练琴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了!我在那个时候开始,买了ts808的套件,又买了mt2的电路板,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制作手工效果器。如今我已经拥有了很多单块,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还可以根据我所学的各种知识改进它。制作效果器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让我拥有了价格低廉的单块效果器。
高三 ,仍然的“不务正业”
高三,大家都应该往死了学,都应该保持“学三个时不累,听三小时不困,憋三小时不尿”的状态,而我就完犊子了。我午休的时候往排练室跑。老卫他们忙着学习,排练室就我,那天突然听到有人在排练室练琴,一开门,两个穿绿星校服的人在练琴。一个有点胖,一个又高又瘦。
有点胖的那个人问我:哎!你就是那个萧羽乐队的吧?
我诧异,但是很快纠正了他:我们是“羽萧乐队”
我们聊了一会,才发现这个许凯章不一般,听的东西不少。后来很自然我们就在一起玩,而在排练室的西北角也会凑着几个新高一的人来玩。有个弹吉他的瘦子戴眼镜,拿着一把破琴和破音响,他叫杨骏。有个打鼓的小胖子,那动作很好玩。他拿来一套珍珠鼓,我们从未看到过这么高端的品牌。纷纷前来参观。而屋子中间还有一个绿色的架子鼓,不知道是谁的。有一个戴眼镜的瘦子经常来排练室,他来那阵儿有点“楞”,身上总有一股刺鼻的古龙水味道,不过此人是个全才,啥都会,他打架子鼓的姿势很有特点,左手打踩镲,右手打军鼓,和常人正好相反。那天我正在练琴,突然看到了我至今为止只见过一次的场景,那小子听着随身听歪着脖子手上打鼓,一脚把地鼓踢飞老远......
那一年秋天他们排练了《无地自容》,《重访陈胜吴广》。鼓手是个可爱得不能再可爱的小女孩,很有日系风范。准备在圣诞演出的时候却被叫停。于是只能等到夏天了......
仍然记得2007年的1月29日,世界著名的摇滚乐团“云雀”来长春演出,演出的时候我们很兴奋,毕竟是大牌乐队第一次来长春。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次走进了酒吧观看乐队的现场。二十来个穿着附中校服的人挤进满是文身和大麻的酒吧,博得了边上摇滚青年们的喝彩。那几个洋鬼子弹得轰隆隆,整个酒吧几乎都要被掀翻了。我们的耳朵一连疼了三天。不过我们得到了亲笔签名和合影,乐队成员在我们亮出高中生身份的时候不由得惊讶。他们以为摇滚乐在中国是被当局禁止的东西,没想到我们这些高中生也喜欢~!
第二届音乐节,《nana》
第二届音乐节是在2007年举办的,主场是k。o。rock。其实很有喜剧感,老卫的爸爸在高三那一年教我们物理。卫老师是很好的老师,他经验丰富,讲课细致,百问不烦,百答不倦。我们都很尊敬他。夏天的时候很热,第一支乐队是垃圾他们的“天堂之门”,第二支是杨骏他们的“梦魇”,我们准备了两首歌,《nana》,《废铜烂铁》。第二首是我一个哥们的原创,《nana》原来名字叫做《大象》,脱胎于青年小伙子的《大象》,但是腾哥说了大象有点那个,于是在高潮的时候就唱了“nana”~回想这次音乐节,我突然觉得有点玄乎,我们缺人,缺设备。鼓手还是沈丁心同学临时客串的,贝斯手需要介绍一下,林开—— 一个很牛逼很霸气的不像女孩的女孩!《nana》总之成了我们的一个符号,这在我们今天也无法忘了。
一年以后的第三届音乐节——呔!
那一年因为成绩的不理想我复读了。我回到了八班,那是一个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集体,也有很多同样喜欢摇滚和音乐的人!
那年高四毕业,要搞第三届现代音乐节。开场就是大一的乐队,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电子琴连接电脑。后来我才知道那是“midi”!我们因为缺少鼓手,居然找来了田冠男兄!哈!熾潮乐队在长春地下圈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也看过他们的若干次演出。那次我们演唱了《我饶你饶不了你自己》,和我的原创《起来起来起来》。两首歌都是新金属风格,曲风比较重。第二首歌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笑话,“呔!”。在前奏之后,有我一声“呔!”然后再进入下一段riff。于是这声“呔”便成了他们拿我开涮的经典,呵呵。可惜的是这歌被我吼得乱七八糟,麦克风不响了都。但是台下的副校长级别的阎老师和老师却拍着我的肩膀说“牛逼”!这两位老师很喜欢摇滚乐,也非常支持我们的演出。我总想以后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老师该多好!
长春理工爱乐团——新的开始
2008年我来到了我的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那天得到大学生艺术团纳新的消息,还穿着迷彩服的我挤到了舞台的最前面。开场乐队吉他手有个很瘦的戴眼镜,主唱兼任键盘,穿着黑色花衬衫。开场是《亡灵序曲》,演出结束之后,全场寂寞,我打着金属礼高喊“牛逼!”,台上两个人相视一笑。
后来我通过了面试,再后来我突然看到了我的网友“糖糖”,他也跑到这里来了。再后来我们认识了鼓手刘帆。于是一个小乐队算是组建成功了。排练室在三教407,一个周围全是实验室的地方!
排点什么?正好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找我要我给他们出节目。我发动一下人员,排练了一首《光辉岁月》。到吉大演出。之后又遇到了mmd,我们把乐队搬上去。排什么?我又想起了我高中的那点底子,《nana》!于是在代理妈妈的交接仪式上我们演了《nana》。我仍然记得那年的“代理妈妈”,十几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孩子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三个人用着奇怪的东西演奏着奇怪的东西。仍然记得我班的代理妈妈某某同学还带着绿框的小眼镜。我们又参加了几次迎新晚会。那时候我们对调音师很不满。调音师在调电声乐器的时候不是没声就是没声,气的段哥没招没招的。
转眼到了下学期,各种比赛接踵而来。正巧的是,刘宪也转到了我们学校!哈!我们在一起排练,我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还是犯了怀念附中的老毛病,把压箱底的《赶快出发》拿出来排练,之后参加各种比赛。先是参加了冰力先锋,啥也没有得到。然后参加了百事乐队大赛盖世群音!结果这个我们进了复赛!我仍然记得我们以一曲《赶快出发》敲开了走进吉林电视台的大门,在吉林电视台录制了一天的节目!这个是我一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回忆!
我们决定再也不唱《赶快出发》了,那次我们在亚泰富苑服饰节上的演出成了在理工大学的最high的一场演出。一个开场曲,一个zombie,一个nana !哈哈!台下的人真的都傻了眼。其实回想起来那次演出还有很多缺憾,就是一点——声大,外加听众不专业!
第四届现代音乐节
我们大一的时候,杨骏刚刚高中毕业,于是乎我们召开了第四届附中现代音乐节。其实我从第一届附中现代音乐节开始,场场不落,成了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但是不管四朝元老还是八朝元老,没有一次我是作为主场乐队的。但是这次终于是了。暖场乐队是ace他们,然后中间串场就是dazzling。整场演出我就不说什么了,很好,很难忘,观众不多,但是很开心!
甲流——现在,为音乐努力活着
甲流阻隔了我们排练的梦想,我们不得不躲在教室和宿舍里面,但是就在这段时间我学会了音乐制作和midi。我用我的电脑写出了几个作品,也成了鼓机和采样的代用品。今年年初我录制完毕了《赶快出发》的最终版本, 美丽的重庆女孩何冰然也为我的《nana》翻唱出来了最终的女生版,算是为这两首歌善终了。
直到现在,我们又折腾完了半个学期,此时此刻我感慨良多。我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音乐创作和排练当中去。因为音乐和烟酒对于其他人一样,是我的命根。我用音乐抒发我的真实情感,我的爱,我的恨,我的哀怨,我的孤独。很多人说我太脆弱,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软肋,尽管外表装得仍然很坚强。家庭环境和相对贫穷的家带给了我怪异得有些病态的性格,却在我灵魂和内心的最深处埋下了向往的种子。我向往自由,我向往美好,我向往爱情。我不想再孤独。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会在动情的时候毫无保留的哭的肝肠寸断,我至今没有学会矜持,没有学会低调。保持内心的状态不被人发现,这是一种高明的生活状态。但是我只想快乐,不想勾心斗角。我孤独地望着这个世界,想摆脱似乎永远摆脱不掉的阴影。似乎只有归顺大自然才能找回我自己。生活禁锢了我的渴望,我又不得不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在不知所云的谎话中活着,听着周围人满嘴钱钱钱的唠叨,我想逃避这个纷乱纠缠的世界,却舍不得你,舍不得她。寂寞的视乎是什么都会想的,我经常想到我的死亡,兴许我会死得很惨。我的葬礼上放着的是我写的曲子,却有人说不好听要换掉!
知我者形同手足,不知我者形如陌路!
自己的东西,只给自己听,只给能懂得自己的人听。
我要一直走下去!因为一个有着精神寄托的人,他的人生是完整丰富而又精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