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不参与评选】
我不是乐迷,或者说,只是个伪乐迷。GC里流行的思想派、技术派、设备派,好像都和我无关,没有音乐思想,没有演奏技术,对设备也一无所知且不求甚解,断断续续弹了这么些年,始终只是个初级爱好者,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吉他的喜爱。日常工作之余,登录GC论坛,游离于各大门派的边缘,不亦乐乎的潜着水,翻看各种帖子,吸取精华知识。不觉间,菜鸟已老,却仍不知如何飞翔,除了偶尔冒个泡或贴个GTP谱之外,对论坛的贡献几乎等于零,很惭愧。年初在GC商城更新了吉他和音箱,本打算写个评测,但由于知识匮乏,不知从何写起,加之琐事缠身,于是就搁置了。某天在“古典吉他论坛”看到兵总的帖子“GC这十年”,遂回想起一个人战斗的蹉跎岁月,想起经历过的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憧憬和梦想,颇有感触,总想写点什么一吐为快,今日得闲,流水账记之,仅以此文献给GC的70后们,共同进步。
我来自江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山里的孩子兴致来了的时候就喜欢冲着山谷吼几句然后细听回音,我们称之为“撒穷欢”。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电视,更不可能有电脑和网络,唯一有印象的是一台很大的收音机,每天可以从那里准时听到“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声音,从这个节目里能学到一些好听的歌曲。在学校,每周有一节“唱歌”课,课本上标的是简谱,老师唱一句我们跟一句,那时候,每周最期待的一节课就是它。多年以后已经忘却当初学的曲子了,但老师的话仍记忆犹新:唱歌就讲究个抑扬顿挫(节奏、时值?或许吧)。很快就升入到初中,在离家6公里的一个小镇上,老爸说:翻过这座山,沿着小路一直走,就到了。翻过这座山,走出这条小路,就行了。(后面这句话,我直到18岁才明白。)初中课程一下增多了,貌似就没有音乐课,总之没有什么印象。从家到学校的那条12里羊肠小路上,我用稚嫩的双脚量了三年,披星戴月、月黑风高、高低不平(离题了),很自然会唱歌壮胆,说实话,现在很想知道当年唱的是什么,用的什么调,有没有跟上节奏……风雨天是最费力气的,我必须盖过风雨吹打雨披的声音才能稍感安慰,所以至今对家乡的梅雨季节依旧耿耿于怀,在遥远的第二故乡的家中,听到风雨声时,仍会偶尔想起那个穿着小套鞋(雨靴)在泥泞的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嘴里哆哆嗦嗦唱着歌蹒跚前行的我。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经历过叛逆、逃避、出走之后,驿动的心渐渐平息,懵懂少年很快就长大了,终于明白老爸后面的那句话,剪掉长发,重新求学,重新回到父辈眼中的正常的人生轨迹,再没有折腾。注定不平凡的1996年,我在一个音像店里看到了经典的“加州旅馆”现场版,尽管那时并不清楚唱的是什么,但Don Henley沧桑略带嘶哑的声音,以及前奏那一长段扣人心弦的吉他旋律,让人无法摆脱和忘怀。一字儿排开,抱着吉它做默契演奏的老鹰乐队成员们,显得是那么的淡定和从容,而观众和路人甲(鄙人)却是那么的热情和冲动!那以后,向同学借了很多关于吉他方面的书,陈志、李重光、刘天礼…等老师的教材,能借到的一定借来读和抄,爬格子、过指头关都是蹭同学的吉他,所以基本功不可能好,现在手指头都没法打开,已经废了。工作以后,我还在看这方面的书,但,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吉他,工资依然定期寄回(别嘲笑你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铁公鸡”,每个人的家境不一样)。老师说,21世纪会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我的期待中,2000年终于来了。这一年,我实现了自己的两个现代化: 1、同学兼女友决定再升级兼老婆一职。2、买了第一把木吉他。我抱着她给她边弹边唱“我愿做一只小羊,陪在她身旁”——老婆说,其实你当年唱得很难听,弹得更难听…… ^_^ 次年,oshj Version 2.0 成功发布,又多了一份责任。在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日子里,为了房子、票子、车子而奋斗,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打拼,没有时间伤感,一切都是那么的现实。闲暇时,我还会偶尔摸摸吉他,只是这个偶尔变得愈来愈长。上天是公平的,多年媳妇总算熬成婆,多年努力也初见成果,我很享受家庭、工作带给我的快乐,甚至还会想:早婚早育其实也是可以的,累一累也就过去了。只有当夜深人静时,与电脑对坐,才能短时间的静静品尝失落。“加州旅馆”依然在Media Player的最前面,让心绪随悠扬的乐曲飘飞,重演在梦里曾经的留念,回味千百转,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不经意间又度过了N个寒暑,昔日阳光小伙已成颓废大叔,对镜顾影自怜,华发已悄然缀满鬓角。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老婆拉着我逛到一个琴行,轻轻说,把吉他换了吧。我很感激,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可惜,福兮祸所伏,给这个琴行交了一笔学费。我对老板说,买把木吉他。老板打量了我们一下,说:“木吉他已经过时了,买电吉他吧”。然后给我拿了一把“Fender”并演示了一下,我也大致弹了一下,感觉很不习惯。老板说:“看你应该是弹了不少年了,但基本功不好”。我说:“一直都是瞎弹的,也没有坚持”。老板于是教了我一些技巧,电吉他可以推弦,需要护弦,不能有杂音,和木吉他有区别,最后说,你现在拿的这把是美国牌子,叫 Fender,是美国一个大乐器商,中文名字叫“芬达”,你看这下面的小字就是了,上面那大字“Squier”是这款吉他的型号,可以不用管,我记住了。自己也拼了一下,Squier by Fender,也许大概差不多应该就是他说的这个意思吧?不管怎样,当时对老板相当的“崇拜”,于是2K多买下了这把吉他还有一个练习小箱子,临出门的时候,像范伟对赵本山那样,使劲的对他说“谢谢”。之后还是很少弹,与其说是没时间,不如说是懒惰。在吉他界,我始终是个在门外看热闹的旁听生,我也一直以为我是Fender的用户,直到2009年初,儿子的小提琴老师来授课,看到了墙角的那把“芬达”,拿起来弹了一下,说音准还可以,没想象中的那么差。我说,卖琴的说这是美国牌子。老师笑了,卖琴的真狡猾,一句话说不清,你需要充电,还好不是假琴。我和老婆面面相觑,竟然这样?于是天南地北的聊了一些乐器、音乐、技术、偶像、非主流……等方面的话题,最后建议我到网上搜一下“吉他中国”看看,于是我就来了。
来GC才发现,原来另有一番天地,我发现自己的设备知识竟然是零!只能潜水看精华帖,恶补相关知识,点击论坛各种话题的新帖子,感受着别人的感受,渐渐的明白了个中缘由,来GC的这段时间里,如饥似渴的翻看着电吉他版、乐器评测版、和其他版块的精华帖子,走马观花,了解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感谢GC ! 看到有些同龄的或更大一些的GC兄弟发帖,想着陪伴自己的那把木吉他,还有忽悠我误入电吉他阵营的琴行老板,很是感慨。战斗了这么些年,该磨平的都已渐渐磨平,诸多念想也已慢慢淡去,只留下内心最深处的那一屡永不熄灭的火焰。是的,悠悠岁月,人生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所有的故事都会没有结果而结束,最终的总结只有三个字“俱往矣”。在GC的众多注册用户中,我也会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吉他只是追逐的梦想之一,我不知道何时会离去,继续自己的人生征途。但GC的数据库里,会记录我的每一句发言,记录我从迷茫、困惑、白痴到渐渐明白的历程,会告诉后来者我来过、努力过,足矣。在吉他之旅上,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我会坚守这个梦想,好好利用GC这个平台,伴随GC成长,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恰如小时候在泥泞的小路上蹒跚而行的我。我相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这个秋意渐浓的醉人季节里,窗外的夜晚,树影婆娑、野虫轻吟、略带萧瑟,也许真是老了的缘故,一些人或事,从记忆的潮水里,慢慢地升腾起来,竟然怎么都抹不去,引用兵总的结束语:“我庆幸,我还在弹吉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