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众总是一厢情愿地把旋律优美的音乐社稷给爱情,比如《爱的罗曼斯》,比如《卡伐蒂娜》,比如《D大调卡农》。
也许很多人就要惊悚不已地问道难道这些曲子不是表达爱情的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们,完全不是。
《爱的罗曼斯》起初是一首不知名的西班牙民谣,年轻的叶佩斯将其改编成吉他曲献给自己的母亲,十八年后法国导演让·克雷芒拍摄电影《被禁止的游戏》,邀请叶佩斯为电影配乐,《爱的罗曼斯》作为主题曲也随着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而闻名世界。将《被禁止的游戏》说成吉他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也不为过,因为该片虽然不是吉他题材,但是全片的配乐只用到了一把吉他,《爱的罗曼斯》作为主旋律贯穿始终。
关于电影《被禁止的游戏》,虽然名称上或多或少让人联想到“偷尝禁果”这种被当下年轻人玩得不亦乐乎的桃色游戏,然而电影男女主角分别只有十岁和五岁,还远远没到那个年纪。这部电影非但没有丝毫谈情说爱的成分,而是一部题材灰暗的反战影片,讲的是一个法国小女孩在亲人被德军杀害后的故事。
《卡伐蒂娜》因为翻译的原因,看起来像个女人的名字,仿佛是某个多情的作曲家写给爱人的。实际上卡伐蒂娜cavatina是一种曲式的统称,可以理解为咏叹调。这首曲子是史丹利·密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一首小品。
无独有偶,《卡伐蒂娜》的出名也源自一部反战片《猎鹿人》,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微的爱情元素,但是主题仍然是控诉战争的残酷。这两部片子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在表现战争之残酷时没有选择直接的枪林弹雨,而使用对战争中平凡人物的侧面描写来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这部电影描述了四位美国年轻人在越南战争时的经历,该片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游戏,俄罗斯轮盘。在一把左轮手枪里随机塞上一颗子弹,参与者拿起枪对着自己的额头扣下扳机,失败者的代价就是死。几位主角被越共俘虏,无聊的越共为了打发时间于是赌博取乐,而赌博的项目就是让俘虏玩俄罗斯轮盘。
战争结束后,一位幸存下来的主角,那是一个满脸络腮胡身强力壮的七尺男儿,独自在黑暗的房间里泣不成声,这时的背景音乐就是《卡伐蒂娜》。后来我总跟别人调侃,其实在婚礼上弹《卡伐蒂娜》再合适不过,因为这首貌似关于爱情的曲子,其实是在反战。
至于那首人气最高的《D大调卡农》,网上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英国孤儿帕赫贝尔为了心爱的姑娘在战争中写下这首钢琴曲,而姑娘却在教堂里上吊自杀。
这个郭敬明式的故事估计感动了不少听众,搞得我都不忍心告诉他们,帕赫贝尔是德国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钢琴,这首曲子也不是写给哪个女人的。
《D大调之巴松管与三把小提琴的卡农和吉格》,稍微分析下曲名,卡农是指一个乐器追另一个乐器的曲式,因此独奏是不可能卡农的,吉格意为舞曲。如今其妇孺皆知的地位,靠的还是后人的努力,《野蛮女友》里那首最广为流传的钢琴独奏,其实是乔治·温斯顿的变奏版。
写这么多,并不是为了讲述音乐史,而是希望大家能注意到音乐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情感。
我发现很多人在演奏的时候,那怕在技巧上已经达到很高深水平,情感上却空洞无力。与其说实在表现音乐,不如说实在表现手指灵活度。他们演奏的中心主要放在如何移动手指,而不是表现旋律,聊以满足的是一次又一次将手指按在正确的位置,而不是奏出一个又一个音符。
这样仅仅把纸上的音符用乐器弹出来的演奏,就仿佛把诗歌用电子发声软件读出来一般索然无味。
正确理解了乐曲的情感,才能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对于有些曲子而言,心里想着一个她或者他,能够弹出更富有感情的演奏,这是爱情主题的曲子,这类题材的曲子在各个时代都非常普遍,当下多数流行音乐,无非就讲得如何去爱、被爱、因爱而喜、因爱而伤。但是对于上述三首,仅仅用男女之爱,尤其是当下青少年之间的情爱来表达情感,那就无疑是贬低了其意境,而无法达到原曲应有的高度。
《爱的罗曼斯》这首如今成为吉他音乐的代名词的小曲,也许叶佩斯最初的创作意图是对母爱的报答,但是十八年后的他再次用灵魂奏出这段旋律时,其高度已经上升到对安宁的向往,对童真的怜惜,对和平的渴望。
《卡伐蒂娜》在片中出现在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军人最脆弱的时刻,在控诉战争的同时,表现的是人性中的善,对友情的思念,对回忆的惆怅。
《D大调卡农》尽管只是一首舞曲,但是考虑到作曲的时代和地点则有着很深刻的意境。那时的欧洲音乐是在田园风光的大自然中创造成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曲家会在曲子中流露出一种安详的自然之爱,仿佛一幅风景画,有着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场,远处的群山,身边的溪流。置身其中,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
以上这些情感,绝不是简单的你情我爱可以比拟的,而是一种更有深度的东西,更有高度的东西,将这些伟大的人类情感表达其中,演奏才有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