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诗人
UID890960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097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8-8-13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 22: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宁 于 2011-1-6 11:29 发表
我来说说看吧。
先回答大标题“调是个什么东西?”
音乐的产生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律的建立,调的建立,记谱法的建立。律可以类比为“法律”,在此把音乐学科的建立比作国家的建立形象一点。音乐的建立要先 ...
这几天准备考试,昨天考完才回家。谢谢一宁老师的讲解,虽然还是不懂Orz。。。。。。这东西果然无法言传身教,只能自己去体会。
不知一宁老师是何背景,自学的还是科班的?看论坛资料,只比我大五六岁。我大二才开始学,应该说自己摸索,古典吉他,弹了一年多,觉得可以这样自娱自乐下去。去年四月份听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开始对复调音乐感兴趣(还记得第一次听C大调赋格时的震撼)。其实想想,一开始我就喜欢复调的感觉,以前非常喜欢索尔的那些每个声部旋律性都非强的练习曲(虽然那好像不是复调)。去年暑假想学些理论,想研究赋格,退而先得学对位,退而先得学和声。买了一本斯波索宾的和声学,看了几章,做了一点练习,大四开学后要做别的事,又放下了。最近课也上完了,没什么事做,又想重新开始学。主要是马上出去找工作,我这些书肯定是带不走,所以大学最后一个寒假想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其间又买了一本勋伯格的和声学,感觉两本书风格差很远,前者太死板,后者太自由。发个这个帖子是看到勋伯格谈到和弦相似性时举的一个例子,他说调中最容易混淆的是那些调号上只相隔一个升降号的调,然后举了一个例子,没有升降号,下面小字问“这是C大调还是G大调”,一下就我搞蒙了,以前都是根据调号和开始与结束的和弦确定调性。。。。勋伯格提示连接短句时也说,开头与结尾使用主三各弦,这样的重复有些建立调性的意味,但还不足以建立调性。“旋律上由音阶表现,和声上由和弦表现”也是勋伯格书里讲的。一来二去,以前对调还有些模糊的认识,现在对调的理解完全崩溃了。一宁老师打了那么字,还是很难理解,恐怕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了。
最近听了古尔德的《赋格的艺术》,本来就很喜欢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和《十二平均律》,《赋格的艺术》以前听的是另一个管风琴版本,觉得宗教味太浓没什么味道,结果听古尔德的管风琴版后大吃一惊,原来《赋格的艺术》还可以这样弹!现在越发想要努力学习,我打印了五十张五线谱,预备做完所有斯波索宾的习题和勋伯格布置的练习。同时,也想尽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听力(虽然我不知道绝对音感是天生的还是练出来的)。现在反到是吉他弹的少了,看书和听音乐多了,虽然只停留在巴赫的作品。能经吉他走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实仍一幸。现在学习时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不知一宁老师能否指点一二。
一是我刚才说的两本教材,斯波索宾里的和声学里强调的TSD功能组,勋伯格的书里似乎只是提到了一点。做斯波索宾前几章练习时还纳闷,低音走来走去就三个,其它和弦的连接怎么办呢?后来看勋伯格的教材,里面没对和弦连接做过多解释,就是尽量做和声连接与“走最近路原则”。前几天终于在勋伯格的《和声功能与结构》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是说,只要避免禁忌(平行八度平行五度之类的),和声的连接是任意的。不知道该对斯波索宾里的那些论述做何种态度。
二是关于实践,一直都想分析实例,手上的曲谱,肯定全是吉他谱(以前听说巴赫写平均律是给有志青年学习音乐的,于是买了一本曲谱欲加以研究,结果可想而知)。做练习时都是四声部,面对二声部时有些不知所措,有时候甚至大段就是一个声部,好像不容易发现教材上讲的典型进行。不知这方面该如何下手,或者有没有专门的教材指引学生去研究实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