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有关于中国摇滚音乐现状的分析文章,但是苦于一直没有时间精力,加上很多想法不见得有多成熟,所以迟迟没有落笔,最近看了豆瓣上有关张悬现象的一篇分析,再加上春晚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了吉他这个因素在里边(虽然全部是用无线神器在假弹),所以才有了动笔的念头,很多想法肯定还有待推敲,所以欢迎交流,补充,探讨,研究。
首先,什么是摇滚乐?
从我拿起吉他来的那一天,我周围的玩琴的人就一直在争论一个事情,就是什么乐队,什么歌是摇滚的,什么是不摇滚的,争论来争论去没个尽头没个结果,很重的失真很长的头发就是摇滚吗?好像不全是的,很多的矫情很流畅的旋律就不是摇滚吗,好像也不尽然。我甚至看到了很多有趣又荒唐的理论诸如那个谁谁的新歌太好听了,不摇滚了;那个某某乐队都上电视节目了,不摇滚了等等等等………………后来我自己也查了很多关于摇滚乐的起源之类的东西,众说纷纭,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我说一些大家基本认同的道理,然后以这些既定的东西来分析我们现在的状况。(当然,不认同也没关系)
1.摇滚乐本身是个洋玩意,这种音乐形式并不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2.大部分的摇滚音乐都是基于吉他,贝斯,鼓这三样基本乐器,然后以各种形式演绎出的不同于流行音乐那种较为商品化模式化的主题旋律编曲的,有着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音乐形式。(当然,只有一台钢琴,鼓和贝斯,一把木吉他甚至是ipad演奏的东西都可以很摇滚,但分的这么细就没穷尽了)
正因为摇滚乐是西洋人的活计,传到中国来时间长了就不免产生一些有趣的本土化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各样音乐人努力探索的结果,都值得鼓励,但是迄今为止,摇滚音乐在中国还没有一条走得宽的路。
何谓路?从本质来说就是这个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只靠音乐本身就可以让自己过得好。现在国内优秀的乐队不要太多,但是真正走得出来的,靠的向主流的,靠这个能过上腕级生活的,一支都没有。好多国内圈子里名气很响舞台上威风八面的团背后生活的艰辛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同比国外同行奢侈的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在想,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好了,如果你说你不想靠这个吃饭,你做音乐完全是为了兴趣爱好,我写的东西我自己听了爽就完全足够了,那么就不必要再看下去。下面要说的对你来讲,都是废话。
在国内,想让摇滚乐火起来的想法怎么听着都显得牵强,说摇滚乐不火的理由确一个比一个站得住脚,购买力低下,受众面小,文化层次的差异和产业链的不完整单挑一个出来都足够击碎无数才子佳人的美梦,何况是所有的不利条件再外加一个唱片产业的整体崩溃和一个习惯了一切免费download的浩大群体,这让摇滚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显得水土不服寸步维艰,我们的乐迷在下载了专辑,苛刻的评论一切独立音乐的同时却好像不知道做音乐是要花钱的。我们的摇滚乐在刚要迎来创作丰收的季节时就恰好碰上了世界范围内音乐行业的大清洗,老外都在找办法卖乐队卖唱片,我们自己呢?
况且,摇滚乐现在在西方就真的如日中天吗?各国具体的情况我并不清楚,但是近几年英美各大榜单摇滚单曲专辑能上得了榜的也不见得有多少,80%的排行榜被说唱,流行乐和嘻哈舞曲所占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其实大部分老外也是俗的(如果听摇滚的代表了酷的话),估计你在美国逮着一个人问Oasis,Radiohead在英国逮着一个人聊Green Day,丫可能要么就是彻底没听过,要么就是听过不喜欢,但是你在两个国家随便聊聊Lady Gaga和Beyonce我估计丫就都笑了。而天知道我说的还都是国民级乐队,我只不过互换了国籍。
但是反过来看,不知道Oasis和Green Day的不代表不知道The Beatles和 The Rolling Stones,不知道Metallica和Guns N'Roses,每个外国妞年轻时候估计都会幻想有个搞rock的男友,每个外国小伙年轻的时候估计都想组个团玩点自己的东西出来征服世界。到了现在欧美人说这个人真牛掰真有意思用的都是You Rock!而不是 You Pop~~每个热恋中的情侣结了婚的夫妻都有着自己钟爱的乐队自己难以忘怀的现场,每个西方人可能都有着关于摇滚黄金时代那些片段的共同记忆,一个潇洒不羁的吉他手,一个魅力四射的lead singer,一支感动过影响了他们生活的摇滚乐队。
而这,就是文化。
所以,不管是六十年代的英伦入侵还是现如今的朋克Emo,摇滚乐作为扎根于西方人血液的一种文化,只会随着时代演变发展,而永远不会消亡。
反观我们自己,谈到中国摇滚便不能不谈到崔健,崔健是有记载的数得着的摇滚旗帜,但是崔健出道了20多年,再没有一个像他那样既具备了打入主流市场的实力又带有着明显摇滚标志的旗帜出现过,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在崔健这里时代的因素起了绝大的作用。崔健之后的魔岩三杰只是一种延续而并不是继承和发展,而这种延续在今天也被证明在商业上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和冷笑话。这里借用何勇自己说的话就是:你见过这么牛逼的失败么?
再后来,出了郑钧汪峰和许巍,与其说这些人现在是搞摇滚乐,倒不如说这些都是带有摇滚色彩的主流艺人,徘徊于主流和小众之间。但是他们的作品无疑是摇滚的,你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些人作品中鲜明的个人特色,无论是郑钧的优雅颓废,汪峰的励志热血还是许巍的清风云淡都是你在流行音乐中所找寻不到的,我认为一个独立的灵魂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摇滚音乐之所以伟大的核心因素。我不必是完美的,但我一定是自由的,独立的。我的音乐讲的是我自己的故事和感悟,但你发现原来我们是一样的。这些人的作品在保留了个人因素后依然可以打动主流观众,这不得不说是天才般的素质和奇迹般的机遇的结合。
再来,就是花儿和五月天,我们先不讨论黑豹唐朝等等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不讨论摇不摇滚这样的问题。这是近十年来少有的火了的乐队而不是个体。中国的绝大部分受众的眼睛还是只停留在唱歌的那个人身上,所以一个乐队打入主流市场其实是一件尤为艰难的事情,况且这两支乐队在最早期没有变质的时候的作品的确是相当优秀的。两支乐队的风格一支是流行朋克,一支是流行摇滚,无一例外的加上了流行两个字,说明了目前想要打入绝对主流的音乐风格,还是要流行化,而且,这两支乐队都是纯中文乐队,在乐队发展的中后期都广泛利用了电视作为推广媒介。
首先说风格,亚洲人听音乐注重旋律的流畅性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国人,判断一首歌的标准就是简单的好听不好听。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摇滚音乐里较为好听较为容易接受的英式乐队和流行朋克乐队在国内比较容易卖的原因之一。(很多的主流艺人譬如周杰伦的大量歌曲中都含有英式,流行金属,流行朋克的元素在里面。)
其次说歌词,既然摇滚乐要表达自己,那么便出现了语言上的分歧,一部分的人和乐队(譬如我)因为听歌构成绝大部分是英语,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将歌词写成英文来迎合自己对音乐美感的需求,其实这个办法适当的使用是很讨巧的一件事情,我试过将我所有的歌全部改成中文来唱,结果是惨淡的,因为旋律和感觉的欧美化同中文歌词要相结合的很好是一件很考脑子的事情,但是唱成英文问题就解决了,就洋气了,就舒服了。唱英文歌不是装逼,而是自己觉得同样的旋律唱中文的感觉确实是不搭,毕竟最优秀的摇滚乐确实都在国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代表乐队是重塑,我非常喜欢重塑的音乐,很早的时候我甚至买了他们的EP做收藏。第一次听重塑我根本不相信这是中国乐队做出的东西,但也正是这样,重塑的东西如果不放照片进去,只听歌和看封面,确实就不是一支中国的乐队,从编曲旋律到歌词全盘西化,彻底放弃了主流市场而转入欧美和国内小众市场。看似自绝后路,但其实这样做是有深刻原因的。
我们所说的主流市场是什么?就是最具有消费能力的市场,可在我国有多少人会去消费摇滚乐呢?
因为文化的原因,70后们即使是摇滚乐迷也不会消费重塑这样的乐队,他们的记忆停留在黑豹唐朝的时代,而我对他们是否还会消费新唱片感到怀疑。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活的压力和梦想的破碎让摇滚乐显得那么不切合实际。他们可能会消费像怒放这样的现场,带着老婆孩子去看一帮老摇滚旗帜们唱那些唱了几十年的老歌,去重温过去自己还有理想的那些年华。但是他们,已经不是主流了。
那么90后们呢?比起摇滚乐队来我觉得他们更喜欢韩国日本的偶像组合,那些组合有着精美的脸蛋和姣好的身体,比起摇滚乐杂乱的风格背景主题,那些才是容易被荷尔蒙消费和接受的东西。而这点从80后的我们开始就初见端倪,只不过发情的对象由H.O.T变成了SJ,摇滚乐队在这里从来不是酷的帅的,只是神经的而已。
最后,剩下了刚刚步入社会的80后门,这些人中的一大部分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不会接触到英文类的摇滚乐队,一听英文就头疼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宁愿去听类似爱情买卖这样直白媚俗的旋律歌词也不会去选择Don't cry这样厚重深沉的英文作品。可如果连Don't cry这样的作品都无法打动他们,那什么样的摇滚作品可以呢?
所以我们的摇滚乐主流市场是什么?是所有这些708090当中极少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入门并且爱上了这样音乐形式的倔强的灵魂。看看你的四周,你可以做一个调查,让你的同事同学朋友报一下Mp3里最常放的10首歌,如果10个人中有那么一个的歌单里有一两首摇滚歌曲,那么你算是幸运的,如果50个人里有那么一个能对某一支摇滚乐队说的头头是道,那么我甚至要为你们鼓掌了。现在,你知道市场有多么小了吧。
而就是在这么小的市场里,又有多少只是下专辑从来不去看现场的,只是听中文歌从来不听英文的(或者反过来),只听这种风格不喜欢那种风格的…………所以大部分的摇滚乐队的心态确实就是,反正也没钱赚,反正怎么着我也主流不了,大叔大妈的音乐审美让我扳过来已经不可能了,哈韩哈日的更是两个世界的动物,干脆,我就玩自己的,我把自己想玩的玩清楚了,不愁没有同类来欣赏。
所以,你看到好多好像还不错的乐队渐渐地就没了,好多说着要做一辈子的乐队被岁月打垮了,留下的那些,看着貌似开始变得繁荣的市场继续艰难的坚持着。他们在想,好在现在有了Live House,有了一年几次的音乐节,有了豆瓣这样受众聚集的宣传渠道,他们等待着,可是时间在无声流逝。
所以,你可以看到每次看演出的好像就那么一些个人,去一个Live House去的久了能认识一半观众,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乐队演出观众一半都是圈中好友乐队家属。这就是我们的主流市场,一个太过闭塞的狭小圈子,正在慢慢的,带着一些不屑的,寻找着对外的通路。
而这条路,还要走的很漫长很漫长。
(累死了,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jaychoupp 于 2011-2-11 00: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