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曲”什么的,越不靠谱越给力
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得有个不靠谱的标签,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越不靠谱越给力。
比如龚琳娜的《忐忑》,一定得加上“神曲”二字才能火。
原本是专业音乐圈内的一首民歌作品,它的素材是地道的民歌旋法和衬词唱法,而素材的组织逻辑是典型的西方作曲思维,这种结合就像作者夫妻二人一样,少,但不怪。唯一有点娱乐价值的就是龚琳娜夸张的表情:由于《忐忑》从头到尾都是衬词,让听惯了歌词的人们觉得不知所云,加上龚琳娜奇怪的表情又似乎憋足了劲说点儿什么,这才把人乐坏了。
其实“神曲”这一头衔才着实有内涵,它引导了观看者的理解角度。最初使用“神曲”的人属于标题党,或出于好奇和不解,而之后人们附会时的心理则倾向于:“神曲”是对龚琳娜这类专业圈艺术家的讽刺(打着艺术旗号愚弄听众),多数人并不是憎恨它,而是在对它的调侃中获得快乐,还有智力上的优越感。看看当初网络上一边倒的恶评和一股脑的恶搞,就能体会。
这件事一定引起了小众艺术家的注意,你们该怎么向大众介绍作品呢? 至少人家龚琳娜欢欢喜喜的迎向了悲催的娱乐圈,唱完《忐忑》再唱两曲别的,很多人突然发现,原来她真的挺牛鼻。
比如汪峰的《春天里》,一定得沾上“农民工”仨字才能火。
这绝对是胡扯,旭日阳刚出现之前半年我已经在MP3里听了几十遍《春天里》,汪峰的歌迷们更是不止吧。但自从旭日阳刚走红,一直到春晚之后,一直有一种胡扯的说法,说没有旭日阳刚翻唱,谁知道《春天里》!先得说,这种论调是多么鲜明的展示了人们对“词曲作者”二字的冷漠。
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家都是寻找气味相投的人组成圈子各玩各的,一个成功的歌手和一首成功的歌曲不必“路人皆知”。汪峰在这几年国内的流行音乐圈子里的影响力,何须旭日阳刚来帮衬?是的,旭日阳刚火了,上春晚了,挣钱了,起因是什么?有人说了,是因为他们的草根“感染力”。我只想知道,最初他们俩个在出租屋里的视频如果没有加上“农民工”这个标签,而是写着“王旭和刘刚演唱的《春天里》”,你会那么感动吗?
“旭日阳刚”的感染力,至少一半是人们内心主动的煽情:这个时期人们内心太期待一种底层的声音,一种对抗商业浮华和政治鸭梨的声音,而汪峰的身份不能对应这种期待,他的《春天里》本来也只是唱唱个人的青春怀恋。旭日阳刚的第一段视频却一下子撞上了人们的这种需要,这首歌的内涵彻底变了,尽管里面有汪峰“可爱的小公主”,人们也情愿它唱的是农民工的“老无所依”。
我并不想贬低他们的翻唱,质疑他们的身份,但我是先听汪峰后听翻唱的,怎么听都觉得他们仅仅是简单的模仿。
累了,再捡一个陈芝麻烂谷子扯下。
才气慑人的Lady Gaga,非得用“雷人”二字来标榜才走红?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的女歌手为什么那么火,一定有人说,因为她太“雷人”了。这是中文媒体又一个典型的肤浅误导。
Lady Gaga 哪里是装疯卖傻的等闲之辈,她把玩“POP”和戏弄媒体的手段是安迪.沃霍级别的,而且,无论世界怎么误读,姐就是不跟你解释。
数字热忱 http://blog.sina.com.cn/u/1235700063
[ 本帖最后由 haovei 于 2011-2-19 18:2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