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9|回复: 1

+++情迷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1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情迷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8)
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
纽约影评人奖
洛杉叽影评奖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观众奖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大奖
西雅图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德国电影票房大奖
“这是古巴/从前,哥伦布曾到过这里/他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谢谢,哥伦布先生/当你第一次到来时/我还在欢唱/我舞着棕榈树叶/欢迎你的到来/我知道你的船载满了幸福/这是古巴/船上装着甜的糖/我的泪水却留了下来/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是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蜜。”
    ———摘自《我是古巴》(卡拉佐托夫导演)
  拉丁音乐已经成为新世纪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风格。当然,这不新鲜,2003年,76岁的古巴情歌手易卜拉欣·福乐推出了新专辑《Buenos Hermanos》。最近几年里,他和他的那些古巴老同行已多次震撼了世界。其实你也肯定不知不觉被古巴音乐影响过,今天,就让音乐来揭开这个被封闭多年的国度的神秘面纱……
     
他把泪水酿为蜜汁———古巴音乐教父易卜拉欣·福乐
  当古巴老头易卜拉欣·福乐(Ibrahim Ferrer)走在美国的街巷时,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美国,他想学习英语。那年他已是70出头了,他是到卡耐基来演出的,随行的还有他的一帮古巴音乐老朋友。
      
73岁的“最佳新人”
  后来,他荣获拉丁格莱美“最佳新人”,那年福乐73岁,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售出了几百万张。这个苍老的“新人”是被著名音乐人莱·库德(Ry Cooder)在古巴发掘的。库德在哈瓦那制作了一张音乐老精灵们的唱片《记忆哈瓦那》(又名“远景俱乐部”)———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他坦言道,唱片的一个优点是发现了福乐———古巴的抒情歌王,像Nat King Cole那样了不起的人物。碰到这样的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纪录片《乐士浮生录》里,福乐只是平静而粗略地叙述了他的身世。他出生于圣地亚哥的一个小镇,很小就没有了父母呵护,必须退学独自面对人生。十几岁时他就开始唱歌表演,上世纪50年代,他已是Pacho Alonso乐队的主音,唱红了一些歌,可是,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他不得不从歌坛退出。一退就是好多年,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
  “不想要让人们知道我的忧伤”———在录音室里福乐和同样苍老的女歌手奥玛拉·波坦多(Omara Portuondo)相视而唱,且挥手给她擦去泪水。他还有很多故事,但他却不说,把它藏在歌声里,但在他的眼神里,却映出了孩童一样的光芒,让你突然明白,当人们听到他的歌声的时候,他就纯属于音乐,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那时他是个要忘却苦难、把全部的情感和童贞献给音乐的孩童,不管他的相貌已是多么老。
  也只有读懂了沉重的含义的人,才可以这么温厚地发出声音,像执着的恋人保持着热吻的温暖。细看他的娃娃脸,是奇异的混合体,似乎皮肤和皱纹只是层面具,里面还住着个挚诚的孩子。他柔和而使人安心的演唱抓住了本国的感性精神。他声音的柔韧性可以和杰出的拉美球员的身体柔韧相媲美,松弛宽厚而精悍有力,忧伤和欢乐到了他的歌里,都演绎出加倍的光线和树阴,不再是流行曲里廉价的伤感。可这样感人的声音和这样生动的脸,却到新世纪来临时才不受拘束地闻名于世。
  
微笑着面对,感恩地歌唱
  福乐清瘦的身影在镜头里显得很灵活。他牵着老妻的手在穷巷随意地游逛着,把家展示给所有人看———狭窄的居所,老家具,旧电视机,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有恭敬地供奉着的拉撒路像,和夫妇俩心里存在的穷人的宗教。在重获世界的重视之前,他的生活里是没有掌声和鲜花的,他靠擦皮鞋和卖唱为生。他微笑着说,他不以这样的生活为耻,因他必须维持这个家庭。有时他还帮助其他人,尽管有时他们一点也不会给他回报。
  一个人以这样的微笑面对你,是因为曾要容忍生命里太多的泪水。希望和耐心是两件好东西,有时比智慧还重要。即便到了音乐殿堂卡耐基,福乐还是和他的伙伴们一样,在协作过程里不突出自我,举止慷慨。他的确不是那类哗众取宠要名利的艺人,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承受着生活,而不是吹捧和张扬着自己的伟业。
  一个民族需要堂·吉诃德,也需要桑丘·潘沙。看似愚蠢的桑丘是个集务实、谨慎、坚强、耐心、效率、乐观和幽默于一身的人。这个从乡间来的人,赶着驴子,同骑手一道生活着,且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桑丘的朋友、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说,桑丘相信一切,又不相信一切。
  也许可以在福乐那里找到桑丘和堂·吉诃德的统一。听听他用自己的话所阐述的哲学:“我们有很强的感恩能力。”看看供在他家的拉撒路像,还有,哈瓦那街头涂画的“永远保持梦想”的海报……在卡耐基的舞台,他一身笔挺的西服,气定神闲地唱起了他的古巴音乐。面对着观众如雷的掌声和欢呼,他好像是什么也没看到和听到,他只是像个小孩那样出神地凝望着彩霞。
  ———他是在和他的金色年代对话,这一次不是回忆,而是亲历。
     
飘扬在卡耐基舞台的古巴国旗  
  哈瓦那是个临海的城市。在它的海边,情侣倚在长堤旁,翻过堤坝的海浪会热情地抚摸行人和车辆,但是他们对此毫不在意,而与海面对面的那些住宅和街巷,每天都以音乐应和着波浪。这个理解海水性格民族的音乐,也因此而明朗、豁达和开阔。
  波浪永不间歇地冲洗着海岸,以此来哺育各类生物,但它们感到水的运动和生命就是生活环境。就从这样的背景里,有群唱着比雪茄烟更浓郁的歌谣的老人走向了世界,哈瓦那被海风雕刻在街巷的历史也随之荡漾起来。
  
寻找回来的“超级祖父”
  著名导演文德斯的御用作曲家、吉它高手莱·库德(Ry Cooder)带着儿子来到古巴,重新寻找“超级祖父”,那些近一个世纪来创造奇想的拉丁爵士音乐家们。对他们而言古巴是节奏的麦加,原住民的沙铃是件奇异的乐器,他们有着很难得的轻柔性,同时又是那么强而有力。起先莱·库德不奢望收获太丰,虽然古巴在革命以前,音乐是它最主要的出口品,可革命之后的古巴不再和美国唱片公司协作,古巴音乐在世界乐坛隐居已多年。然而想不到的是,他找到的是一笔无比珍贵的音乐财富,发现了一个在当地享誉多年的老乐团背后感人的故事。莱·库德为他们录了唱片《记忆哈瓦那》,这张轰动性的唱片获得了格莱美奖,卖出了700万张;同时文德斯以那些老人为对象拍了纪录片《乐士浮生录》,也在影坛传为佳话。
  关于遥远国度的记忆很容易被理想地加以浪漫色彩,但是文德斯却刷去杂色还原出原色。颂、伦巴、恰恰恰、曼波、萨尔萨、唐松、瓜拉查等奇妙的律动,比招贴画更能占据古巴人的生活。因为对于这群老人来说演出的机会是那么难得,所以他们可以只为这个珍贵的机遇表演而不要钱。于是DV机记录了录音的场景,有些歌是在老人们的居所里录的,难以置信的是声音显出特殊的纵深和宽广,这在数码录音室是得不到的。缺乏商业雕凿的“技术”,反而更显民俗豪情。他们的声音不会让你流泪,但是会让你感动,因为他们是以欢乐来感染你的。
  哈瓦那城市的性格气韵烟雾一样飘进来了。与其写一个人的历史,还不如表达出他此刻所承受的情绪,就像是镜子映出人的悲伤或欢欣。跑过喷泉的孩子,在工厂里卷纸烟的工人,老哈瓦那的楼群也像上海的老城区,也有悠闲的自行车和三轮摩托穿行。街头到处可见谈笑的邻人们,让人想起在上海里弄聊天的老头老太们。另外,哈瓦那也像是个老式汽车的露天展台。在此同时在日常生活这个渠道里,音乐之河自动地流着。有时它也需要适应它的河道,但是它不会干涸。
  你可能也会从那里听到些似曾相识的乐韵,它和你隔了辽阔的海和近一个世纪,但它唤起了你,对于你也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你也许没有听说过“远景”的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文德斯的镜头也无法给出这个已停业多年的音乐场所的相貌,可是那群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会唱出过去它的辉煌,不是讲而是唱,他们并不说在“远景”俱乐部曾经发生过什么,但那皱纹,那歌声和说笑间闪烁的智慧箴言,已说明了那些年里他们为什么欢喜和忧愁着。
  
古巴音乐回到舞台
  钢琴老人鲁宾坐在一群舞蹈的孩童之间弹久违的钢琴。他已经很久没弹琴了,他好多年来连一架可以弹的琴也找不到,可一到琴旁,平日连走路都吃力的他却精神焕发,弹得潇洒而精准。有趣的是,这个古巴的钢琴大师到了纽约却找不到自由女神的方位。同来的一位老人想打国际长途给古巴的家人却不通,原来美国和古巴没有建交。其他的老人在商店橱窗前看里面的名人像,他们认识查理·卓别林却叫不出梦露的名字,因为梦露当红的年代古巴已经封闭了。可是他们用这样的描述识出了小号手迪齐·吉列斯皮:“就是那个在星空下演奏的人。”———他们人生里最无需刻意保管的东西是音乐。哪怕什么都无法沟通,还有音乐可以让他们和全世界对话。
  沉寂多年的古巴音乐又动人地响起。卡耐基的厅堂扬起了古巴国旗,好像是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Buena Vista Social Club并不包括所有的古巴音乐,但它是一个缩影,是接起昨天、今天和未来的纽带。从这意义看,库德和文德斯是西方的王洛宾。
  马克思说,很难解释,为什么诗行和形象能在几千年之后被理解,并依然发出艺术的光芒。那一夜,卡耐基的听众听到了在古典、摇滚和流行以外徜徉的音乐,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那么感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民间音乐有点缓慢地、但以自己的方式回到了舞台。
  主流和非主流并不是两列背向而驶、永不相交的列车。地铁车站里的两条铁轨是缺一不可的,文明的车站里也有两列火车,一辆开向越来越精密的后现代文明,另一辆则通向文明稀薄的荒野。虽然当更多的人群蜂拥向前者时,后者被忽视了,但更宏观地看,人类总是在这样的两列车里徘徊,把一辆车里的东西带到另一辆,交汇就是这样产生的。
  你也许在想着视野最佳的窗口在哪里。我不能给你标准答案,但是我知道,它不在稠密的车箱里。
     
《乐士浮生录》的人和事  
  这部影片记录了一群古巴音乐传奇人物:
  奥玛拉·波坦多(Omara Portuondo)出生于哈瓦那,有“古巴的Edith Piaf”之称,棒球运动员的女儿,受喜欢音乐的父母影响,从跳舞开始她的演艺生涯。上世纪50年代和姐姐Haydee组建乐队“Cuarteto Las D’Aida”。对哈瓦那有很深眷恋的她一直在那里生活。
  坎佩·西甘度(Compay Segundo)1907年出生于工人家庭。他的个人标志是礼帽、西服、怀抱吉它、口含雪茄和浑厚的男低音。他5岁开始抽烟一直抽到95岁,就像他唱歌一样。
  依莱迪斯·奥恰(Eliades Ochoa),优秀的民谣歌手和吉它手。出身于音乐世家,从生出来的那天就开始听音乐,除了血液里流着音乐还日夜听音乐。当他和一把吉它一样高时,就开始卖唱,他伸出巴拿马草帽对行人说:“请给古巴音乐一点鼓励。”赚钱回家供养父母。
  鲁宾·冈萨雷斯(Ruben Gonzalez),7岁开始弹钢琴。原来的理想是昼行医夜奏乐,但后来还是出于对音乐热爱而专注于音乐表演,且成为钢琴大师。他独特的个人风格汇爵士、曼波和其他民族音乐为一炉。
  亚玛第托·瓦尔迪斯(Amadito Valdes)是位表演起来高潮迭起、拽住你视线的鼓手,他懂得让想象随鼓点飞跑,你总猜不出下一拍他会怎么敲。他和音乐界的很多重要乐团协作过,也是能把各类节拍灵活地即兴发挥的杰出高手。
  巴巴瑞托·多利斯(Barbarito Torres)也是古巴音乐界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10岁起开始搞古巴乡村音乐。他弹一件来自阿拉伯的12弦的“诗琴”,音色类似吉它,且还有一手背后弹琴的高招。
  比奥·利瓦(Pio Leyva)是古巴最有个性的歌手之一,也创作过很多标准的古巴式歌曲。他被戏称为“古巴的高地人”,一到舞台就会手舞足蹈激情昂扬。
  《乐士浮生录》真实记录了一次音乐和精神之旅。影片问世以后,在国际影展获得多个最佳纪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等,是近年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一部音乐纪录片。这部音乐纪录片真实地谈论了一个岛国,它的人,它的历史和未来。扭动在乐韵里的历史的轨迹,穿过文明和它的生命力,照着历史和它本身。若你想获得古巴音乐的集邮本,这恰好是精美的一册。
     
古巴音乐关键词  
  古巴音乐的韵律性和节奏感结合得很好。欧洲的铜管乐、非洲的打击乐、热带音乐和爵士乐相融的美洲音乐到了古巴,被顺利地本土化了。坦桑(danzon)、萨尔萨(salsa)、恰恰恰(cha cha cha)、曼波(mambo)、颂(son)、伦巴(rumba)、康加(conga)等节奏,随着蔗糖和烟草,一起出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当今世界,很多城市的派对和酒吧都流行萨尔萨,这是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基本节奏型与曼波、恰恰恰相似,但萨尔萨的一些两小节节奏型却独具特色。伦巴是受到非洲影响,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乐风。最纯粹的伦巴其实只有人声和节奏。后来,古巴的伦巴脱胎换骨,成为先领唱再呼应答唱的歌唱形式。但是,古巴音乐并非只有强烈的节奏,地位较高的家奴或黑白混血儿也受到欧洲地主惯听的古典音乐洗礼,发展出了韵律多于节奏的坦桑。
  恰恰恰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舞厅里首次出现的,是从名叫曼波的舞蹈发展而来且风靡全球的。它的音乐比曼波舞稍慢一点,节奏也更明快简单。恰恰恰带给人一种快乐、轻松、逗趣还有些聚会的氛围。颂形成于1880年,不但是古巴的主流舞曲类型,也是影响整个拉丁美洲舞曲最重要的元素。颂飘洋过海向北到了纽约,融合上世纪20年代盛行的爵士乐风就变成了萨尔萨。而当颂乐向南进入南美洲,混入迷幻的电子合成乐,则成了商业化的哥伦比亚萨尔萨。可以说,颂乐在古巴,是永恒延续的声音。或许在每个年代,它刻出不同的标记,也许是曼波,也许是萨尔萨,但是内核里,它可能还是颂乐。
1.Chan Chan
2.De Camino a La Vereda  
3.El Cuarto De Tula
4.Pueblo Nuevo
5. Dos Gardenias  
6.Y Tu Que Has Hecho  
7.Veinte Anos  
8.El Carretero  
9. Candela  
10. Amor De Loca Juventud  
11.Orgullecida  
12.Murmullo  
13.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4. La Bayamesa
文字来源:东方早报
古巴 哈瓦那 雪茄 卡斯特罗  切.格瓦拉
发表于 2004-9-21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人磨狗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7-25 23:10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