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8)
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
纽约影评人奖
洛杉叽影评奖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观众奖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大奖
西雅图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德国电影票房大奖
“这是古巴/从前,哥伦布曾到过这里/他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土地/谢谢,哥伦布先生/当你第一次到来时/我还在欢唱/我舞着棕榈树叶/欢迎你的到来/我知道你的船载满了幸福/这是古巴/船上装着甜的糖/我的泪水却留了下来/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是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蜜。”
———摘自《我是古巴》(卡拉佐托夫导演)
拉丁音乐已经成为新世纪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风格。当然,这不新鲜,2003年,76岁的古巴情歌手易卜拉欣·福乐推出了新专辑《Buenos Hermanos》。最近几年里,他和他的那些古巴老同行已多次震撼了世界。其实你也肯定不知不觉被古巴音乐影响过,今天,就让音乐来揭开这个被封闭多年的国度的神秘面纱……
寻找回来的“超级祖父”
著名导演文德斯的御用作曲家、吉它高手莱·库德(Ry Cooder)带着儿子来到古巴,重新寻找“超级祖父”,那些近一个世纪来创造奇想的拉丁爵士音乐家们。对他们而言古巴是节奏的麦加,原住民的沙铃是件奇异的乐器,他们有着很难得的轻柔性,同时又是那么强而有力。起先莱·库德不奢望收获太丰,虽然古巴在革命以前,音乐是它最主要的出口品,可革命之后的古巴不再和美国唱片公司协作,古巴音乐在世界乐坛隐居已多年。然而想不到的是,他找到的是一笔无比珍贵的音乐财富,发现了一个在当地享誉多年的老乐团背后感人的故事。莱·库德为他们录了唱片《记忆哈瓦那》,这张轰动性的唱片获得了格莱美奖,卖出了700万张;同时文德斯以那些老人为对象拍了纪录片《乐士浮生录》,也在影坛传为佳话。
关于遥远国度的记忆很容易被理想地加以浪漫色彩,但是文德斯却刷去杂色还原出原色。颂、伦巴、恰恰恰、曼波、萨尔萨、唐松、瓜拉查等奇妙的律动,比招贴画更能占据古巴人的生活。因为对于这群老人来说演出的机会是那么难得,所以他们可以只为这个珍贵的机遇表演而不要钱。于是DV机记录了录音的场景,有些歌是在老人们的居所里录的,难以置信的是声音显出特殊的纵深和宽广,这在数码录音室是得不到的。缺乏商业雕凿的“技术”,反而更显民俗豪情。他们的声音不会让你流泪,但是会让你感动,因为他们是以欢乐来感染你的。
哈瓦那城市的性格气韵烟雾一样飘进来了。与其写一个人的历史,还不如表达出他此刻所承受的情绪,就像是镜子映出人的悲伤或欢欣。跑过喷泉的孩子,在工厂里卷纸烟的工人,老哈瓦那的楼群也像上海的老城区,也有悠闲的自行车和三轮摩托穿行。街头到处可见谈笑的邻人们,让人想起在上海里弄聊天的老头老太们。另外,哈瓦那也像是个老式汽车的露天展台。在此同时在日常生活这个渠道里,音乐之河自动地流着。有时它也需要适应它的河道,但是它不会干涸。
你可能也会从那里听到些似曾相识的乐韵,它和你隔了辽阔的海和近一个世纪,但它唤起了你,对于你也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你也许没有听说过“远景”的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文德斯的镜头也无法给出这个已停业多年的音乐场所的相貌,可是那群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会唱出过去它的辉煌,不是讲而是唱,他们并不说在“远景”俱乐部曾经发生过什么,但那皱纹,那歌声和说笑间闪烁的智慧箴言,已说明了那些年里他们为什么欢喜和忧愁着。
古巴音乐回到舞台
钢琴老人鲁宾坐在一群舞蹈的孩童之间弹久违的钢琴。他已经很久没弹琴了,他好多年来连一架可以弹的琴也找不到,可一到琴旁,平日连走路都吃力的他却精神焕发,弹得潇洒而精准。有趣的是,这个古巴的钢琴大师到了纽约却找不到自由女神的方位。同来的一位老人想打国际长途给古巴的家人却不通,原来美国和古巴没有建交。其他的老人在商店橱窗前看里面的名人像,他们认识查理·卓别林却叫不出梦露的名字,因为梦露当红的年代古巴已经封闭了。可是他们用这样的描述识出了小号手迪齐·吉列斯皮:“就是那个在星空下演奏的人。”———他们人生里最无需刻意保管的东西是音乐。哪怕什么都无法沟通,还有音乐可以让他们和全世界对话。
沉寂多年的古巴音乐又动人地响起。卡耐基的厅堂扬起了古巴国旗,好像是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Buena Vista Social Club并不包括所有的古巴音乐,但它是一个缩影,是接起昨天、今天和未来的纽带。从这意义看,库德和文德斯是西方的王洛宾。
马克思说,很难解释,为什么诗行和形象能在几千年之后被理解,并依然发出艺术的光芒。那一夜,卡耐基的听众听到了在古典、摇滚和流行以外徜徉的音乐,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那么感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民间音乐有点缓慢地、但以自己的方式回到了舞台。
主流和非主流并不是两列背向而驶、永不相交的列车。地铁车站里的两条铁轨是缺一不可的,文明的车站里也有两列火车,一辆开向越来越精密的后现代文明,另一辆则通向文明稀薄的荒野。虽然当更多的人群蜂拥向前者时,后者被忽视了,但更宏观地看,人类总是在这样的两列车里徘徊,把一辆车里的东西带到另一辆,交汇就是这样产生的。
你也许在想着视野最佳的窗口在哪里。我不能给你标准答案,但是我知道,它不在稠密的车箱里。
古巴音乐关键词
古巴音乐的韵律性和节奏感结合得很好。欧洲的铜管乐、非洲的打击乐、热带音乐和爵士乐相融的美洲音乐到了古巴,被顺利地本土化了。坦桑(danzon)、萨尔萨(salsa)、恰恰恰(cha cha cha)、曼波(mambo)、颂(son)、伦巴(rumba)、康加(conga)等节奏,随着蔗糖和烟草,一起出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当今世界,很多城市的派对和酒吧都流行萨尔萨,这是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基本节奏型与曼波、恰恰恰相似,但萨尔萨的一些两小节节奏型却独具特色。伦巴是受到非洲影响,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乐风。最纯粹的伦巴其实只有人声和节奏。后来,古巴的伦巴脱胎换骨,成为先领唱再呼应答唱的歌唱形式。但是,古巴音乐并非只有强烈的节奏,地位较高的家奴或黑白混血儿也受到欧洲地主惯听的古典音乐洗礼,发展出了韵律多于节奏的坦桑。
恰恰恰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舞厅里首次出现的,是从名叫曼波的舞蹈发展而来且风靡全球的。它的音乐比曼波舞稍慢一点,节奏也更明快简单。恰恰恰带给人一种快乐、轻松、逗趣还有些聚会的氛围。颂形成于1880年,不但是古巴的主流舞曲类型,也是影响整个拉丁美洲舞曲最重要的元素。颂飘洋过海向北到了纽约,融合上世纪20年代盛行的爵士乐风就变成了萨尔萨。而当颂乐向南进入南美洲,混入迷幻的电子合成乐,则成了商业化的哥伦比亚萨尔萨。可以说,颂乐在古巴,是永恒延续的声音。或许在每个年代,它刻出不同的标记,也许是曼波,也许是萨尔萨,但是内核里,它可能还是颂乐。
1.Chan Chan
2.De Camino a La Vereda
3.El Cuarto De Tula
4.Pueblo Nuevo
5. Dos Gardenias
6.Y Tu Que Has Hecho
7.Veinte Anos
8.El Carretero
9. Candela
10. Amor De Loca Juventud
11.Orgullecida
12.Murmullo
13.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4. La Bayamesa
文字来源:东方早报
古巴 哈瓦那 雪茄 卡斯特罗 切.格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