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清弦古琴

古琴琴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先说说板材: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古时的琴以梧桐为面、梓木为底的琴较多,其次是上

好的杉木为面的古琴也比较常见,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琅嬽记》(14)载:

“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

斲为琴,妙过于桐。”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

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为木质问题,

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购买古琴时琴材作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虑。当然光有好的琴材是远远不够的,有好的料不一定是

张好的琴。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不知道该往下写一点什么东西了 古琴的相信大家都了解到有一点基础了,大家可以多多想想办法,提提问题,因为每周五晚上的公益课都会在琴馆跟大家相互交流,明天又有新的节目了,古琴和吉他的配合是一个亮点,没有机会来现场的朋友可以稍后等我上图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1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2: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在心的某个角落,是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了。

       偶尔有想起来的时候,色彩却总不鲜明。直到我遗落了这个世界,独自漫步在芳草漫的痕迹依稀的心径上时,我才能够听到分明的声音,如梦中的雾,萦绕在意念的竹从间。别于清晰,又届于模糊,朦朦胧胧的把我包围的,便是琴声了。

       欲循声却是无源,自然也是无缘。那个抚琴的我,躲着沾满尘土的我。而出于非尘的琴声,让我惊栗,让我汗颜,让我在矛盾中又染上了更多的烟尘,以致那难得奏响的声响,让我感到了些许哀婉。

       现实中也有琴,可以凭来借酒抒怀,而我却太过愚拙。一个冥顽的人,总是希翼张开灵翅,在清幽的乐声中起舞,着实是妄想!妄想便妄想罢,好歹还证明我未曾完全僵死。于是,裹着夜纱,柔和而不失幽怨的月光;玄衣削瘦,凝重孤傲而饱经沧桑的人,还有古雅厚重兼夹幽咽的琴声,在意念的隐地溶在一起,以致于本就模糊的影像,变得更加模糊。

       或者,古琴在我,只有听的份。而当间或地有琴声从道旁广播传入耳中时,杂着刺目的阳光,浑浊的空气,嘈杂的人声,其间还能容纳的,只有弥漫于城市中的苍白。即便是听听罢了,也没有什么听头。

       这样,古琴便离我远了。这段距离,并不亚于历史上那段尚可被敷衍乃至解读的传说。

       翻开一页页发黄的纸,据说那个还没有纸的年代,一张古琴便能承载理想的高山,便能泻出活泼的心泉,善哉!然而,无人能识的寂寞镀满了琴弦,直到与另一颗心发生碰撞,琴才舒完了传达与沟通的完美。这却是与天道相违。于是,阴阳隔成了永远的绝响,永世不得复闻。

       是啊,心弦既断,又要琴何用?

       从此,琴只属于个人,介于寂寞和傲岸之间。无论识梁父之吟,抑或五柳之音,完美便如同纸上所记载的那样,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

       古琴在孤独的轻抚中奏完了遥远的绝响。现在的古琴,除了收藏,更多的识作为一种避免消亡的存在。我走在迷彩的灯光染花了的街头,突然想到了古琴。禁不住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古琴只是几片残红,即使我有拾起的念头,浅薄如我又能发出什么声响?遗忘在心底未知之处的我,就在那雾的隔绝中奏成了我自己的阴阳两世。这个距离较之真正的阴阳之隔只会更远。

       也许我曾经有过一段上好的梧桐,却被我不知不觉中点燃,在烈焰中发出真诚而痛苦的响声,最后只剩下一抔烟灰。我目视这一切的发生却无能为力。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摔了,作为心中冥冥之声的祭品?

       我还有这个资格吗?

       难道,没有完美的奏曲,少了山水的回应,多了人间的轻浮,古琴便早已离人而去?一人一琴,只能在现实与虚梦中各自任孤独的绣斑侵蚀?

       我梦见我落泪了,泪水滴在琴弦上,发出最后的“铮”的一声。古琴上遂多了绣斑之外的斑痕,是那般触目惊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4: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情不好时,听点古琴曲

   唐代《琴诀》记载: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里,琴位列第一,也许正是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

        古琴曲目对心理减压、情绪平和的作用也讲究“相辅相成”,既要有清微淡远,也要有昂扬汹涌。在焦躁不安或是疲劳沮丧时,《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时而潺潺、时而汹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脱。

        心理专家提示:总体来说,选什么曲目,什么时候听,听多长时间,都以喜欢、投入为宜,而皆可有助于身心健康。想以古琴音乐平复心情、安静神虑的人,可选优美生动的《平沙落雁》、《良宵引》、《鸥鹭忘机》、《梅花三弄》和《渔樵问答》。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2: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了两周的大雨,终于在这周停了.所以来听公开课的琴友也格外的多,昨天琴馆差点都坐不下。
还是美丽的董老师在讲课,大家听的非常认真。



大师兄坐的很端正,目不斜视,仔细倾听。二师兄今天组了家属朋友图,带了好多人过来一同感受古琴的熏陶


这边也是极为热闹,泡茶的还是五月,桌面上水果格外吸引人!



据说五月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想去吃水果,然后大呼:樱桃没有了…全被琴友吃完了,可怜的五月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琴馆担心琴友周五下班过来听课,没有吃饭,所以每周的零食都会翻花样



连过道上都有琴友坐着,这次新增了古琴与吉他合奏版的凤求凰,获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容与是古汉语文学的高材生,大家都在听她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凤求凰的典故和趣事

这边的茶席也没休息过,今天泡的是凤凰单枞,鲜爽的口感,配上栀子花的花香,分外雅致!

琴友们当场学习基本指法和沧海一声笑,不忘拍照留念~



这个是传闻中隐藏节目节目,勤奋好学二人组一定要等到人都走的差不多 ,才肯唱唐士彰老师版本的酒狂,
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下次要求直接公益课就表演。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3: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两年前,在茶馆,认识了一位非常投缘的朋友,还品尝了她家的茶点,让我念之不忘。 没想到,最终她成为了琴馆的学生,这一饮一啄之间,莫非真有天定? 琴馆和古琴,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许多惊喜。多年未见的朋友,因为古琴与茶再次联系。那能不能聆听自己的内心呢?琴馆通过琴、茶、香提供与自己沟通的方法。琴声、茶味、香气,五感的享受,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 75619bf3ga6a1040685d4&690.jpg
发表于 2011-6-27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 老师啊  在北京么  我教你吉他 你教 我古琴 怎么样??、

会弹吉他  对学习古琴 有没有帮助呢?
发表于 2011-6-27 22: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境我喜欢 中华文化靠你们了·············!!!!!!! 让洋鬼子好好看看咱中国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4: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911mx 的帖子

很想这样~~可惜我不在北京 其实你弹吉他的学古琴比一般人快好几倍,相似的地方有一些,不过古琴难的大部分不是指法,而是意境和韵味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4: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哭泣的电吉他 于 2011-6-27 22:34 发表
有意境我喜欢 中华文化靠你们了·············!!!!!!! 让洋鬼子好好看看咱中国文化·····


谢谢关注 其实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传承的东西~~只是我们怎么去对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4: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哪天,大概是在2006年12月的27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当中播出古琴与古诗节目,看了之后不以为然。当时新诗古诗与古琴的音乐进行了结合,并说,古琴就是配古诗的。但在我看来,古琴,其实就是给当时的古人一种创作上的灵感而已。
       古诗人,词人,大多通晓韵律,而且,古人还善于唱诗词,在古琴的弦拨下,人的创作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并把诗词吟诵出来。为什么古人会写出那么多的好诗词来,并流传下至今,就是因为有古琴相伴。而今天,我们的生活比古人要精彩得多,为什么没有更好的诗词被创作并广泛传播。现代人,通晓韵律的人不多,会弹琴的不一定会写诗,有诗情的不一定会弹琴,所以,琴与诗就分开了。但是,我们在读或朗诵诗词的时候,如果有一种音乐恰到好处地相配,对音乐对诗词都是意境的提升,情感的振动,思想的激发。不是吗 75619bf3g76c9750e145c&690.jpg
发表于 2011-6-29 00: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越是名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女子12乐坊在日本多火啊··那个西藏的女孩 把英国人都唱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1: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呵呵~~看来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民乐这一块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5: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其实就是一种时间尺度。对于艺术习惯、审美时尚、对美的理解和观念,这个时间尺度一直鲜明地作出界定,因而对于时间久远的艺术作品,古人发明了“古”这样一种泛化而又独特的审美标准。“古”到底是什么?高小康先生在一本《丑的艺术》中曾说,“古”是由老丑转化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当远古的某种审美愉悦和享受离开了它的时代,人们便以一种超越的情感,将有限的生命状态投入到客观时空而产生的一种历史感。从而这种范畴里就包含了苍老、质朴、粗糙、生拙甚至丑陋,但这种丑陋毋宁说是在挑战我们世代对美的感知。
  在《古琴丛谈》中,郭平先生也表现出一种莫可名之的对“古”的执著与迷恋,似乎是传统中不绝如缕的“复古”热忱的延续。也许正因为此,这本书才会成为目前我所看到写古琴中最道地切肤的作品。无怪乎它四年来加印了四五次,新近又加印到了近两万册,让古琴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呢。

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5: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头来说,是否真的是“老丑”呢?却也未必。商周的雅乐之于新兴的郑卫之音必定是老丑,更为生新活泼的审美形式,就如天真烂漫的青年人,不管怎样,这鲜活的年龄所对应的一定是美的。审美习惯的变迁一点点淘洗着“古”的艺术,中国古代音乐中本来就不断接受和融合着新鲜的血液,汉代乐府中的鼓角横吹曲、唐代乐府中的龟兹乐、使宋词“皮之不存”的金元胡乐等,无不如此。但也有例外:轻灵跳脱的《梅花三弄》,从六朝的竖笛即箫到后来的横笛、琴、筝,到今天的交响乐,它的魅力却仿佛从来未打折扣。

  当我们撇开近代以来的民乐,和黄霑、顾嘉辉的“淡淡幽情”,真正去触碰这些古乐时,我们是否会像好龙的叶公一样被揭开脸前罩着的面纱呢?只是笃定信了这“老丑”的艺术中自有一份异样的美时,你才能超越你的时代去聆听它。还应该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当“古”成为一种艺术追求的理想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将又一次获得它的现世生命。就像明清书画与篆刻中的那些古拙、生硬抑或苍老、瘦瘠的奇景,其中又容纳了多少令人悸动、喟叹与伤感的深沉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5: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超越我们的审美局限,真正欣赏和领略到这远古以来鲜活的声音时,我们又将是一种何等幸运和愉悦的心情呢?这不就是辛丰年先生一直渴望的古典音乐中的“史感”么?
  今天的人去古远矣,想要躬身拾起那片古人曾经抛扬散落的思绪,让古琴音乐再度打动我们的心灵,只有重新安顿躁动的心,在山水情怀和清寂澄澈的心灵境界中寻求和谐的鸣弦之音!从水墨画的笔墨晕染中,从古琴的吟揉往复中,我们也许会依稀记忆起祖先心灵深处那层温和的质地。陶渊明蔬酒灌园,无弦亦韵;今天要亲近自然,弥合人天,恐怕却真的要伐毛洗髓不可了。幸好我们还有古琴……
  不过也要做好知识上的必要储备。比如要听《龙朔操》,就要知道王昭君的故事和历来诗词歌赋中被吟咏的昭君形象;要听《秋水》,对道家玄寂的思想和《庄子》的寓言需多一份了解。琴弦上流动的乐章,有枯寂,也有滋润;有愉悦,也有伤悲。当《文王操》丝弦上的钟鼓之乐响起,也许你也会禁不住像鲁羊、郭平一样感慨:这不就是我们的民族之歌吗?

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作为一种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的产生早在人类的文字发明之前。当人类在早期进化过程中,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群体得以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生殖中,随同语言的产生和工具的使用,就为音乐的最基本形式——声乐与乐器,创造了必须的物质条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心灵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应时,在情感意志上的一种反映。《乐记·乐本篇》在对音乐的概念作出诠释时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受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一、琴道一体的生命本质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又有众多形式、流派、风格。但“正统”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除去其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外,它的纯审美的要求,却是有着相当稳固的一贯性的。徐青山的《奚谷 山琴况》,虽然是琴学专著,但他总结的廿四况,却可以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部审美要求。这廿四个字是: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廿四个字,除去几个有关古琴的技法而外,几乎适用于中国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中的绝大部分及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而这种美学观的确立,却是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一致要求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2: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31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兴盛之前的中国佛教,很重视用音乐来开导众心的作用。中国的第一部分僧传——梁会稽嘉祥寺沙门慧皎著的《高僧传》,即专辟有“经师篇”与“唱颂篇”,在其十大门类中占据其二。佛教音乐美学,与儒家的音乐美学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把“中正”、“平和”、“淡雅”、“肃庄”作为基本原则。儒家的“乐”要为“礼”服务,音乐要服从政治。而佛教徒也把音乐视为弘扬佛法的舟楫、宣传法理的利器。佛教徒认为,佛教音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赞佛功德”,一是“宣唱法理,开导众心”,而“广明三世因果,却辨一斋大意”,则是唱导师最重要的任务。

    东西方宗教音乐美学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于对音乐功能的不同看法。复音音乐在欧洲产生并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它是欧洲诸民族特定环境与历史的产物,也是天主教的直接产物。从9世纪天主教音乐“奥伽农”出现到巴赫等人矗起欧洲古曲音乐的丰碑止,几百年的时间里,复音音乐在教堂的穹顶下逐渐完善。天主教(基督教)音乐家们的全部精力,全部才华,都被用来渲染上帝的伟大,创造教堂中恢宏、庄严、神秘的天国气氛。多声部的唱诗班与管风琴的巨大音响,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这种任务。也许是由于世代相传的天主教徒从小便熟悉了唱诗班的生活与弥撒曲的歌词,音乐在教堂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创造神圣的气氛,而不是讲道。后者的任务是由神父们的讲演独立完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0: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本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象《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记载,琴在西周时期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时琴与瑟经常在一起演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非常看重音乐的社会功能,把它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工具。由于孔子的提倡,礼乐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礼仪。而古琴是礼乐之首,这样,孔子的弟子们就把古琴普及到城镇的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以此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 阳货》)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县令,孔子去武城,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原来是子游用礼乐教化百姓。后来,人们就以“武城弦歌”表示为政者重视礼乐教化,治事有方。《吕氏春秋 察贤》也有类似记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父做地方官,用礼乐教化百姓,身不出屋而把单父治理好了。晋代嵇康也肯定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他在《琴赋》序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为优。”可见,古琴在古代对开通国家风化、教化百姓起到了重要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赋大家枚乘在《七发》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问候,用七事来启发太子,第一事就是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让琴挚砍下桐木制成琴,用野蚕茧的丝做琴弦,让师堂演奏尧时的名曲《畅》,俞伯牙唱歌。尽管太子没能接受音乐对他的启发,但也可看出时人对音乐教化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又称七弦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琴、棋、书、画作为“四艺”之首的琴。是我国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伏羲造琴。大概是因为古老的原因,后人又在琴上冠一“古”字,称古琴。古琴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琴,不仅声音美妙,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嵇康在他的《琴赋》中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化之无穷。”弹琴时的手势动作也很漂亮,古人形容两手“如双鸾对舞,两凤同翔。”史书中有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学琴于师襄, “《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等有关弹琴的诗句,可见琴在我国古代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的圣贤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等等,都无不以善琴著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弹琴故事和他们创作的琴曲、琴文与琴诗,以及琴学理论著作。 035f7f3534ce328999a433ad02041e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1: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的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早在公元前662年,卫国人在楚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建城时唱道:“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河南人早就选用桐、梓来造琴了。这种用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的选材,一直延用至今。


  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周简王至周景王时,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亦以善琴闻名于世,他曾在河南开封古吹台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座落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


  西汉宣帝时期,梁国(今河南开封)人龙德,以琴待诏仕于宫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他的《龙氏九十九篇》。刘向说过:“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这可能是一部琴书巨著,可惜原书己不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ddd.jpg 中国四大古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2: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时通读《世说新语》,始知广陵散。多年来,嵇康临刑抚琴的画面在头脑中竟一直挥之不去,唯独遗憾奉为绝唱的广陵散却四处寻觅不得。(大学时,无意从网络搜得此曲,透过劣质的音响,沉稳、清澈的琴声在狭仄的宿舍响起,虽不甚精通音律,仍为此曲所演绎的跌宕起伏之气韵所深深感染,久未自拔,然彼时尚不知古琴为何物。)
  直至跟随天津艺术团的老师学琵琶,才填补了这块无知。记得当时这位老师将古琴誉为阳春白雪,在练习的难度上有“千日琵琶百日筝”之说,而要想习得古琴,又将是难上加难,因此走到今天,古琴已经是气息奄奄了。在为古琴扼腕痛惜的同时,我仍然掩纳不住内心的一份好奇,既然被人称为天籁,再难也必将有人习之,为何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前不久一友人与我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琴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2: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一时间,古琴仿佛是久旱遇甘霖,在中国的大大小小城市掀起了谈论古琴的热潮。从报纸到网络论坛,报道古琴讨论古琴成为一种时尚。又因为古琴的“古”、古琴的“难”,学习古琴成为一种品味的象征,多少风雅之士孜孜以求。朋友聚会掸灰净手,挥手几曲,讲些文化历史,就会让入座者艳羡不已。
  然而,对古琴了解越深,我就越为古琴目前所处的景况而担忧。这种哄抬出来的地位、这种打擂台似的所谓对遗产的保护,之于古琴的命运,究竟成效几何?)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重要而独特,它并非一般常见的表演、娱乐的乐器,也并不擅长塑造具体人物形象和叙述故事情节,而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抒怀、寄情、言志的工具。所以从一开始,古琴就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因缺乏动人的故事而无法深入到市井生活,因融合了太多的哲学、美学思维而无法为众人所欣赏,这就是古琴。欣赏古琴,不能是简单的感观动作,而需要想象的极大配合。饥肠辘辘和充满肉欲者无法融入个中所表达的意境,学识浅薄者唯有望洋兴叹。于是走到今天,古琴就只好“曲高和寡”了。

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两三年,当今多位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的研讨及有关的论著中,经常涉及到古琴音乐。其中关于古琴音乐生存与发展的观点,激烈相向几乎到了针锋相对的程度。有说古琴必定“衰落”,将“蹶而不振”“沦为博物馆艺术”;有说 “可以注入新的生命,使它在新时期生存。”因此“古琴不会衰亡,不应进入博物馆。”两种观点涉及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即古琴音乐在实际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应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定位?是定位于必定“衰落”、应使之成为“博物馆艺术”;还是定位于“注入新的生命,使它在新时期生存。”使其得以发展!

  在古琴音乐范围内,古琴家及古琴音乐爱好者对于必定“衰落”、将“沦为博物馆艺术”的观点,几乎无一赞成者。然而对于古琴音乐实际的社会定位的含义,看法也不仅相同。一是认为根据古琴音乐的历史传衍、古琴乐器自身及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古琴音乐应保持书斋雅集的传统形式,崇尚淡雅恬静美。并认为不太适宜于大庭广众音乐厅舞台,更不赞成由于电声扩音所导致的失真音响。一是认为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乐器,其内容属于音乐范畴。1500年以来前人留下的3000余首曲谱及理论篇章,其中很多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面向大众寻求“知音”,使之发扬光大。前者更多是立足于主观审美层面,而后者则立足于客观发展的历史角度。区别在定位于“小范围的书斋雅集”,还是“大范围的发扬光大”。两者并非为尖锐相向的矛盾,品位高雅的小范围雅集仍然是今天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然作为社会定位的确定,其二者在坐标的内涵及位点上还是存在着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不论是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还是古琴家,涉及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古琴音乐在不论是过去的或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它已是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定位?这在较为重视理论研究并强调实践需要得到理论指导的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实践方面的总结和理论上的研讨。

  一门艺术形式具体的社会定位是社会主管部门及从事该门艺术形式的人群(包括专业者与业余爱好者)的意识思维行为。即相关的人群,根据艺术形式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其应有的恰当的社会定位,并作为理论依据,指导、推动一门艺术形式的健康发展。再或,科学地如实地总结出对该门艺术形式不必要再投入精力促使其发展的原因。譬如我们将一门艺术形式定位于必然“衰落”或是“衰亡”、只适宜于作为“博物馆艺术”存在的话,我们则无须再作发展方面的努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出应有的总结,使其自然而然地 “寿终正寝” 退出舞台,载入“艺文志”“地方志”,使之成为“博物馆艺术”即可。然而,如果对一门艺术形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它确实具有着发展的基础,能为现实文化生活服务,那么社会及相关的人群应尽力使之得到发展。可见确定一门艺术形式的社会定位是既严肃又重要的一项带有指导性的思维活动。
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2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7 2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向大众寻求知音?楼主,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8: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参加的雅集中,有一首琴歌总是被人反复弹唱,那就是《阳关三叠》,叙述的是古人在阳关送别好友时的离情。徐君跃和他的学生弹唱时,轻柔又略带感伤,优雅动人。而徐晓英和她的学生演绎的方式有所不同,虽然旋律和歌词并无二致,但徐的歌声更悲伤,似乎经由她内心深处抒发出来的悲伤。当我和如山师傅谈起时,他说:“从东、南、西、北各个角度看武当山,景象各有不同。古琴也如此。” 来自不同地区的古琴弹奏者们同时用琴声演绎着源自他们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也同时展现出不同地方风味的古琴韵调。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渐渐领略到了古琴旋律风景中的不同“道路”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8: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写一些古琴的心得呗~~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2: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各代帝王好琴者甚多。宋太宗赵匡义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后来各代皇帝也仿效改制一弦琴、二弦琴……直至九弦琴,南宋高宗赵构还特制盾形琴送臣下,以提示不忘武备。但这些改制并不受琴界接受,后世也无传承推广。宋徽宗著力“搜罗南北名琴绝品”,专设“万琴堂”珍藏,其中最名贵的是唐雷威所作“春雷”琴。后来金兵攻陷宋都开封,“万琴堂”落入金人之手,金章宗尤喜“春雷”琴,不仅列为其“御府第一琴”,与自己形影不离,临终还“挟之以殉”,可谓生死与共。
        宋元明的古琴今存较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代以来官方和民间有大量的斲制,称为“官琴”和“野斲”。例如明代内府曾集中名工巧匠成百上千的造琴。又如明潞王所造的“中和”琴数百张,今天也常能见到。当时制琴名家有冯朝阳、涂桂、张敬修、施彦昭等,同时一般有资历的弹琴家也都有斲琴传世的风尚,明清时期许多著名的琴家也都是斲琴能手。金声玉振—琴派一览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帝》、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浙派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 《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发表于 2011-7-9 12: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拘泥流派。真正的艺术,是要注入时代的元素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必须有网络音符,哈
走自己的路,创作出自己的风格,才有艺术生命力
发表于 2011-11-7 13: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记载,琴在西周时期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时琴与瑟经常在一起演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非常看重音乐的社会功能,把它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由于孔子的提倡,礼乐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礼仪。而古琴是礼乐之首,这样,孔子的弟子们就把古琴普及到城镇的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以此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 阳货》)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县令,孔子去武城,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原来是子游用礼乐教化百姓。后来,人们就以“武城弦歌”表示为政者重视礼乐教化,治事有方。

       《吕氏春秋 察贤》也有类似记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父做地方官,用礼乐教化百姓,身不出屋而把单父治理好了。晋代嵇康也肯定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他在《琴赋》序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为优。”可见,古琴在古代对开通国家风化、教化百姓起到了重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5-6 11:57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