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8-11 0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也是。在1966年当Fuzz Face初次量产时,我猜当时还没有真正的True Bypass技术。可能连double-pole double-throw的开关都尚未面世 。就像Tech 21/Andrew Barta那篇文章所说的, Jimi Hendrix在True Bypass尚不存在的年代仍然能做出好的音乐与音色(即使他的琴通过了处于OFF状态的Fuzz Face, 仍然让音箱发出了好听的clean tone or wah sound), 我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较真一个效果器是否是True Bypass. “音色来自于我们的手“这句话在此时更显得真切。
不管是任何一种Bypass设计,我仍然觉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尤其是录音的时候,就是确保效果器链里不被使用到的效果器并不存在于链中,并且使用的导线在方便的前提下不要过长。我有过多次经验,吉他手们进棚录音,把常用的效果器(Wah, Overdrive, Distortion, Chorus,
Flanger, EQ, Delay, etc.)全部接上, 即使那一首歌里他只用到Overdrive。我告诉他把不用到的效果器全部拿掉,吉他与音箱之间只留下被使用(always ON)的那一颗。音色的还原与提升连他自己都吓一跳。如果必须在两个效果器之间作切换,则一个好品质的A/B Box是不可缺的。
说到Fuzz Face, 说个有趣的事: 我在”Star Guitars”这本书里里读到,Eric Johnson把他的Fuzz Face底盖的螺丝拿掉,而只是用橡皮筋把整个效果器与底盖接合,因为他说那样“声音较好”,并且他能听得出来橡皮筋与螺丝对声音造成的差异。果然是NO. 1 Tone Freak! 但不管如何,我觉得他的独特音色仍然是来自于他那双不倦练琴的双手以及一个永不满足,追求完美的音乐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