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80|回复: 1

≡≡≡≡≡≡≡≡≡≡ 真正的民歌——陕北歌王【 王向荣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5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真正的民歌——陕北歌王【 王向荣 】≡≡≡≡≡≡≡≡≡≡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謙謙是前年在《焦点访谈》中,知道这位“陕北歌王”的,当时主持人是崔永元,他请歌王现场给大家唱一段,然后王向容张口就清唱了一段…… 当时我被完全震撼住了!感动的眼泪都流出来—— 好久没有听到这么亲切的声音,这么响亮这么有感情!

后来一直寻找他的专辑,没有如愿…… 今天搜到几个,送给大家听听。。。
我最想得到的就是他演唱的正宗陕北民歌《东方红》……
背景音乐就是东方红的原曲!
[mp=560,0]http://bdez.bdez.cn/vvv/yinyue/mg/骑白马(王向荣).mp3[/mp]

在全国歌坛,“王向荣”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像一些大腕明星那样受人注目,但他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却响彻大江南北,无人不晓。在陕北,他的名字更是妇孺皆知;在民歌界,人们也都能耳熟能详。人们给了他以“陕北歌王”、“西部民歌之王”的桂冠,而他却说,自己绝不敢称王,自己称王之时,便是在歌坛消失之际。



[B]从放养娃到专业歌唱家[/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向荣就出生在与蒙、晋交界的陕北绥德。这里的男子粗犷豪放,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在美誉。这里是民歌的故乡,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唱“信天游”、“二人台”。王向荣从小就在当歌手的父母的熏陶下长大。
把高音唱到hif的王向荣在小的时候就露出了唱歌方面的天赋。那时他还是陕北府谷县新民乡的一个放羊娃,每天一上山他就唱前人传下来的陕北民歌。对他来说,那是段没完没了的日子,所以他就没完没了的唱,一直唱到山峁周围的人家对他铭心刻骨、一有什么活动就念叨“王向荣”为止。即使这样,“文革”时期唱民歌的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命,初中毕业的王向荣还是在乡里老老实实的教了6年书,娶了妻子,生了3个孩子。
   直到1979年陕西省在延安召开纪念《讲话》的文艺活动上,时任榆林文化局局长的尚爱仁发现了他,王向荣才得以在官方的演出中登堂入室,并声名鹤起于三秦大地,直至成为今天榆林市艺术团的一员,及有“陕北歌王”的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王向荣后来还结识了陕北上世纪最有名的盲艺人韩启祥。这位在三四十年代经常给毛主席说书的老艺人非常喜欢王向荣这个后生,两人从此过从甚密,发展到只要王向荣一走进韩家门,韩启祥就能听出来并对家人喊“王向荣来了”的地步。在与前辈和伟人的传奇经历这一点相比,王向荣并毫不逊色,他在1980年一出道,就是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的,台下坐着的就有邓小平。演出结束时,伟人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在陕北生活过的邓小平显然对王向荣的装束和歌喉感到亲切,连声夸赞他唱得好。从此,王向荣成了北京人的常客,西北人的牌子,陕北人的骄傲。
[B]对艺术的追求[/B]
   这位农民的儿子依然保持着朴实的内在本质,也在勉力保卫着农村人的外在形象。他身着的是绸制的对襟衣裤,这是从前地主们喜欢的款式。他穿的鞋是圆口的老头鞋,却是皮质的,里面还垫着陕北农村特有的有好看花纹的鞋垫。现在的王向荣有四分之三时光是在城市中度过的,这身打扮是他给自己身份的说明,是他在城市中给自己的定位。一个50岁的歌王,就是再成功,想忘本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非常自信,也非常随和,谈起陕北民歌如数家珍。
   与其他陕北歌手相比,王向荣的优势无疑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粗犷豪放的声线上,更表现在他对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扬上。许多人都知道,是他在八十年代一个著名的电视系列片中把《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火的,其实这首民歌的原型并没有如此出色,是王向荣与尚建山、王鲁湘、郑健等音乐人一起经过长时间的打造,重新演绎的。这首歌内涵极其深刻,现在已经是世界民歌宝库中的珍品。现在,王向荣只要回到故乡,就把精力搁在对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上。对此,王向荣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民歌只有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又有新意,才有生命力。”在谈到老的陕北民歌时,他说那“是个自娱自乐的东西”,在谈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认为自己是个陕北民歌的爱好者,只是继承得比较好,发扬得比较好。有继承才能有发扬。”



[B]唱歌成了他的职业[/B]
   在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收集整理民间的歌曲,不停地唱,他的感觉太好了,对一切都是那么地得心应手。那时,他感到自己是“上天派来专门唱歌的”。
可以说唱歌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既娱乐了自己,又娱乐了他人,还有大钱赚大名出。但能把歌唱到王向荣这个份儿上却是不容易的。不久前王向荣给台湾“风潮音像公司”录歌,在录音棚里,他从上午10点一直唱到晚上8点,之间他不停地吸烟,却始终不倒嗓子,把我们的同胞佩服得直点头,连说“三高”都没这个金刚钻。
   唱歌成了他的职业,唱歌也改变了他的一切。
首先唱歌使他的经济不再贫穷,他的名气大了之后,自然有人请他唱歌,唱歌就要收费,这是这一行的规矩。他的收费不等。“回老家,一分钱也不敢要,老百姓喜欢你,叫你来,把酒桌一摆,你就给他唱,唱完不但没有钱,还把你灌得烂醉,到后来不是唱不动了,是灌醉了。但是在城里商业演出,基本上就是在叫你的时候,他就应该跟你说清楚怎么回事。比如一个企业准备推销一批产品,在大街上弄一个台子,说是给三千,行吧,三千就三千。”
   “三千在我们榆林城里边算可以的,我就算最高腕了。再下来就是一百、二百,顶多五百。我是拿过三千,反正一千就算腕,算本地的腕了。”
唱歌使他有了更大的交往圈,他也认识了找他拍片子的张艺谋和其他的艺术圈的人物,当然也结识了一些政界领导。
   他说他最反感在饭桌上奉领导之命为宾客献歌,别人在吃吃喝喝,谈天说地,他的演唱成了背景音乐。他无法蔑视自己内心严重的不平衡感,因为他始终觉得无论是谁,人格与尊言都是平等的。尽管他看得出在座者想听他的民歌的诚意,但是他还是下意识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几乎出于惯性。
   他是一名农工党员,遇到自己党内的同志时,他无拘无束,唱歌成了一种交流,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他同时也是一位艺人,遇到同行们时,他流露出的是本色的王向荣。在农工党十三大召开之际,他应邀参加了会议举办的文艺晚会。会后,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陕西省委会主委、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看望了他,并邀请他在西安畅叙。在西安一家陕北特色的餐馆里,恰逢陕西省艺术界名流在一起聚会。一边是农工党的同志,一边是同行。所以他唱得格外尽情,格外感人。一曲歌罢一曲续。他说,平时高兴的时候,他爱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伤心就唱比较悲苦的,比如说《走西口》。当晚他唱了最富陕北特色的民歌---情歌(当地称为“酸曲”,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如:《亲口口,拉手手》),以及他整理创作的《那达都不如俺山沟沟好》。一位美术学院的教授不知是喝醉还是听醉,在一直不停地大喊王向荣的名字,要求再听王向荣的歌曲。




[B]对民歌的期待[/B]
   身为民歌艺术家,王向荣对民歌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怀有一种忧虑感。他始终坚信民歌要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其实就是民歌的个性。在当下很多学院派民歌手大行其道之际,王向荣却断言,如此的民歌并不能走太远。因为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失去了民歌乡野的原生状态。这一切,在他看来是扼杀民歌生命力的无形杀手。
   前不久,刚刚有陕北歌手在央视的青年歌手大赛上获奖,但这也没有让王向荣对民歌的传承有十足乐观的心态。他承认获奖是好事情,但目前的现实是:过不了多久,歌手就会发现他的民歌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与那些名师教出的有着标准发声方法的民歌演唱家相比,他(她)的唱法无疑就太土了。而在向所谓的学院派、大腕学习靠近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民歌被都市化的过程,这个变化对于王向荣来说,是多么的不愿看到和不能接受,但现实往往就是那么残酷。

   但王向荣还是有期待。他说他还要继续多带几个学生,把一些好的老先人给我们留下最好的东西,想办法唱到尽善尽美,让他们把他的民歌事业传承下去。他还想出一套他的民歌音像专辑,把他的精品节目,诸如信天游、二人抬、地方小曲收录进运河,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热爱民歌,这些对他来说虽然尚需时日,但他坚信他的期待就像他的生息的黄土高原一样真实和可依赖。
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CD%F5%CF%F2%C8%D9




发表于 2004-11-1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喜欢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11-23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