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82|回复: 29

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出 处】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 本帖最后由 12356 于 2011-11-7 01: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0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俗语曰|:物以稀为贵{,此与大音希声有多少共同点。。
推论|:所谓的音乐是不是噪音--问号
发表于 2011-11-7 0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是不是大脑的想象力?
发表于 2011-11-7 07: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传说中的噪音?
发表于 2011-11-7 08: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字面上来看,大音希声应该是指:没有声音的音比有声的更强。
从内涵来看:阐明一个真理,不是声音越大越能说明问题,而是看你语言的内涵。
从吉他来看:音量大不见得音质好。
发表于 2011-11-7 09: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倒让我想起来另一个比较通俗甚至有些庸俗的问题:“你爱我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总是想当然地要去回答其可爱之处,结果如何呢?我觉得,结果就是具备这些特点且比之优越的人多了,你何必执着与此呢?
所谓道之实盖隐于无,并非是说不必有声音,而是不必有你所能道的清说的明的确定的吸引人之处,或者说不是谁能一言以蔽之曰的东西,似有非无吧。

所有发言都是个人一时的看法,并不见得是正确的。 —挺有些道理。
所有发言都是个人一时以为很正确的看法,哈,也是句实在话。
发表于 2011-11-7 0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shadowsmile 的帖子

shadowsmile 兄,我那下面的签名,是因为对于吉他,我是一个菜鸟,不是一般的菜,而很矛盾的是,我又喜欢说话,而高手基本不轻易说话,所以,我怕我说的话会误导其他和我一样的菜鸟,才出此对策,以提醒看贴的琴友。
发表于 2011-11-7 0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发表于 2011-11-7 1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声胜有声
发表于 2011-11-7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12356 的帖子

中国传统文化扯淡到了极致,所谓无用之用。比如楼主的发帖经常就是“大音希声”。 开个玩笑。
见识过楼主的吉他水平还是很厉害的,在这个论坛上还是少有对手的,所谓高处不胜寒。顺便情感上支持一下你的若干“大音希声”。
发表于 2011-11-7 1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记得20多年以前和朋友聊天谈及音乐,朋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卡拉扬在一次排练中要求首席小提琴的某个音拉得弱一点,首席小提琴按指挥的要求减弱了音量;卡拉扬指挥的习惯大家知道他是闭着眼睛指挥不看谱的,他要求还要弱,首席小提琴继续按指挥要求减弱音量;卡拉扬还是不满意要求继续减轻音量,几次三番首席小提琴实在没有办法,最后他就按住琴弦做了一个拉弓的动作,卡拉扬立即叫道“好!这就对了!!”
       欣赏古典音乐的朋友一定对喜欢的曲子(我不知道卡拉扬当时排练的是哪首曲子)很熟,人们在欣赏音乐信息时尽管没有听到其声,但却能够在大脑的意识中感觉或想象到她的存在!
发表于 2011-11-7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兄请看看我3楼的回复 - “猪也是这样想滴”...
发表于 2011-11-7 11: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11-7 11:05 发表
任兄请看看我3楼的回复 - “猪也是这样想滴”...

是滴,是滴!“驴也是那么想滴”...
发表于 2011-11-7 11: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只信上帝 的帖子

“……人们在欣赏音乐信息时尽管没有听到其声,但却能够在大脑的意识中感觉或想象到她的存在……”
正解 !这种大脑意识里无声的“想象存在”———抑或我们可理解为大音希声的“组成”之一吧
发表于 2011-11-7 11: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JiangYing 的帖子

嗯,渔也是这么想的……
发表于 2011-11-7 12: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走江湖 于 2011-11-7 08:14 发表
从字面上来看,大音希声应该是指:没有声音的音比有声的更强。
从内涵来看:阐明一个真理,不是声音越大越能说明问题,而是看你语言的内涵。
从吉他来看:音量大不见得音质好。

发表于 2011-11-7 1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巢湖渔夫 于 2011-11-7 11:58 发表
“……人们在欣赏音乐信息时尽管没有听到其声,但却能够在大脑的意识中感觉或想象到她的存在……”
正解 !这种大脑意识里无声的“想象存在”———抑或我们可理解为大音希声的“组成”之一吧

       想到就说说——不知渔夫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写的文字校对是找不出错别字的,因为自己在校对自己文字时根本就没有认真看内容,而只有让别人校对你的文章才会发现错别字(因为别人是在认真地读),其实这应该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现象吧,听音乐也是如此。

[ 本帖最后由 只信上帝 于 2011-11-7 12:13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7 12: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希声”看是国语,却让许多国人难得其正解。
发表于 2011-11-7 14: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声给哥回一句:是不是说手劲大了弦会断?
发表于 2011-11-7 14: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k827 的帖子

正解!老子当时估计就是因为这样弹琴才悟出的道。
发表于 2011-11-7 14: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了楼上的回帖后我承认我错了。我把“大音希声”理解为我们希望巨大的声音都是由每个人都发出的声音所组成
发表于 2011-11-7 23: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只信上帝 于 2011-11-7 11:21 发表

是滴,是滴!“驴也是那么想滴”...


驴和猪同时都撞到墙了··············
发表于 2011-11-7 23: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巢湖渔夫 于 2011-11-7 11:59 发表
嗯,渔也是这么想的……
原帖由 破喇叭 于 2011-11-7 23:25 发表
驴和猪同时都撞到墙了··············

呵呵,都撞到一块儿了,缘分,弹琴吧! (给牛听,如何?)

原帖由 走江湖 于 2011-11-7 14:26 发表
正解!老子当时估计就是因为这样弹琴才悟出的道。

江湖兄,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当时老子弹琴,一帮人不去欣赏琴声的悠扬,反而不断抱怨声音太小,不如其它乐器,难上大雅之台......老子无语,不想和他们多费口舌,于是叹曰:"大音希声"......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1-11-7 23:36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7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懂 无声胜有声  就行了
发表于 2011-11-8 04: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语自《老子·四十一章》。语出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谦注:“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这是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美的观点在艺术中的反映。“大音”,指音乐本身、音乐的本源——“道”;“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音响,“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第十四章》)。这里老子用音乐本身“听之不闻”,比喻“道”既属感觉范围的对象,又不能为感觉所直接把握,从而揭示了一切美与艺术的既诉诸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特点。基于他的“无欲”观点,他认为音乐等艺术形式会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欲望,进而导致天下的不安定。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他倡导应追求一种超越对声音的直接感知的“大音希声”的境界,即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
发表于 2011-11-8 15: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走江湖 于 2011-11-7 08:14 发表
从字面上来看,大音希声应该是指:没有声音的音比有声的更强。
从内涵来看:阐明一个真理,不是声音越大越能说明问题,而是看你语言的内涵。
从吉他来看:音量大不见得音质好。

发表于 2011-11-8 23: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上了一课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9: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uture幻 于 2011-11-8 04:23 发表
  “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语自《老子·四十一章》。语出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 ...
嗯,学习了。说巴赫是“隐喻的和声大师”或也是引用“大音希声”来评价的吧。

[ 本帖最后由 12356 于 2011-11-9 09:51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9 20: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11-11-9 20: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道家的东西,是说如果你修行到了那个境界,声音无所谓有无的,方正的东西无所谓有棱角的,有形的东西无所谓无形,。佛家叫做无分别智。就是到了对世间万物都一样的境界,而能平等的对待。当然这解释还是不足,咱们这毕竟不是修行论坛。凑合着这样说吧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4 16:46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