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本人纵横宇宙数百年之大观,现今的国产儿童作品,无论是影视、动漫、音乐还是平面,分明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两个字——“山寨”,六个字——“山寨中的山寨”,以及十个字——“没有最山寨,只有更山寨”。
别的不论,但说动画。
技术层面上说,平生最恨那些恬不知耻的打着“国产3D动画”旗号的垃圾,真正的3D渲染质感和光影,请那些拿着三流文凭的电工仔细观摩下国际同时期的作品。那种如同本人高一玩的CS1.4的画面水平,那种多面体漂浮的东西,你们真也好意思叫3D动画?
还有,整体色彩的配合——你们究竟懂不懂什么叫撞色、补色?什么叫自然过渡?再土一点说,在审片时,这么夸张的违和感,你们难道一点都看不出来?
不说技术,这个恐怕还有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借口可找,那编剧呢?
各种硬伤、不合理、低智和狗血的剧情,让现在的少年儿童们情何以堪?是不是只有连三流文凭都捞不着的编剧们,一边和着耳机里的网络神曲,一边用贫乏的想象力混杂着自身的屌丝经历,然后再百度一下日本二流动漫的脑残剧情,才能写出这么多的垃圾剧本?
还有配乐和声效,这个我就不说了,请想象花50块钱从淘宝上买一堆盗版软音源,配合上入门级的MIDI编曲就都明白了。
81年的《猴子捞月》绝对有资格比肩当年乃至现在的世界级优秀动画作品,更是绝对秒杀如今所谓“斥巨资”打造的脑残3D国产动画。无论是情节设定还是画面的光影、明暗、虚实和极好的氛围营造,都当之无愧是精品中的精品,更何况还有天衣无缝般应景的背景音乐。跪服!
第一幅的“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片头伊始,就用蓝色的梦幻和椰树剪影营造出了宛如“仲夏夜之梦”般的氛围,其后动画中打在猴子脸上明暗闪烁的月光更是让人叫绝,活脱脱是迷幻摇滚的路线,更为整部动画增加一丝梦幻般的色彩。
再来讲讲人物的设置。首先画风来说,虽然融合了一些欧式动漫风格,但本质还是水墨的中国风,原创性的猴子形象看起来既亲切又萌态可人。而且每只猴子的体态、表情和个性绝不相同,根本不会有配角千人一面的情况出现。
关于细节上做得无懈可击,有个例子:一只小猴看捞月而探出脑袋时,猴妈妈因怕小猴从背上掉下去而把小猴往里推了推——就是这么一个连1秒都不到的镜头,却体现了各种温情、各种玩味、各种细节上的完美。并非我言过其实,换位思考下,若非平时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体会,绝对想不出这种为配角安排的镜头语言,既增强了故事主线的感染力,又节外增添温情氛围,为全篇加码。
故事的主线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但在10分钟的时间里,丰满而毫不拖沓的描绘一个简单的故事是很见功力的。首先说丰满,大家都喜欢丰满,岛国动作片也喜欢丰满,但丰满不是你想满,想满就能满。窃以为,丰满就是要为主线增加饶有趣味又不游离的支线剧情,《猴子捞月》毫无疑问完美的做到了。从一开始的抢果子、追逐打闹,到为找绳子碰到蛇,还有那只神秘的猫头鹰,都是很值得回味的支线。
而毫不拖沓这点,完全就是当今国产动画也好、影视电影也好,剧情上最大的软肋。同样讲一件事,可能老外用2个分镜头就能搞定,我们必定要用上5个镜头,仿佛把观众都当成了逻辑推理上的白痴。 《猴子捞月》在镜头安排上,绝对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每个情节点到为止,又明明白白。
最后说一下配乐。
大概这个是最容易让制片方忽视的环节。是不是真的买一堆破解音源,请音乐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做个MIDI编曲就能搞定?非也!那样只会得到一堆公式般的工业音乐产物,连契合画面都做不好,更不论为影片增色。
《猴子捞月》中弦乐和合成器的配合相得益彰,虽然音质上今天看来是不折不扣的LO-FI,但凭借其完美的编曲和配器,让所谓的“顶级音源”黯然失色。要知道,这是一支真实乐团在为一部动画配乐啊,当年的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谨,如今只有唏嘘。
音乐,说到底,人,才是灵魂。
除了一段主乐句,随着情节的进行,乐曲片段始终不断在变化,配器也不断的增减,但如同珍珠项链,始终有一条线索串起这些或活泼、或舒缓、或紧张、或迷幻的乐段。形散神聚,风格多变,绝对是音乐的一大亮点!
其实,那个年代的世界级精品又岂止《猴子捞月》一部?随口就能说出《曹冲称象》、《大闹天宫》、《渔童》、《神笔马良》、《雪孩子》等太多太多,遗憾的是,当老一辈的领跑者们渐渐退出这个行业后,后来者竟不能继承其衣钵,辉煌的年代和作品终于落幕,只留下一片废墟。
向当年的艺术家们致以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