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1首:
原曲为升f小调。作品6中的四首玛祖卡是肖邦初次在国外出版的作品,也是肖邦开始脱离少年时代的习作领域,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发挥了他独特个性的作品。这首曲子是这组作品中最具旋律性,带有忧郁情绪的曲子。乐曲的构成类似具有两个插部的回旋曲。其中第二插部是诙谐轻快的,极为爽快,就象是乡村里的人们在围着跳舞的情景。
16. 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2首:
原曲为升c小调,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在此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他在这里把乡野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由三部曲式构成,中段是活泼的乡村风格的意思。
17. 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3-4首:
原曲各为E大调和降e小调,前者就象是在乡间看着年轻的男女们有趣的舞蹈,和声丰富,节奏生动。后者是一首非常短小的乐曲,就象是打草稿一样,乐曲中有一种忧郁的情绪。
18. 玛祖卡作品第33号第1首:
原曲为升g小调,被认为是肖邦中期的杰出作品。舒曼对此表示:“肖邦的形式逐渐鲜明,轻快。或者说我们的肖邦已经习惯于他的风格。不论是谁都会很快地被这些玛祖卡迷上。”这首曲子有着单纯而富于冥想的旋律,乐曲虽短,但却成熟。
19. 玛祖卡作品第33号第4首:
原曲为b小调,有人为此曲配了两个故事,其中的一个是诗人巫吉斯特的诗《龙骑兵》:一个士兵在酒店与一小姐邂逅。不久小姐离店而走。可是她的情人以为是受到欺骗遭遗弃,失望之余跳水自尽寻求解脱。诗的最后是“钟声响吧!响吧!响吧!马儿会带我到水底!”。乐曲非常优美,是同类作品中最为人们亲近和喜爱的作品。
20. 玛祖卡作品第50号第2首:
原曲为降A大调,是“贵族的玛祖卡,是完整的典型作品”。其旋律特别华美。由复三部曲式构成。
21. 玛祖卡作品第67号第4首:
原曲为a小调,是肖邦玛祖卡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旋律特别优美,在肖邦生前没有发表而成为遗作,实在不可思议。
22.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4首:
原曲为e小调,是“真正的珠玉,能使肖邦以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乐曲是以两个音为动机,以及伴奏的和弦不断变化,反复而作成的。其中的半音阶的进行,巧妙地表现出忧郁感情的动态。这首乐曲和下面一首乐曲一起于肖邦的葬礼时,在巴黎由马丁路易的风琴所演奏。
23.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6首:
原曲为b小调,是肖邦与情人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略卡岛的修道院疗养期间创作的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中的一首。全曲的基调始终表现出阴郁的色彩,在高音部的单调的声音中,真实地模仿另人心烦的雨滴声。低音部轻轻地奏出充满愁绪的旋律,这一旋律哀婉缠绵,充满着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凄苦忧伤的心情。乐曲最后在孤寂伤感的气氛中结束。
24.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7首:
原曲为A大调,俄国著名舞蹈家福金曾用这首前奏曲作他所创作的舞剧《仙女》的前奏曲。乐曲用行板,篇幅短小,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组成。宁静的主题如同一首柔和抒情,略带愁意的短诗,又带有玛祖卡舞曲的特点。最后在恬静的意境中结束。
25.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1首:
原曲为B大调,是一首轻快的作品,有浓厚的肖邦风格。弹奏时不应太快,因为这首乐曲中的柔软性与独创性和快速进行的乐曲并不一致。
26. “雨滴”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5首:
原曲为降D大调,伴奏声部不断重复的属音生动而逼真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中段部分是在描写马略卡岛修道院阴森的回廊及祈祷者,仿佛看到了深夜僧侣们搬运着他们同伴的遗体赴它界安息的行列。又让人想起乔治-桑所说:肖邦恐惧于修道院之充满了亡灵。这中段部分就象是恶魔在对我们张开狰狞的面目。而最初部分的回归,犹如驱逐了恶魔,给我们重新带来了新的,自由的新鲜感,在幻想与恐怖之后充满了清爽及优美。
27.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17首:
原曲为降A大调,是类似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那种甜美的乐曲。曾经有人问门德尔松对这首乐曲的看法,他说:“我非常喜欢,但是喜欢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喜欢,都是我回答不出来的。只是以前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乐曲欲五个乐段组成。
28. 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20首:
原曲为c小调,是肖邦对他亲爱的祖国历史的一瞥,它表达了忧愁的情绪,几乎象是一首葬礼中的挽歌,然而对不远的未来还寄托着一丝希望。整首乐曲都使用弱奏,以最初的一小节为动机,经过反复处理而构成的音乐。
29. a小调圆舞曲:(遗作)
此曲是肖邦年轻时代的习作,旋律忧郁而高雅。
30. "离别"练习曲作品第10号第3首:(主题)
原曲为E大调。据肖邦的学生回忆,当肖邦在完成此曲后曾兴奋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所作的最优美的旋律。一次当他的学生正在弹奏这首乐曲时,肖邦突然抓住他学生的手臂,激动而深情地喊道:“啊,我的祖国!”以作者生平为题材的法国30年代的电影《离别之歌》曾以本曲为主题曲。主题悠缓如歌的旋律,柔美深沉,带有明显的沉思色彩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31. "幻想"即兴曲作品第66号:(中段主题)
钢琴原曲是被经常演奏的一首作品,是肖邦24岁时创作的,因为主题类似当时某位钢琴家创作的一部作品,为避免争议,在肖邦生前没有发表,直到他死后才在乐谱夹里被发现。中段旋律优美。
32. 如歌的:
此曲是肖邦的习作,曲子单纯,旋律优美。
33. 升c小调夜曲:(遗作)
原曲为升c小调,原来并未构思为夜曲,是此曲的受赠人肖邦的姐姐鲁德维卡把“夜曲”这一标题加上去的。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之所以独特,就在于这首作品中引用了他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及歌曲《少女的愿望》的一些乐思。这些引用与乐曲的织体编织在一起是如此的富于技巧,以致于它们一点也没有脱离同出一源的性质和忧郁的美。
34. c小调夜曲:(遗作)
原曲为c小调,被认为是肖邦在华沙创作的,是他晚期的作品。这首作品相对低下的创意质量,清楚地把它定在这一时期内:当时在病痛中的肖邦给他的朋友写道:“我感到较为虚弱,我不能创写任何东西。”但是这首曲子的旋律仍具有肖邦夜曲独特的美感。
其他:
35. 玛祖卡作品第7号第2首
原曲为a小调,“好象是墓场上的舞蹈。即使是转为大调还是不能避免紊乱,因为心情太沉重了”。
36. 玛祖卡作品第33号第2首
原曲为D大调,是急速的快板,第一主题具有波兰民间库亚维亚克舞曲的特点。委婉欢快,波浪式的旋律线上下起伏,充满了温暖的生气。乐曲中间部分的前半段出现带有半音上行倾向的音调,旋律缠绵悱恻,带有忧郁悲愁的色彩,接着乐曲呈示以三连音的头拍起奏而占一小节长度的动机,并执拗地把这个动机反复了16遍,“表现了坚持用舞蹈摆脱悲愁和苦恼的一种心情,或者是表现了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的赤子般纯真的感情。总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气质”。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充满喜悦的欢快气氛中结束。
37. "牧童的笛子"练习曲作品第25号第1首 (GTP谱)
原曲为降A大调,肖邦说:“牧童因暴风雨的来临,避于安全的山洞中。外面风雨大作,牧童却若无其事地取出怀中的笛子,吹出优美的旋律,我就是在这种幻想下而作的。”
相关连接:
http://www.guitarschina.com/news/cg/cg02/c_20040130/old_211530.htm
http://www.guitarschina.com/news/cg/cg02/c_20040129/old_080619.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02-03 16:20: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