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3|回复: 19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改变了对钢琴的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4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经改变了对钢琴的偏见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好琴               
                                                   
    世上的声音,少有美如钢琴者。

    我父亲是个钢琴的终生热爱者。1949年,他随大军南下,一直打到福州。到了福州没过几天,他去国立音专拜访唐学咏教授,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名琴,可以饱饱耳福。

    门房把这位“大军同志”带到了一幢两层的小楼底下,告诉他唐院长正在楼上弹琴,请他稍候。我父亲听到楼上传来了上好的风琴的声音,其音色令人难忘。不一会儿,唐学咏先生下来了,对这位陌生的解放军同志的冒然造访访,好像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惊奇,听我父亲说要听钢琴,就把他带进了学校的礼堂。唐先生指着一架钢琴告诉他,这是斯坦威的baby grand,声音“excellent, excellent”。唐先生是留法博士,他的这两声“excellent”,至今留在我父亲的记忆当中。

    我父亲热衷于收集与钢琴有关的一切资料,从乐谱、广告,到钢琴厂的图纸,这多少是一种画饼充饥吧,因为好琴如斯,却必须等到62岁的年龄才有能力购置生平的第一架钢琴,并开始自己的学琴生涯。那是上海80年代生产的某个最糟糕的牌子中最便宜的一种,声音非常恶劣,我父亲却视之为珍宝。

    我们家的这架劣质琴长期以来一直使我对钢琴的印象不佳,使我以为钢琴的声音就是榔头敲铁轨的工业化的声音,不但大而无当,而且冷得不近人情。可是后来有一次机遇彻底地改变了我对钢琴的看法。那是几年前在挪威的时候,主人的太太请我去一个廉价的小型音乐会,地点在一个展览馆的二楼(一楼在举办免费的历代摩托车展,其中有一辆比一座房子还大的老摩托),约两百多平米的一个场子,大家随便坐,也没有什么台子。我们挑了一排的位子。那天的节目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那天的歌到底唱得怎么样,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那天伴奏的琴声却对我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因为坐得很近,可以听到每个音符都晶莹,饱满,生气贯注,好像比歌声更像歌声。听到浓快处,只感到温暖的和弦的波涛一浪一浪地涌来,令人产生轻微的晕眩感。

    演出终了,我好似大梦初醒。信步走到琴旁,记住了这架琴的牌子:贝希斯坦(Bechstein)。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欧洲名琴,老鲁宾斯坦和施那贝尔心爱的品牌。同去的老太太见我情绪高涨,便鼓励我试弹几声。我不太好意思动手,可又实在经不起诱惑,几番犹豫,最后伸出一只手指头,摁了一只白键中央c。信不信由你,这个c4弹下去以后,足足响了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我站在那里,就像易师爷听任盈盈试奏“笑傲江湖”那般丧魂落魄。这是无与伦比的一分钟,足以载入个人的史册。

    结论:钢琴音乐会,如有可能,尽可能坐第一排。音乐会结束后,如果没有危险的话,尽可能上去摸两下,哪怕是只弹一个音符。这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1998年10月,陈思和老师在日本一桥大学演讲,我躬逢其盛。休息的时候,会议主持者坂井洋史先生喊住了我,说演讲厅隔壁有一台贝希斯坦,声音好得很,问我想不想试试。那还用说吗?可惜这只是一台baby grand,音色比不上我在挪威听到的那架琴。

    所谓“baby grand”者,袖珍型的 grand piano也。而grand piano在汉语中有无数译名:大钢琴,三角钢琴,三角大钢琴,平台琴,音乐会钢琴,等等。这些译名,无一得当,没有一个能传达出grand这个词辉煌灿烂的王者气象。在西方,piano基本上就是grand piano。所谓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只是小可的勾当,上不得台盘。

    一部钢琴史,我们一眼望到的是无数名家名名曲如星河般耀眼璀灿。可是有多少人会记住一代代的制作公匠为完善钢琴音色,穷尽各种方案,不惜一切代价,呕心沥血的努力。钢琴的制作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即以其中的钢弦而言,先要用铁丝在电炉中加热至华氏2000度左右,送入铅缸中冷却,冷却后进行表面化学处理,然后送入钢制线模中进行拉制.经过多次反复拉伸后,当铁丝的直径接近钢琴弦的粗细时,再用钻石线模进行精拉制,这一切都是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一架9英尺的德国波森道佛(Bosendorfer)钢琴,有1万8千个部件,琴体承受20吨的巨大压力,总共经过48道工艺,堪与飞机的制作相媲美。

    一部钢琴制作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另类的折射,几乎成了国力的象征。先是英国琴,法国琴,德国琴的龙虎争霸,然后美国琴后来居上。1900年,随着明治维新的完成,日本制造出第一架雅马哈立式钢琴。1950年,第一台雅马哈grand piano问世。1967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钢琴生产国。到八十年代以后,韩国又逐渐取代了日本的位置。

    我们又怎么样呢?以前一直是非常可怜。但是广州珠江厂这两年在国际上异军突起,其旗舰产品GP275据说已能与任何世界名牌相媲美。大师贝尔曼(Berman)把它作为自己的指定用琴。看来我们真的是腾飞了。

    一架上好的钢琴(现在应该明白了吧,我这里说的都是grand piano,grand piano!)也从来都是富人的专利,暴发户的家具。霍洛维兹的琴是斯坦威(Steinway)公司为他定制的,价值50万美元。一架波森道佛275型9英尺琴,价值17万5千美元。那种庞然大物,你就是买得起,家里也放不下。家里就是放得下,邻居也受不了。

    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一旦喜欢上什么东西,一天到晚就会想着怎么把它搞到手。不过,就凭我那18平方的斗室,万把块钱的年收入,grand piano......太疯狂了吧?

    怎么说呢,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我们身处的难道不是一个疯狂的奇迹年代?我们难道不是有无所不能的电脑吗?我在说胡话吗?

    让我从头说起吧。早在1992年4月,我就怀揣着一生的所有积蓄,南下广州,从一家半非法的电脑公司买回了很可能是上海的第一块电脑声卡,插在我的286电脑里,让上海的业余电脑界小小的轰动了一把。这块当年让我倾家荡产,如今50块钱也卖不出手的声霸卡一代,可以用来作曲奏乐,也可以用调制波形(FM)的方式模拟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的音色。我用几天的时间,输入了巴赫三声部创意曲的最后一首。我请几个朋友来家里欣赏这部杰作。听了还不到半分钟,一个朋友就嚷嚷:“这不是魂斗罗吗?”。

    《万象》的读者,十有七八是不会知道“魂斗罗”的,自然也不能体会到这句话对我和巴赫的侮辱。当时我在此曲中用的便是“钢琴”音色。可是,不能不承认,我的朋友一语道破了我的“钢琴”极为浓烈而又可笑的电子味道。

    也许是偏要和那个魂斗罗的玩笑赌气吧,从此我开始梦想在数码世界里追求逼真的乐器声。这是一条充满诱惑的不归路。希望是巨大的,路途是遥远的,代价是可怕的。先是声卡一次次升级,然后是买高档电子琴,再把电子琴换成电子合成器,再为电子合成器配上越来越好的音源。我热切地关注电子乐界所有关于数码模拟合成技术的发展。从调制调频,到波形采样,再到物理建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琴”不同。毫无疑问,我用电脑合成的“钢琴”的声音一年比一年逼真,到1997年,我的“钢琴”已经到了能够蒙骗音盲的程度。再也没有人敢对我说这是魂斗罗了。可是,对音乐爱好者来说,这种数码的虚拟和现实的差别依然就像白天和黑夜那样分明。

    真的山穷水尽了吗?1998年,我看到一则爆炸性的消息:Nemesys公司完成了划时代的范式转变,他们利用新一代高速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用软件来模拟传统的硬件合成器,只用一台电脑,一块声卡,就能达到传统电子合成器无法梦想的超级拟真度。他们第一个模拟的就是雅马哈的C7钢琴,接着又推出了模拟的波森道佛275钢琴和斯坦威B型钢琴。

    高速电脑?我有。声卡?我再升级一次。Nemesys的钢琴软件?5月的一天,三张金灿灿的光盘从德国寄来,一张是雅马哈C7,一张是波森道佛275,一张是斯坦威B.

    把光盘放进电脑,把76键的带力度响应的MIDI键盘和电脑接好,插上脚踏板,把声卡的输出口同功放和音箱连起来,打开开关,摒住呼吸,好,开始弹,开始弹......

    这是真的,这是真的!我的眼中饱含热泪,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18平米的斗室中回荡着从我手下流出的(三架)世界名琴的声音。这完全是梦中都不应该有的图景,如今已经的的确确成为现实,或者说是“虚拟现实”。

    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身边有我父亲辛丰年和资深爱乐者吴维忠。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我父亲来说,拥有比唐学咏先生的斯坦威baby grand还要“excellent”的音色,而这音色竟然来自我自己组装的丑陋不堪的电脑,这是令人极为欣喜而又极其难以接受的事情。啊,原来闻名而不闻其声的波森道佛琴的音色就是这样的。

    那个9英尺长(确切地说应该是9英尺“厚”)的波森道佛275,是欧洲如今硕果仅存的超级名琴之一。此琴在十九世纪声誉鹄起,正得力于李斯特的表彰,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发现除了波森道佛以外,没有其它任何琴能够经得起他狂风暴雨般的撞击。鲁宾斯坦当年在维也纳,指名一定要用贝希斯坦琴,结果人家帮他运来的是波琴。坏脾气的大师大怒,在别人的一再恳求和解释下,勉强试弹了一下,结果立刻转怒为喜,并和创制者波森道佛本人结成好友。波琴音色朴实、醇厚、沉稳,恰如德奥的古典传统。事实上它也特别适合德奥的曲目,并深受欧洲钢琴家的喜爱。安德拉·希夫(Andras Schiff), 伽利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 顾尔达(Gulda)、巴克豪斯(Backhaus)、布索尼(Bussoni)都是它的追随者。

    斯坦威B型琴,6.8英尺,声音华贵甘美,清丽照人,极富浪漫情怀。你若到世界各大音乐厅去走走,定会发现十有七八是斯坦威琴。斯琴毫无疑问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追随者的队伍和最顶尖的琴手。鲁宾斯坦在他的回忆录里谈了不少他和斯坦威恩恩怨怨的趣世。古尔德用的也是斯坦威。

    雅马哈C7型琴原先是用象牙做琴键,现在当然是不可能了。国内一些音乐界人士如今偏爱河原(Kawai)型琴,不太看好雅马哈。雅琴在国外也常为人所垢病。其实雅琴明亮华丽,手感很好,质量稳定。连里赫特这样的大师也把它作为自己的演奏用琴,可见其自有过人之处。

    是的,这些大三角平台音乐会演奏琴都在我屋里,我忍不住又要重复一遍,在我手中,可以装进直径10厘米的金色小圆碟,还可以装进信封寄走。更多的名琴的数码复制品,更为逼真优美的音色正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布吕特纳(Bluthner)、施美尔(Shimmel)、霍夫曼(Hoffman)、鲍德温(Baldwin),等等等等。期待着越来越逼真的数码复制品,这也是期待一种完美,期待一种绝对。这种期待会以对现实的彻底遗忘为代价吗?真的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世上所有的名琴统统用数码的方式一网打尽吗?也许吧。对人文主义者来说,这完全是末日的景象。科学乐观主义者则会用钢琴的历史来教育别人和安慰自己:科学一点也不可怕,科学可以促进艺术,可以带来新的艺术。为什么要杞人忧天哪?看看钢琴的变化和发展吧,钢琴音色的提升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同工业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

    对我来说,只有一点可以确信: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定然不知天下何为真,何为幻,不知是我们弹琴,还是琴在弹我们,不知是喜,不知是悲,不知今夕是何年。
发表于 2003-2-1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好长、好精彩的文章!读它好比在炎热的夏天畅饮冰镇酸梅汤,冬天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4 23:16: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3-2-15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严兄,久仰!
虽然你我从未谋面,但我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倪斌兄那你知道了你的许多事情。
你在网上的大作均已拜读,感动之极。作为古典吉他和文学的爱者,能与你结交实为幸事!
有空联系一下,我的邮箱:xjs0121@sohu.com
 楼主| 发表于 2003-2-15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xjs0121兄,很高兴啊,希望能多交流。
因为是寒假,这两天常来,这个好坛子钩起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远离了吉他这么多年,我发现她还是我心中的最爱,可惜下个星期就要开学了,来这里的机会要少得多了。
发表于 2003-2-15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严兄的软件好羡慕,不知道网上有没有下载
发表于 2003-2-15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已经有电脑能够合成的可以乱真的钢琴(甚至是名琴)音色软件了。但世界上还没有一款哪怕是稍微象样一点的吉他音色软件。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就是机械性与人文性的区别。仅此一点,已经足以支持你坚持对钢琴的“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5 11:58: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3-2-15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可以比较的,其实钢琴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打击乐器,也是用弦的。最早的钢琴有两大类,一类是拨弦的,一类是击弦的。
我现在也非常喜欢听钢琴的音色了,还经常弹两下子,但我还是更偏爱吉他的音色。
钢琴的声音宽广、宏大、丰厚、华美、绚烂、明亮,其共鸣和泛音(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泛音)的丰富,不是吉他所能望其项背的。就是88根弦和巨大的共鸣箱吉他就根本比不了。
但是吉他的音色更人性化,更温暖,更细腻微妙,更有味道。
吉他的音色更富有变化。虽然钢琴也有各种音色的控制(TONE COLOR),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控制是“间接的”,要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装置,所以这种控制是有限的,比较单一(和吉他相比)。
而吉他是直接用身体去弹的,最多隔了个指甲,其实指甲也是人体。过去还有反对用指甲的,很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你脑子里有个什么想法,马上会反映在手指上,直接作用在琴弦上,可以说是从人心直接到琴弦。而钢琴通过机械传动以后,就有可能要走样。
很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在电子模拟采样音色中,钢琴的音色比较容易逼真,因为稍微机械一点也没有关系,钢琴本来就有很多机械的部件。但吉他就不同了,现在的技术把吉他可以每个音都做得很像,可是合起来还是不对头,没有那个味道。
或者这么说吧,钢琴是威严的大国王,吉他是美丽的小公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8 16:09: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3-2-18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定然不知天下何为真,何为幻,不知是我们弹琴,还是琴在弹我们,不知是喜,不知是悲,不知今夕是何年。”

多年的钢琴情结,yan gg 娓娓道来,让人读了才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呢。
庄周梦蝶,谁会在意是老庄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老庄。
发表于 2003-2-18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钢琴为乐器之王,小提琴为母后,吉他是王子~~我一直就很喜欢这样的比喻~~~
发表于 2007-6-22 0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见钢琴家改变了吉他的偏见.
贝多芬的有了................
发表于 2007-6-22 06: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弹过不少种电子钢琴,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 均不能通过控制下键速度来改变音色. 这是中高级别演奏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这些电子钢琴的缺省音都是模仿柔和的音色, 但是它们是不可改变的.
电子钢琴对下键速度起反应来微妙地改变音色, 需要更完善的设计罢.
发表于 2007-6-22 14: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我不知道多少钢琴的渊源,但感受着先生的心情。
发表于 2007-6-22 2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已被我淘汰,我只喜欢吉他!古典吉他!因为钢琴不能揉弦。
发表于 2007-6-23 02: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Pachelbel : Canon in D《卡農》
       
转贴自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 ... ic&MsgID=311154秋凉如我心

音乐源自:专辑

最後的溫柔-甜蜜時光精選 / 莎拉哈蒙

SWEET NOTHINGS / SALLY HARMON


專輯收錄多首莎莉.哈蒙膾炙人口的抒情金曲,包括新世紀音樂天后恩雅1988年轟動全球冠軍單曲《水印》、金獎電影「秘密花園」主題曲《冬之光》、賣座韓片「我的野蠻女友」插曲《卡農》、廣告金曲《歸鄉》,另外像是改編自絕美樂章Gymnopedies的《薩提狂想曲》以及布拉姆斯最為膾炙人口的《搖籃曲》等等…也收錄其中,整張專輯動聽程度無與倫比,超乎愛樂人士所能想像。這是一張集技巧實力、藝術內涵與音樂深度於一身的新世紀音樂精選大碟,十七首夢幻醉人的音韻,60分鐘的完美演出,讓人暫時忘卻煩惱與憂愁,重返生命當中的純真年代。您是否已經好一段時間不曾真切地被感動過了?那麼,現在就請您將這張【最後的溫柔】放入唱盤,帶著一杯香醇的咖啡,躺臥在沙發之中,輕輕闔上您的雙眼,真心品嚐這份可以滿足您聽覺享受的音樂極品。

製作發行:響韻唱片

唱片編號:SP129
音樂類型:CD發燒古典
發行日期:2005年09月28日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182413476.wma
发表于 2007-6-23 0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不错
发表于 2007-6-23 06: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56 于 2007-6-22 01:24 发表
怎么不见钢琴家改变了吉他的偏见.
贝多芬的有了................


对任何乐器的偏见,都是来自于无知!!——至少是对那件乐器的无知,推广为音乐认识上的缺陷(这里再用“无知”可能有点刺耳)。

老贝也是听了吉他的表现才说了那句话,但我宁愿相信他对吉他的了解仍然是相当的“无知”。一句一时的赞叹并不表示他认同这件乐器,我们往往也会说:呵呵,这个还真不错!!但这句话绝无推崇之意。——因为如果老贝真的“了解”了吉他,而仍没有欲望在吉他上谱曲,那就说明他认为吉他的表现力不足承载他的音乐。

最近几年玩10孔口琴,因为了解,也就觉得它真是很有表现力的乐器。
发表于 2007-6-23 06: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曹呈宏 于 2003-2-15 11:58 发表
世界上已经有电脑能够合成的可以乱真的钢琴(甚至是名琴)音色软件了。但世界上还没有一款哪怕是稍微象样一点的吉他音色软件。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就是机械性与人文性的区别。仅此一点,已经足以支持你坚持对 ...


这更多是市场的因素,而非技术的原因。如果世界上主流乐器不是钢琴而是吉他,现在有的就是吉他软件了。比钢琴更易合成的乐器多的是,不也一样没有被研究推出。

恩格斯说:“对社会发展最好的刺激是社会的需要”。中国俗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果因为没有软件就可以“偏见”钢琴,包括贝多芬在内那么多的大作曲家不为吉他作曲,就更可以“偏见”吉他了。

[ 本帖最后由 by_qianchen 于 2007-6-23 07:07 编辑 ]
发表于 2007-6-23 07: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feng 于 2003-2-15 13:28 发表
是可以比较的,其实钢琴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打击乐器,也是用弦的。最早的钢琴有两大类,一类是拨弦的,一类是击弦的。
我现在也非常喜欢听钢琴的音色了,还经常弹两下子,但我还是更偏爱吉他的音色。
钢琴的声 ...


有意义的,是各种乐器的“特点”,讨论“优点”和“缺点”意义不是很大。每种乐器都是因其独特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已的口味和偏爱,个人的精力是限的,因没有真正涉入而对钢琴不兴趣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学了吉他而对钢琴在思想上有抵触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
发表于 2007-6-23 1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y_qianchen 于 2007-6-23 06:48 发表


对任何乐器的偏见,都是来自于无知!!——至少是对那件乐器的无知,推广为音乐认识上的缺陷(这里再用“无知”可能有点刺耳)。

老贝也是听了吉他的表现才说了那句话,但我宁愿相信他对吉他的了解仍然是 ...
赞!以上三帖一并赞.
发表于 2007-6-23 1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话题请开新贴
论坛不鼓励顶旧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3 06:4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