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英雄
UID127813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514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4-12-5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15-4-8 17: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errible 于 2015-4-8 17:29 编辑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而成的。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場
面。当时(1956年),作者在随原公安军文工团在滇西南一带演出,在接触到彝族音乐后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于是在经过长期的酝酿后,终于在1960年创作出了这首经典
的作品。
对于那段美好的印象,他曾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
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 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①而作者的这些经历便成为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而对于学习彝族音乐的过程,王惠然先生又这样写道: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
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②就这样作者在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探寻中,在彝家的歌舞海洋中寻觅中,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创作出这首动人的乐曲。它不仅是少数民族音乐的表
现,也是王惠然先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努力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
乐曲的第二段是全曲的主题旋律段落。它是运用了琵琶上最具有光彩性的中音区,琵琶一弦的一二把位来演奏的,这样的音区选择能够使旋律即柔美又具歌唱性。
这段极具歌唱性的旋律其实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改编而成的,频繁的连音使用,使原本就纯朴、深情的彝族音乐增加了一种醉人的韵味。
作者对这段乐曲中的《烟盒舞》进行了些“琵琶化”的加工创造,其特别之处是主音调并不在第一拍,而是在十六分休止符后出现的。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休止小节上,
都有用第四弦空弦音奏出调式主音6(la),这样独特的节奏便形成了舞曲特有的弹性和律动感。
乐曲的第三段是一个情绪转换的过渡段落。在这段旋律中,主题旋律被简化,律动开始加快,力度也逐渐加强。透过那逐渐高涨的舞曲性的律动,半轮那跳跃的音乐特点
在这一段也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段的旋律共可分为八个小段,每个小段有俩个小节,并且每段的节奏型都相同,都由下面的这种简单的节奏型构成:
X XX X X ㄧ X X X X ㄧ这种节奏型虽然简单,却能够使乐曲的主音6(la)在每小段第一拍的扫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每小段乐曲不断重复的扫、半轮和弹挑的演奏下,旋律强烈的舞感表现的十分
明显,为突出这种舞感,在演奏扫弦时应要迅速、果断,而其它音的音量可以略微减弱。一开始的扫弦不宜太重,和力度一样可以随着情绪的加强而增加。
在此段乐曲中作者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强烈的节奏感,描写出了彝族热情的小伙踏着强健的舞步加入到了姑娘们的舞群中的画面。
乐曲的第四段是整首乐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本段乐曲不仅继承了第三段乐曲的欢快情绪,还在将这种欢快情绪发展、延伸的同时,延续了第三段旋律的基本节奏型和指
法,不过跟第三段的乐曲比起来,此段旋律曲调的进行是一组比一组高。
本段乐曲节奏型的运用是借鉴了民间锣鼓的基本节奏型而产生的,同时加上作者对彝族民间音乐《烟盒舞》的音调的变奏便形成了这强烈的舞曲旋律。在乐曲强烈的扫弦中也反复
的强调着这样的一个节奏重音:
> > > > > >
X O O Xㄧ O X O O ㄧX O O X ㄧO X O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