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吉他中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LAG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1

[交流感想] 谈情怀的新门槛:好音色,应该弹了就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16: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在购买愈加向线上倾斜的过程中,吉他品牌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向消费者展现更加多元的面貌,对音色的包装成为重兵其中的主战场之一。

但剔除营销,各品牌是否已经准备好把音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呢?笔者近日参访了 Fina 最新设立的工作室,与其制琴师团队围绕音色展开讨论,enjoy~



被侵蚀的音色

初阶学习者通常对音色并没有很明晰的认知,他们知道音色重要,也追求好音色,可由于缺乏辨识能力,影响他们决策的多是品牌方提供的试听音频以及网络评论。

而对高阶爱好者来说,音色则是最为重要的决策点,对音色有辨识能力的乐手一般会有部分录音经验,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这时候,他们重视音频试听与网络声音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高端、音色好的吉他品牌更容易在这群人中产生好口碑。

追求好音色,宠溺自己的耳朵理所应当,但问题是,在吉他上你不会看到类似电脑、手机的配置参数可用于比对的信息,这对初学者来说,产品实际价值就被蒙上了一层雾。

目前,初学够琴的花费正在逐渐升高,在与同行交流中发现,一些2000~3000价位的吉他已经有近9成订单是初学者第一次购琴。虽然营销造就了繁华,却也夹杂着盲动、混乱与无序竞争。只要运作得当,市面上售价4000元却连400元音色都比不上的吉他,竟也能制造出趋之若鹜之势,其丰盈的声名和贫瘠的品质,撕扯为巨大的扭曲感,而消费者却依然无从判断。

音色 — 谈情怀的新门槛

音色就像是一个用来团结消费者的遥远的图腾,品牌商利用这个无法明码标价,也无法轻易辨识的属性来获取溢价,这在 Fina 看来,是无法长久的,

Fina 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国内的吉他品牌“大而不强”,深层原因之一是乐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未能长期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竞争,很难锻造出强大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Fina 认为长远看来,应该是音色,而非短时间可以跃迁的营销活动。

“音色才是不破的耶利哥之墙” ,Fina 制琴总监如是说道,“我们一直在努力将「惊喜时刻」设置在爱好者首次拨动琴弦的时候。”



彭磊在制琴这件事上,浸淫了12年。

他年轻时四处拜访游学,后来,因为意识到知识体系的不健全与不严谨,又在亚马逊上买了十几本当时看不明白的外文书籍,花了大半年才研习完一本63页的薄书。为了更加直观的测试记录,还自费去购买了仪器,并学了录音。

彭磊似乎天然就有那种耐心,以十年如一的凝视,去发现制琴中那些无声无息,实则千钧的缝隙,在他眼里,琴弦的每一振动都充满嚼劲。每一次大突破时,彭磊都会寄给2个音乐制作人和3名吉他手,从这些专业朋友口中获得反馈意见,其中包括为《甄嬛传》《楚乔传》编曲的音乐人徐赫力,以及独立音乐人海峰。

一场长时间的对赌

尽管如此,但在另一方面,Fina 的制琴团队又深知:音色,少有人听得明白,更少有人讲得清楚,只要过了及格线,95%的消费者都是分不出来的。

一边知道顾客不懂音色,一边又在追求音色工程,“就像是在黑暗中对人微笑”,彭磊这样比喻他们的努力。 而 Fina 的创办人认为,这是一场长时间的对赌,如果赢了,Fina 会成为下一个 Martin、Taylor。

在不久前,Fina 推出了新的品牌计划,发轫之作启用的 slogan “好音色,弹了就懂”,其对音色的自信可见一斑。其定位是一把伴你入门,并且足够用到中级水平的吉他。Fina 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爱好者首次弹响 FinaGuitar 的时刻,也是他们首次意识到 Fina 价值的那一刻。



发表于 2017-12-9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6-2 1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