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2-25 2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陆伟“释乐系列音乐学习类文章”之
《“我不知道该练什么……”——学音乐,到底该学些什么?》
https://site.douban.com/kindleth ... 386/note/201610557/
文:刘陆伟(唱作人、音乐制作人、释魂乐队吉他手、录音混音师)
经常会有人抱怨“不知道该练些什么”,尤其是学了一些演奏技术、弹了一些歌曲之后,似乎音乐学习就停滞在那里了。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学琴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学习些演奏技巧,还是想对音乐本身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是会弹几首自己喜欢的歌就可以,还是想要创作音乐,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对于音乐学习来说,最核心部分的应该是对于音乐听觉的培养,但这恰恰是多数音乐教学所忽略的。大部分的乐器教学,只是在教一些手上的活儿而已。学生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学了很多年演奏技巧,但是对音乐本身缺乏深入的认识,如果想要创作,就会发现依然困难重重。
国内把音乐听力训练类的课程叫做“视唱练耳”,但我认为“练耳”应该放在“视唱”之前,事实上,在很多国外的教学理念里,“视唱”只是“练耳”的辅助手段。视唱是什么?看到一份陌生的乐谱,能够准确的把它唱出来(如果使用乐器演奏出来的话就称为视奏),这其中包括音高和节奏两个大的方面。一段音乐旋律的本质,从纵向来讲是音程的变化,从横向来讲是节奏的变化。举例来说,你首先得知道纯五度是什么音响效果,经过反复练习后建立起了对于纯五度的内心听觉,这样当你在视唱时遇到一个纯五度的音高变化你才能把它唱出来。对于节奏也是一样。所以首先要进行音乐听力训练,在对音程和节奏的音响效果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之后,视唱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那对于乐理又该如何看待?我认为,乐理是前人对音乐规律的总结,是和感性的声音相对应的理性总结,是帮助你理解、记忆、记录、分析、创作音乐的工具之一。关于乐理是否重要,又有很多以讹传讹的说法,尤其是以“某某成功音乐人声称自己不懂乐理”作为“乐理无用”的理由。我认为,如果你不是万中无一的音乐神童,那乐理对你来说就有意义,懂肯定要比不懂好,懂得多肯定要比懂得少好。
但是大部分的乐理教学方式都是错误的:把乐理和声音割裂开来,把它纯粹当成一种书面知识来讲,无怪乎很多学生觉得学习乐理很枯燥乏味。乐理的很多内容,本质上只是最简单的数学而已,要理解它很容易,但问题不在于此——只是理解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乐理和音乐听觉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乐理只有落实在听觉上才有意义。下面我更进一步说明:
音乐学习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建立起“耳”、“脑”、“嘴”和“手”四者之间的联系。
“耳”,指的是对于作为物理现象存在的音乐(听觉上的,包含音高和节奏两大部分)的感知和捕捉能力;
“脑”,指的是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和构建的能力,即乐理、和声、曲式、配器和读谱能力;
“嘴”,指的是用人声来再现音高和节奏的能力(一个音乐素材,只有你能把它准确地唱出来,我们才认为你是真正听到了它,听懂了它);
“手”,指的是乐器演奏技巧,对乐器这个音乐表现媒介的驾驭能力和熟练程度(能够通过乐器来再现你所听到的音乐,或者你自己内心听觉里的音乐)。
其中“耳”是一切的基础,“嘴、手”(演唱、演奏)是最显性的,最容易被大众直接感受到的,也是普通的老师和学生最看重的,“脑”是联系起“耳”和“嘴、手”之间的桥梁,是帮助你感知、理解、记忆、记录、分析、创作音乐的工具。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固化”成视觉上的符号,人们很难去进一步对它进行分析。也许对于极少数音乐天才来说,可以省略掉中间这个桥梁和工具,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决定了他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很多正规音乐学院所开设的课程,看起来也是想贯彻这个思路,但是在具体的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出入。在很多教学实践中,课程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教学方式僵化、教条、不够人性化,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自己在收集国外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受的教育的缺陷,它们让我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在对过去的缺失进行反思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吸收先进的学习方法。我一直希望能够把这些好的经验传给我的学生,还是那句话:在学音乐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少走弯路。或者说,在别人走弯路的时候你没有走弯路,这就是最捷的径。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保留作者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