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年结他老牌“Gibson Brands”(GB)今月初申请破产,本港逾百名子公司员工亦受到影响,估计被拖欠近2000万欠薪及代通知金。临时清盘人今(14日)召开债权人会议,并宣布正式解雇所有本地员工,他们将于明日起分批向劳工处救助。
有员工代表指,公司破产前原拥有近4千万流动资金,其后突全数“蒸发”,质疑总公司刻意逃避支付欠薪责任,并留下烂摊子予破欠基金“找数”。该员工又直斥GB是无良雇主,将搜证调查,冀可循法律途径追回欠薪。
临时清盘人“致同重整服务有限公司”今召开债权人会议,受雇于“Gibson Brands”子公司的大部分本地员工亦有出席,会上主要投票委任清盘人及监察小组,及向员工发放解雇信。
员工代表许**指,本地受影响员工共120人,他们原受雇于飞利浦,惟前公司于3年前,将其辖下生活及影音产品业务售予Gibson Brands,员工遂随之过渡。而Gibson Brands公司自5月1日宣布破产后,她指不少员工属经理级以上,年资逾20年、月领逾4万元,且合约规定解雇通知期为3个月,经估算后,初步相信公司共拖欠代通知金、双粮、假期及欠薪涉款约2000万元。
破产前有几千万流动资金
她引述财务部消息指,公司户口原于破产前夕仍拥有5000万元流动资金,惟破产后清盘人亦明言无力支付员工欠薪,质疑公司早有预谋,提早调动资金以逃避支付欠薪责任,她指日后将委托机构调查,以揭发公司有否“出蛊惑”,冀可成功追回相关欠款。
雇员如因雇主无力偿还债务而结束营业,可向破险基金申请特惠款项,根据《破产欠薪保障条例》,基金可以垫支的特惠款项包括欠薪(上限36,000元) 、代通知金(上限22,500元)、遣散费(上限首50,000,另加余额50%)及未放假期薪酬(上限为10,500元)。基金主要由公帑支付,根据破险基金周年报告所示,2016至2017年度共批出超过8000万港元,创过去6年新高。
Gibson 衰亡史:另一个分析
结他大厂 Gibson 向美国法院申请 Chapter 11 破产,好多人以为 Gibson 真的破产,其实Chapter 11的破产保护令,与香港法律了解破产很不同,有时候,债权人和债务人会同意申请 Chpater 11,以便债务重组,是企业拯救程序典型手法。Gibson 的结他好不好,我不作分析,我不懂。但Gibson在香港有间子公司,确与 Gibson 的失败有关,这是在香港科学园做总部的 Gibson Innovations Limited 有关,但香港传媒提也不提,甚至连 Gibson Innovations Limited办事处都不探访一下,这真的有点儿那个。
Gibson 不务正业兼买错品牌
Gibson 这间卖结他的公司,为何忽然与香港拉上关系,Gibson Innovations Limited其实是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的耳筒部门,皇家飞利浦电子有不少子公司总部并不在荷兰Eindhoven,而是远东的香港,一般都是就要售予他人的部门,像飞利浦的LG Philips Displays,总部便是设于香港。同样,飞利浦耳筒部门要出售前,都将总部搬到香港,而Gibson Innovations这间公司,便以香港做总部。
本来Gibson做结他,忽然要走到耳筒这种消费电子产品已经无厘头。因为Gibson不像Shure,Shure就真的以耳筒起家,现时大家爱用的封闭式耳筒,其实就是Shure推出用作应付嘈吵环境,例如演唱会等,给歌手以及幕后人员用的。但Gibson一直专注在结他,所以,这件事都肯定是不务正业。
而Gibson Innovations最灾难地方在于买错品牌,同样是美国音响公司,Herman买奥地利AKG是没大错,因为AKG的口碑十分好,至少在专业层面如此。但飞利浦却另一回事,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飞利浦音响是中价好品牌,但去到九十年代,飞利浦的品牌却是以灾难来形容,除了照明产品,其实飞利浦的名声江河日下,而音响更是受害者中的受害者,既没有以往音质,亦没有以往在电子零件上的全盘掌控(因为变成了NXP公司,而NXP公司应该很快会成Qualcomm的一部分),更没有以往在Eindhoven设计时那种型格。而Gibson Innovations买了一堆烂牌子,以及烂透的耳筒,特别是平价耳筒来玩,大家见到Gibson Innovations品牌的耳筒都退避三舍,所以这次破产保护令特别强调要关闭Gibson Innovations,力保专业音乐和结他部门也是如此。
而为何Gibson Innovations的耳筒变成了灾难,除了飞利浦过往荷兰式追求低成本的烂管理,更大问题出在Gibson Innovations大部分厂房都在中国,那大家都知道什么事。Bose的耳筒有名贵,但为何会有人买Bose耳筒,因为Bose厂房在墨西哥和马来西亚,质量比较有保证。而飞利浦耳筒那些十美元至廿美元不到,在黄金、高登当电脑配件卖的货色,大部分在中国厂房制造,你会有什么期望?
当然,Sony都玩这类割价游戏,只不过,Sony的厂房设在越南和泰国,成本比中国平,而Sony由于有流动电话部门支持,所以耳筒部门不愁产量,甚至大批采购原料成本比Gibson Innovations更有优势,所以同一价位的耳筒,Sony的性价比会比Philips好一点,光是这点,够要了Gibson Innovations的命,Gibson本身不申请破产保护令也不成。同样的低质量耳筒,只有十元八块港币的价格差距,本身便足以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