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8-30 1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纯属个人扯淡,仅供娱乐
吉他在指弹和扫弦时输出的力量是有较大区别的——扫弦的输出力量会大一些。而一些琴面板和音梁的总体设计可能能承受的住指弹的力量输出,或者说大多数琴为了易驱动而在面板和音梁的设计上不会“过度”牢靠。这导致大多数木吉他在分解、指弹时能有不错的音色,而在扫弦时由于力量增大,造成了声音的垮塌——某些频段的衰减速度激增,多出现于低频。
很多描述D型琴的资料都有类似文字——适合扫弦,低频能淹没中高频。因此扫弦时出现低频垮塌现象就很难得到较好的整体效果,2楼的情况,我觉得可能和弦枕、弦钉的影响并不大,而是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潜意识里或许慢慢熟悉了这把琴的动态特性,扫弦时不自觉地力度变小了,英格曼在较低力量输出时音色很温润,但是大力输出就很容易垮塌。
最后说说马丁和大G,个人理解,马丁曾经为了质量稳定——毕竟第一大的产能摆在那里,中低型号的音梁设计普遍“过度”牢靠,这导致马丁的诸多型号都较难驱动,而扫弦却因为力量增大,恰恰到达了Martin最佳的输出状态。
至于大G,扫弦普遍口碑较好的J45系列,超级短的弦距让J45很难出现垮塌的情况,而较大的共鸣箱弥补了短弦长在音质上的一些缺陷,使得J45在扫弦上非常出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