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33|回复: 29

[原创文章] 关于音乐欣赏的一点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3 0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本帖最后由 嵛少爷 于 2020-7-23 15:24 编辑

其实,在正式学习音乐以前,我一直有一个关于音乐欣赏方面的疑问。小时候,爸爸喜欢听交响乐磁带,我也跟着耳濡目染。那个时候,我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但却对那些高昂的、迂回的、阴郁的、开阔的旋律有着自己的想象。有一次,我和一个从未学过音乐的朋友去听了一场纪念贝多芬的专场演奏会,我们都深深地被打动了。尤其是听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时,我们都对这首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看似合理的理解。后来,当我真正了解到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对作品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甚至和贝多芬创作这首宏大交响曲的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精神南辕北撤。因此,一个一直在音乐赏析方面纠缠我许久的疑问便孕育而生了——音乐审美是否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
  您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疑问很幼稚。难道不懂德语的人就不能欣赏莫扎特的歌剧?不了解史实背景就不配走进音乐厅,去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了吗?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音乐学系教授,同时也是“新音乐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放音乐给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层段,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听,请他们解释自己刚才所听到的音乐内容。最后她发现,非音乐专业人士极其擅长理解,甚至解释音乐的情感与修辞,而那些专业人士则大多都不屑于非专业人士所谓的“无稽之谈”,对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做出一套形式解释。 如果作为一个欣赏者,他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都相去甚远的话,那么这样的理解、审美还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意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听,去感受,去欣赏呢?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针对这个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要想剖析这个问题,就先得弄清楚音乐的美源于何处,什么是产生这种美的根源。是我们的情绪情感?亦或是音乐本身抑扬顿挫的必然结果。这让我们不得不暂时把焦点集中到音乐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自律”与“他律”、“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上来。所谓音乐的“自律性”是指音乐运动形式的独立性。它强调,音乐的美蕴含于音乐形式本身,对于美的理解不能求助于任何脱离音乐的其他客观实体(例如心灵、道德或是情感)。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内涵)就是乐音本身的流动形式。而“他律性”则认为,音乐运动形式是人类的情感和经验所赋予的,音乐的意义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人们赋予它的情感高度。
  将美的问题还给艺术形式本身的话题由来已久,它最初被反应在视觉艺术的领域中。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戏剧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温克尔曼(Johan Joachin Winckelmann)就围绕古希腊时期的著名雕塑《拉奥孔》进行过一次关于美感究竟源于形式本身还是形式之外的争论。而在西方音乐领域,真正开辟了音乐“自律论”的,是奥地利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在他那篇著名论文《论音乐的美》(Vom Musikalisch Schonen:ein Beitrag zur Revision der Asthetik der Tonkunst)中明确指出,音乐的美和意义皆来自于“形式”的立场。尤其是在论文的第三章《音乐的美》中,汉斯立克提出了著名的“乐音运动形式”的命题,从聆听音乐的日常经验出发,通过音乐结构、调性、和声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系统地论证了音乐之美并不依赖于外在的情感或是其他内容,而是依靠音乐的形式。汉斯立克的这一美学理论在音乐美学界引发了不少争论和批评,其焦点都围绕汉斯立克把“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等同为一物的问题而展开。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虽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就是音乐的形式,但他也曾强调过,缔造这种意义的创造者是作曲家的心灵,而形式就是这种心灵(或者称为精神状态)的再现。正是基于这一点,德国另一位极为重要的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在自己的专著《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usik-asthetik)中,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形式主义的争论》的论文,为汉斯立克“内容即形式”的美学理念作出了几乎完美的解释和正名,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达尔豪斯认为,汉斯立克并非承认音乐只是形式而无其他,他将“内容”与“形式”划上等号也并非是为了否定音乐内容(内涵)的存在。相反,他认为汉斯立克所理解的音乐内容,已不再是独立于乐音之外的对象和情感,而是作曲家的“心智精神”。同时,作曲家笔下流露出来的音乐作品(即作品乐音的运动形式)正是这种“心智精神”的外化和另一种存在样式,它与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感、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同源同质的。所以达尔豪斯认为,在汉斯立克那里,音乐中乐音的流动方式实际上就是作曲家创作精神与情感的克隆体,“形式”等同于“内容”即可理解为“音乐情感”就是“音乐的形式”,只是同一实质的两种不同形态而已。为了方便理解,我从绘画上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赵无极是我国非常有名的抽象画派大师,他最为著名的代表著《向杜甫致敬》在零八年以四千多万港元的价格被拍卖。这位在抽象画领域鼎鼎大名的大师一生有过三任太太,其中他最爱的却是第二任陈美琴。在陈美琴英年早逝后,赵无极曾一度抑郁,萎靡得连起床吃饭都成为多余,更别提艺术创作了。有一天,他的一个法国朋友来看望他,见他如此颓废便向他提议,让他拿起画笔,不用思考需要画什么,怎么画,只将自己现在内心的情感宣泄在纸上即可。 于是,赵无极试着拿起了粗大的毛笔,在一张接一张的宣纸上画下了一条条一道道浓淡相宜,纵横交错的墨迹,而这些作为他宣泄情感的作品之后被做成了屏风,一共十来副,被搬上了画展。虽然画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人能说得出他到底画的是什么,但这一撇一捺间却记录了他失去亡妻之后的心路历程,是他心中无处宣泄的情感的外化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画的是悲痛,是思念。这些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墨痕是赵无极通过笔墨(作画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心智精神),“形式”即“内容”,因而感人。
  从这个层面上讲,既然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外化,那么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解读自然应该从我们的情感出发,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即是人与作品的情感交流,组建共鸣的过程。而情感也是人类共有共通的“语言”。有时,一首简简单单的歌谣能够将两个本不相识,甚至天南地北的人牵连在一起。虽然语言不通,但心与心的距离却能越来越近,这就是情感艺术形式的魔力。故而,欣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舞蹈,只需要敞开心扉,撤去自己心灵的伪装,以最真挚,最坦诚的态度去感受——这就是艺术的情感,也正是音乐的情感,它不能用简单的对错与否来评判!突然想到20世纪美国著名音乐美学家、理论家、文史学家伦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他从另一个层面(心理学层面)对音乐情感的诠释——“它是音响对于人的心理形成一种期待惯性,这种期待的满足与否或是满足的方式都能使得心理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会带来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于过往情感经历的唤起。”由此可见,音乐情感是一种情感的期待,是对过往经验的唤起,艺术形式是心智精神的转化,同时它也像一面镜子,去反映唤起每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所以我觉得,对不同形式音乐的赏析和解读无关其他附加性的外在条件,只在于内心的态度,在于你的过往经历,在于你的思想情感能否会跟当下的乐音流动形式契合进而被感动,产生共鸣。任何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解读都是宝贵的,更是独一无二的,绝対不是没有意义的。
发表于 2020-7-23 0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本帖最后由 tifa1984 于 2020-7-23 08:56 编辑

真实的情感,严密的逻辑,确切的引用,最后得出“音乐情感是一种情感的期待,是对过往经验的唤起,艺术形式是心智精神的转化,同时它也像一面镜子,去反映唤起每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这个过程和结论真是打动人心,无可辩驳,甚至无可补充,就是内容有些难,每个字每个字地认真看了4遍,才基本理解了您的思路和用意,您的文笔能写下这么深刻精彩的文章,这绝对是GC古典论坛的又一精华文章!



从您的结论中,可以得知过往经验是多么重要,我想这其实可以指一个人的心灵的提升吧。


心灵的提升一方面通过内心的沉思,这里我借用一段罗素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看法:“是那些我们对其已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却失败了,是由于思考的混乱或分析的不足,而让我们未能通过最佳的逻辑来运用已知的知识。”(those as to which we have already enough knowledge to come to a right conclusion, but have failed, through confusion of thought or lack of analysis, to make the best logical use of what we know);

另一方面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去更多地去了解一切自我以外的世界(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思而不学则殆)。



有点偏题了哈哈~~最后这点心灵的提升只是我个人最近看书的有感而发,感谢您分享这么好的关于音乐欣赏的看法!

发表于 2020-7-23 0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4: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tifa1984 发表于 2020-7-23 08:42
真实的情感,严密的逻辑,确切的引用,最后得出“音乐情感是一种情感的期待,是对过往经验的唤起,艺术形式 ...

高啊!您的观点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发表于 2020-7-24 08: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修辞精准!可以写音乐赏析专论了!
发表于 2020-7-24 1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没有解释:音乐审美是否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

楼主的主张是:任何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解读都是宝贵的,更是独一无二的,绝対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也算是一个标准)

总结呈词:你听着舒服就是行,能共鸣更好,这就是音乐, 不加定语:好。

例如,非洲人打着鼓,浑身在跳舞,这就是音乐,而且是民族的。
发表于 2020-7-24 1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好文章啊。谢谢啦。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04: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shwx 发表于 2020-7-24 11:43
看完了,没有解释:音乐审美是否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

楼主的主张是:任何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解读都是宝贵的 ...

您好
关于:音乐审美是否需要一个固定标准?我并没有做正面回答,正如您觉得,如果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都是宝贵的,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算是一个标准的话,那就算是一个标准。因为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造者心灵的外化形式,如果您过往中的某一段正好和某一位艺术家的某一段过往相似,那他的某一样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就能激起您内心的共鸣,从而被感动,精神被洗礼,甚至得到升华和净化,这就是欣赏的意义所在。
非常感谢您的捧场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04: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水杯 发表于 2020-7-24 11:51
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好文章啊。谢谢啦。

谢谢水杯大哥一如既往的捧场,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04: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cwtt72 发表于 2020-7-24 08:58
厉害!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修辞精准!可以写音乐赏析专论了!

谢谢您的鼓励,这也算不上什么专论,观点还很稚嫩,也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我今天念博一的一点读书心得。
谢谢捧场
发表于 2020-7-28 1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发表于 2020-7-29 09: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嵛少爷 发表于 2020-7-25 04:28
您好
关于:音乐审美是否需要一个固定标准?我并没有做正面回答,正如您觉得,如果对任何一种艺术 ...

是的,我也解释过了:音乐审美不需要固定的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hnbchsx 发表于 2020-7-28 12:58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谢谢您
发表于 2020-8-12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赵无极试着拿起了粗大的毛笔,在一张接一张的宣纸上画下了一条条一道道浓淡相宜,纵横交错的墨迹,而这些作为他宣泄情感的作品之后被做成了屏风,一共十来副,被搬上了画展。虽然画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人能说得出他到底画的是什么,但这一撇一捺间却记录了他失去亡妻之后的心路历程,是他心中无处宣泄的情感的外化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画的是悲痛,是思念。这些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墨痕是赵无极通过笔墨(作画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心智精神),“形式”即“内容”,因而感人。
关于这个例子,我觉得可以试试把主角换成一个普通画师,甚至是一点不懂绘画的,结果会怎样?
发表于 2020-8-12 16:4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年轻吉他人这样愿思考、能思考、有内涵,很棒!
发表于 2020-8-12 17: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得好我个人的感受是:不论抽象还是具象的艺术作品,对于作者和受众的视觉与听觉,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如果作者想要表达喜、怒、哀、乐中的一种或更多,受众也能对应的感受到,那说明这个作品是成功的,反之则会“曲高和寡”,后面一种情况我想作者应该不希望看到,除非作者本就不想让更多人知道。
发表于 2020-8-12 17: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21]
发表于 2020-8-13 09: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Ruyo 发表于 2020-8-12 17:12
楼主写得好我个人的感受是:不论抽象还是具象的艺术作品,对于作者和受众的视觉与听觉,有一点是共通 ...

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0: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liuxunchopin 发表于 2020-8-12 16:42
真没想到年轻吉他人这样愿思考、能思考、有内涵,很棒!

发表于 2021-2-5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感强,文采也好
发表于 2021-2-5 2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 学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a15629819420 发表于 2021-2-5 20:28
感谢老师, 学到了

不客气,谢谢您的交流
发表于 2021-2-12 23: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罗曼史是忧伤还是罗曼蒂克?我曾经得过忧郁症,所以反观那时很多思维和行动都是看似不正常的(但我那时一定认为是正常的)。梵高也是不正常的,所以难道没有人怀疑赵无极可能也是忧郁症的情况下不正常思维的涂鸦吗?是抽象还是疯子行为?我想说非正常人类的行为大部分都是疯子的行为。如果我们能理解,可能我们也是疯子里的一类,或是我们也将成为疯子的一份子。做一个常态人,用正常的心智和眼光去欣赏音乐,否则你也可能是疯子。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4: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琴痴 发表于 2021-2-12 23:05
爱的罗曼史是忧伤还是罗曼蒂克?我曾经得过忧郁症,所以反观那时很多思维和行动都是看似不正常的(但 ...

我曾经站在梵高的《阿尔露天咖啡座》前流泪,当时连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这幅作品既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太多创作背景方面的故事,为什么多看一会儿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后来当我学习了西方美术史之后便大概知道了。静静地看着这幅画,他大量使用了黄色和蓝色两种补色(在传统绘画中是不会这么去使用的),造成了一种冷暖的极度反差,极端自我的主观色彩和狂躁不安的短笔触很容易将我们拉进了另一个不同维次的时空当中。在那个短暂的时空中,我能感觉到了梵高本人灵魂深处的焦虑和抗争,痛苦与纠结,还有那股一刻也不曾停歇,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勇气与绝望!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忧虑的情绪和不敢触碰的恐惧被压制在心底,我们宁愿抱着一种幻想式的美好去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所以,当我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内心的某一根被压抑已久的神经会被这种大胆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手法触碰到,会有共鸣,会被打动。这种感染力已经超越了很多画工精湛的作品。
现代人的心智已经不似古代,社会风气也在变化。我们现在大那个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所以要想让现代人或是当代人从一个艺术作品中产生共鸣,必定会引发艺术创作上的革新,从表现主题到艺术手法上都要从当下去汲取养料,因为艺术也是与时俱进的。诸如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题、抽象艺术等流派无一不是受到现代文明气息的感召而诞生的,如今这些流派的很多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广告设计、服装品牌设计等),并没有人会觉得看了受不了。
发表于 2021-2-14 0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国内一说到音乐鉴赏就很高深莫测的样子?动不动就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等一大堆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自己,音乐鉴赏本来就是门槛很低东西,就像吃榴莲,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非要标准的答案。看看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的《音乐何须懂》会让你大开眼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3044506387049188075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17: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嵛少爷 于 2021-2-14 17:30 编辑
12481632hf 发表于 2021-2-14 09:41
为什么国内一说到音乐鉴赏就很高深莫测的样子?动不动就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等一大堆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自己 ...

谢谢您的交流和推荐,周教授的这个视频我已经看过了。
音乐的表情作用从根本上讲,正如文中所说,一个是自律,一个是他律。只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欣赏角度和水平,造成了对音乐欣赏不同的见解。如何去欣赏音乐,在方式上有千万种,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您提到的“为什么一说音乐鉴赏就很高深莫测”的问题,其实音乐鉴赏见仁见智,并不高深莫测,就像欣赏一幅画,每个人都可以脑补其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也就是周教授所说的“音乐何需懂”,其实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欣赏又何尝不是如此?而真正“高深莫测”的是音乐学,即是研究各种音乐现象背后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这就像是文中提到的,对音乐的美源于何处的具体研究和分析,这属于音乐学的范畴。这里值得提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艺术作品的鉴赏”和“个人对艺术的见”,二则虽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的艺术素养,但确实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就好比同样是现代艺术的开启人,杜尚认为艺术无边界,雅俗共赏的艺术才是真艺术,但是毕加索却认为艺术一旦得到认可就变得毫无价值,马蒂斯则认为,真正的艺术永远和普通人有着鸿沟。所以,每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会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艺术创作和鉴赏眼光,但这些又都只是个人见解,很有可能是两个极端,或是针锋相对。因此我们在吸取任何艺术家所说的见解时,都不能抱有绝对的态度,而应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发表于 2021-2-17 16: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听到的和歌曲作者本意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没关系,能让我产生情感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2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a33 发表于 2021-2-17 16:41
我觉得听到的和歌曲作者本意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没关系,能让我产生情感就好。 ...

是的,非常认同您的看法
发表于 2021-2-19 13: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1-23 17:4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