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这琴花了不少精力,至今已有一年有余,现在把这支琴的开声情况作简述与各位琴友交流。
1、简介 这是一把西班牙手工琴。支撑为木质莱迪斯(Hybrid Lattice)系统,面板是加拿大雪松,年轮均匀致密,最宽的三四条大概1.2—1.5毫米之间,其余1毫米以内。背侧印度玫瑰木;琴颈洪都拉斯雪松;指板非洲乌木;调谐器夏勒;有效弦长650;上弦枕宽52,一六弦距42.2(弦心距);下枕宽75, 一六弦距58.8(弦心距);十二品六弦弦品距3.8加减0.1,一弦弦品距3.0加减0.1;一品弦品距0.9加减0.1;琴箱共振点在♯F上;漆面为虫胶;琴弦一直用的是汉娜巴赫815MT,两个月定时换弦。
2、环境 由于生活在昆明这种高原地区,空气湿度变化特别大,冬春季干燥(相对湿度经常20以下),夏秋湿度更是一天之内可以从十几变到八十几,所以保证吉他在安全湿度内是个大问题。经过各种折腾终于还是想出了在练琴方便的情况下使吉他免受过干或过湿危害的办法。具体是这样:在我的可密闭书房(4.2mX3.5m)内先放上经校准的专业湿度计,然后再各买一个加湿器和吸湿机,选定离开吉他架够开的位置摆放,夏秋设定参数使吸湿机自动工作,冬春注意加湿。这样弹完琴后不用放琴盒琴柜也不用其它一些吸保湿措施,房间达到设定湿度不开机也可以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恒湿(无人状态)。三点注意:湿度计一定不能买家用那种不精准的因为吸机参数设定和加湿器开机时间以它为依据;如每天有人用书房至少通风换气一次;第三加湿器在加湿状态时人离开房间要记得关闭。这方法用三年了很可靠。有了好的吉他养护经验就可以向更好的吉他迈进了,免得到时抱着开裂的好琴悲伤。
3、开声 一般一把琴的音色在制作完工那一刻就定型了,短时间(五六年)不会有太多听觉上的变化。而音质在开始使用的两三年间会有非常重要的细微变化,这些细小的变化足以让行家惊喜也足以让外行忽略,这就是所谓开声。新琴弦刚安装上时音质粗糙发散,两周到一个月是声音最好也是最稳定的时候(每天两小时弹奏净时间),比较琴声就在这时较为客观。先说说共振音点上的事,刚开始用这琴时,弹到♯F音(大力靠弦时,正常弹拨基本不察觉)相对大而短促的咚咚声伴随箱体剧烈的振动使人听觉很不舒服,换各种品牌的四弦未见改善,五六弦同音点一样,直到半年后弹索尔月光感觉情况有了好转遂重复以上操作,咚咚声还在但延音加长,现在又更好了一点,弹曲子弹到此音时自己已基本无察觉了,录音或旁听则听不出来,延音的加长或多或少修饰了共振音的干涩,这个变化虽然只有一点点但已满意了。再说说延音,初期一弦十二品上下延音相对偏短,心里对此不太舒服,到今天基本没有了一年前的感受,因为当时记忆非常深刻,对反复无数次的拨弹测试以及和其它琴的对比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至少在这里延音是有所增加的。 低音的进步有点像换弦一周内的过程表现(当然没那么快),变圆润、收敛、厚实那么一点点。而高音变得清亮是在一弦十二品上下延音变化同时得到的体验。中音比原来要柔顺(有些声音变化用文字实在形容不出来,只能是和原来一把旧琴比较之间音质的差异变化来判断)。音量变化 开始的时候借来过B&K的分贝计,试图通过前后两次测量找到音量变化数据,但在测量同一个音时不同次同力度拨弦读数差异达5-6分贝而只有放弃。以上仅仅是个人在特定环境、特定吉他、特定个人拨弹习惯得出的个人看法,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上述每一个变化都是微小的。一年多过去面板外观留下了使用的痕迹,在这里提醒即将要用和刚开始用虫胶漆面吉他的琴友小心用琴,别说指甲,就是手上的茧子擦碰重一点都会出现痕迹,痕迹不可避免但毕竟少一处是一处对吧。另外一个使我欣慰是十二品弦品距没变(测量误差以内,量块测量)。
4、开声之我见 所谓开声就是振动时效的过程,这样在各方面才解释得通,通过振动改变吉他各处主要是面板的应力分布从而改变整体振动特性,比如顺性、分割振动特性等等,这在精密工业加工中很常见。复杂的应力变化决定了开声的过程。另外环境因素也应影响开声,这属于自然时效过程(也是内应力变化),时长缓慢,短期不易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