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25 15: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21-3-25 18:28 编辑
楼主谈数控加工吉他的设想无非是为了生产合乎标准的琴,我再从目标人群爱好者选琴做些引申,不管琴的生产意义如何最终要面向市场。
首先加工采用数控技术是完全可以的,给予肯定,完全可以达到个体琴的精度要求,而且很多工厂琴作坊琴已经是在这样生产的,外观精度是毫无疑义的,例如一千个琴踵的铣削外观精度毫无差别。
但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面对不同材料的批量生产是非常难达到优秀个体琴的声学要求的。关键还在于标准的制定,标准是针对特定的一把琴还是十把琴还是一百把还是一千把,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其次一点需要强调的,工厂工业化标准数控技术生产的团队技术力量总和是绝对不会输于一个个体制琴师的,请注意是绝对,不说声学设计部分,单从精细木工设计部分而言,需要设计出图CAD,再到CAM机器加工语言编程到实际机器加工操作,这是一个团队作业的技术力量,不是某个制琴师个人奢望企及的水平。
接下一点,我得转折一下话锋,但是,两者本来就有不同的目标,工厂琴做的是量,以量取胜,是个面的问题。而个体手工琴只能做质,尤其是音质,别无选择,个体制琴师是没有能力和技术力量进行工业化大生产的,了不得也就是作坊,是个点的问题。
两者的目标和客观条件及生产方式决定了两者的区别。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个体制琴师工作养活的是他自己,而制琴工厂养活的是一个团队和各道工序的工人。
于我看来,工厂琴和手工琴虽然生产的产品都是琴,但却是一个行业不同的分支,面和点问题,最好面和面比,点和点比。
我再通俗点说,如果工厂利用数控技术每把琴都按照材料的不同而特殊设计特殊区分特殊加工,那么和个体制琴师制琴又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肯定说只会更好,做不做得到?做得到!但是,每把琴都做设计加工调整区别对待,缺乏了生产效率后,无法大规模生产,整个团队就得喝西北风了。
我觉得吧,拿面和点比较,永远是无法恰如其分的比较,定位目标不同,比较意义不大。不过对于爱好者买琴而言有时就变成一头雾水啦,似乎意义就很大了。
但是就如我前天回复另一帖买琴的朋友所说:想买把好点的琴,就是自己想做的一件事,从个人经济实力出发,做就是了,和演奏能力不一定非挂钩不可,经济条件好演奏水平不咋地的爱好者拥有四五把名琴我也见过,而水平不错只能弹弹工厂琴的大有人在。恐怕这就是人生
况且现实当中,尽管两者目标不同条件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但是仍然都有自身不足之处,工厂琴也有甚至外观精度低的,手工琴也有音质差的,也就和学校里学生上学一样,有学霸必然有垫背的学渣。
最后回到一个面和点的客观实际存在问题:好的工厂琴绝对不会比差的手工琴差。
如果过份和爱好者强调大师们用的什么手工琴总觉得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罗梅罗用的豪瑟帕肯宁用的拉米列兹李斯克用的还是托雷斯的孤本(母狮有几个复刻者做到位的?卖点噱头而已!)
但有几个爱好者可以成为罗梅罗帕肯宁李斯克?很多订购过国外名师的手工琴的爱好者知道需要排队等琴,罗梅罗去了需要排队吗?李斯克可以在欧博生前的作坊里尽情试琴挑选。
而选琴的爱好者只要摸着自己的腰包仔细从音质到外观衡量是否自己喜欢的琴就可以了,不要先入为主的什么工厂琴还是手工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