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琴魔
UID158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5224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2-1-23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3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给Aranjuez同学转一个天涯社区的老帖子
『古典音乐』 [当代音乐]赵晓生的钢琴音乐
:一个网友记录了上音的作曲家赵晓生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讲座,讲座分析了巴赫平均律的第一首前奏曲。后又有我的回复。
http://www.tianya.cn/new/techfor ... mp;idArticle=521619
********************************************88888888
作者:bolamusi 回复日期:2004-1-26 01:10:00
:)看来巴赫老爹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再搞个什么“起义”拿巴赫做引子吧:)接着讲,说赵晓生不狂,实在是假话。这点不是冤忘他,他分析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时首先就把全曲看做仅仅是一个终止式的延长,其构想与实践早在H。申克那里就已完成。以他对音集理论的了解(音集是A。FORTE一干人为了从理论上解释12音音乐而创立的理论,FORTE又是在美国发扬光大申克理论的人之一),要是说对申克的成果一无所知那实在不大可能,不过他在开讲之前自信满满地讲这是自己的发现与研究,在上音讲完后鼓掌者众一类的话。当然未必是在吓唬下面的听众(因为没有必要,之后的讲座说明老赵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不提申克老先生一嘴,也是有些~~~``为什么说赵晓生有狂的资本?他下面就给出了答案。首先是他把一条琶音式的旋律拆开来,5个音看做5个独立声部!这用很传统的观点看来当然是在胡扯。这个后来更多以“圣母颂”为人了解的旋律至多只是一个二声部的简单的作品,怎么可以看做五个声部?这种拆解是不是太夸张了?恩,现在还在这敲是太夸张了点,天亮再续~~~
*****************************
作者:bolamusi 回复日期:2004-1-27 22:22:00
把脑子拽回来,接着写老赵的讲学~~~~~`还是花絮先行~~~~~讲座开始前最能让全场人喷饭的莫过于老友相见了~~~~~`个子矮矮的赵晓生(1。60?大概)和个子跟他差不多的前钢琴系主任两个人相拥而聊(不知道他们嘴里说的什么,对我这种北方人来说,约等于日语:),两个半大老头的动作神态~~~~~`恩,不过进入正题,一个琶音拆成五个层次后,“内声部”的层次果然就显露出来,虽然不能算是优美如歌,但是做旋律来看是不成问题的。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拆解在彰显旋律独立意义的同时,也把以往这首乐曲=分解琶音式织体小曲的平面印象一扫而空。一个立体图式的横向线条钩勒出来了。如果把前面关于曲中与曲末终止式的提取(织体的和声化,也就是纵向的“摞”起来)加在一起,就很符合赵晓生所说的“巴赫的乐曲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话了。虽然之后老赵意在用琴来实际演示一番前面的理论,不过~~~~~`谁能把这么丰富的层次都弹出来?虽然演奏厅那台7尺YAMAHA琴的音色非常非常的美,虽然老赵弱奏的控制力很好,但是。。。。。我开始走神,想到《见证》中老肖说尤金娜弹巴赫的赋格曾把4,5个声部都弹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为什么我买到的是尤金娜弹的亨德米特。。。。。。
****************
作者:bolamusi 回复日期:2004-1-28 13:01:00
补充一小点~~~~~~对于“巴赫的乐曲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这一点,如果用赋格或是声部更多的曲子来理解,是很自然和稀松平常认识。但是老赵的特别之处是用大家都觉得“主调性更强“(简单说就是写法与后来的莫扎特更象,淡化复调特点,采用”旋律“+”伴奏“模式)的C大调前奏曲说事。拿这种名曲开刀,说的不好会让人觉得是在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但是赵的分析方式可以把这种”主调乐曲”“复调化”。对于我们来说,古典的主调独奏曲“平面感”很强,而这首前奏曲往往是做典型例子的。但这回赵晓生把它给“立‘起来了,这才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
作者:abada 回复日期:2004-1-31 23:31:00
bolamusi, 我实在没有弄懂你说的赵关于巴赫C大调前奏曲的意思。
那5声部的琶音,写的时候当然是先考虑按5声部整体和声写作,各声部进行“正确无误”,然后才赋予某中分解和弦音型。写分解和弦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为什么赵要把这当新发现呢?你为什么有认为分解和弦可以不按和弦声部的规则进行呢?奇怪ing----如果你是钢琴专业等非作曲专业的倒好说,如果你是作曲专业的,那将不可原谅啊,哈哈!!
巴赫的手稿中,初始的谱子,只是写下5声部的柱式和弦进行。后来出版时写下了分解音型。其实分解的音型可以多种多样,巴赫的第一首那样分解型可以对右手的小指得到很好的锻炼。巴赫的许多前奏曲开始都只写下柱式和弦,后来才想分解音型格式。
当然,学习传统和声从柱式和弦入手,和声的各声部当然要独立(如不能有平行纯5度或8度,各不稳定不协和音要正确解决等等),传统和声本来就可以叫“复调和声”。
如这个C大调前奏曲的和声进行:
第一声部:3-4-4-3-
第二声部:1-2-2-1-
第三声部:5-6-6-5-
第四声部:3-2-2-3-
最低声部:1-1-7-1-
等等。进行格式为I->II2->V56->I等
即C-->Dm7的第三转位-->G7的第一转位-->C.....
上述和声按5声部和声进行,首先各声部要独立并保证声部进行良好;然后再考虑设计一个分解奏法。---这是写作的常识呀。
[ Last edited by abada on 2005-12-13 at 21: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