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会员
UID1702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720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2-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3-5-18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到《科庸巴巴》,我很惊奇,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旋律,刚柔兼济的主题变奏,更是因为其仅用一把吉他所,竟然营造出如此动听的音乐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迤俪的风景之中,陶醉于其中久久不忍离去。使我产生这种梦境般幻觉的,也只有《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春江花月夜》、《梦中森林》、《大教堂》等曲子。初步接触吉他的人很难想象,一把看似单薄的六弦琴竟能有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力。但接着我就看到有人对其不以为然,认为除了无谓的反复和炫耀之外,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仿佛如一层层漂亮的外衣,剥到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也有人应和着一些吉他演奏大师的话“会弹科庸巴巴不意味着什么”,于是误认为科庸巴巴这首曲也不意味着什么,好象充其量它只会作附庸风雅之用,不弹不听方显清高。
初看这首曲子,它确实没有多少古典主义的哲理思考和浪漫主义的感性因子,因为它的主题并不复杂和刻意地堆砌,很多地方甚至如同音阶练习一般,主旋律从低音C到高音C,然后返回。然而就在看似平淡的反复之间,主旋律在吉他空弦和音的伴奏间,仿佛一幅灿烂绚丽的风景画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整首曲中洋溢着的华丽的东方色彩,令着迷于中国民乐的吉他爱好者不由得为之一动。
许多人不喜欢这首曲子的原因,可能还有它的演奏方法。一反常规,把好端端的琴弦调得七高八低,本来就让人觉得变态;更加上大幅度的移位、大篇幅的反复,更加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不仅不少普通吉他爱好者对之趋之若骛,很多吉他演奏大师也在乐此不疲演奏。是什么原因让这首曲如此让人讨厌而又如此着迷呢?
且先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卡洛·多明尼康尼(Carlo Domeniconi)。1947年2月20日,卡氏生于意大利的塞西那,从1960年开始便随路易吉·莫扎尼的孙女卡门·莱恩兹-莫扎尼学习吉他。1962年和1964年他两次在"安科纳国际吉他艺术节"上荣获桂冠,从此名声雀起。18岁的时候,卡氏完成了他在皮萨罗的学业,并获得了学位证书。随后,他去了西柏林,并于1966年获得了Hochschule音乐学校的文凭。从那时起,多明尼康尼逐渐使在古典和爵士音乐上,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他曾在全欧洲从事广泛的演奏和教学活动,而近些年他又为一位知名的风格独特的吉他作曲家。1977-1980年,他任教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音乐学院,在那里他深深地受到了土耳其音乐的影响,随后成功地创作了一首《土耳其主题变奏曲》,并出版了一本用于吉他独奏的土耳其民谣集。他的作品中经常带有土耳其的风格,这是他在土耳其多年生活的鲜明写照,我们可以从科庸巴巴这首乐曲中清楚地听到这种风格。
《科庸巴巴》是部四个乐章的田园曲,卡氏是在在出访土耳其西南部地区的时候,见到一条美丽的小溪后有感而作的,他的创作动机很简单:看着那美丽如画的景色,看着大自然非凡的杰作,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然而从什么角度来叙述这种创作的冲动呢?在当地,很久以前有一位受人敬仰的圣人叫Koyunbaba,他是羔羊的庇护者,他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了一位牧羊人细心看护他的羊群的情景:蓝天、绿草、溪流、羊群以及慈祥的牧者。于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诞生了。在多明尼康尼的构想中,他将上述情和景合而为一,只有牧羊人才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独到的洞察力来注视和体会大自然的广阔和巨大的力量。而科庸巴巴又是当地一个地区的名称,同时具备着陆地和海洋两种绝然不同的景致奇观,以科庸巴巴为名的乐曲恰好反映出了作曲家深奥的思想。
《科庸巴巴》这部作品代表着卡氏迈入了土耳其音乐的真谛,在创作中改变了乐器传统的定弦方式,他用乐曲中那蜂群似密集的固定音型、流畅的段落连接和素材展开时那近乎即兴的织体结构,成功地展现了地道的土耳其音乐语言中真实而感人的特性。乐曲四个乐章中,每一乐章都以东方音乐的催眠方式形成单独的风格,利用吉他的精致及其悦耳的特性,展现了牧羊人和神秘主义者从容不迫的生活。
下面七拼八凑,介绍这首吉他名曲的演奏及练习方法。虽然目前我仍然不能自如地表现它的意境,但我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目前,对这首曲子,许多大师和演奏家都有着不同的演奏版本。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约翰·威廉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的诠释,以及杨雪菲气势磅礴、近乎夸张的演绎。当然,如果不去追求速度和华丽的演奏再创作,在不急不缓的韵律中品味它如涓涓流水的温馨也未尝不可。
首先,认识曲谱及吉他定弦。《科庸巴巴》采用两行五线谱记谱,上面一行的曲谱是实际定弦和实音。是一种特殊d小调主和弦调弦(DADADF),下面一行的五线谱是为了方便找到实际乐音的位置。它标出的DADGBE是我们常用的习惯定弦,所以下一行谱子并不是实际的乐谱,只是音符位置的指示图(类似于六线谱的指示作用)。具体通俗地说,下一行反映演奏吉他的触觉,上一行是实际听觉的感受。由于整首曲子宏长及伴奏和音及低音旋律时现,陈志先生要求用彩笔标出主旋律,唱会然后找准指法,练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其次,各个乐章的演奏要点及练习心得。整首曲子的练习中,最首要的是不要被定弦变化的表象所吓倒,以为光是照准所有指法就让人心神大乱;其实真正把所有指法过一遍后,会发觉难度远逊于大教堂、大独奏等大部头作品。当然,要说把曲子弹出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真正展现曲子的魅力应该另当别论。
第一乐章:中板,仿佛一片清新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节奏较自由,注意主旋律和分解和弦的伴奏层次要分明,三连音和装饰音不要混淆。这一乐章难度并不大,在高把位的装饰音连续跳动处需要左手的舒展及灵活配合,需要多点工夫。同时,对旋律重复和反复的小节,要有音色和表达上的对比,且形成不自觉的习惯,熟练和对音乐的再造自然必不可少。
第二乐章,情绪开始激动,速度稍快。展现了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前面,开始显现出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在前4小节中,要强调出切分重音;第6小节上行加装饰音时,旋律要明显渐强,最后的泛音要弱;第7小节到第10小节的泛音要清晰可辨。这一乐章中,内容不多,却展示了吉他泛音的魅力:在急促紧密的泛音装饰中,主旋律凸显不安和紧张;在逐渐强烈几乎喘不过气来的装饰音之后,由泛音嘎然而止,似乎开始对自然的景色眩晕了。
第三乐章:前16小节是如歌的行板;第17小节开始速度逐渐加快,情绪也逐渐高涨。这一大段精彩之处是上声部的主题旋律和隐藏在分解和弦织体中的低声部旋律此起彼伏,交相辉映,一浪高过一浪,直到最后26小节,到达高潮。仿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吟哦和歌唱之后,沉浸在自然风光的美景中,不能自我地反复体验心动的快意。这一部分,要在反复的分解和弦中展现旋律音,需要右手力度上的很好把握;初练习时难免在强调旋律时分解和弦手忙脚乱,集中精力注意分解和弦时却埋没了主旋律。
第四乐章:热情的急板,每一拍要按三连音的节奏来弹,每一拍三连音的第一个音是主旋律,其它两个音要轻而颗粒清晰。整段主题旋律情绪激昂、跳荡而不忙乱,表现出小羊在自然美景中从此山跑向彼山,然后不停地反反复复跑动的激动场面。这一乐章初练时三连音是个难点,它需要左右手的很好配合,而且其中一个音是左手手指勾出,勾出清晰的质量可不容易;另一个难点是左手大幅度的上下移动,准而且要快,很久仍然不能突破;第三个难点是大段小段地反复,不容易记忆。中间有14小节的双音泛音,泛音中间还穿插了强烈的重音旋律,这时用右手采用a、m、i的指法顺序来弹泛音,在有重音旋律时,a指只弹重音而放弃泛音不弹,与长轮指轮双弦的中国风格吉他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当第四乐章在再现第一乐章的主题,而慢慢结束全曲时,触摸琴弦,音尤未尽,一种冲动似乎仍在脑海中不停回荡,为什么要排斥它呢?
拿起你的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