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UID58769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5097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3-11-2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6-6-2 1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第一段: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段: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段,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第十一、十二段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段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段至第十七段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
第十段:全曲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