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会员
UID1702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87205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12-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3-8-28 0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理论学习,或许对你歌词创作有用!
诗歌理论学习(浅谈)
注意:这是我在阅读和学习中找资料,和经过自己的总结,初成下面的材料,仅供大家学习。诗歌的学习是一个微妙的课题,没有如公式与定理般的规则,而 只是它有特点,有走向。这就是诗歌的原则吧。
(一)现代诗歌的显著特点:凝缩,精炼,具有节奏与韵律,注重意象表达。再之,托物言情。
**诗人,就是要有足够的的智慧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二)诗歌的意象与语言。
(1)切忌让读者有揣不过气来的意象堆砌,和华丽辞藻渲染出烟雾重重的朦胧的晦涩。质朴的语言,给诗歌营造一种亲切悦目的质朴美。
如:“礁,大海的美人痣。” “七斗星,成为天然的笛孔。”
思维的跳跃,想象的飞翔。须对所许表达的感情作出取舍。
如:‘夜太厚了,无法穿透距离。想象中阳光太近了,自己也看不清自己。仅在热情里燃烧,是找不到研究的。”
又如:“影子在阳光下哭泣。”
**但是质朴不是直露浅薄,相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艺术。
(二)要做到语言的凝练,精简,也不是一件易事。
(1)惜墨如金的笔墨点染,在于对事物细节的掌握恰倒好处对叙述描写细节的取舍、选取必须运用得当、精确。
例如:在《老水兵》中
“老了,有时拿出那件带条的蓝衣,就止不住沉默一个下午。
然后就一个人拄着拐杖,去看山那黛色的波浪。
或者坐在溪边,看往事溅溅... ...”
把生活的点滴与传记式结合。却只是信手几笔,很凝练的,就穿越了祖父一生的传神速写。而不是纯粹流水似的铺展,滴水不漏地要全部笼络。高度概括,豁达而举重若轻。面对“带条的蓝衣”沉默一个下午,这沉默中蕴涵有多少的怀思的心声?看山看水,处处都“往事溅溅”这些惜墨如金的点燃实在做得 很精确,细节掌握也很丰满。
(2)精练、简洁。但是不是简单直白,苍白无力。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而表达出开阔的艺术张力。能做到说出的越少而表达越多,留给读者以想象去补充的余地越大。
例如:《远方那夜》中:
“静静地渡去了,那枚中秋。
水一样的夜,没有波纹。
忆念的鳞片,扫过湖底,如烟斜柳,拂扫着远方的眼睛。
在我的夜空,十五是月蚀。
那枚中秋的“枚”字,用得很新颖别致,一下提升诗歌的艺术境界。认识是一个节日。而作者不写月光,却写“水一样的夜,没有波纹。”更冷隽而宁静地抓住了月色的精灵。
(三)诗的风格与气度。
(1)推崇宽宏的视野与气度。避免小家子起的逼仄与柔弱。
(2)避免抻面于形式的追踪,和空茫浮泛与华而不实。
如:
“南越王从腥咸的梦中伸出手... ...
摊开手掌,一部风雨纵横的地方志。
收拢手掌,成为白日的握镰状,五岭山脉在也色中依稀可辨。”
这是大手笔,将人的创造、历史的行程和大自然的形貌巧妙地凝聚为一个想象的“手掌”,从摊开到收拢五岭成为人类创造历史的活的“化身”,的确精美的构思。
(3)走出“纯抒情”的局限,美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充实的生活气息,加强对生活的叙述是克服空虚浮泛的弊病的重要途径。
下面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诗的叙述不采取报道式也不采取一般的散文中如实地铺展地叙述手段,而从感觉,印象出发的诗性捕捉手段,剪取事物的精粹入诗,这就是所谓的画龙点睛式。
如:
“告别孩子的农民被路上的黎明狠狠打湿。
碰碎的露水发烫。
河田和草的的上方存留昨晚新米的粥香。”
不写他的穿着打扮,身材面孔,却突出了“告别孩子”这四个字组以才其辛苦,隐含了许多动作性细节供人联想。黎明的路水被他碰碎并狠狠打湿,是对早行的“市场人”的匆忙仓促神态,以及乡野气息如意境的画龙点睛式了。
2)叙述如何归入诗中?这是诗随意要由旧体向新体转变,从格律走向自由,从以整齐,压韵为美的片面美学观点发展到无韵,不整齐也美的现代诗歌美学观点,出发点之一就是适应加强叙述功能突破局限。
如:
“热而不洁的呼吸。土话。
栓住却叫唤的幼猪,交易。
一只接一只生茧的大手,将沉重的欺侮搬高。放下。”
这段正是描绘市场景物,叙述成分大,动作性强。使用排比手法,是诗的常见的见解的精炼,浓缩了的蒙太奇推移,拼贴式组合。相当散文化,但是由于语言节奏上的变阻器的美,形成了诗化的散文美,这是突破格律而出现的。
3)诗的散文化是以散文化的诗为前提的。协作中要作到浑然一体互相结合。
如:
“火焰的小父亲在砍伐着身子。很响。砍伐。
群星闪烁其间。
漆蓝夜空这顶无涯的冠,露水般清凉。”
“火焰的小父亲”是烧窑时在火焰中“砍伐”着什么的父亲的一种感觉性抒写,这种动人式的描述,与闪烁其间的群星,漆蓝之夜环境烘托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的图画。漆蓝的夜空在他感觉中成为“无涯的树冠”,切“露水般的清凉”,更使之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