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ALL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49|回复: 13

[音箱知识] 关于电子管功放的几个误区(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0 0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电子管功放是功放家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功放,是功放中的老大哥。60年代以前,是电子管功放的一统天下。从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体管功放飞速发展的年代。到了80年代中期,电子管功放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电子管功放又有些抬头,但仍然成不了主流功放。

 为什么在晶体管功放日益进步与完善的今天,电子管功放仍有它的一席之地?主要原因有:一是电子管功放有其温暖、甜润的音色,重播音乐时比较耐听、不刺耳;二是由于一些商业性的过份地宣传。以下谈谈关于电子管功放的一些误区。

(1) 电子管的音色温暖、甜美

  常听见有人说,要想得到柔和、甜美的重播音色,就必须使用电子管功放。还特意把这种甜美的音色称其 为“胆味十足”。其实以上的说法并不准确。电子管功放的“甜”,最主要的原因是甜在了输出变压器上。所以,“胆味十足”的准确说法应该是“T味十足”(T是英文变压器的字头)。
  
    为什么输出变压器能使电子管功放的重播音色变甜、变暖,其原因主要有:

    由于变压器铁芯的磁滞作用,导致了电子管功放的瞬态特性有所下降,使得有些细微的、爆发特性很强的、并不十分谐和的细节被吃掉了,得不到充分地反映。所以电子管功放在重播某些原本细节过于丰富而又稍欠甜美的录音制品时,起到了甜化、美化的作用。但在播放原本就有些偏甜、偏暖的音乐制品时,就会有些发肉、发慢。

  电子管功放的音色甜而暖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输出变压器的频响特性引起的。在普通的晶体管功放中,由于没有输出变压器的制约,所以它们的频响在20Hz~20kHz的范围内,基本上可以作到平直(图7a)。高档的晶体管功放的频响已可作到从直流到1MHz的范围。

  在普通电子管功放中,由于输出变压器自身电感、电容、材料、材质、结构等等的制约,很难把频响曲线作平真(图7b)。既便是高档的电子管功放,其测试曲线平直了之后,在实际上的半功率使用中,频响曲线的劣化相对也比较严重。当然,这不是说电子管功放的频响曲线作不直,假如真的下大力气把它作直了,其制作成本也成了天价,得不偿失。况且只要有输出变压器存在,电子管功放的低频端余量就做不大,永远也达不到直流的范围。当然,这直流的低端是否具有足够的实际意义,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下面仅就一个超低频和高频略有下降,而中低频略有提升的电子管功放频响曲线来分析。为什么图7b的特性会是一种甜而温暖的特性呢?这是因为人耳在听音时的感觉特性与习惯决定的。

  当人在听音时,在超低频的范围内,例如50Hz以下,尤其是在20Hz附近时(倍大提琴可以发出低至16Hz的声音),耳朵的听音能力逐渐减弱了,而身体的肌肉、骨骼却明显感受到这个频率,然后再由大脑综合作出判断。这时你所感受到的低音是松驰的,是真实的,扩散的范围很大。这就好比你在马路边上看到一辆缓缓起动的汽车,你既可以感受到发动机轰鸣的低沉有力,又能真正感到这个运动物体带来的风、带来的气压的变化。而这风与气压的变化,恰恰就是超低频、次声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低频性能优秀的大型监听音箱里,可以重播出汽车、火车带有压力的呼啸,而在小型音箱中,汽车永远也不可能“开进”室内,就是这个道理。对于50Hz以下的低频开始衰减、劣化之后,就造成了人体感受的部分减少了,而耳朵所听到的东西相对多了。这时你所听到的声音集中了,味儿浓了,但是声音发紧了,或者说是产生了失真,不真实了。

  在频响的高频端,也有相类似的感受。高频特性越好的音响系统,高音的扩散就越好、越活泼。高频的特性不够好,在16kHz以上就开始有所衰减,或者是勉强达到了20kHz以后就开始衰减,仍然会使重播音乐的高频泛音减少。乍一听起来,高音金属打击乐的响度似乎增加了,乐器的形体也大了。但是细节少了,声音有些发死。

  美国麦景图厂是一个生产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老牌工厂。该厂有着生产优质电子管功放的雄厚技术基础。时至今日,该厂某几个型号的电子管功放仍然被视为经典之作继续生产。当该厂的研究人员把设计加工精良的输出变压器应用到晶体管功放中去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这就是使用普通晶体管作放大元器件的功放,产生了甜美耐听的音色:而且保留了晶体管功放省电、耐用、效率高的特点。

  早期的某些音箱生产厂家,在本厂的音箱分频器中,使用了铁芯电感线圈。其原始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缩小电感线圈的体积,结果使用了之后,也产生了重播音色甜化的现象。

  从大量地科学研究以及在音频各个领域的实践中,专业人士早已懂得了电子管功放不是甜在电子管本身上,而是甜在了输出变压器铁芯上、甜在了输出变压器的频响特性上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2) 电子管功放的效率高、功率储备大

    这是有关电子管功放的另一个误区。

  一般人认为,10W的电子管功放,可以产生30W、甚至50W晶体管功放的驱动效果。因此就有人说电子管功放的效率高。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因为在评价一台功放的驱动能力时,有两个标准相当重要。一个是功放本身的电压放大量,另一个是功放的功率储备和带负载能力。说电子管功放效率高的人,实际上是把电子管功放的电压放大量误认为是功放效率的一个错误观点。因为在家用音响器材中,平均的使用功率,一般就是几瓦到几十瓦之间。当在听音量比较平均、起伏不大的音乐时,10W的功率就可以产生相当响的音量。所以使有些人误以为电子管功放的10W远远大于晶体管功放的10W。

  电子管功放由于使用了输出变压器,在铁芯磁滞的作用下,电子管功放的失真是软失真,是一种不易察觉,但检测得出的失真。所以电子管功放的功率储备做得都比较小;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

  晶体管功放由于没有变压器这一软化失真的关口,因此晶体管功放在与电子管功放的失真度相同时,重播音色的劣化要明显得多,所以晶体管功放的功率储备相对要比电子管功放大得多,也会造成一些效率不高的假象。

  其实不论是电子管功放还是晶体管功放,它们真正的效率只取决于它们自身能耗与输出功率之比。在耗电一样的情况下,谁的输出功率大,谁的效率就高。在这方面,往往是晶体管功放占上风。

(3) 电子管功放的匹配特性好

  这是关于电子管功放的又一个误区。

  有不少人在看了电子管功放的输出端子后,就感慨地说:“电子管功放的输出匹配分的多细呀,常有4Ω、6Ω和8Ω多组输出端子”。其实对于这种感叹的理解正好相反。电子管功放之所以设立多组输出,恰恰说明只用一组输出不能适应多种阻抗的音箱。而对于晶体管功放,则没有这种担忧。换句话说,用晶体管功放驱动音箱,操作起来更容易。

(4) 电子管功放的继续流行是一个音乐美学的问题。

  音乐美学,是一个经常听到又很难准确定义的东西。这是由于艺术的个性所决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素质的人,在音乐美学上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例如大家熟知的多明戈、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他们各自的音色、演唱特点均不相同。因此,就产生了他们各自的崇拜者。由于三个男高音都是优秀的,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又相当大,所以他们代表着男高音领域中不同的美。这点永远也不会统一。

  又例如我国已故的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的嗓子带有一种特殊的沙哑,因此就培养出一大批他所专有的戏迷。

  对于电子管功放的重播音色也是如此。虽然它过于甜了一些、暖了一些,但喜爱这种音色的大有人在。再加上电子管功放面世已久,很多中、老年人年轻时都听惯了这种音色,几十年后重温这种音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过去,联想到年轻的时代,具有很浓的怀旧色彩。

  总之,人们在音色的取向上无可厚非。只要是好的艺术,喜爱哪门哪类都行,只不过不要把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混为一谈。



综上,电子管音箱同样存在文中所述,我希望GC的 朋友能借鉴些其中的精华

[ 本帖最后由 45845800 于 2007-1-10 00:08 编辑 ]
20060629180410990.jpg
20060219120404867.jpg
liTBnydGuleP6.jpg
p07-4.jpg
发表于 2007-1-10 0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 好文章啊!!!!!!!!!
发表于 2007-1-10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记得很早的时候  第一见到有人使用带几个闪光的管子的东西听音乐
当时完全不了解它们是什么东西  :)
发表于 2007-1-10 09: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顶了再看!
:lol
发表于 2007-1-10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无绝对,你这是介绍HI-FI器材的文章,可是和吉他一样,高端的器材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我倒是很主张把HI--FI界惯用的终极测评方法:盲听,引入吉他的范围。
让你在不知用什么器材的情况下听音,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原形毕露。。。。
我从来主张没有门第之见,一切用耳朵收货。
发表于 2007-1-10 1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K拖拉机 于 2007-1-10 09:52 发表
事无绝对,你这是介绍HI-FI器材的文章,可是和吉他一样,高端的器材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我倒是很主张把HI--FI界惯用的终极测评方法:盲听,引入吉他的范围。
让你在不知用什么器材的情况下听音,很多 ...


盲听肯定好. ;)

可惜国内条件基本都是盲 而且听不到
发表于 2007-1-10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用耳朵收货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
可是问题是在一个10几亿人却出不来一个世界级好吉他手的国家
拿耳朵收货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
发表于 2007-1-10 11: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胆机怒TMD贵
插了几个灯泡就卖上万了........
还是等我成富翁再说这个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K拖拉机 于 2007-1-10 09:52 发表
事无绝对,你这是介绍HI-FI器材的文章,可是和吉他一样,高端的器材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我倒是很主张把HI--FI界惯用的终极测评方法:盲听,引入吉他的范围。
让你在不知用什么器材的情况下听音,很多 ...

同意,我对音响的看法也是如此,就象我的监听耳机,拿了1000块准备买,但后来选了个170的,不是舍不得钱,可能个人耳朵挑剔!

在回楼上一位兄台,胆机国产的很多都不到万,看样子不错,都是出口产品,我觉得国内几家产电子管功放的个场子好象还真不糊弄!
发表于 2007-1-10 16: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K拖拉机 于 2007-1-10 09:52 发表
事无绝对,你这是介绍HI-FI器材的文章,可是和吉他一样,高端的器材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我倒是很主张把HI--FI界惯用的终极测评方法:盲听,引入吉他的范围。
让你在不知用什么器材的情况下听音,很多 ...


刚任评测版版主的时候我做了一件看似可笑的事,下载了大量的不同品牌、档次金属类吉他的试听,然后编号,再复制成两个文件夹,将其中一个文件夹里的试听文件名全部去掉,只保留编号,然后反复听来确定大致的品牌和档次(也就是KK兄所说的盲听)。实话说,刚开始我的表现真得很差,说出来您别笑话,有时同品牌差别几千元的琴听不出明显差别。当然试听来自不同渠道,音箱、效果器和录音方式的不同有很大干扰。后来反复听,一看到版里网友求助的帖子我就像受了刺激一样回去听,甚至有点“歇斯底里”抓狂的地步,但也没感到明显的改观。听了将近一个月,我暂停了这种做法,思考各种木料和拾音器的音色特性,也求助了BREAK和其他版主、朋友,之后再回头听这些试听,从音头、颗粒感、延音等方面有目的地听,感觉逐渐清晰起来。这件事情看似可笑,但真的是一种很大的锻炼,至少得到两样收获。一是在知道品牌、型号的情况下心理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将这种偏见当作真理就是一种错误,或者说是很不负责任的态度。二是我们在评测琴时经常将差距神化了,实际上同种拾音器、同种木料(不同档次)的琴,即便有两三千的差距,在非专业听来差别也并不明显,加上其他设备不同,更不用在单个方面走极端。或许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吧,恳请老兄指教。

[ 本帖最后由 cnhawk 于 2007-1-10 16:47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0 17: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翠花太客气了,共同探讨何来指教!

影响侧评结果和环节太多了,就从HI-FI来说,假如是评价不同的音箱,盲听的概念是:一样的环境,一样的CD,一样的音源,一样的功放,一样的线材,在测评人看不到器材品牌的情况下,来做对比,而且许多时候是用A/B盒随时切换,仔细对比才能听出细微的差别,越是高级的器材差别越小。而且通常会有一套测评人最熟悉的器材,作为参考。
而测评时测评人会有统一的测评项目表,写明测评的内容:1。声场 2。解析力 3。动态 4。声密度 5。高中低平衡度表现等等。。。。。。最后给出详细的报告。




你收集录音资料来作为盲听的参考,选错了对象。因为录音会让声音的保真度大打折扣。
你一定知道同样的琴,用不同的效果器,不同的音箱,声音完全不同。而且同样的器材用不同的设备录出来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很多录音,在录完以后还要混音,调整效果等。所以网上的试听很难作为测评的依据。
我师傅评判琴时,就是吉他进箱子,什么效果器都不加,箱子上的EQ都居中。然后插不同的琴A/B对比。你给他听试听资料,他最多说是录音不错,或不好。因为他在录音室做录音时,只录干声,其他效果都是后期录音室根据整首歌的要求调整出来的。和原来的声音差别很大。我试过发些录音的小样给CWALTER听,录音有用IBANEZ RGT3020/J CUSTOM8470/GIBUSON CLASSIC5/FENDER/MARSHELLL/LINE6等,但小样很难分辨出明显的设备配置,而且经过录音室个人习惯的调整,音色的走向都有变化。

所以,我觉得正确的测评应该是,几把琴进同样设置的箱子,现场弹奏才能分出有依据的差别。或者用你最熟悉的琴,作为基准参考,来区别不同 琴的声音特色。其他器材的测评依次类推,经管国内这样的条件不多啊。
希望你的测评越来越精准到位。:D

[ 本帖最后由 KK拖拉机 于 2007-1-10 17:2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0 2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D
发表于 2007-1-11 15: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恶少 于 2007-1-10 11:32 发表
一切用耳朵收货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
可是问题是在一个10几亿人却出不来一个世界级好吉他手的国家
拿耳朵收货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


10几亿里玩2胡的就有很多狠的 历史不同吧:)
发表于 2009-10-16 2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旧情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11-23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