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qwqwqwas

法国女音乐家南京开音乐会 被嘈杂观众气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7 15: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还有个 中庸.
发表于 2007-7-11 1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一句话  就是素质低。首先就不懂得尊重人!还解释啥啊  有些人就是虚伪、只会辩解和找一些理由的人这辈子素质也不会提高了!这是音乐会,不是茶管、也不是酒吧、迪吧之类的场所。更不是儿童随便戏耍的公园。为什么外国人说中国人素质低,跟这些人是分不开的!
发表于 2007-7-11 1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音乐会,中国历史上哪有什么音乐会的传统?呵呵。
发表于 2007-7-11 1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当代中国人普遍素质低这是事实, 没必要辩解.  看看以下内容:
我国目前在教育方面与世界的差距还相当大。1995年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美国为32.2%、日本21.2%、加拿大19.3%、印度2.5%、泰国2.9%、中国1.42%。我国仍有12%的文盲。初中学生毕业后只有40%可以升入普通高中、高中生只有30%可以进入本科大学,直到如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仍然落后且短缺,不少贫困地区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艰难。而且我国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至今仍居世界第90位之后。⑤投资教育这个领域,不仅对近期拉动经济,而且从长远战略眼光来看,其意义也不容置疑。产业资本的投资往往会受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制约,而投资于教育科技领域的资本,只要运用得当,常常会具有边际效率递增的趋势。
发表于 2007-7-11 1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何以独占世界鳌头


2005-10-20        来源:
  
  新华社伦敦9月16日电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美国的大学汇集了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44%经常被引用的论文,都出自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   

  文章介绍美国高等教育何以发展迅速并评论说,美国高等教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富有、国人的重视,体制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主义的治学传统。   

  首先,美国的富有使美国学生的平均教育费用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品均水平。数字显示,2001年,平均每个美国学生所耗资金为2.2万美元,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值为1万美元。   

  其次,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捐助使教育经费充足。在法国和德国,大学教师享受的是公务员待遇。而在美国,社会上一些校友和慈善家不断地向大学捐赠巨资。大学有一系列范围非常广泛的资助者,从州**到社会团体,从自费学生到慷慨的慈善家。埃兹拉·康奈尔、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约翰斯·霍普金斯和约翰·洛克菲勒等富有的捐助者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种慈善助学之风今日犹在,2004财政年度,美国私人向大学捐助的资金高达244亿美元。   

  再次,就教育体制而言,在美国,国家没有旨在指导大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联邦**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主要从政策法规方面介入。   

  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土地赠与法》使全国各地建起了“土地赠与学院”。1946年颁布的有关退伍军人的法案使大学变得人人可及。联邦**还为科学和研究提供巨额资助。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得益于一套平等竞争的体制。竞争机制体现在大学从学生、教授到篮球队员等各个环节。教授竞争联邦研究经费,学生竞争助学金或奖学金。这就意味着成功的学校也不能安于现状。   

  最后,美国人推崇的实用主义,使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术成果能有效转化为实用技术并带来经济效益。20世纪的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曾经说过,对19世纪的美国寻常百姓来说,“教育是信仰”——条件是它必须“实用并带来红利”。   

  在美国,大学从来不被认为是象牙塔。哲学家罗素就曾对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遇到的俗务表示震惊:“任何一位农场主的萝卜出了问题,他们都会派一位教授去做科学调查。”   

  美国开创了将学术界与产业界联系起来的传统,大学每年获得的版税和特许使用费超过10亿美元。170多所大学拥有某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数十家大学在经营自己的风险基金。   

  美国率先引入了市场化高等教育模式,相对于公共事业模式,市场化高等教育模式有四大优点:将公平与择优录取原则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包括常春藤名校和社区学院在内的多元教育体系;市场模式的可持续性高于公共事业模式;与只效命于一位主顾相比,为多位主顾服务增加了大学掌握自己命运的控制权。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说,发展高等教育,向高度市场化体制转变并非易事。各国面临着诸如社会分配不均,建立学生贷款机制,防止学术界“公地”被侵占,统一国内教育标准,以及防止文凭学历欺骗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大学来说,由这些问题构成的威胁还远没有因依靠公共部门拨款而长期“挨饿”所带来的影响。
发表于 2007-7-11 13: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质和知识没有必然联系。依我看,许多大学生的素质远远不如农村老太太。

上了大学就很了不起?呵呵。
发表于 2007-7-11 13: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这句话我倒很同意.
身边太多人都总把文凭和素质搞在一起,,,这个是研究生啊,素质高,那个是弹钢琴的,很有高雅,,听着我就窝火
发表于 2007-7-11 14: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普遍教育还未够水平,一个革命弄出来的断层,到今天还未弥补过来,不懂专重别人还要找借口来开脱就别说了。
我相信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一定会比没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强,有个别大学生有不如农民一点不奇怪,但不能用来说教育没有,想想各个领域由农民来负责,国家会好吗?不是瞧不起农民,但也不能以一些特殊例子说大学生不如农民。
发表于 2007-7-11 1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完全是西方文化的所谓素质标准。
如果按中国素质标准,这个外国婆娘的确素质很差。

呵呵。P
发表于 2007-7-11 19: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为了活跃论坛气氛,哈哈又献身一次

好多人上他流氓当了。。。^9

古代 有音乐会啊,全专场, 高山流水,1个演奏家,1个世界上最牛比的听众~

[ 本帖最后由 小兵吉他 于 2007-7-11 20: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1 2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词夺理是没意思的,每一种事都有它该有的礼仪,听京剧与欣赏古琴音乐会是不一样,去婚礼的礼仪也不同于去丧礼的礼仪,不知道是没有错的,不承认错误或者不去了解才是问题,还要找借口开脱已经不对,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更不应该。
发表于 2007-7-11 2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对.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2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国人素质还真是高得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2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住,再顶一次,更正个问题?
北京“纸箱馅包子”查实为虚假报道 电视台道歉
http://news.sohu.com/20070718/n251131486.shtml


楼上那个链接失效了,这里有一个
http://bbs.guitarschina.com/viewthread.php?tid=502894&pid=6086980&page=1&extra=#pid6086980

[ 本帖最后由 qwqwqwas 于 2007-7-18 21:23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8 2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干到包子了~~

其实,很多 反方的朋友在调侃罢了

逗大家乐而已
发表于 2007-7-19 0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4 13:33 发表
文化传统不同,并不能以“素质”高低来论。

中国人看戏,向来以叫好,台上台下一起热闹为佳。在过去的传统剧场里,有跑堂的倒茶水,台上演出精彩外,台下观众要高声叫好。否则,则被认为是没礼貌,不尊重。
...



不敢苟同之至!!!!貌似合理,谁不知道?????国人对自己的无知和低劣的素质通常就是以国情论和传统论来掩盖~~~~~(我不以所谓的西方标准)

最基本的素质和诚信在中国已经被泡沫的快餐式生活掩盖

附庸风雅的音乐白痴也是国人,理由和借口永远是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因为还有一些心灵是信任别人和善良的,他们还可以被欺骗,象肮脏的政治一样,我从不信任这些鼓吹的和谐理论
发表于 2007-7-19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4 13:33 发表
文化传统不同,并不能以“素质”高低来论。

中国人看戏,向来以叫好,台上台下一起热闹为佳。在过去的传统剧场里,有跑堂的倒茶水,台上演出精彩外,台下观众要高声叫好。否则,则被认为是没礼貌,不尊重。
...


哈总说这话,我真的要打你屁股了。

演奏家来华演奏往高了说是文化交流,亲善大使;再怎么往低了说她也是勤恳诚实的劳动挣钱,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是需要全心投入受不得干扰的,古今中外都是这个道理,小孩子不懂这些大道理,但家人应该明白,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是起码做人的道理,我们总是自诩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你即便硬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古典音乐走进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再怎么闭塞的人,也不可能不知道吧。

退一万步说,就算不考虑台上的演奏家,这些小孩制造的噪音对其他观众的影响,也足以称的上破坏公共环境,有失公德之举。

其实,我倒以为这件事情,后者是主要原因。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公德”二字是不怎么注意的,无数的陋习已经进入了国民性格,甚至说成为了传统也不为过,如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等,这些国民陋习要想根治,实在是难上加难。

我感觉这个事件的发生,也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必然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但是由于吉他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我们似乎特别能感受到这位演奏家所蒙受的委屈和不满,所以还是鄙视一下南京的小朋友们,恭喜你们,你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在人们对南京,对中国又更新了一下认识。
发表于 2007-7-19 11: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昏,才看明白原来我们都被哈总给玩弄了感情啊!

你小子良心大大地坏。。。。
发表于 2007-7-19 23: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消息: 法国女音乐家W女士她已经不哭了,她已经——站——起——来——了!!!
发表于 2007-7-19 23: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淘气的孩子属于摇滚乐哈哈~~~~^9
发表于 2007-7-20 0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法国音乐家应该学学这个中国的艺术家:
http://bbs.guitarschina.com/thread-503640-1-1.html
发表于 2007-7-21 17: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惊讶了
发表于 2007-7-21 23: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一个民族音乐素养缺失的影子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找理由……
发表于 2007-7-22 14: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monsfls 于 2007-7-21 23:09 发表
这不是一个民族音乐素养缺失的影子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找理由……


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可是为什么这些人连一点点“附庸风雅“的素养都没有呢?
发表于 2007-7-25 2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要知道音乐会是他们自己选择去听的,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对不起自己所选择的……
发表于 2007-7-26 02: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乱弹琴-Vitas 于 2007-7-4 12:19 发表
看来这位教授太不了解中国国情~!


法国女音乐家不懂得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自然无果
发表于 2007-7-26 0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4 13:33 发表
文化传统不同,并不能以“素质”高低来论。

中国人看戏,向来以叫好,台上台下一起热闹为佳。在过去的传统剧场里,有跑堂的倒茶水,台上演出精彩外,台下观众要高声叫好。否则,则被认为是没礼貌,不尊重。
...

中国人只配听京剧的  呛呛呛!
发表于 2007-7-26 0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och 于 2007-7-21 17:41 发表
只有惊讶了

现代文明遭遇中世纪
发表于 2007-7-26 0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11 17:16 发表
这完全是西方文化的所谓素质标准。
如果按中国素质标准,这个外国婆娘的确素质很差。

呵呵。P

低贱和高贵之间横亘着永恒的鸿沟。
发表于 2007-7-26 03: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5 12:31 发表
这问题没什么可辩论的。

一句话:加强了解。互通有无。文化无优劣,不能以一种文化来评判另一种文化。

既不懂音乐又不文明,不去听二人转去听什么音乐会呀?切!
发表于 2007-7-26 03: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 于 2007-7-5 11:48 发表
中西方文化的确缺乏足够的交流,加强文化交流 增进了解,方能促成相互信任和尊重。

如果以已方的文化或道德标准来要求对方,那便是无知了。

楼主援引的这篇媒体报道,相当于《中国女歌唱家在国外遭拥抱被 ...

稀饭随地吐痰、骑雕像上摄影...
也是文化差异
发表于 2007-7-26 04: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女的也蛮可怜的。。。。 她应该是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所以哭了吧。。
发表于 2007-7-26 16: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tasy 于 2007-7-26 02:54 发表


法国女音乐家不懂得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自然无果

   是啊!观众都是牛人。
发表于 2007-7-29 1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tasy 于 2007-7-26 02:55 发表

中国人只配听京剧的  呛呛呛!


是的,京剧除了呛呛呛还包含有更胜人的东西,拍手喝彩也并不是随便来来的,乃是因为听懂了其中的精彩,
而对于西方的古典音乐认识上的隔膜,很多家长听众真的不知所云,目的只是陪孩子而已,但是孩子更是不知所云,
可以说孩子的天性也罢、缺乏教养也罢,反正现场的台下的噪音跟孩子有主要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3 04:01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