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6|回复: 18

转贴: 从小木匠到音乐学院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3 0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转自: http://news.sina.com.cn/o/2003-10-15/0328920962s.shtml

从小木匠到音乐学院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03:2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今年9月24日,重庆市荣昌县城的街头巷尾突然传出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初中尚未毕业,今年已58岁的木匠何夕瑞居然收到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聘书,聘请他担任该院管弦系提琴制作专业的教授。笔者近日从四川音乐学院得到证实,何夕瑞将从10月中旬正式开始在四川音乐学院执教。
  小木匠“依葫芦画瓢”制作出胡琴
  何夕瑞出生在一个颇有书卷气息和艺术氛围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上大学时学的是生物,而母亲则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声乐。或许是沿袭了母亲的遗传基因,何夕瑞对音乐颇有天赋,不需要多加指点便会识谱、拉琴。而每次父亲讲动物、植物的生长习性、特征时,何夕瑞常常听得目不转睛,对生物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何夕瑞12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从此,全家9口人的生活便如雪上加霜。初中二年级还没有结束,何夕瑞就被迫辍学了。
  为了生活,16岁的何夕瑞向乡下一个姓李的师傅拜师,学习木匠手艺。为了学到精湛的手艺,他常常在半夜悄悄爬起来,仔细琢磨师傅所用的工具及打制出的木具,然后偷偷地模仿着打做。由于何夕瑞非常专心,很快,他就能独立做出像模像样的木具。1965年,20岁的何夕瑞进入荣昌县一家机械厂当上了一名工人,专门从事木具制作。一次,厂里宣传队搞文艺活动,差一把二胡。何夕瑞看着大家很着急的样子,琢磨着按照二胡的模样来做一把。他找来木料用刀具弄了好半天,并买来很粗的蚕丝当琴弦,还按照手风琴上的A调、C调调了琴音。二胡终于做成了,何夕瑞激动不已。当他拿出他首次制作的二胡时,大家惊喜不已,这把“依葫芦画瓢”做成的二胡在文艺演出时居然拉出了让人满意的音准。头炮打响后,何夕瑞又开始模仿着制作提琴。
  然而,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时,1970年,他却因父亲“右派”的关系被迫回到荣昌乡下,重操旧业干木工。
  音乐教授:其实制琴并非那么简单
  此时的何夕瑞进入了生活低潮,他一蹶不振。正在这时,荣昌县城一位叫胡启惠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胡启惠对他说:“你制琴已有10年时间,人生有几个10年?”
  鼓励何夕瑞坚持下去。随后,她又经常从书店给他买来一些音乐及制琴的书籍。在胡启惠关心下,失落、彷徨的何夕瑞又坚定了继续制琴的信念。于是,一把把制作精美的胡琴、提琴从他手中“出炉”了……
  1979年初,何夕瑞很自信地来到成都,准备把自己制作的提琴卖给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音乐学院一个教授拉了拉何夕瑞的琴后,委婉地说:“这不是提琴的感觉,这明明是板胡的味道。”教授告诉他,其实制琴并不是他想像得那么简单,也不是随便模仿就能做出好琴的,要多看书,多听名家演奏提琴的音色,从音乐灵魂中掌握制琴的技巧。
  听了教授的话,曾经非常自信的何夕瑞心里受到了沉重的一击。痛定思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仔细钻研,做出上等的好琴。他研究发现,提琴的选材,包括木材树种的海拔高度,各种优质木材形成的地理因素、气候条件、提琴面板的厚薄、面板的起拱度、空气容量、油漆的选择等等都对提琴的音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此,他一边制作琴,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生物学、微积分等知识。
  由于著名提琴演奏师的琴音他只能在CD、磁带中听到,无法身临其境,何夕瑞心里一直渴望有一天能目睹提琴大师的风采,听听现场真实的琴音,抚摩一下他们的提琴!
  1982年,听说世界音乐大师梅纽因要来北京,何夕瑞马上筹资2000多元赶赴北京。他四处托人终于买到了演奏厅最前面的票。当他坐在座位上与梅纽因相距咫尺,第一次目睹意大利名琴的风采时,随着名琴悠扬的琴音在演奏厅上空飘扬,何夕瑞陶醉了。
  随后,听说葡萄牙古本江交响乐团要到重庆访问演出,何夕瑞又找到重庆市文化局,希望能赠送一把琴给乐队的首席提琴师马科思先生。他拿着提琴来到马科思下榻的宾馆。马科思接过精致的小提琴,拉了拉,音色很美、音质通透、层次分明的琴音响彻宾馆,马科思欣然接受了何夕瑞赠送的提琴。当马科思问何夕瑞有什么要求时,何夕瑞提出欣赏他的提琴。那是一把多么精致的琴呀!提琴的面板是阿尔卑斯山的云杉,背板的材料是枫木,琴弦是斯特拉底瓦利的琴弦。看到马科思的琴,何夕瑞读懂了意大利的风格———制琴巨匠斯特拉底瓦利的风格。他顿时感到自己对琴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下决心向制琴巨匠看齐。
  他找到了制琴的灵魂
  为了能选到优质的制琴木材,何夕瑞多次独自前往西藏、福建、云南、广西等地的原始森林,并多次踏入野兽出没的无人区。
  1986年8月的一天,何夕瑞只身来到广西的一片原始密林里选材。他发现密林里有一大块树木被压倒在地,立即意识到自己已经误入野兽出没的?胤搅恕U飧瞿钔犯赵救肽院#?蝗辉诶胨?坏?10米远的地方,
  一头身长1.6米左右的大棕熊轰地纵身跳了起来,张牙舞爪地向他发威。大棕熊愤怒地咆哮着,激动地口吐白沫。何夕瑞深知遇到熊之后千万不能逃跑的常识,站着一动不动与熊对峙着,心砰砰地跳个不停。就这样对峙了几分钟,大棕熊见何夕瑞没有恶意,才一摇一摆地离开了。
  1987年9月,何夕瑞在从西藏购买木料回来的路上,由于路途狭窄,加之刚下过雨,路面非常滑,拉木料的货车翻倒在地,所有木料全倒了一地。幸亏车是向内翻的,不然就滚下万丈深渊了。多亏了当地藏民的热心帮助,何夕瑞才将木料装车拉了回来。
  与素不相识的藏民交谈,何夕瑞感觉到他们像清泉一样透明的心灵。他把装着行李的包裹随便放在哪个帐篷从来就没有人去碰过。藏民们经常热情地请他吃烤羊肉、野味。望着藏民们黑红色的肌肤,没有杂念的清亮的眼神,听着那爽朗的笑声,何夕瑞感受到人与人心灵的交融。
  他感叹并激动不已:自己所追求的提琴的灵魂不正像这里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一样辽阔、澄明吗?不正像这里人们的心灵、品质一样质朴、清亮吗?他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制作提琴的灵魂所在。
  回到家后,何夕瑞努力完善制琴艺术,努力使自己制作的提琴能演奏出最理想的乐音。很快,他制作提琴的技艺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被音乐学院聘为教授
  1995年,何夕瑞加入了四川小提琴协会。从1998年开始,何夕瑞制作的提琴被越来越多的音乐界人士所看好。国内外专业演奏团体、音乐学院专家、学者、国外留学生争相购买。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教授张世祥用何夕瑞制作的小提琴多次摘取国际大奖;美国一位音乐教师来四川音乐学院授课,拿着提琴试拉,不行的就放在一边,最后满意的两把提琴竟然都是何夕瑞制作的。另外,在中国西部小提琴比赛上,至少有一半的获奖者使用的是何夕瑞制作的琴。
  1999年,何夕瑞两度被四川音乐学院邀请到成都讲学。2001年,何夕瑞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准备开设提琴制作专业,但国内的专业人才稀缺,国外的制琴教师在语言交流上又有障碍,何夕瑞因此进入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考察视线。
  学院聘请何夕瑞当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计划,立即遭到了一些教授的质疑和反对:“何夕瑞是木匠,初中还没毕业,你们也敢用?!”但大多数人却认为,何夕瑞不是一个普通的制琴师,他在制琴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尽管他只是一个初中生,但他经过刻苦自学和丰富实践,已完全有能力胜任提琴制作专业的教学工作。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四川音乐学院最后决定聘请这位初中尚未毕业的木匠担任教授。
  今年9月19日,四川音乐学院给远在重庆市荣昌县的何夕瑞寄去了聘书,正式聘请他为该校管弦系提琴制作专业的教授。何夕瑞激动地告诉笔者:“虽然任教的工资远比不上我现在制琴的收入,但是,提琴制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能把自己几十年来研究提琴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那才是我一生中最为快乐和最为高兴的事!”
  9月24日一大早,何夕瑞便与四川音乐学院取得了联系,欣然接受了邀请,表示在10月中旬赶赴成都报到。
  由于提琴制作专业是四川音乐学院首次开设的,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何夕瑞只得根据自己38年的制琴经验,自行设计教学课程。据了解,目前何夕瑞已经精心准备好了教材、讲义,不日将前往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巴山晓琴文
发表于 2007-10-13 0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13 ^13 ^13 ^13,顶你!!!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01: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0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转贴: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7/29/content_3281644.htm

老木匠正在制作木牛流马 实习生李强摄

    三国时期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在本市一名七旬老木匠的手中得到了再现。老汉制作的木马不需要脚踏,也没有其它动力,只需乘坐人摇晃身子,木马就可以自由前进、后退。如今,这名七旬老汉还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木马。
    “姚木匠做的木马可神奇了,无论是大人孩子,只要上去摇晃几下,木马就可以自己走,村内的许多大人和孩子们都坐过。”谈起姚木匠的木马,武清区南菜村镇六百户村的村民都显得很熟悉。来到姚容老汉的家中,手持斧头和凿子的他正在一堆木头前忙碌着。依稀可以看出,这堆木头是一架木马的形状。
    “如果早来几天,你们就可以坐一圈了。为了让木马走得更快一些,不久前我刚刚把它拆解了。”姚老汉带着几分遗憾地说。今年 76岁的姚老汉展开自己绘制的图纸说,早在 1993年,他在一本名为《课内外辅导》的杂志上看到一篇对诸葛亮“木牛流马”的介绍,当时就引发了他的兴趣。没有上过几年学的他多次和这篇文章的作者通信,终于了解到“木牛流马”的最初制作原理。直到 1998年,姚老汉眼看自己的小孙子出生,再次萌生了给孙子做一架会走的木马的念头。此后,他经过长达四年的时间,几经修改终于做出了第一架木马,送给小孙子当礼物。这架木马还成了村子里孩子们的玩具。
  细节·揭秘
    利用重力原理新马速度能更快
    姚老汉说,这架木马使用的木材为洋槐木,大约一共使用了一方左右的木料。这架木马长约 2.8米,高 1.5米,只需要骑行者在上面晃动身体,木马就可以走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安全乘坐。
    这架木马除有马头、马身、马尾和四条马腿外,在马腹部还有一块半圆形的装置,和马腿同时支撑在地面上。在马鞍后部,还专门竖起了一个高约 1米的重力装置。每当乘坐者摇晃身体,马鞍后部的重力装置就会跟着摇晃起来,重力装置产生的动力,就会带着木马行走了。
    老人还表示,他之所以将这架木马拆解,主要是因为它走得还比较慢,每一步的距离只有 14厘米。经过他重新设计,新的木马速度足以达到成年人的正常行走速度。但由于他家境拮据,如今只能靠捡一些旧木头来改进木马。如果有人资助,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制作一架全新的木马,让子孙们可以重新看到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 (记者崔楠)
发表于 2007-10-13 07: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木匠的资料,哈哈,三楼的那些衣服也是木头雕刻的吗?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0-13 1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0-13 10: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3: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搜索中国木匠, 特别是自学成才的木匠, 造出人造卫星和航空母舰的故事, 还没搜索到, 哪位网友帮着搜索搜索?

P.S. 那个木头衣服是外国木匠做的, 人家的想法很简单, 做木匠就要做一个好木匠, 没有什么成为音乐学院教授或国家领导人的想法......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10-13 23:5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14 0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这类新闻,我第一反应就是:"我靠,Y扯几吧蛋啊"?
发表于 2007-10-14 11: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会做斯摩曼的木匠没有,你家后院还放一块大板子,单板的呢,
发表于 2007-10-14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帮楼主切题,以便不成水贴。
发表于 2007-10-15 02: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巴渝民间艺术大师” -佩服!!^13 ^13
发表于 2007-10-15 03: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什么东西只要认真做,并准备用一生的心血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
这里我想说一下我孩子的长笛老师,李大同,是我这辈子敬佩的人之一。
他从小时候学的竹笛,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练到二只手的大指和食指都长出了老茧后,食指的老茧下又练出了鸡眼!^144" />
网友们,你们从来没听说过吹笛子能把手指练出鸡眼吧!!!
他40岁才练长笛,现在已经62岁了吧,还是天天在练习,我专门看了他的鸡眼,并为他的精神深深感动。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搜一下他的竹笛曲:帕米尔的春天,但我没找到网上有他本人吹的录音,只是听他本人演奏过,那种“笛神”的感觉。。。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作为国家一级演奏员的他,现在代学生收费只有每课时30元。他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带录音机,并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他都给示范录音,录一次不理想还要录第二次,那种认真劲,不只是感动我一人。。。

有时候也想学他代几个学生呢,可是苦于找不到想学吉他的小孩,郁闷一下。
发表于 2007-10-15 06: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介不扯滴么!?
发表于 2007-10-15 06: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楼的鸡眼我打错了,应该在拇指上,
楼上说哪楼在扯?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7: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正确的方法没有必须的条件认真做, 一定没有结果, 错误位重复一千遍并不能变成正确的东西.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朴素, 什么是原始, 什么是empirical,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何况, 如果愚公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 去填土而不是挖土, 那么给他无穷的时间也不能移山.

从远的说, 记得俺以前在学校上Applied Research课的时候, 老师Dr. Ken Takagaki说过很多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知识的积累问题, 即使是知识, 人类积累的过程也会有两个结果, 进步和崩溃, 大多数人只会想到积累会造成进步, 比如铁杵磨针的传说, 而想不到积累也会造成崩溃(crash), 就是积累到最后结论是以前的积累都是错的.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 比如曾经积累得很完整的太阳中心说.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10-15 08:33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15 11: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cyberninja 的帖子

言之有大物啊,受用了,谢谢!
发表于 2007-10-15 1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cyberninja 的帖子

:Q :Q :Q
发表于 2007-10-15 23: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真好听```--.-- . . z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2 13:5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