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诗人
UID416624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453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8-1-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8-1-30 1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说两句
做一件事情,都追求效率;学一件乐器,都想加快进度.心理状态都属正常.
象古典吉他这样的乐器,我们首先应该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理解它.因为他古典,所以他表现的风格和内容是经过几百年来多少代致力于古典吉他音乐的爱好者、作曲者、演奏者、研究者和音乐理论学者的不断探索、实践、筛选而形成的。所有能流传到今天而又称为古典美学范畴内的东西,是以人类文化遗产而对待的。所以古典吉他也不例外,他的每一首经典曲目,所内涵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象前面大家所言,几个月弹月光,几个月罗曼斯,我认为都是为正确的。一个人练一首曲子,有的快,有的慢,能弹熟不见得弹好,但要弹好而必须弹熟。而对于一首曲子,可能某部分弹得好,某部分弹得无味。同一首曲子,自己弹着总觉得不对路,即使很熟,但缺乏韵味。这些都是缺乏对乐曲的深层次理解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心境造成的。只所以说,某某演奏家某个音乐会演奏很成功,取决于他的演奏状态和对曲目的把握程度。把握得好,当然就会成功,既使出现一些小的失误,但会被他激情的演奏所掩盖。因为乐曲充分展示的内涵,会把演奏者和听众带到另一个想象的空间, 是清晰的,流畅的,与自己的感情合二为一的世界。
我谈这些的意思是想说,对于古典曲目来说,我从来不敢说哪首曲子我能弹好。因为所弹好,是需要情绪的环境。象“月光”这样极富感情内涵的曲目来说,没有环境,没有适当的稳定心境,要想弹好,是不可能的。而如果现在哪位大师拿出“魔笛”给一个根本对吉他一无所知,而又对古典音乐闻所未闻的人来听,再由一个业余选手给他弹一首“绿袖子”,我估计这位观众准会说“绿袖子”好听,还会说“那第一首弹的叫啥呀,听不出什么好来。”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异造成的。
一首曲子弹好了,是演奏者认为把情绪都真正溶合到了音符之中,从而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其实做为演奏者,把自己置于无人无我的境界演奏,才是最好的状态,才能和乐曲合二为一了。
古典吉他演奏,既有练习时间上的积淀,也有对音乐理论学习的积淀,还有对自己感兴趣的曲目不断理解融合的积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