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吉他风景线:
http://www.guitarscape.com/classical/gb/composer/modern/barrios/works/la_catedral.html《大教堂》 《大教堂》是巴利奥斯的传世之作,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其结构比较特别。第二部分才是序奏,而第一
部分是在序奏前另加的一段前奏曲。这段长达48小节的前奏曲是描写祈祷的段落,D大调,2/4拍,极缓慢
的速度。乐曲充满肃穆、宁静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大的教堂之内。在笼罩着神秘宗
教色彩的钟声中,人们在虔诚地祈祷。演奏上声部旋律的时候,要用轻轻的靠弦法,右手拨弦的位置要在
音孔和琴马之间稍微靠近琴马的位置,尽量要弹出透明清脆的音色。演奏下声部的分解和弦,左手一定要
尽量采用保留指弹法,即在弹奏分解和弦的时候,左手手指要尽量保持按在弦上,不是万不得已不要离开
琴弦,以达到使各个和弦音之间产生和谐的共鸣效果,仿佛钟楼上传来的钟声,在高大空旷的教堂内产生
了回响。
《大教堂》的第二部分,是缓慢的序奏,b小调,4/4拍,开始四小节上声部的主题旋律庄重、缓慢,在第
三和第四小节里,下声部有一句低音过门,第5-8小节,主题旋律在低八度上出现,在缓慢进行的和弦中
,隐藏着低音部旋律。从第八小节的后半部分开始,上声部旋律上行逐渐引出这一段的高潮部分,下声部
的旋律也在推动高潮的出现。高潮部分是由一组不断变化的和弦,以附点的节奏来形成动感向前推进。第
16小节第4拍开始的一个上行分解和弦和第18小节第4拍开始的一个上行分解和弦形成对比,又推出一个短
暂的高潮。这个高潮急速回落到b小调主和弦上。序奏的结尾部分是由下声部的低音旋律,和上声部三次
出现的主和弦组成,渐弱的乐句加上最后的几个泛音,将乐思引向远方……
《大教堂》的第三部分是6/8拍的快板,由b小调转到D大调后又回到b小调,这是巴利奥斯采用“无穷动”
的技法写成的。a段是由b小调的快速分解和弦开始,不时出现的经过半音,把这些分解和弦有机地连在一
起。要特别注意的是,从第7小节开始,一直到第12小节,每小节中第三拍的前半拍连在一起是一条旋律
线,弹奏这些音符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靠弦奏法,其他和弦音不必用靠弦奏法。第29和30小节,分解和弦的
重音分别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上,这一段音阶和分解和弦交织进行,要演奏得流畅,重音要突出,
旋律上下行起伏也要大些。b段从第49小节开始,基本上全是分解和弦,要注意每小节中的第一拍和第三
拍的低音旋律要突出,尽量要用靠弦奏法,而且要有起伏,不能平淡。c段是最精彩,也是难度最大的一
段。弹奏这一段的时候,一定要先放慢速度,无论是音阶还是分解和弦,务必要把每一个音都交代清楚再
逐渐增加速度。旋律上下行的强弱起伏要特别明显才有效果。《大教堂》第三部分的结尾又是一连串的分
解和弦,要注意这些分解和弦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突强低音组成的旋律要弹奏得有生气。最后有六
小节上行主和弦分解琶音,这六小节中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是突强音,这六个突强音连成一个上行b小调主
和弦,推出这一段最后的高潮,然后乐曲结束于三个b小调的持续主和弦上。
《大教堂》是一首难度极高的经典古典吉他名曲。它不仅是许多国际古典吉他比赛、音乐学院定级的规定
曲目,更是几乎所有吉他爱好者爱不释手的作品和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作一点版本比较:
大卫·罗素:本曲的最佳版本之一,尤以第一和第三乐章为甚。宽广的低音,晶滢的高音,几乎可与钢琴
媲美。情绪的起伏波澜壮阔。 约翰·威廉斯:另一堪称完美的版本,无可挑剔。 山下和仁:第一乐章的速度把握非常不错,对于狂飙风格的山下来说,如此的沉稳并不常见。第三乐章是
山下技巧与速度的绝佳展现。是非常不错的版本。 戈兰·索舍尔:空灵而虔诚的乐思,速度和情绪的控制均好。十一弦吉他的共鸣性尤其令人难忘。 让·皮埃尔·居梅:略去了第一乐章。流畅性欠佳,琴的共鸣性能似乎也不尽人意。 弗拉基米尔·米库卡:亦略去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较快。总体上音粒清晰流畅,但音色有点干涩,缺乏
润泽感。 马努埃·巴鲁埃科:音色最为透明的一个版本。以雪松面板的吉他奏出云杉效果,似乎这是一个具有代表
性的例子。甘甜清冽,无比纯净,但是似乎在宽广性方面较罗素的版本差得很远,个人以为不适合表现祈
祷的主题。 杰弗瑞·麦克法登:年轻的麦克法登在演奏第三乐章时的速度或许仅次于山下,但毫无勉强滞重,是一个
值得参考的版本。 本文主要以陈志老师的广播讲座为素材总结整理而成,其中附加的个人观点仅供各位参考。
关于本曲的说法很多,网友康康最喜欢的一种是:第一乐章表现一个人去教堂在远处看到教堂的轮廓是如
此的美丽。第二乐章表现当走进教堂时发现教堂是如此的宏伟,庄重,神圣。第三乐章表现在教堂里忏悔
时复杂的心情。
[此贴子已经被999T于2004-2-17 13:16: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