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a8.ent.tom.com/user/user_index.php?username=502958076
今天在tom音乐原创排行榜上看见这对人气组合(注意居然是”原创“榜):一对未成年双胞胎,叫什么BY2的新加坡土人,又看了MV,果然和其他新加坡人一样表情呆滞,满嘴古怪口音还偏要唱英文歌;又看了些相关新闻,果然这是一对苦出身的唱片工业化的牺牲品;才15,16岁就被公司看中进行培养,初中才毕业就要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卖弄风情,唱着自己都不懂的靡靡情歌,大概公司是看准了不少人喜欢萝莉,这才重点包装的。可是根据新闻报道,这对小姐妹自己最大的希望并不是卖弄风情,更不是要追求什么音乐理念,而是要有钱买房子--果然童言无忌,倒也诚实得可爱。
可是这就是音乐吗?找一对未成年不懂事的少女来满足成年人对萝莉的性幻想?无疑,这对女孩是幸运的,随着时间流逝,买房子的钱很快就会赚到,卖弄风情很快就会变成发自内心的生理需求,但是这就是音乐吗?该组合刚出来就人气飙升,风头盖过了不少现有的大牌,比如蔡依林之流,所以便有人在后面说这些幼齿实力非凡,大有前途。所长也听了一下,发现后面的制作团队着实有实力,写作编曲录音都很有水准,看得出后面都是有雄厚资金支撑着的。换句话说,现在的唱片工业就是资本主义洗钱的方式,只要有钱,就可以找到最好制作人,包装出新人,宣传出人气,赚回更多的钱。而这对既可怜而又幸运的女孩,瞪着无知而幼稚的双眼,不过是飞速而无情地运转的唱片工业这部机器上的螺丝钉而已,对音乐和人生的理解,甚至最一般的文化修养,或者最基本的音准,全都不重要,只要按照公司要求在镜头摆出应有的诱惑姿态,在话筒前按照制作人要求唱出缠绵露骨的情歌就足够了。
而这对女孩只不多是整个异化到极点的娱乐产业的缩影罢了。在这种产业制度下,资金和资源不是朝着最有利于音乐本身的发展的方向流动,而是向着利润产出最大化的方向流动。最好的录音棚,最好的制作团队,最好的宣传机制,完全不是为了最有内涵最真实的音乐服务。无论什么明星,只要爆得了大名,都要来灌两张唱片,无论嗓子多象破锣,五音多么不全,总能找到人在录音棚里用电脑给修正了,总能找到人给写词曲,总有人给包装推出,还总能得奖,还总有一大堆粉丝,还总能在排行榜上占到头位。可以说,所有艺术门类中,中国音乐现在已经变工业资本化毒害最严重的领域之一,最空洞肤浅铜臭的领域之一,也是离艺术的标准和理想最远的领域之一。
中国这么大,绝对不缺有才华的音乐人。吉他中国里这么多有才气的吉他手,这么多有才气的歌手,为了音乐的理想在孤军奋战,为了执着的音乐理念在默默坚持,却被这扭曲的工业制度埋没排挤,至多只能为那些商业化的歌星伴个奏而已;想生存下来,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音乐,而是怎么迎合市场,怎么赚得更多的人气这些音乐之外的东西。不夸张地说,最愿意为音乐理想献身的人就是这唱片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害最深的人。对音乐的态度越真实,就越没有出头之日。而另一方面,广大听众现在只听那些肤浅的音乐,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鉴别力,品味低下,而是因为音乐工业只给他们这种东西听;真正的好东西都被这个制度过滤掉了,连和商品化的音乐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说,现在的唱片工业不仅仅应该为埋没有才华的音乐负责,也应该为这种要命的音乐愚民政策负责。他们既对不起音乐的制造者,也对不起音乐的消费者。
那些为了自己的音乐理想而默默坚持的人,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被给予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音乐;喜爱音乐的听众,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被给予更多的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到更多样的音乐;我认为,这种表达和选择的机会,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