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0|回复: 22

都是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9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艺术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感觉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
就拿毛笔跟吉他来讲吧:
吉他手指动作要求很多也很微妙 不过其实跟毛笔字握笔要求也是一样的 就是“指实掌虚”
吉他要求右手能发出结实有爆发力的声音 毛笔字也要求写得有力 结果初学的时候往往使劲拨 使劲写 却忽略了手僵必定不活
左手我感觉也是跟毛笔的运用一样 往往注重了“按”却忽略了“提”  毛笔字要求按中有提--这样才能让笔毛充分张开 再取逆势运笔 让毛笔能用最小的力气在纸张上取得最大的摩擦力。同样吉他左手运指过程中也应该要按中有提 特别是换把前手腕就应该有个提的准备动作 区别只不过是吉他的提很多时候趋势是横向的 而不象毛笔趋势大多是垂直的。
个人感觉吉他的左手运指跟毛笔一样重点是在手腕 而不是手指 虽然不少观点说应该包括手臂和肩的动作 我觉得手臂只是配合手腕的 由手腕带动手指才是根本。
再说就是艺术表现方面:
一篇书法作品首先整体的感官就是布局 这里留白是重点 就是笔画和字之间的空白  同样有一句话 音乐存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 大家自己琢磨吧
一幅书法作品最基本是由单个笔画组成 一首曲子是由单个的音连成 书法--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不用说 肯定是详细介绍笔画练习的重要性了 可惜吉他是外国的东西 很多人又是自学最容易忽略的应该就象笔画这么简单的单个音符了 我相信专业跟业余往往起步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有时会猜想陈志老师对他的学生单个音符或者基本的音阶练习会严格到什么程度
这些扎实了 再开始学曲子不迟 打个比方 一个刚刚开始练书法的人就找韭花贴 兰亭序这样的帖子来练 楷书还没有学好 这个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很多人会跟你说严禁  不过换成吉他。。。。第一把位音阶还不熟悉的人开始练罗曼史的人不少吧 还有练大教堂 阿宫回忆的  苦头自己知道 我也尝了不少:)
还有就是节奏问题 写字的时候该快的笔画就要快 否则疲软 该慢就慢否则轻浮 进入状态以后就跟弹琴一样 手指有一种流动的韵律在里面  笔画的轻重 好比音符的音量 笔画的缓急好比音符的流动 笔画的枯湿肥瘦好比音色 布白则是音符之间停顿的地方(包括句子和段落之间的空白)密如织线般的轮指 疏处则可走马撑船
一幅书法要写好首先要胸有成竹 就是每行多少字 有多宽 什么句子应该大刀阔斧 什么句子应该细腻流畅  弹曲子前也应该胸有成曲 什么地方要激情 什么地方该停顿 早已了然于胸 万不可弹到那算那 手指速度超前于脑袋的想法的时候是个悲哀 因为你已经是指头匠了
  我打字累了:(
最后要说的是: 画家可以从镜子里面轻易发现自己画的弱点 同样一台录音机应该是必备的 那等于是旁人的耳朵。。。。。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练书法几年以后才发现只有一支真正的湖笔才具有写好字必须的弹性 一得阁的墨汁是好 不过写小楷可以 写大字太浓 最好掺点水 但是还是自己磨的墨汁才有最好的质感  所以---我一开始学吉他就买单板琴 不要忽略你的琴和琴弦 高张力的弦是好 不过还要看你的手感 不舒服的话为什么不换 而且是马上!
 楼主| 发表于 2002-12-9 0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希望对练习过书法的朋友学习吉他有帮助  欢迎批评
发表于 2002-12-9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能静下心写东西的人很少了,这个网络时代。
能懂书法的精髓,就更能把握好古典吉他了,
这比专研技巧等解决的更本质的问题吧,呵呵,用中国的国粹书法打开学习古典吉他之门。。
难得~
发表于 2002-12-9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佩服兄弟悟性,道出不少真缔,深有同感。
“音乐存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此话出自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之口。
听他讲座时提到:弹拨乐器的韵味全在音符之间,因为两个音符的空隙正好给听众回味的余地,因而,象古琴这样的弹拨乐器是韵味十足的,当然吉他也不例外。这是弓弦乐器所缺乏的。。。
我们平时讨论吉他和提琴比较的时候,好象很少提到这层意思。
发表于 2002-12-9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下次能看到有人论证弹吉他与挥锄种田的关系。
发表于 2002-12-9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归的类比精彩!!!!赞~~~~!
其中专业与业余的区别我深有感触。我想我就是笔画基本功都没练好,就学人龙飞凤舞的那种。所以我对想弹好琴又愿意听我说的人都说:要练好基本功,不要学我!!!如果时间安排得过来,我会重新从空弦练起的,以基本功为主要练习内容的时间大概两年。
其他内容我会经常拜读,细细体会。
发表于 2002-12-9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简直艺术得一塌糊涂!
赶明个我也得去写大字了!
发表于 2002-12-9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弓弦乐器的韵味更多在每一个音符之内,这可能是它和弹拨乐器的不同吧。

我觉得弓弦乐器比弹拨乐器更有表现力,比如小提琴,
音符和音符之间也有空隙,看你想怎么拉了。
也可以没有空隙,那要看右手的功夫了。
弓的力度掌握也是相当微妙的,弓法上跳弓,顿弓,技巧和表现力甚于左手。
。。。
你可以控制每一个音符的力度,延时,渐强,减弱。。。:)
吉他的每一根手指都要有内容,这是小提琴所不具备的。
但吉他对控制音符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其实小提琴也有弹播技术,不过和吉他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
我练过小提琴,但所知甚浅,还不配谈论两种乐器的精髓。。。
发表一下个人的感觉吧,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9 11:14: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2-12-9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昨天听音乐学院院长的讲座得到的知识,他说弹拨乐器的韵味是弓弦乐器不能相比的。
你讲的是表现力的问题,韵味只是表现力的一个方面而已。
发表于 2002-12-9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同意:)
我觉得失真的电吉他十足的弓弦乐器味道但和提琴相去甚远,也不及古典吉他的“音符与音符之间的”魅力。
不过“音乐存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我不敢完全赞同:)
。。。
发表于 2002-12-9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奥了
我毛笔字写得一塌糊涂,是不是预示我吉他也没有什么成就?
呵呵
不过真的写得很好
送朵花
发表于 2003-3-2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玄妙了吧?!
发表于 2003-3-3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 艺术本身是相通的,不仅仅和书法,和其他的任何一门真正的艺术也是相通的,拿吉他基础技巧来说,在小学时候就学习过一篇关于达芬奇画鸡蛋的课文,心得可以拿来学琴。
  艺术是美的,但在美中也是“完美”的,要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在“雕塑”和“建筑”艺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共同之处。
  严谨性和严肃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美,是当之无愧的“艺术”。
发表于 2003-3-3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到这篇贴字,真觉得当归MM写得精彩,十分精彩!!
发表于 2003-3-3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辟,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03-3-4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对“气“ 的把握。我想,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讲气息的。从一开始的屏起凝神,逐渐一气呵成,逐渐收放自如,更近一步,我也说不准确了,天马行空之类吧。我曾经问过一个练书法的朋友,怎么样看一幅字,他说你要看它字与字之间的气势。所以我想,如果练琴练的好了,关注的就不会是旋律,而是只可意会的那部分。那大概就是手中有琴,心中无琴的境界罗。
发表于 2003-3-4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到那时,草木皆可奏出美丽的音乐。。。
发表于 2003-3-4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141!!!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 2003-3-4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发表于 2003-3-4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一个人的艺术情趣从他的各种爱好可以综合得出。
因此,古典只能同书法联系起来,摇滚爱好者绝对不喜欢书法。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0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自己还整过这么长的帖子啊       惊觉几年以后的今天我再也不能拿毛笔了  唉   一拿毛笔手就发抖    而且指甲也影响握笔    只好把珍藏的毛笔都送人了      真是有得必有失.....
过两年如果喜欢上练铁砂掌  不知道会不会又弹不了吉他呢:)
发表于 2006-6-22 0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呆 于 2002-12-9 12:05 发表
太深奥了
我毛笔字写得一塌糊涂,是不是预示我吉他也没有什么成就?
呵呵
不过真的写得很好
送朵花

Segovia不会毛笔字, 所以应该不会弹吉他...
:):)开个玩笑,
文章不错, 艺术嘛, 总是相通的
发表于 2006-6-22 1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当归的文章 真是觉得亲切 当年我也是发花痴一样地迷恋书法 每天和几个同道挑灯临帖 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知道 那韭花帖我只是敢看不敢临 怕一不小心临成“白菜帖”了 过了N年这样的日子 后来决的中国书法界真是太烂 欺名盗世的人太多 遂投笔一直到现在 楼主这样的感受我也是深有体会 有时候总在想 这书法怎么和弹琴就这么像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5 14:5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