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导电法 导电法是利用木材电学性质如电阻率、介电常数和功率因素等与木材含水率间有规律的关系设计出一种测湿仪。特制的木材含水率测湿仪如图5—2。测湿仪上有刻度表或电子显示数据,通电后即可直接读出木材的含水率。
木材含水率测定仪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流电阻式,另一为交流介电式。前者是利用木材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对直流电电阻的影响,实际是一种欧姆计,故又称直流电表含水率测湿仪。当含水率测定仪的二个尖的触角插入木材时, 指示灯给出相对应档次的含水率。后者是根据交变电流的功率损耗与木材含水率的关系而设计出的交流电木材含水率测湿仪。当含水率测定仪与木材试样接触时,通过磁场感应,测定仪上可转动的指针或液晶屏上就会直接标出或显示出木材含水率数值。
电表测湿仪测定木材含水率,简便而迅速,可立即测出木材含水率,无须破坏样木,并免去需制作含水率试样,特别适合于生产现场使用。由于木材含水率与电阻率的关系仅在某一含水率范围内呈有变化规律的关系,超过了此限度它就不明显了。理论上,电阻式测湿仪的测定范围为7%~8%至25%~30%,交流介电式测湿仪的测湿范围可由绝干材至饱和含水率。但由于制造上的困难,实际上测湿范围是有所限制。为了提高精度,有时需作树种、温度和木材密度等因子修正。生产上,木材及其制品含水率在7-23%范围内,导电法测定较准确。
5.1.1.3 木材含水率的变化与不同含水量状态下木材的分类(1)木材含水率的变化 木材中含水率不仅因树种和同种树木植株条件不同而有变化,即同株内亦因树木部位和季节之不同而有变化。 ① 树种与含水率的关系 生长的树木或新伐倒的树木,其含水率之多少,随树种而异。一般树木体内含水率大于40-100%(表5—1,5—2),多的可达200%以上,如毛枝冷杉的边材含水率为215%,意杨树干内夏秋季节木材含水率达300%。 ② 树木部位与含水率的关系 树木部位一般分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两种。水平方向上,针叶树材的生材含水率一般为边材大多于心材(见表5—1),而阔叶树材的心边材含水率差异与树种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树种心边材含水率近似,有的树种心材含水率大于边材的,亦有小于边材的(见表5—2)。含水率在树木中的垂直分布,一般来说梢端含水较多,如表5-1中的红松和臭冷杉,梢端心边材含水率均大于树干下部的心边材,而表5—1中阔叶树如春榆、槭木和紫椴树干下部木材含水率明显高于树干上部。
(2)不同含水量状态下木材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合理加工利用木材,生产加工企业对含水量状态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称谓,如生材、湿材、气干材、炉干材(窑干材、室干材)和绝干材等。 ① 生材 树木新伐倒的木材称为生材,含水率多在50%以上,在伐木运材及人工干燥中对很有检定之必要。生材含水率与季节、树种、树龄、树干部位有关。刚伐倒木材如果不进行自然堆放干燥,含水率很大,则增加运输成本,每次单车运材只能运一小部分,降低生产率。生材直接人工干燥,能耗大,成本高。人工干燥前应进行自然堆放干燥。木材加工企业在林区收购人造板和造纸工业原料——木材和木片时多以重量计算,含水率计量要求标准不同,对收购方与生产方的经济利益有很大的影响。
② 湿材 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木材。湿材含水率高于生材,如贮木场内木材。农村习惯将木材放入水中浸泡,不生虫,不腐朽,主要是将木材内部浸提物浸出,没有淀粉等营养物质适合菌类生存。同时纹孔打开,透气性好,原木解锯成板材后干燥快,尺寸稳定、变形小。 ③ 气干材 生材或湿材放置于大气中,水分逐渐蒸出,最后与大气湿度平衡时的木材称为气干材。气干材含水率随大气的温度和湿度而变化,我国地域辽阔,气干材含水率多在12—18%之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木材都是气干材。过去我国气干材含水率多以15%为标准,现在结合室内空调环境、木制品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与国际上各国相一致便于比较的原则,我国气干材标准含水率已调整为12%(过去是15%)。因此,科研上不同含水率试样所测定的材性数值,必须调整到W=12%进行比较。 ④ 炉干材(窑干材) 木材在利用上为缩短干燥时间,常用人工干燥法。经过人工干燥的木材称窑干材,含水率4—12%。板材具体含水率根据要求而定,如地板用材要求含水率8—12%。炉干材可缩短木材在大气中干燥时间,及时利用木材,减少木材变形。 ⑤ 绝干材 绝干材系将木材放在103±2℃的温度下干燥几乎可以逐出木材的全部水分,使木材含水率接近于零,此种含水状态的木材,谓之绝干材。绝干材仅应用于木材科学试验中,在利用上应用价值甚小。绝干材暴露于空气中,将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根据D值大小分成三级:D>2为大,如栲木为2.16;1.5≤D≤2为中,如水曲柳为1.79;D<1.5为小,如蚬木为1.3。
5.2.3.2 木材干缩的测定(1)试样要求:用饱和水分的湿材制作,尺寸为20×20×20mm,其各向应为标准的纵向、径向和弦向。 (2)方法与步骤
① 测定时,试样的含水率应高于纤维饱和点,否则应将试样浸泡于温度20±2℃的蒸馏水中,至尺寸稳定后再测定。在每试样各相对面的中心位置,分别测量试样的径向和弦向尺寸,准确至0.01mm。测定过程中应使试样保持湿材状态。
② 将测量后的试样进行气干,在气干过程中,用2~3个试样每隔6h试测一次弦向尺寸,至连续两次试测结果的差值不超过0.02mm时,即可认为达到气干。然后,分别测出各试样的径向和弦向尺寸,并称量试样的重量,准确至0.001g。
③ 将测定后的试样放至烘箱中,开始时保持温度60℃6个小时;然后,升温至103±2℃,使试样达到全干,并测出各试样全干时的重量和径、弦向尺寸。
④ 在测定过程中,凡发生开裂或形状畸变的试样,应予舍弃。按上述评价指标有关公式分别计算。
5
① 表面硬化第一阶段 生材急速干燥,使含水梯度增大,外层细胞壁的水分因蒸发首先降至纤维饱和点以下,开始干缩。但内层的水分仍在纤维饱和点以上,不干缩,外层因内层的牵制使干缩受阻碍而产生拉应力,内层则受压应力,在此情况下,如干燥继续进行,外层的水分愈减少,干缩亦应随之增加。但因内部含水率尚未到纤维饱和点以下而不能干缩,或稍低于纤维饱和而不能象外部一样的干缩,故只增加压应力与拉应力,此时外壳的密度增加,继而稍为硬化,形成表面硬化的第一阶段。
② 表面硬化的第二阶段 木材到达表面硬化第一阶段,如不设法补救,继续进行不适当的干燥,则因外壳已硬化固定,内部却能自由于缩,故在水分梯度渐缓时,内部的干缩率理应增加,由于压力与拉力相互易位,谓之表面硬化的第二阶段(又称逆表面硬化)。如图5—16。表面硬化的第二阶段,不但降低木材的力学性质,而且使木材产生蜂窝裂等缺陷,因此木材干燥时,应尽可能避免发生表面硬化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