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来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大学好友,在我家住下,看到我的几把吉他,吃惊的问,还在弹吉他啊老张,我也吃惊的问他你难道不弹了么?
那时候,在大学里,我是先弹吉他的,后来认识的几个朋友本来不会,看到我再弹也跟着买了吉他一起练,那时候流行校园民谣和崔健,就练这些,4年下来,他们的水平从一无所知到入门,毕业之后从此天各一方。
很多年再见,除了我其他的几个都不弹了。偶尔拿起来还能弹个《来自我心》的前奏,问起我这朋友来平时听什么乐曲,基本是当下流行歌曲。
这朋友看到我的马丁d35问多少钱,我说1万八,吃惊坏了。问我这么贵啊。我是嗯,怎么了。这朋友赚的也不少,吉他这东西,你想买就买,不想买就算了,大家赚钱都差不多,就看舍得不舍得。他们干其他无关事情1年都出去1万多,这个有什么舍不得的,我只能自己笑笑而已。
其中有一个是师兄,那时候弹吉他比我好,后来也来过北京路过我家聊起来,也早已经不弹了。从锻压专业转行做房地产策划,整天就是开会开会。
他们都结婚了,也有的有孩子,甚至俩孩子。可我不也俩孩子么,老婆在家带孩子,我一个人赚钱养家。我的压力我想比他们都大,可我为什么一直再弹,一直痴迷于这个,为什么我一直像关心粮食和蔬菜一样关心民谣,而他们对这些都不关心呢?为什么?难道真是家庭和生活压力导致?
从我身上我发现,97年毕业到现在13年了,大学时候弹现在很多人都不弹了,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叶公好龙。这让我很是感慨,也让我感觉悲凉。很多人也许真的真的是生活所迫,但多数是人云亦云,流行化,不问问自己真实感受,内心深处的情愫在哪里,你们的其他生活活的真实否?弹吉他这个纯粹是业余爱好,没人逼你,爱弹就弹不弹拉到。我不知道这些好友平时是怎么发泄自己的情绪的,我是从弹吉他来表达一些情怀,追思一些东西,有时候发现一首好歌曲就想自己会弹会唱。周云蓬的《九月》唱的很好,那天重新听到让我感动了一个晚上,再查看了是海子的诗歌和张慧生的曲,俩人都自杀了,让我唏嘘不已,歌曲描写的德令哈的草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西北的童年。。。。。。。。其实很多歌曲打动我的都是让我回想起童年,童年的情景,或者某个片段,或者某个味道,某个声音。我不知道为什么。(声明下,我童年过的很好,家境也不太差)。
人坚持的东西首先是你本真的东西,坚持才有意义。
从这个事情上让我想起了人本真的东西,人原始的欲望是什么,经过粉饰了的假象欲望是什么,在你杀了人之后没人能把你怎么样,你会去杀人么?你们的做的工作,没人逼你去做,养家糊口也不需要你去做这个工作,你会继续做么?但还有其他你有兴趣的工作一样可以养家你会去做么?看过一个话剧,在东直门那个剧院演的,《如果我不是我》,和我说的是一回事。
以上是我的一个小小感慨和深思,和一起弹吉他的朋友们一起共勉,特别是70后以前的朋友们。虽然我们的生活或许还比较艰辛,上有老下有小,每月还还着房贷,或者你是80后的还为天价房子为到底在哪里买发愁,或许你还为负担养孩子费用而考虑要不要孩子,或许你还是为丈母娘带孩子的方法和自己不一样而气愤不已,但我觉得你喜欢弹吉他就去弹好了。有条件的买一把好琴,好好犒劳自己。人活的时日真的是有限的。
抬杠,或者咬文嚼字,或者其他不良企图的就不要发言了。
[ 本帖最后由 chunbaise 于 2010-2-2 15: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