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might get loud,中文译名《吉他英雄》。
jimmy page,jack white,the edge,三个人应邀而至,探讨对于音乐的理解,迥异的音乐理念,并揭示了每个人的成名之路。正如中国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纪录片一样,中国也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吉他手。jimmy page用划棒弹奏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享受并非是将自己置入某种境地,某种环境,得到认可,去展示,去发泄和放纵。他们享受的,是事物本身,是音乐本身,存在本身。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细腻的思考着自身,思考着每一件他们喜爱的事物,给他们赋予自己的定义,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附之以旋律。这是高文化水准和天赋的产物。the edge说,他喜欢在阴雨天在这海边演奏摇滚乐。“你出门总是带着音箱么?”“是的。”他笑着说。“那个岛总能启发我得到那些延迟回声音色。”关于状态,关于创作,关于艺术本身。能够驾驭音乐的人,先要驾驭生活,要想驾驭生活,先驾驭自己。
还记起一个意味深长的片断,影片最后,三人用民谣吉他即兴创作一首歌曲。一首G调的曲子,简单的和弦变换,三个人沉醉其中。这时,the edge忽然提议,第二小节用这个:他弹了一个Bm和弦。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Bm和弦,坐在一旁的jimmy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oh,shit!(翻译为太棒了)”。我在这里被触动了,jimmy page这样的大师,却对edge使用了这样一个平常的和弦,如此的沉醉和欣赏。看过电影的人可能有同感,这个Bm并非有多么好听,但是jimmy对待音乐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试想在我们身边的音乐人,有多少追求复杂的和声和编曲,全为一种生硬的描绘。哪个和弦难按就用哪个,7、9、13用了个遍,却没有一个是来自内心的。有几个乐手能像jimmy这样为忽如其来的一个普普通通的Bm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对音乐没有复杂和简单的区别,没有幼稚和牛比的区别,全然用表达来衡量,用体验去描绘,对中国的大部分乐手来说太难了。
[ 本帖最后由 小土 于 2010-2-11 16: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