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60楼 陈延光 的帖子
也许!我是说也许哈也许因为小提琴从制作出厂到演奏家手中能够演奏一生甚至传代
而吉他却不行,如果一位演奏家平均每天有4小时的练琴时间
那么其吉他的使用寿命不会超过10年
这是由于两种乐器不同的制作工艺所决定的 真羡慕!棒极了! 漂亮!!!!!!!
谢谢 陈老师
能听到这么优美的琴声出自中国人的手, 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是一种高贵的声音,同时散发出一种醉人的美,好像几百年的陈酿,回味无穷,所以 才有 演奏大师的高度评价。 同是最可贵的是外观也是如此的精美,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有内在的韵味, 同时有外在的美丽。 希望陈老师要坚持下去, 有一天陈老师的琴能超出 HAUSER I成为 吉他史上传世精品, 让后世人不断复制。小建议,
不知道 能不能用焰火枫木做背侧, 对声音有没有影响,但是 这个背侧外观是非常 漂亮的! 原帖由 doyleju 于 2013-6-6 09:38 发表不知道 能不能用焰火枫木做背侧, 对声音有没有影响,但是 这个背侧外观是非常 漂亮的!
可以的,欧洲很多早期的吉他就使用欧洲本土的枫木材料,玫瑰木这些热带地区的黄檀类材质也是近代引入欧洲的,对声音有影响,当然制作结构也能加以斧正,世上没有绝对的材料和结构,一切都在动态变化中,就如老祖宗说的话“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变化取决于制作者的经验,我称之为“密码链”或是开启不同大门的不同“钥匙”。 原帖由 doyleju 于 2013-6-6 09:32 发表
能听到这么优美的琴声出自中国人的手, 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是一种高贵的声音,同时散发出一种醉人的美,好像几百年的陈酿,回味无穷,所以 才有 演奏大师的高度评价。 同是最可贵的是外观也是如此的精美,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有内在的韵味, 同时有外在的美丽。 希望陈老师要坚持下去, 有一天陈老师的琴能超出 HAUSER I成为 吉他史上传世精品, 让后世人不断复制。
非常感谢doyleju朋友,您的溢美之词,如此高的评价,我着实不敢当,您快别这样说了,同时我看到了您的热心,再次表示感谢,我会继续认真对待我的兴趣爱好,让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陈兄,海南黄花梨能用来做琴吗?这么棒的木材 原帖由 HNR 于 2013-6-6 15:08 发表
陈兄,海南黄花梨能用来做琴吗?这么棒的木材
海黄(Dalbergiahainancnsis 或 Dalbergiaodorifera,有公母之分)与极品巴西黑黄檀(巴西玫瑰木Dalbergia Nigra )同科同属,茎叶都一样,只是味道巴玫比海黄(Dalbergiaodorifera,花梨母)还好,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珍贵程度不容分说。
但我没有这样的材料,更没有做过这样材料的琴,严格来说我没有发言权。 到家了,续贴吧,和大家随便聊聊我眼中的制作和了解的德国吉他制琴业的相关话题。
首先,我想就自己的理解和所知让广大琴友明白在德国吉他制作行业原来是有“上岗证”的,但是由于翻译倾向的问题,很多人将拥有此证的制琴师都冠以国外制琴大师,这个显然是不合适的做法,而且在今天的德国弹拨乐器的制作已经取消了这个“上岗证”,只有部分乐器制作院校毕业生拿毕业文聘的同时伴随拿一张荣誉性质的“上岗证”罢了。那么为什么自2004年以来会取消这个吉他制作的“上岗证”呢?而小提琴擦弦类乐器制作的“上岗证”在德国到今天还没有取消,或者说德国每个普通面包房的烤面包师傅的“上岗证”到今天也没有取消,这是为什么呢?留个话题大家思考。
附言:这个“上岗证”德文原文“Meisterbrief”,Meister 这个德语词儿可以翻译成大师,师傅,就看翻译者的倾向问题。Meisterbrief 在德国很多行业都有,尤其是手工业制造行业,一个在超市里给人配钥匙的师傅都会有这个“Meisterbrief “,一般是要通过职业培训和实践后参加考试获得的, 有这个证书就可以在德国自我从业到经营自己的产品,否则只能到别人作坊里做帮工,而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如果在德国进入大学学习本科毕业或是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那么从业者在本行业工作时是无需要这张“上岗证”的。再换句话来说,其实上岗证就和驾照一样,你有驾照就可以开车,他有上岗证,就可以做琴并经营而已。
[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3-6-6 23:44 编辑 ] 那么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在德国除了有乐器制作院校提供三到四年制本科学习,最后毕业者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大部分的制琴师都是到职业培训学校进行学习培训,一般三年左右,然后再实践操作尽快过“上岗证”考试就可以自我从业,还有一部分制琴师就是由木工转变而来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活动,申请考试,通过就可以拿证。不过这是2004年以前的弹拨乐器制琴师自我从业的前提条件,2004年以后德国就取消了这个门槛,也就是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制作包括吉他在内的弹拨乐器来自我从业,只要到户口所在地的手工业协会或工商协会登记注册合法纳税就可以了。这个从要证到不要证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最终取消了这个上岗证就是一场革命。直到今天仍然有业霸会拿着个过期的上岗证说事儿,欺骗的就是跃跃欲试的制作者,希望回避的就是竞争,因为在德国吉他作为弹拨乐器制作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德国的面积大小就相当于中国一个大中省份,八千多万人口,但职业吉他制琴师就有三百多人,按照这种人口比列,大家试想一下,中国如果涌现五千多名职业制琴师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身处这样的氛围,那么每位制琴师将如何对待自己的产品呢???相比之下,中国的制作者幸运多了。
[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01:03 编辑 ] 国内制琴师幸运的同时意味着使用者(琴友)的遭殃!
还是没弄明白弹拨乐器为什么取消了"上岗证", 而没取消小提琴类的擦弦乐器制作的上岗证, 难道是因为弹拨乐器的制作难度低于擦弦类的?
取消"上岗证"不就意味着所有的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制作么, 政府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弹拨乐器'的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我的看法是制作吉它没有所谓的“专业”和“业余”之分。继续强烈支持陈先生,期待后期作品。另再次请求陈先生弄几套吉它的加工用图贴出来,我也想亲手做几把“古典手工琴”。 原帖由 zouya 于 2013-6-7 01:13 发表
我的看法是制作吉它没有所谓的“专业”和“业余”之分。继续强烈支持陈先生,期待后期作品。另再次请求陈先生弄几套吉它的加工用图贴出来,我也想亲手做几把“古典手工琴”。
我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做琴去体会一番制作的乐趣,从而也开启一扇曾经被很多人夸大描绘得很神秘的大门,神秘吗?不神秘!但是确实需要花功夫时间认真学习提高综合修养或素质或者说文化底蕴的。
“专业”和“业余”是有区分的,我前面所写例举德国弹拨乐器制作“上岗证”从有证到无证,再例举德国学院派制琴文凭和“上岗证”的区别,就是强调了不同层次制作区别,或者说乐器是分艺术品、合格产品和产品的区别的。有人可能会说,德国做吉他最终也无证了,但是大家要清楚此无证和彼无证的根本区别。
我只是业余的,贴不贴我的图其实意义并不典型,关键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
[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02:42 编辑 ] 例如,拼板,我也是看到吉他制联那个坛子上海“老刘”的拼板工具自己加以改进制作的。 琴颈料的加工胶合。
[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02:01 编辑 ] 面板架梁 合琴胶合侧板 楼主的琴很漂亮 ,制造过程相信很令人满足 , 干这行没有师承,没有文化底蕴很难成就。我不记得是在哪个贴子里看到的,但这句话说得很对,有时并不是想做好琴,停留在某个层面千方百计努力就能成功的,更不是靠商业性质的忽悠就可以的,看到这里,某些人千万不要自己对号入座。
再让大家了解一下德国学院派制琴拿到文凭需要什么条件或是修完哪些课程,这个也远是德国作坊学徒无法去比的,这是一种综合素质:
第一学期:设计概论、和音乐相关的文化史艺术史设计史、机械技术概论、修复技术概论、乐器学、专业英语、擦弦乐器制作概论、弹拨乐器制作概论、选修课
第二学期:木雕技术基础、材料学、声学原理、乐器史、擦弦乐器制作结构概论,弹拨乐器制作结构概论、选修课
我在此仅例举学院派制琴一年两个学期的课程,大家心里就有底了,就可以做个比较了,什么叫做差距?这个不是热情能解决的,也不是唱几句高调给琴友听听能解决的,更不是靠商业忽悠能解决的!
我再将德国的大学考试制度和大家说说,那么大家伙儿会倒吸一口凉气,德国高校考试体制,如果学生在考试委员会登记参加哪门功课的考试,那么就意味着每个人最多只有两次笔试和一次口试的机会,一次笔试不通过可以二次笔试,如若再不通过,就剩下最后一次口试机会了,最终不能通过的人在整个德语区相关专业不得再申请大学入学,只有换其他专业申请入学,也就是说,某人在德国建筑专业一门考试不通过,那么他不仅在德国无法再次申请建筑或城规专业,跑到奥地利维也纳去申请也不可以。我是亲眼看到德国学生或是外国留学生由于某门功课考试挂了不得不转专业或辍学走上打工之路的。这样苛刻前提条件下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可不是那张“上岗证”所能代替或包含的,相信大家今后面对外国制琴师的上岗证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了,国人成就的国内外大师太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批制作家了,“师”与“家”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吗?呵呵呵! 再来给琴友们闲话德国市场手工吉他价格,可供大家衡量参考。国内消费者购买国外的质量好的手工制作吉他,一般换算成人民币都是很昂贵的,这个产品价格和出产地的消费水准以及工资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把中高档的德国手工琴在德国市场价格是五六千欧元,相当于德国中产阶级经理人这一级别的一个月的税前工资,换句话来说,这个德国制琴师一个月做一把琴的话,他的工资基本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经理人,是经理制琴师,不是普通制琴师或学徒工,普通制琴师或学徒工的中低档作坊手工琴一般就在一两千欧元左右(抛开材料成本忽略不计,因为在德国再顶级的吉他制作材料费出不去500欧元,你非得买禁运的巴西玫瑰木那另当别论),也就是说,琴的价格基本是因为制作费用或者说德国的人工工资,请注意是德国人工工资,但当有些德国手工琴运到中国市场换算成人民币那就不一样了,毕竟中国市场老百姓每个月的工资不是普通德国职业经理人的工资,当然会觉得昂贵,有些手工琴确实是好琴,琴音也有质量,在德国作为乐器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很普通的,中产阶级一个月工资,低收入家庭两到三个月工资而已,所以说一件乐器,一件产品的消费价格是和当地的消费水准和工资密不可分的。就欧洲来说,相同档次的西班牙琴要比德国琴还要稍微便宜些,(我不指像PB这样的制琴贵族,他的极品价格已经很高很高了,他有祖传的手艺,某些高端琴确属极品,更重要的一点他不是为了生计做琴。)很简单,因为西班牙的生活消费水准以及工资水平都低于德国。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20:49 发表
再来给琴友们闲话德国市场手工吉他价格,可供大家衡量参考。国内消费者购买国外的质量好的手工制作吉他,一般换算成人民币都是很昂贵的,这个产品价格和出产地的消费水准以及工资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把中高档的德 ...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20:49 发表
.... 德国手工琴运到中国市场换算成人民币那就不一样了, ...
按照欧元与人民币1:8的比率换算当然不一样,这中间还没包含进口海关关税,中间商的收益等等,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可想而知,不是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起的。就算能买的起的人也不见得能通过正确的渠道买到正宗货!
[ 本帖最后由 szypowska 于 2013-6-8 08:40 编辑 ] 前些天就有人已经想找我的琴回国PK了,今天周末有点时间,所以再来闲话乐器的PK,现在经常会听到某些琴友某些制琴师聚在一起谈PK,动不动什么横向比较之类的话,牛气冲天,懂什么叫PK吗?知道怎么PK吗?具备PK的条件和经济基础和技术吗?不懂就不要忽悠广大琴友!看到这里,我还是要说一句,某些人千万也不要对号入座,你不对号,说的可能不是你,你一入座,就不好玩了。
乐器制作竞赛在国外或者说在我生活的德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德国的乐器制作竞赛是政府行为,由联邦经济部出资设立的基金会组织的,每年会在法兰克福最后对获胜者颁奖公告,是一种荣誉奖,奖品就是一张获奖证书和一枚奖章。
比赛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分两个产品类,参赛的产品类不是年年都有可能重复的,例如今年是擦弦类和弹拨类两类,下年度可能就是铜管类或电声类等。
参赛作品规定一定是制作人在联邦德国境内生产制作完成的乐器,但是孤本绝版作品不允许参加,登记参赛的作品愿意面临直接拍卖的结果(可能获奖价值很高,可能被处理得一文不值),所有参赛人的姓名都会保密,作品匿名参加,最后只有获奖者的姓名作品公开。看到这里,某些人想找我的琴PK,或是找豪瑟还是罗曼尼罗斯的琴PK,现实吗?不是很荒唐吗!切记,这该是政府行为,并且是匿名进行的,不是某些制琴师或琴友的不规范带有某种意图的私下行为!下次有人再说他的琴和意大利谁的琴PK过了,还"谦虚"地说略胜或略输一筹,琴友们就该小心了!
比赛过程有三部分组成:1. 动用科学仪器对参赛作品做客观的声学测试。
有些检测仪器可能价值人民币好几百万的精密仪器,德国学院派制琴检测使用的仪器是慕尼黑军事学院的实验室专属尖端仪器。
2. 聘请五位著名演奏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主观评测。
3. 制作工艺由一位和所有参赛人都不关联的专家评估。
为什么是不关联的专家呢,因为公正性和合法性,如若专家认识某件参赛作品而说不认识,那在德国就意味着是欺诈罪。
到此为止,三个步骤提供的评估结果最后由竞赛委员会和理事会决议产生竞赛的名次和获奖人。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真相大白了,这绝不是某些制琴师或三五个琴友聚在一起就可以完成的事儿了,何况我听说的某些PK不同的琴、不同的弦、不同的演奏人、毫无声学要求的环境,这不是在瞎扯吗?!还有人大言不惭地说横向比较吗?牛气冲天,欺负的只是某些懵懵懂懂的琴友,这样做不道德!还是认真做琴弹琴比较好!希望广大琴友有所收获,因为过去我和你们一样,我深知大家的不易。一句话,挑选自己喜欢的价格合适的琴就完了,PK的事儿甭相信!这是商业忽悠!琴友们甚至可以反问一下这些PK的合法性! 光哥,接下来嗮晒数据啊!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6-9 04:18 发表
前些天就有人已经想找我的琴回国PK了,今天周末有点时间,所以再来闲话乐器的PK,现在经常会听到某些琴友某些制琴师聚在一起谈PK,动不动什么横向比较之类的话,牛气冲天,懂什么叫PK吗?知道怎么PK吗?具备PK的条件 ...
陈老师,您的琴根本与国内的手工琴不可相提并论,也无需国内“大师”们的首肯。
通过您的详细介绍得知在德国乐器的相关鉴定和评比是相当严格和规范的,上升到由国家成立的相关组织来监管就不会产生王婆卖瓜的现象,也使得最终消费者(琴友)能有正确的选择。
冒昧的问一句,不知先生可有打算参加此类的竞赛? 原帖由 szypowska 于 2013-6-9 11:43 发表
陈老师,您的琴根本与国内的手工琴不可相提并论,也无需国内“大师”们的首肯。
通过您的详细介绍得知在德国乐器的相关鉴定和评比是相当严格和规范的,上升到由国家成立的相关组织来监管就不会产生王婆卖瓜的 ...
冒昧的问一句,不知先生可有打算参加此类的竞赛?
我还是那句话,我算不上什么老师,只是一个爱好制作的发烧友,不过谢谢您的鼓励!
我有打算参加德国的乐器制作竞赛,这是我的先天便利条件,我有德国籍,而且乐器制作完成是在联邦德国境内,符合前提条件。只是我目前所制作的个人设计的吉他属于孤本绝版范畴不允许参赛的,而且还要等待竞赛开赛时间,虽然德国每年都有乐器制作竞赛,但不是每年都有弹拨乐器类制作竞赛,据我的观察还需要四到八年时间才能轮到相关竞赛。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6-7 20:49 发表
再来给琴友们闲话德国市场手工吉他价格,可供大家衡量参考。国内消费者购买国外的质量好的手工制作吉他,一般换算成人民币都是很昂贵的,这个产品价格和出产地的消费水准以及工资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把中高档的德 ... 大家该好好想想国内手工制作的琴价格是什么样的情况 原帖由 aiyoho 于 2013-6-9 07:51 发表
光哥,接下来嗮晒数据啊!
呵呵!数据我不晒,首先这是我个人的劳动所得,何况我的个人数据库还在建设中,也许已经很好,也许还很不成熟需要慢慢积累,我们不是生活在神话里,我不会去做普罗米修斯。
再者,没有一成不变的数据,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为每个材料的性质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用同样数据就能得到同样的品质呢?例举面板材料,我用是的阿尔卑斯高山云杉,虽然材料的质地纹理貌似不是大师级的面板材料,可是已经自然风干十几年,这就和刚买的进口德国云杉材料会有区别的,况且很多人会有误解,以为德国大师级高山云杉面板就一定是最好的吉他面板材料,非也,自然风干年限是一个问题,还有些看似木纹非常紧密的材料其实更适合做鲁特琴。面板制作厚度是要因材决定的,除此以外架梁过程中仍然再做不断调整,这是个动态过程,怎么能死板地拘泥于数据呢?如果一把吉他的制作数据就可以拿来作为范本,相信很多制琴师手上都有《制作大师吉他》这一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大师吉他的物理数据,面板厚度或是梁架大小,相信很多人也按照这些去依样画葫芦拷贝制作了,结果大家都做成了大师吉他?!恍恍惚都成了大师和制作家了?!天方夜谭!依然是天上掉馅儿饼的神话,如果这样能成功就是破格获取的强盗文化!全世界不知道一夜之间要冒出多少制作大师来!有些人天天梦想着成为大师或是制作家,有热情是好的,但也要看到自身的综合素质条件具不具备成为大师的前提,这个综合素质也不是你有祖传木工手艺就能代替的,有了前提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作,很多人制作每一把新吉他的时候真是抱着创作一件新作品的态度在努力吗?不得而知!而为什么又要成为大师或制作家呢?仅仅是为了虚荣一下???为了挣钱!难道挣钱真的如此重要吗?!还是摸着自己的良心去认真做琴吧!我看到的一些真正制作大师生活是非常清贫的,太物质化和金钱化会断送一个人对制作的态度和思辨!
琴友如若想体会一番业余爱好制琴的乐趣,我欢迎,我愿意交流,你们可以加我QQ,但是交流不是晒数据!专业制作人或准备跻身于专业制作行列的免谈,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不靠这个爱好挣钱,也不靠这个维持生计!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是要挣钱的,要维持生计的,我的做法不适用于你们!这是我的态度!态度好坏生硬与否,随你们怎么想!
[ 本帖最后由 陈延光 于 2013-6-10 00:00 编辑 ]
回复 191楼 陈延光 的帖子
说得很好,支持。 帖子好长啊~个人感觉能够纯粹些,单一点的去看LZ的作品,足矣忘了评价:琴很辣~呵呵 原帖由 shantong5993 于 2013-6-10 14:11 发表
帖子好长啊~个人感觉能够纯粹些,单一点的去看LZ的作品,足矣
忘了评价:琴很辣~呵呵
非常赞同您的看法!如果能够纯粹些、单一点去对待别人的作品,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制作,能够这样去对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制作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记得一位演奏家对一位制琴师狠狠的批评就是“你能不能不考虑如何挣钱去做琴啊!”出于对双方的保护,我不点名。
对待制作,纯粹点,单一点,没有杂念,忘掉自己的钱包肯定有好处! 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家生平一贫如洗,去世之后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实在可歌可泣!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我将开始新的制作研究,也算是一个自我挑战,荣幸获得了德国著名演奏家李斯克的帮助,踏上新的制作之旅。琴友们认识下面这把历史名琴吗?李斯克用这把琴开过演奏会并录制了CD。 应该是托雷斯的作品。还是3拼的背侧。 有点变型了,这把老琴。相信应该还能出好声音。看谁演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