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您好!
您肯定是把我当做另外一个人了。我是为了回复您的帖子才来这里注册的。没有别的马甲。
我弹琴到现在也依旧徘徊在初级阶段,做琴,想都未曾想过。
我看到了您有QQ,但是不好意思冒昧加您,真怕耽 ...
感谢“蜀山渔樵”先生的挚诚,谢谢您的期望和厚爱,我可能猜错是另一位朋友了,我会去查看QQ留言,希望吧,我也只能说希望,无法承诺,我想会有机会让您弹我的琴。再次谢谢您的交流! 同样我在倪本初先生的“吉他入门是的迷惑”一帖中读到了第8楼“神七出舱”先生的回帖内容:
原帖由 神七出舱 于 2013-7-14 01:57 发表
在学习音乐方面 有一幅好耳朵是至关重要的... 能听出音高 音程 和弦 旋律等等...比什么都重要。。可惜视唱练耳是大多数人的最薄弱项。。
“神七出舱”先生这样总结很正确!!!这是很多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说非科班生缺乏专业训练的薄弱环节!大家自我检测一下就知道了,立竿见影。
在吉他制作这一块领域也是如此,某些小木匠听说了某些方法后人云亦云吹牛为自己开始打扮“皇帝的新衣”,叩击音板耳朵听出音高、音程关系以此为依据来调整音板和音梁,真有这样的功力吗?标准的音高尚且还没有很好掌握,更不用说天然材料叩击后千变万化的非标准的音高了!罗曼尼罗斯说这句话我相信,人家做了一辈子琴了!豪瑟家族说这句话我也相信,人家做琴到今天第四代传人了。但是某些人这样吹牛可笑不可笑?!更有甚者,说是“悟性”,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人家欧洲人做琴多少代人了,某些人短短几年就来了“悟性”或是“开示”?!呵呵呵!不得而知!!! 我在“12356”先生的“关于音的分析”贴中谈到了我的一点关于音的小看法,实际上来讲不仅对于演奏者还有制作者都有思辨意义,演奏或制作的进步是需要思辨的,绝不是简单冠以“悟性”可以得来的:
即使是在吉他上奏出单一音,音色也会是非常复杂的。同一个音根据演奏技巧能够得到完全不同的音色特征,演奏者不仅可以通过演奏的动态来改变音量的大小,而且还能通过拨弦的方式控制音色以及选择不同的细微的激发点。此外,同一个音在不同乐器上所表现的也会不同,存在个体差异。
演奏者的听觉和情感对于他演奏的乐器的响应和反应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基本对立的概念语言化来描述音色,例如“辉煌或平淡”、“硬或软”,但是面对众多乐器去比较的话,那么这些概念的程度就很难描述了,而恰恰是这些概念的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下次再有某些小木匠制琴说“悟性”,广大琴友们应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因为琴友是购琴时的“上帝”,一切以自己的腰包能力和个人喜好去辨别,管他们吹得多神奇,哪怕他们说已经在“菩提树下”“顿悟”了! 俺常常想;一个连吉他都不会弹的人能否做出一把好的吉他~可是在国内偏偏有许多做吉它的的师傅自己对弹奏吉他一窍不通,哪怕是一首简单的小曲。那么他对吉他手感、音色、均衡性等等的认知是从哪里得来的?难道是在菩提树下顿悟的? 好吧支持一下 好漂亮! 原帖由 魔鬼胡安 于 2013-7-11 07:22 发表
...
我斗胆问下陈老弟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考虑而根本无法回答):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有哪一样是摆脱宇宙逻辑规律束缚的?
冒然插一句: 唯有魔鬼胡安... 咪咪来顶你的贴。。琴做的真美。果然大师的后人都很厉害
表示祝贺
陈先生,你好!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吉他制作人的我,很少上网,听朋友介绍今天上来看到你的作品和你对艺术的一些主见,令我钦佩。由衷的向你表示祝贺!希望今后可以和你有更多的交流,我的qq112868395那个德国制作家好?
这个问题可能 太 SP 了,但是我一直想问, 可能也是多数爱好者想知道的问题, 我也不好意思问, 但一直纠结在心中,不吐不快,如果不好回答, 请假装没看到。 我们对德国制作 家只是知道一点, 不知道那个制作 家水平最高,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第二个问题能否回答,您 最喜欢那个德国制作家的 吉他? 原帖由 doyleju 于 2013-7-20 10:30 发表这个问题可能 太 SP 了,但是我一直想问, 可能也是多数爱好者想知道的问题, 我也不好意思问, 但一直纠结在心中,不吐不快,如果不好回答, 请假装没看到。
...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对于古典吉他的制作,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吉他的声音是跟制作有绝对关系的。而制作吉他跟制作家本人对声音的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所谓的最好,只能是个人的取向了。不见得,你喜欢的我就喜欢。或者我喜欢的你就一定不喜欢。 原帖由 扬子江畔 于 2013-7-16 07:51 发表
俺常常想;一个连吉他都不会弹的人能否做出一把好的吉他~可是在国内偏偏有许多做吉它的的师傅自己对弹奏吉他一窍不通,哪怕是一首简单的小曲。那么他对吉他手感、音色、均衡性等等的认知是从哪里得来的?难道 ...
认识很重要,学习更重要,但是学习结合实践不是短时间就能奏效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最好一夜得道,加速度害了很多人,无可奈何,学习“顿悟”是最快的方法! 原帖由 xufx 于 2013-7-16 11:26 发表
好吧支持一下
谢谢支持! 原帖由 yws999 于 2013-7-16 14:42 发表
好漂亮!
谢谢!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3-7-19 03:52 发表
冒然插一句: 唯有魔鬼胡安...
姜版很机智,居然把魔鬼胡安给找出来了! 原帖由 咪咪mimi 于 2013-7-19 07:03 发表
咪咪来顶你的贴。。琴做的真美。果然大师的后人都很厉害
谢谢咪咪!我是大司马后人。 原帖由 jinshuzhizao 于 2013-7-19 10:02 发表
原帖由 guoyulong 于 2013-7-19 19:16 发表
陈先生,你好!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吉他制作人的我,很少上网,听朋友介绍今天上来看到你的作品和你对艺术的一些主见,令我钦佩。由衷的向你表示祝贺!希望今后可以和你有更多的交流,我的qq112868395
谢谢郭先生注册七年来第一帖就来顶我!也谢谢你的褒奖!!你制琴名气很大!!!有机会一定多交流!!!! 原帖由 doyleju 于 2013-7-20 10:30 发表
这个问题可能 太 SP 了,但是我一直想问, 可能也是多数爱好者想知道的问题, 我也不好意思问, 但一直纠结在心中,不吐不快,如果不好回答, 请假装没看到。 ...
原帖由 gdjt 于 2013-7-20 22:52 发表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原帖由 梅林 于 2013-7-20 22:52 发表
对于古典吉他的制作,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吉他的声音是跟制作有绝对关系的。而制作吉他跟制作家本人对声音的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所谓的最好,只能是个人的取向了。不见得,你喜欢的我 ...
谢谢doyleju!!也谢谢gdjt朋友和梅林先生的回答!! 做得真不错!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自弹一弹陈先生的佳作!也希望陈先生能把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多和国内的制作界朋友分享! 原帖由 ddll 于 2013-7-22 06:46 发表
做得真不错!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自弹一弹陈先生的佳作!也希望陈先生能把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多和国内的制作界朋友分享!
谢谢丁先生关注!你在国内手工琴制作业内很活跃!!2011年你在广州,我回国出差深圳,错过一个认识的机会!!!不过相信以后还有机会!!!!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7-24 14:16 发表
谢谢丁先生关注!你在国内手工琴制作业内很活跃!!2011年你在广州,我回国出差深圳,错过一个认识的机会!!!不过相信以后还有机会!!!! 是的。以后一定还有机会!早知道陈兄琴做这么好,我应该亲自过来深圳拜访您。当年口轮花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要和陈兄说声抱歉,和陈兄没有沟通好,望陈兄理解,下次见面我请陈兄吃饭以表歉意!回国后一定和我联系,很希望能够向陈兄请教弹一弹佳作。祝好! 原帖由 ddll 于 2013-7-24 15:15 发表
是的。以后一定还有机会!早知道陈兄琴做这么好,我应该亲自过来深圳拜访您。当年口轮花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要和陈兄说声抱歉,和陈兄没有沟通好,望陈兄理解,下次见面我请陈兄吃饭以表歉意!回国后一定和我联系 ...
哦,没什么的,小事一桩!可能我当时过于认真了,别放在心上!有机会联系!也祝你好!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7-22 02:17 发表
认识很重要,学习更重要,但是学习结合实践不是短时间就能奏效的。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最好一夜得道,加速度害了很多人,无可奈何,学习“顿悟”是最快的方法!
说的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了不起啊啊,,, 原帖由 扬子江畔 于 2013-7-26 08:34 发表
说的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原帖由 蜡笔小星 于 2013-7-27 06:27 发表
了不起啊啊,,,
刚刚关于论坛广告贴中提到Cordoba品牌吉他,该品牌吉他是有质量体系和科学测评研究课题的,就我个人所学所知,给琴友们提供点信息,上图 激光频扫、超声传感和机械施振,这样的研究手段想必不是一般厂家和木匠能够进行的,这就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不争的差距!这可不是“顿悟”哦!!!贴上图算不上是软广告啦,也不是鼓吹Cordoba,如果是其他品牌被研究了我一样会贴出来。我个人在制作爱好的学习过程中从此研究课题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国外现代制琴称之为用“左脑”,相对来讲客观科学依据更多些,而不是“右脑”的主观感性认知,更不是所谓“悟性”!
我所关心和学习的就是现代制琴的研究方法和实践依据,而不是品牌,Cordoba仅是一个巧合,所以顺便提及。 陈老师有个深厚的博士学识基础做底子,又爱好做琴。三年磨一剑,利刃出鞘寒~~~ 原帖由 陈延光 于 2013-7-31 16:03 发表
刚刚关于论坛广告贴中提到Cordoba品牌吉他,该品牌吉他是有质量体系和科学测评研究课题的,就我个人所学所知,给琴友们提供点信息,上图 [/qu
这东西有意思,不知道他是如何工作的~ 原帖由 an_apple 于 2013-7-31 21:08 发表
陈老师有个深厚的博士学识基础做底子,又爱好做琴。三年磨一剑,利刃出鞘寒~~~
an_apple朋友,谢谢你!过奖了,我算不上老师,只是发烧友,只是博士生,算不上博士。唯一的可能就是对吉他制作爱好的一份热情和认真罢了,谢谢! 原帖由 扬子江畔 于 2013-8-1 07:18 发表
这东西有意思,不知道他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研究课题是通过超声辐射力作为一种非接触性方式来激励检测乐器,并通过激光频扫对吉他进行全面的非接触式振动模态分析频率响应特征分析。国内前两年某些大学也已经有了相关乐器振动模态的研究,只不过使用的仪器不同,施力方式使用的接触式机械力冲击锤罢了。实验吉他受激励时,酮体内外的空气急速振动造成酮体内的空气交替疏密振动,当然这些疏密振动无不和制作吉他的材料形状、大小、基频、密度、厚度以及刚度或弹性亦或酮体内的空气容量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吉他的发音和音质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乐器的检测研究还有很多其他手段和方法,这只是一种方法。 很久没上论坛了,营养贴,顶一下!希望有更多机会交流心得。 人类的不断进步需要想像力,甚至胡思乱想。吉他,包括其他所有共鸣乐器,能不能不用木材制作?
制作吉他的好木材,不过是木纤维细胞包裹无数微孔,这个木材干燥后形成的微孔,我的直觉是决定吉他音量和丰富泛音的主要因素,也是吉他迷人音色的来源。既然木材的弹性、共鸣难以准确把握,能不能用碳纤维板制作吉他,生产碳纤维板时,可用计算机设备或某种工艺控制微孔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因素,确定不同音色需要的的纤维板,然后按客户喜好生产不同音色、音量的吉他。
这是我由碳纤鱼杆的惊人弹性联想到的,远超任何自然材料。或许,这还能突破吉他音量的瓶颈,改变吉他在乐器中的弱势地位。
先设论再求证,无理由无逻辑,纯属空想,仅供陈先生和制作者们参考。 原帖由 高艺 于 2013-8-1 15:04 发表
很久没上论坛了,营养贴,顶一下!希望有更多机会交流心得。
谢谢高先生,有机会多交流,我还想亲眼看看蒙代罗送你的那把制作用刀呢。 原帖由 lb1598 于 2013-8-1 22:23 发表
人类的不断进步需要想像力,甚至胡思乱想。吉他,包括其他所有共鸣乐器,能不能不用木材制作?
制作吉他的好木材,不过是木纤维细胞包裹无数微孔,这个木材干燥后形成的微孔,我的直觉是决定吉他音量和丰富泛音的主要因素,也是吉他迷人音色的来源。既然木材的弹性、共鸣难以准确把握,能不能用碳纤维板制作吉他,生产碳纤维板时,可用计算机设备或某种工艺控制微孔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因素,确定不同音色需要的的纤维板,然后按客户喜好生产不同音色、音量的吉他。
这是我由碳纤鱼杆的惊人弹性联想到的,远超任何自然材料。或许,这还能突破吉他音量的瓶颈,改变吉他在乐器中的弱势地位。
先设论再求证,无理由无逻辑,纯属空想,仅供陈先生和制作者们参考。
碳纤材料取代传统音板做琴早已经有人在研究了,不仅有吉他还有小提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高分子科学家在小提琴制造商和碳纤维专业生产商的协助下,2010年初成功研究制作了一款碳纤维小提琴。在德国有一位名叫托马斯 • 史德雷克的制琴师还有一位叫克里斯蒂安 • 格拉斯曼的先生也在这么干,大家可以看看碳纤琴什么样子,上图,第一图是德国格拉斯曼先生制作的碳纤吉他,第三图是黑鸟公司创始人兼设计师乔 • 鲁特瓦克在2009年底出的一款限量版法拉利品牌吉他,第四图被演奏的是德国制琴师史德雷克制作的吉他,第五图是碳纤小提琴,第六图是卡琳 • 爱娃逊演奏传统木背侧板和碳纤面板杂交的小提琴,此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复合材料研究小组科学家约翰 • 多米尼和彼得 • 克林贝克开发。 我自己的胡乱想法,对不对也不知道:
使用化工材料制作吉他提琴等面板,不是正确的道路。非要替代天然木材,不如朝着电声乐器方向走,更为直接。声音更大,音色更多变。
使用一对吓人的超声波探头等检测设备,适合实验室玩,不实用。再好的厨子也是自己亲口品尝食物,而不是化验。让·这堆设备正确的测试,比好工匠检测1000把琴费时都多。吓人而已!
[ 本帖最后由 BELL008 于 2013-8-2 22:49 编辑 ] 原帖由 BELL008 于 2013-8-2 22:46 发表
我自己的胡乱想法,对不对也不知道:
使用化工材料制作吉他提琴等面板,不是正确的道路。非要替代天然木材,不如朝着电声乐器方向走,更为直接。声音更大,音色更多变。
使用一对吓人的超声波探头等检测设备,适合实验室玩,不实用。再好的厨子也是自己亲口品尝食物,而不是化验。让·这堆设备正确的测试,比好工匠检测1000把琴费时都多。吓人而已!
其实这么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对,国内外很多制作者仍然是在走自己的路,也没有放弃传统制作材料和自己的制作方法。
检测动用仪器吓不吓人?理解了就不吓人!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不吓人了。其实正如我所说,同样的研究课题国内也在几年前都有了相关内容,研究领域的认知国内外是相似的,仅不过动用的仪器设备软件不同而已。至于获得本质依据如何进一步指导辅助制作可能还需要一个被学习接受的时间过程。就如同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的碳纤小提琴和传统小提琴比较是有结论的,接受那个结论需要时间,再如同今天大家能够普及使用的电脑或是互联网想必时光倒流三十年或是五十年是大家很难想象的。不是吗?三十年前我在国内看着父亲自己装的黑白电视机,谁能想到现在每个周末我们竟能隔着近一万公里的空间距离使用网络视频聊天呢?陈寅恪当年漂洋过海来到德国柏林可能也没想到现在坐国航飞机从北京到达德国法兰克福只要十个小时吧?!
我想芸芸众生在享用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或技术时应该不会视它们为洪水猛兽吧,可能你的口袋里也揣着Iphone吧,不吓人吧?!要是Iphone放在慈禧太后的衣兜里突然响起来,估计一开始她会惊吓地跳起来!呵呵呵,开个玩笑!
下面给朋友们看段和吉他不相关的视频,“个人飞行器”,这个概念想法在十几年前我曾经从一位留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的同胞朋友那里获得,当时朋友说起来时,我难以想象,总和个人飞机联系在一起,可惜我那朋友后来没有继续沿着他当年的想法实施下去,去年我看到老外研究出来了,谁知道三十年后或是五十年后,芸芸众生的出行方式或是交通法规会不会有新的改变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j-xWH5ZQIU/
http://www.tudou.com/v/gj-xWH5ZQIU/&rpid=117520831&resourceId=117520831_04_05_99/v.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