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7 15: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第一部分)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便于大家理解的词语。另外本文所说的音箱指的是重放音乐用的音箱,不包括电吉他音箱之类的,那属于用途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音箱。
音箱耳机作为声音重放设备,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说到音质,所有音箱耳机其实应该都是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努力,那就是: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用一个词简单概况就是:高保真。当然,这也是Hi-Fi这个词的本意。
然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将两者割裂开,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的谬误观点,遗毒甚广。对于音箱耳机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美化声音,其实只需举个例子,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其谬误之处。假设有一段音乐,本身由于录音混音的原因导致高频过多,你用了一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或许那段音乐的缺陷会稍稍得到缓解,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难道您买这音箱耳机就只听这一段音乐么?每段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还有更多的音乐,它本身的高频是正好,或者偏少的,那么你用这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岂不是就问题更严重了?声音更失衡了?按照那种理论,岂不是每听一张不同的专辑,都得换对不同声染的音箱耳机去“美化”?
我通过和持这类观点人士的交流,发现了他们之所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或者很容易被这种谬论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唱片制作的过程,对音乐制作的理念、设备、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
真正美化声音的是重放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从演奏、演唱、到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音乐制作环节,在这些环节有无数个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美化声音,要比在音箱耳机环节再去美化声音要更有效率千万倍,更有针对性千万倍。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曲目、一首曲目里的不同声部,它的音乐内容和频率分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它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你又如何只靠一款重放设备的笼统的声染,去对做出有意义的美化呢?
至于一个音乐该被美化成什么样,其中的每个声部、每个音符该美化成什么样,某个声部的音色该多“干”或者多“湿”,该多“冷”或者多“暖”,该多“清淡”或者多“重口”,该加什么效果,加多少效果,效果的诸多具体参数该如何设置……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的。
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都会追求更好的演唱演奏技巧,更好的乐器和效果器,更好的录音棚或声学空间,更好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更好的混音设备和技术。绝大多数正式发行的专辑,都是音乐人和制作团队在当时的经费水平、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下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手段,从各个角度和细节美化了这些声音,达到最接近他们的艺术理念的程度之后,才会发行出来。
比如想要一个人声的音色多“暖”,首先是作曲在调式和定调等方面的安排考虑,然后是歌者本身的嗓音特征和演唱方式技巧,然后用什么样声染的话筒和话放去录音,后期混音用什么声染的效果器去处理,均衡该怎么调,压缩该怎么加,混响该怎么加,要不要过summing加模拟设备声染等等,经过创作者、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等专业人士一系列的美化、修饰,最终达到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暖”的状态。
把单独一个声部的音色调到满意了,当有其它声部加进来之后,会对这个声部造成掩蔽,听上去就不一样了,没有单独听的时候那么令人满意了,于是它们的音色又都需要再做调整。任何一首有多个声部的音乐,都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互相掩蔽和互相影响,既要考虑个体又要考虑整体。而且随着歌曲进行的不同段落,声部的疏密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调整处理也要不断随之变化,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精细的过程。
再比如混响。一首歌里不同的声部要加的混响的量不都是一样的。有些声部通常要加很大的混响,而有些声部(如贝斯和底鼓)通常是不加混响的,否则会让整个低频变浑浊、拖沓。甚至有时候一首歌里不同声部要加的混响类型也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制作中所用的专业混响效果器,有非常多的调节参数,比如reverb time,reverb type,reverb width,early reflection,predelay,decay,damp,diffuse,hi cut,lo cut,crossover等等,非常复杂。
而且一个高品质的、声音真实自然、可调节性强的混响效果器,无论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都非常贵,随随便便就抵得上高档音箱或耳机的价格。而那些民用重放设备、音乐播放器、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效果器,基本上都是成本非常廉价,品质非常低的,会严重劣化音质。
再比如说声像定位。以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为例,当你按照立体声重放系统的规范要求摆好音箱,坐在最佳听音位后,声场的总宽度就已经定死了,就是从左音箱到右音箱这个宽度,正常情况下声音不会比这个宽度更宽,所以某些发烧友脑放出来的“更宽的声场”其实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当中。但是当声音中有了反相信号,会破坏正常的相位和声像定位,会让听音者主观感觉声音的位置好像飘到音箱的宽度之外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就会提供类似的功能,起个玄妙唬人的名字,“3D立体环绕水下天上太空宇宙音效”之类的玩意,其实就是在相位上动动手脚而已,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录音混音师如果想要玩这个,分分钟就能玩,但这是以牺牲正常的声像定位、清晰度、层次感、纵深感等为代价的,这种相位上的异常是所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录音混音师要尽量避免的。
像古典乐这种现场一次性录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音乐,每个声部,每个乐手的位置该在哪儿,一是看他现场真实的位置在哪儿,二是录音师在架设立体声制式拾音话筒的时候,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角度、距离等的选择,就决定好了重放的时候乐队的宽度如何,声部在横向上展开的疏密度如何。如果需要给某个声部架设单独的点话筒,也可以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和调整,来让它的声像窄一些或者宽一些。至于一个声部的纵深感,也就是距离听音者多远多近,主要是由它的直达声和早期反射、混响等的比例决定的。
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方式、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这种方式下每个声部的在声场中的声像定位,从横向上讲,完全是通过Pan来决定的,纵深上的位置是通过音量比例、人工混响效果器的添加的量、音色均衡上亮或暗的处理等手段综合决定的,也就是说,完全是由混音师控制的。
当一个音乐已经制作完成,将所有声部和所有美化、修饰、处理后的结果合并成一个双声道立体声的音频文件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就根本无法再对其做出什么有效率的、有针对性的美化。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对某首歌某个地方的音色和处理不满意,那抱歉,除非你能拿到原始的分轨音频素材去重新混音制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这根本就不是通过买一对儿有如何声染的音箱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同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各种低质量效果器,起各种玄妙酷炫、看似唬人、实则业余的名字,添加这音效那音效的,除了糟蹋音乐人和音乐制作者们的心血,把好好的音乐成品破坏得面目全非之外,没任何积极作用。
所以,音箱耳机作为重放设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应该承担任何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义务。
所以,音箱耳机应该看的是它的技术指标够不够高,能不能完整地、平衡地、忠实地还原音乐本来的面貌。
所以,听众应该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在品质上接近音乐人、录音混音师在制作音乐时所用的专业监听音箱的重放设备,来听到这音乐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
所以,当您从之前用的比较差的音箱,升级到了更好的音箱,听到了更完整的频段、更平衡的比例、更丰富的层次、更清晰的细节、更紧凑的音头、更结实的低频、更立体的空间感、更准确的声部定位等等,觉得同一段音乐听上去比以前更动听了、更震撼了、更感人了,精神享受更深刻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它美化了这段音乐,只是因为它更接近这段音乐本来的样子了,而您之前一直没机会感知到那些内容,错过了那些本就存在的音乐信息。
|
|